论邓小平的教育理论与人的现代化_邓小平理论论文

论邓小平的教育理论与人的现代化_邓小平理论论文

论邓小平教育理论与人的现代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与人论文,理论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教育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刻地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也是我国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制定教育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深入研究邓小平教育理论,对于推进我国教育改革,实现人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教育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的基础

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同时又是社会现代化的先导。没有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社会现代化便无从谈起。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考察近代科学技术在工场手工业转变为机器大工业以及在建立资本主义制度过程中所起的巨大作用时指出,科学是19世纪的一种“新生力量”,而且也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1](P375)科学技术一方面依赖于物质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对社会生产的发展起巨大的推动作用,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的科学技术并入生产过程,从而大大地提高了生产率。

然而,我国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由于思想认识上的混乱,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忽视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与科学技术紧密相联的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受到严重影响,科技事业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拨乱反正,始终强调科学技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战略地位。他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2](P86)1988年,邓小平同志通过对当时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形势的深刻分析,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命题。

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从本质上说,依赖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所以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离不开人的现代化。社会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是互为条件的,是辩证统一的。人的现代化既是社会现代化的结果,同时又是社会现代化的条件。邓小平同志说:“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2](P40)“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3](P380)因此,要实现社会现代化,首先要实现人的现代化。

人的现代化主要是指人的素质的现代化,也就是人的心理、态度和观念向现代转变的过程,是社会变革中最深刻的变革。美国著名社会学家英格尔斯认为,在任何社会和任何时代,人都是现代化进程中的最基本的因素。只有现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机构中的行政人员都获得了人格的现代性,进一步说,只有国民在心理和行为上都发生了转变,形成了现代人格,社会才能称作是真正的现代社会。“如果在国民之中没有我们确认为现代的那种素质的普遍存在,无论是快速的经济成长还是有效的管理,都不可能发展;如果已经开始发展也不会维持太久。”[3](P454)“如果执行和运用着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结局是不可避免的。再完美的现代制度和管理方式,再先进的技术工艺,也会在一群传统人们的手中变成废纸一堆。”[4](P4)邓小平同志则更明确地指出,“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四个现代化的进展,大量繁重的体力劳动将逐步被机器所代替,直接从事生产的劳动者,体力劳动会不断减少,脑力劳动会不断增加,并且,越来越要求有更多的人从事科学研究工作,造就更宏大的科学技术队伍。”[2](P89)劳动者只有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掌握先进的劳动技能,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在现代化的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社会的现代化离不开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则依赖于教育的现代化,离开了教育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就无从谈起。邓小平同志讲,“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我们要全面地正确地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端正方向,真正搞好教育改革,使教育事业有一个大的发展,大的提高。”[2](P95)科学研究是靠教育输送人才的,因此,一定要办好教育,要把教育工作与科研工作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古今中外,凡是开明、有远见的执政者都非常重视教育。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是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的。“教育事业,决不只是教育部门的事,各级党委要认真地作为大事来抓。各行各业都要来支持教育事业,大力兴办教育事业。”[2](P95)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劳动者,提高社会成员的科学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在当前我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重视教育就是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提升人的现代化水平。“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5](P120)所以,实现我国的现代化,必须实现人的现代化,而要实现人的现代化,就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二、“四有”新人是人的现代化的具体目标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人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注意培养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新人,并且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时期人的现代化的具体目标。他指出:“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主要是使我们的各族人民都成为有理想、讲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人民。”[2](P408)“四有”是社会主义新人必须具备的素质,是现阶段人的现代化的具体目标和现实要求。

(一)加强理想教育,弘扬民族精神。理想是指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社会政治立场和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是人们社会生活的精神支柱和社会行动的动力源泉。加强理想教育,就是要求人们树立坚定的信念,为实现共同的理想而奋斗。在现阶段,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就是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文明、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实现这样的共同理想,就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意识。同时,也要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改变传统价值观念中的保守和过时的因素,实现观念的现代化,形成崭新的时代精神。

加强理想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保证。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的是“有理想”。他说:“这四条里面,理想和纪律特别重要。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5](P110)有了共同的理想,可以使我们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统一力量,建设“四化”,振兴中华。“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组织起来就有力量。没有理想,没有纪律,就会像旧中国那样一盘散沙,那我们的革命怎么能够成功?我们的建设怎么能够成功?”[5](P111)

(二)加强道德教育,提高道德素质。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有道德”,就是要树立和发扬社会主义的道德风尚,其实质是提倡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原则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邓小平同志多次指出,在新时期一定要加强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包括道德教育。要“提倡和表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个人服从组织’,‘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2](P367)因此,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就是要在全党全社会倡导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特别是要提倡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提倡热爱集体,热心公益,扶贫帮困,助人为乐。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竞争与协作、自主与监督、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后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把国家、集体、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本位主义、小团体主义,以及资产阶级损人利己、唯利是图“一切向钱看”的思想。

同时,还要加强对青少年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如勤劳、敬业、诚信、节俭等。现代化的人应该是有理想讲道德的人,道德同理想是紧密相连的,理想出现危机甚至破灭,常常会伴随着道德沦丧,而道德素质不高的人,就不是现代化的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若没有一种理性的道德加以规范和引导,就会出现违背市场“游戏规则”的现象,市场就会无序,社会就会失范。离开了社会主义道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会变质,就会演变成为私有制的自由经济,而弱肉强食、你死我活、坑蒙拐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道德现象就会充斥整个社会。没有社会主义道德,就无法对市场中人们的经济行为加以规范,无法使“经济人”的行为成为理性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也就无法实现。

(三)加强文化教育,培养创新能力。“只靠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没有真才实学,还是不能实现四个现代化。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2](P262)人才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经济繁荣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则是“第一生产力”,因此,离开了先进的科学技术,离开了掌握科学技术的优秀人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无从谈起。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只有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丰富的生产经验和先进的劳动技能,才能实现自身的现代化,才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2](P40)“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2](P41)因此,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鼓励科技创新。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当前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首要任务之一,也是现代人的基本特征之一。缺乏尊重科学技术的价值取向,必然导致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滞后。在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必须改变人们不尊重科学技术的价值取向,推动人的现代化。金耀基先生说:“我们必须普遍深入地展开科学的、经验的精神为主的教育,惟如此,才能转向科学化,才能逐渐走上‘理论化’的道路,并且应该更具体地调适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取向与价值系统,培养一种‘职业取向’以及‘专业取向’的心态,以迎接一个工业秩序的社会系统。”[6](P156)邓小平同志则结合我国国情,科学地指出:“要极大地提高科学文化水平,没有‘三老四严’的作风,没有从难从严的要求,没有严格训练,也不能达到目的。”[2](P104)只有尊重科学、尊重知识,人们的价值观才能转向理性化和现代化,而创新精神的培养则是尊重科学的内在要求。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科技的飞跃,归根到底在于人才的创新性劳动。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7]他强调指出:“如果不能创新,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8]在现代人的科技转向中,关键是要弘扬创新精神,培养创新能力。培养创新人才是教育现代化的最高目标,是当前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创造性思维是从事创新性活动的前提,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是从事创新性活动的基础,独立的创造能力是从事创新性活动的必备条件,顽强的意志是进行探索活动的品质保证。

(四)加强法纪教育,增强法制观念。邓小平同志非常重视法纪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他强调,纪律是实现理想的保证,“有了理想,还要有纪律才能实现。”[5](P111)纪律和自由是对立统一的,两者是不可分的,缺一不可。“要搞四个现代化,使中国发展起来,就要有纪律、有秩序地进行建设。”[5](P209)然而,“我们国家缺少执法和守法的传统”,“法制观念与人们的文化素质有关”,所以,“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5](P163)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要通过教育使青少年遵守纪律,增强法制观念。“学校要大力加强革命秩序和革命纪律,造就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一代新人,促进整个社会风气的革命化。”[2](P105)

传统中国的乡土社会由于受儒家道德思想的影响而重德轻法,重人治而轻法治,社会中的法制观念则更是淡漠。费孝通教授认为,传统中国的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社会秩序的维持依赖于“礼”,而不是“法”,所以,传统中国的乡土社会是个“无法”的社会。[9](P49-50)由于感性和理性分裂得不够彻底,使得中国古代既没有充分的个性自由,也没有严格的法律制度。统治者宣称“朕即国家”,普通民众则缺少以法律来维护自己权利的法律意识。因此,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强化法制观念,增强人们的法律意识。在当前的素质教育中,培养法律意识也是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和目标。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是理性的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是人的现代化的基本条件之一。

三、“三个面向”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途径

邓小平同志在1983年就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面向”是他根据国际技术革命和国内现代化建设形势的迫切要求而提出的关于我国教育现代化的科学论断。“三个面向”既是培养符合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合格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一)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首先,教育要面向中国的社会主义,要面向建设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国家。因此,教育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培养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现代化人才。其次,教育必须面向经济建设,要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面向经济建设,注重经济效益,是现代化的人的价值取向,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教育面向经济建设,就是要培养人的经济效益意识,真正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人的竞争意识,克服传统的平均主义价值观念;培养人的“理性求利”意识,反对片面求利的价值取向。最后,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切实提高我国公民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

人的现代化可以说就是从传统人到现代人的转变。然而中国传统价值观念要求人们固守传统,服从权威,因此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冲破传统的束缚,实现思想上的解放。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注重人的观念现代化。这就要求人们克服保守思想,不盲从、不守旧。然而传统的应试教育只重视对书本知识的教学和条条框框的死记硬背,课堂教学中则是机械的“满堂灌”,根本不注重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结果造成了学生高分低能,盲从权威,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缺乏开拓精神。因此,必须对我国目前仍然存在的应试教育进行改革,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探索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学生负担太重是不好的,今后仍然要采取有效措施来防止和纠正。”[2](P104)只有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维空间,才能培养学生的开拓进取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才能培养出符合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理性精神和现代化意识的一代新人。

(二)教育要“面向世界”。这就是要吸收世界各国先进的科技知识和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特别是要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先进的教育发展模式和教育管理经验。现代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在同外来文化的相互交流中,才能找到自己传统文化的弱点和不足,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的长处,促进传统文化的自我更新。邓小平同志说:“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我们不仅因为今天科学技术落后,需要努力向外国学习,即使我们的科学技术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也还要学习人家的长处。”[2](P91)任何一个国家,如果孤立起来,想要发展则是不可能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把自己封闭起来,关起门来搞建设,只能越来越落后。闭关自守、故步自封是愚蠢的。所以,教育必须要适应世界发展的开放性和全球化的需要,必须面向世界,更新观念,培养人的开放性价值取向,要不断地接受新生事物并且欢迎变革。封闭性是传统人的典型特征,而开放性则是现代人的重要特征之一。所以,教育应变“封闭式教育”为“开放式教育”,培养人的开放性意识和全球意识。

(三)教育要“面向未来”。这是指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要有超前意识和预见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教育要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长远目标出发,要使今天的教育能够适应和满足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要面向未来,就要在全社会树立终身教育的思想观念。现在世界的发展一日千里,每天都在变化,特别是科学技术,很难追上。而且,随着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时代所形成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人力资源、人的素质和人的智能开发的需求。因此,教育必须要进行创新,要加强面向未来的“智能教育”、“通才教育”和“终身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努力适应未来国际竞争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教育观念上,必须将“为复制既往而教”转变为“为创造未来而教”。教育只有面向未来,培养人的未来取向,才能推动人的现代化。

标签:;  ;  ;  ;  ;  ;  ;  

论邓小平的教育理论与人的现代化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