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经济建设自改革开放发展至今已经取得非常不错的成就。在国土空间规划过程中,资源环境承载力起到协调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国土空间规划
引言
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使我国快速进入现代化发展阶段。党中央在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中提出了对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进行优化的策略,并且提出坚持保护优先的政策,国土空间规划设计思想体系已经趋于完善,进而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1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基本概述
古希腊是承载力概念的起源,最初承载力被应用在工程领域,后来被用于生态领域,在国外,承载力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马尔萨斯在18世纪从人口学角度提出资源限制人口数量,使资源环境承载力呈现雏形。伯吉斯与帕克在1921年明确提出承载力的概念,定义在一定资源环境条件下,承载力是某类生物存活的最大数量。随着时间的推移,资源环境承载力概念得到完善。在概念广度与深度不断拓展的情况下,国内外学者对承载力的生物、物理内涵进一步研究为社会内涵,并对承载力是承载主体与客体间协调关系的指标进行了明确,强调承载力源于两者的相互作用,并提出更细化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概念,如,水资源承载力与土地资源承载力等。大部分学者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可度性、可知性和存在性进行了肯定,并对资源环境承载力度量方法与研究范式进行了深入探索,指标加权综合方法与多因素综合承载力研究范式为评价与结果量化提供便利,已经逐渐成为主流。
2国土空间规划理论认识
国土是生产、生活的基础载体,规划是空间发展和治理的工具,要顺应新时代发展的需求而优化。正如自然资源部总规划师庄少勤所讲:可以把规划的核心功能对应到“势、道、术”3个层面,做到取势、正道、优术。一个好的规划要做到前瞻性、规律性和操作性三者兼具。
(1)突出前瞻性,坚持顺势而为要坚持以前瞻性来规划城市发展。国土空间规划是对领域范围内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做出的总体安排和综合部署,是制定空间发展政策、开展国土空间资源保护利用修复和实施空间规划管理的蓝图,是地区发展的指向标。要基于现状,保持历史传承特色,立足独特资源禀赋,统筹保障地区近期、远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资源保护目标、国土整治目标、人居品质目标,描绘出符合领域战略发展定位的国土空间格局。
(2)利用规律性,保持循序渐进习总书记提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要遵循自然规律,坚持生态安全底线,突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空间用途管制要遵循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时期,要从资源承载力和空间利用适应性考虑规划总体承载能力,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合理诉求,统筹确定城市的发展规划和管控策略。
(3)强调操作性,确保行之有效的新时期规划,要提高规划的操作性和落地性,通过摸清地区底数底图,落实区域发展目标,优化空间、要素布局,提供有力的实施保障,确保规划落地。在理论认识和实践过程中,首先在思维上要建立使用者思维和跨界思维,其次在运行上要注重政策制度保障和考核考评监督,再是方法上要注重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与综合施策。
3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国土空间规划的关联性
(1)国土空间规划是调节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的有效手段,我国的国土空间规划是否能正常进行与我国资源的发展以及保护有十分重要的关系,而资源环境承载力也决定了空间规划是否合理。资源在开发的过程中,如果不能与资源环境的客观要求相对应,超出了环境承载能力的极限,则会让资源遭到破坏,环境受到损害,最终违背了可持续发展这一战略。因此,国土空间规划需要与资源承载力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相对应,是调节发展以及资源环境关系的有效手段之一。国土空间规划其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让社会经济以及资源环境能相对应,满足发展需求,让社会能进行可持续发展,而这点也需要按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来对区域进行调节,不断对环境治理这一方向进行研究,加大力度,同时,其规划的内容还需要与资源环境的承载力进行配合、适应,对于超出或者是违背了资源承载力的行为,应当进行调整,控制其开发者的经济效益或者是政绩效益,防止进行盲目发展。
(2)国土空间规划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互消长,对于资源环境承载力所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就是国土空间规划,国土空间规划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是存在一定的消长关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我们对于这一关系应当引起重视,这种关系根本上来说,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让空间变得灵活,更加受控制,可保证在资源环境承载的范围之内,另一个角度来说,空间规划可以让资源环境综合整治,不断发展创新,不断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
(3)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现如今根据调查情况来看,在我国的各个地区需要对资源承载力进行分区处理,如此才能保证国土空间规划以及国家经济进行稳定的发展,提出了具体的资源环境基础数据,同时,做好空间布局,产业布局以及结构调整,资源保护等等。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导向作用。而一个科学国土空间规划,能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是在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之上编制出来的。
4国土空间规划中增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作用的路径
4.1确定国土空间规划定位
在国土空间规划中,负责编制工作的人员,需要针对国土空间规划工作自身在功能层面的定位,进行科学合理的确定。并且对于其法律定位进行更进一步的确定。基于国土空间规划的综合性规划属性,统筹内容也相应的具有综合性,主要包括统筹社会协调层面、环境层面、经济层面与资源层面发展特点,研究其长期、基础与战略性。国土空间进行开发时序设计、开发利用的进程中,国土空间规划整体追求最高位规划布局与最强综合性。包括单项规划在内的多种产业规划,都需要按照基本框架要求,进行国土空间规划设计编制工作,需要将国土空间规划的最佳布局作为工作标准。
4.2加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相关理论、方法研究,为编制以及实施国土空间规划提供科学基础
现如今的国土空间规划层次体系是十分复杂的,并且因为各个地区的条件以及资源分配上都各不相同,因此,需要加强对相关理论的研究,对其中差异性分布,进行考察,从而完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建立一套能如实反映资源环境问题本质的理论,现如今最重要的是需要将国土资源环境调查技术以及工作指南尽快完善。同时,要让资源环境承载力调查加入到公益性地质工作预算当中,建立一个公益性,地质工作经常性经费保障机制,从而保障资金的正常供给,保证经费的稳定投入,从而不断满足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以及国土资源规划的需要,为如何研究国土空间规划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的关系提供有效的支持。
5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与国土空间规划实际操作中存在一些问题
(1)阈值如何确定?实际项目中提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往往会想到 “能承载多少人口?”“能承载多少GDP?”试图去寻求那个极限值。若对资源环境要素集进行单要素评价,如何确定各个要素的极限值?若把多要素叠加进行综合评价,又该如何确定极限值?
(2)空间尺度如何处理?即在不同尺度的空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有什么区别?在针对作为开放系统的不同尺度区域,一些资源环境的限制性因素是否不可克服?评价过程中较容易主观臆测而直接做出“超载”或“可载”等依据,也较为容易机械性的将宏观层面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用至微观层面。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技术人员的知识水平有较高的要求。
(3)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相对滞后,直接影响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质量;资源环境自然分区与行政区划壁垒,加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与不协调。
结语
在国土空间规划中,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是现今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国土空间的规划关系研究,需要相关人员了解资源环境承载力内涵,注重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国土空间规划的关联,并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增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岳文泽,代子伟,高佳斌,陈阳.面向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思考[J].中国土地科学,2018,32(12):66-73.
[2]吕一河,傅微,李婷,刘源鑫.区域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8,37(01):130-138.
[3]李慎鹏,张建新,项广鑫,曾毅.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J].中国农学通报,2018,34(24):82-87.
[4]张晓玲.国土空间规划实践面临的技术挑战.《人类居住》杂志2018年第4期
论文作者:闫彬彬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8
标签:承载力论文; 空间规划论文; 资源论文; 国土论文; 环境论文; 评价论文; 空间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