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问题的观点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有企业改革论文,观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直接关系到改革的成败。党中央、国务院已把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作为今年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一个时期以来,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的同志都对如何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一些很有见地、富有建设性的观点和意见。
一、国有企业改革的战略
当前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弄清改革的目的、方向,找准改革的着眼点,明确改革的主体。同时还要充分认识改革的艰巨性,坚定改革的信心。
一是改革的目的和方向。国有企业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社会主义怎样和市场经济统一的问题,实质上也就是使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统一的问题。因此,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方向,同时要改革传统的公有制实现形式。目前社会上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存在两种倾向:一种倾向认为,公有制不如私有制有效率,因而主张更多地把国有企业改造成私有制企业;另一种倾向认为,公有制就是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除此之外的任何形式都是私有制。这两种倾向都是错误的,必须加以澄清。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私有化,又要防止把根本不是私有制的东西予以排斥,否定改革传统的公有制实现形式。
二是改革的着眼点。国有企业改革的着眼点必须放在搞活整个国有经济上,而不是着眼于搞活一个企业,这应该作为我们的战略。着眼于搞活整个国有经济,包含着丰富的内涵。第一,要承认企业有死有活,不可能每一个企业都搞活;第二,国有经济也有一个经营范围和经营结构问题,要根据国有经济的现状和发挥主导作用的要求,合理调整经营范围和经营结构;第三,要调整国有经济的企业组织结构,以利于主导作用的发挥;第四,要通过对其他经济成份的渗透,以发挥国有经济作为整体的主要作用;第五,要着重提高国有经济的整体素质,而不是仅仅增加或维持国有企业的数量和比重。当然国有企业应有一定的数量和比重,以保证其发挥主导作用,但在一个长时期内,国有经济绝非是越多越好。国有经济要起主导作用,这是不能动摇的,但不是每个国有企业都能起主要作用,有些企业能起主导作用,有的则不能起主导作用,这是个辩证的关系。因此,改革国有企业必须从整个国有经济的角度考虑,这是个指导方针问题。
三是改革的主体。目前国有企业改革缺乏明确的主体,到底谁是改革的真正承担者,是政府、企业,还是工人?并不明确,严重的影响了改革的进程。因此,明确改革主体是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重要问题。从实际情况来说,应该是政府、企业和工人三位一体作为改革的主体,才能把企业搞好。但这三方面必须有一个起主导作用的,那就是政府。所以,应该明确,国有企业改革的主体是政府。因而,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就成了当务之急。
四是坚定改革信心。我们应充分相信,在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同样能够搞好。80年代以来,我国已涌现出了一大批机制活、效益好,在国内国际市场上有声誉的国有企业。社会上关于国有企业究竟是死马、病马或好马的议论,不应笼统地加以评论,而要具体分析。有些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企业,已成死马,应依法破产;也有一些企业,虽然出现亏损、缺乏活力,但只要采取有效措施,是可以扭亏增盈的。通过改革外部环境、转换经济机制、加强企业管理等途径,多数企业是可以走出困境的。因此,我们要在充分认识到企业改革的艰巨性的同时,进一步坚定搞好国有企业改革的信心。
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思路
目前已经提出的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思路主要有以下五种。
一是“统一管理、分散经营、集中使用”。所谓“统一管理”就是用一个统一经济组织把全部国有资产管起来,执行资产的所有权职能。“分散经营”就是要组建具有法人地位的人民财产经营组织,国家以委托、借贷等方式把国有资产分散在许多这样的经营组织中,使国有资产由单一主体转变为多元主体。“集中使用”是指不管哪一个投资者,资本投到企业后,即成为企业的法人财产,由企业集中使用。这种思路以产权改革为突破口,其实质是两权分离。这在理论上是合乎逻辑的,但操作起来比较困难。
二是“先分离,后改制”。这种思路把企业改革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把非企业职能从企业中分离出去,卸掉企业的历史包袱;第二步才是明晰产权关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目前部分企业的改革试点就采取了这种思路。这种思路可能便于操作,但现在尚未取得经验,还有待于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三是“卖掉小的,加强大的”。这种思路就是对国有企业改革进行分类指导,分别处理,不搞一刀切。卖掉小型的、竞争性的国有企业,所得资金用于加强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大中型企业,对国有制企业实行结构上、制度上的改造。有些地区实际上已经这样做了,效果还不错。
四是开辟“第二战场”。即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培育新的经济生长点,可以以开辟新财源、涵养老财源,为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调整改造提供必要的财力支持。国有大中型企业参与开辟“第二战场”,以其雄厚的人才、技术、设备和其它经济成分参股联营,优势互补,可以使国有大中型企业自身加快机制转变,扩大发展空间,增强主导功能。一些地方正在实施这一思路。
五是“从实际出发,解决存在的问题”。这种思路要求,先弄清国有企业的历史和现状,找出每个企业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每个企业的实际情况,逐步解决其存在的问题。这种思路主要是强调企业改革的实践性,通过做实际存在的工作,特别是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认真解决企业面临的一系列深层次的难题,着力进行制度创新,使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体制转轨尽快出现一个新的局面。这种思路比较符合当前实际,易于操作,现已被实际部门广泛采用。
另外,实际工作部门的同志还把到本世纪末的六年时间的企业改革,大体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今明两年:点面结合,重在试点,贵在配套,务求有所突破;二是后四年;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巩固提高,健全法规。但两个阶段也不是截然分开,在工作内容上会有交叉。近期(今明两年)抓好企业改革的基本思路:全面、认真地按照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的方向和规定的任务,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重点抓住政企分开、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和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这三个关键环节;实行“三改一加强”,把改组、改制、改造和加强企业管理结合起来,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结合,企业改革和外部配套改革同步推进。
三、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困难
关于国有企业面临的困难,目前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认识上的分歧。目前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重要困难甚至是主要困难,在于人们思想认识不统一。尤其是在改革目标问题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问题上有不同的看法。认识上不统一,必然影响改革的实践,不同意见争执不下,或感到迷惑,都会产生消极影响。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首先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按照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统一认识和行动。
二是政企不分、职能错位。政企不分主要表现在政党职能不分和政企职责不分两个方面,政府管的太多、太具体。不该管的也去管,该管的又管不住。企业对政府有较大的依赖性,承担不起应有的责任。政企不分严重影响了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企业难以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因此,当前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环节在于实现政企真正分开,促进企业经营机制和政府职能的转换。
三是产权关系模糊。这是国有企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存在所有权虚置,产权边界不够清楚,人人负责,实际上人人不负责。负盈不负亏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强有力的约束。因此,深化产权改革,是转变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环节,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攻坚战。
四是公有经济与竞争性主体的矛盾。当前进行的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一般旨在通过改造国有企业的利益主体来实现市场经济体制的竞争运行。它的最大难点在于,既要形成多元的利益主体,又要使公有经济占主体地位。
五是企业生产力落后。目前不少国有企业技术落后、设备陈旧、经营管理混乱,成为企业效益差,改革难以进展的重要原因。再加上体制和机制方面的问题,使国有企业患上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两个方面的综合症。因此,要搞好国有企业改革,不能唯体制论,还有生产力本身的问题。体制、机制转换是解决国有企业进入市场,成为市场竞争主体问题;技术进步、设备更新和科学管理等是解决企业发展后劲,参与市场竞争的物质基础问题。
四、国有企业改革的具体操作
当前国有企业改革在具体操作上主要注重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要区别对待不同企业。国有企业改革既有统一性,又有差别性,不要一刀切。我国的大中小国有企业有几十万个,企业的情况千差万别。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不同地区国有企业的具体情况也不同,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决。在改革的具体模式上、在经营方式的选择上,应当有不同的形式,不要搞一股风。应当有不同的改革思路,只要有利于把国有企业搞好、搞活,就可以百花齐放,各显神通。
二是政企分开。政企分开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政资职能分开,即政府的管理职能与资产所有者职能分开;第二,政企职责分开,即政府只用间接手段来管理企业并承担起企业分离的社会职能,企业实现自主经营。当前突破政企分开的难点的主要环节:首先是建立企业资本金注入机制,解决企业负债过重、后劲不足、结构失调问题;其次是逐步减轻企业办社会的负担;其三是深化配套改革,转变政府职能,解决宏观调控和服务问题。
三是加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当前特别要抓好质量管理、资金管理、营销管理和成本管理,提高企业整体素质。认真实行新财会制度“两则”,严格财会纪律,加速资金周转,提高经营效率。深入开展“转机制、抓管理、练内功、增效益”的活动,在建设好班子、建立好机制、创造好产品上狠下功夫。要正确处理改革与管理的关系,还要坚持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加强和完善工会工作和职工民主管理。
四是减轻企业包袱、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目前国有企业的债务负担和社会负担都很重,必须尽快解决。解决企业债务负担的具体措施:第一,坚持改革,严格内部管理,增加自身积累能力;第二,有计划地对资不抵债的企业实行兼并破产;第三,引导城乡居民对企业投资;第四,实行财政还帐和扶持政策;第五,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对国有企业实行区别对待的信贷管理办法。解决企业办社会的办法:第一,制定政策鼓励企业三分离(社会部门、多余人员、子弟兵企业),分离人员去办第三产业;第二,加速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拓宽保险基金渠道。建立养老、失业保险是当务之急。社会保障的资金应由国家、企业、个人三方面共同承担。
五是改革产权关系。改革的重点首先是有步骤地落实法人财产权;其次是所有者(股东或股东代表)要在产权界定的基础上确实到位;其三是建立和完善产权交易市场,促进产权的流动。
另外,还应注重开发企业文化力。科技投入、企业精神培养、企业形象塑造等属于企业文化力,是同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相辅相成的,是企业开拓市场、提高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应该受到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