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分析生长抑素与云南白药在消化道出血治疗中所获取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4月至2016年10月间入院治疗的96例消化道出血病人为本组研究的主要对象,随机分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单纯生长抑素治疗,研究组给予生长抑素与云南白药联同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研究组治疗后总疗效为89.58%,对照组为72.92%;两组治疗后的血流变指标和治疗前相比皆有所改善,但研究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消化道出血病人临床应用生长抑素与云南白药联同治疗方法,可取得显著疗效,改善血流变指标,效果值得推荐。
【关键词】生长抑素;云南白药;消化道出血
【 abstract 】 objective:to analysis of somatostatin and yunnan baiyao the clinical results obtained in the treatment of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Methods:choose 2015 from April to October 2016 hospital,96 cases of gastrointestinal hemorrhagic disease between people as the main object of this research,random poi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team all 48 cases,control group given somatostatin therapy alone,the team give somatostatin and yunnan baiyao in conjunction with treatment,compared two groups of curative effect.Results:the total curative effect was 89.58%,the team after treatment in the control group is 72.92%;The indexes of the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compared with before treatment were improved,but the team improve degree is bett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P < 0.05).Conclusion:patients with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somatostatin and yunnan baiyao in conjunction with treatment,can be achieved remarkable curative effect,improve the indexes,the effect is worth to recommend.
【 key words 】 somatostatin;Yunnan baiyao.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消化道出血是一种临床常见急症,引发的病因具有复杂多样性,临床表现为血便和黑便等。若病人在数小时内的出血量大1000ml,则可视为大出血,有着起病急和发展快等特点,其中以上消化道出血和下消化到出血多见,上消化道出血的速度较快,若未能及时得到有效救治,易危及病人的生命,而下消化道出血在消化道出血中所占的比例约为15%,死亡率约为6~22%[1]。对于消化道出血者多以药物保守治疗为主,且可获取一定成效。近年来采用生长抑素与云南白药联同治疗的方法受到广泛的关注,对此,笔者重点分析生长抑素与云南白药在消化道出血治疗中所获取的临床效果,并和单纯使用生长抑素治疗的效果加以比对,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2015年4月至2016年10月间入院治疗的96例消化道出血病人为本组研究的主要对象,其中,男病人54例,女病人42例;年龄在22岁至67岁范围内,均数(46.3±3.4)岁;所有病人经胃镜检查后确诊为消化道出血,其中,上消化道出血者38例,下消化道出血者16例,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者12例,胃黏膜脱垂所致大出血者19例,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者11例;病人临床表现除原发病症状外,黑便者35例,黑便且呕血者43例,失血性休克者18例;将病人随机分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8例,对比各项临床基本资料,未见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所有病人入院后皆禁食3天,于全静脉给予营养补充和补液,积极采取抗感染处理,确保水电解质的平衡,若有必要则进行输血治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之后对照组用生长抑素(产生企业:武汉华龙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9187)治疗,给予静脉推注0.25mg/h,持续给药,12~24h病人出血停止后还需继续用药48~72h。研究组用生长抑素和云南白药(生产企业:云南白药集团;生产批号:ZK1201316)联同治疗,生长抑素用药方法和对照组相同,云南白药规格为0.25g/粒,每次2粒,每天4次,连续给药3d,用药3d后依旧存在活动性出血需进行手术治疗者,做好术前准备,推送病人入手术室接受手术。
1.4观察指标
临床效果分为效果显著、有所改善和无效三个指标,评价标准为:治疗期间无出血且脉搏、血压平稳者为疗效显著;治疗期间无出血,血压、脉搏的波动幅度在可控范围内为有所改善;治疗期间出血未止且脉搏、血压不稳定者为无效[2]。总疗效为前两者之和。同时观察病人治疗前后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等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本组计数资料以%表达,计量资料以 ±s表达,分别给予χ2检验和t检验,P<0.05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相比
对照组给予单纯生长抑素治疗,研究组给予生长抑素与云南白药联同治疗,对比两组疗效,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相比
组别效果显著有所改善无效总疗效
研究组(n=48)27(56.25)16(33.33)5(10.42)43(89.58)
对照组(n=48)18(37.50)17(35.42)13(27.08)35(72.92)
2.2两组血流变指标相比
对照组给予单纯生长抑素治疗,研究组给予生长抑素与云南白药联同治疗,两组治疗前血流变指标对比差异不大,治疗后的血流变指标皆有所改善,但研究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流变指标相比
组别全血低切黏度(mPa?s)全血高切黏度(mPa?s)血浆黏度(mPa?s)纤维蛋白原(g/L)红细胞压积(L/L)红细胞聚集指数
研究组(n=48)治疗前6.38±0.995.46±0.791.64±0.383.60±0.5841.62±6.464.55±0.40
治疗后8.42±1.136.93±0.862.34±0.434.31±0.6245.60±5.487.24±0.44
对照组(n=48)治疗前6.44±1.135.43±0.871.63±0.353.55±0.6641.22±6.254.64±0.35
治疗后6.47±1.105.47±0.931.66±0.373.59±0.6441.31±5.974.77±0.37
3.讨论
上消化道出血是因胃、食管和十二指肠等受到内外因作用的影响而发生病变后出血的一种临床常见症状,通常表现为便血、发热和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等;下消化道出血则是指回肠、空肠、盲肠、结肠、直肠及阑尾等病变后发生的出血症状,通常表现为黑便、暗红色血便等[3]。对于消化道出血临床采用生长抑素和抗菌药联用治疗的方式较为常见。
生长抑素在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作用机制包含:①抑制胃酸与胃蛋白酶分泌,使黏膜屏障功能增强,维持细胞稳定,修复黏膜;②在血管平滑肌中直接作用,使内脏血管收缩有更大选择性,有有效防止因失血性休克而引发的缺血性肾受损;③可促进血块与血小板的收缩凝聚[4]。云南白药在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作用机制包含:①缩短凝血与凝血酶原的时间,诱导血小板及其成分的聚集与释放,提高血小板活化率;②可收缩血管系统;③对因致炎因子引发的炎症有显著对抗作用;④促进机体纤维细胞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促进伤口愈合[5]。将上述两药联用,可快速达到止血效果,还能起到一定的修复血管作用,从本研究对比结果中便可得知,因此,值得在临床治疗消化道出血中广泛推广生长抑素与云南白药联用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张永飞.生长抑素联合云南白药治疗急性下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观察及对血流变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4,32(05):1227-1229.
[2]谭礼兵.生长抑素联合云南白药治疗门脉高压性上消化道出血[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17,34(01):13-14.
[3]陈海燕,容建创.生长抑素联合云南白药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效果研究[J].北方药学,2017,14(05):68-69.
[4]杜俊朋,李凤仙.生长抑素联合云南白药治疗肝硬化消化道出血[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3,16(02):242-243.
[5]胡敏鹂,杨小云,丁进.云南白药联合生长抑素治疗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大出血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5,24(06):1074-1076.
论文作者:田军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7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8
标签:云南白药论文; 消化道论文; 生长论文; 对照组论文; 病人论文; 黏度论文; 疗效论文; 《中国蒙医药》2017年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