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与资本经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本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资本”范畴存在的客观性
“资本”是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的特有的经济范畴。由马克思所处时代的特点以及写作《资本论》的特定目的所决定,马克思着重考察了资本的社会属性,揭示了资本的社会本质。并且马克思以“资本”这个中心范畴,构建起了自己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在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资本”是商品经济的产物,是与商品流通相联系的一般范畴,而且随着商品经济的消亡而消亡。马克思说:“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即贸易,是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1 〕商品生产和资本生产在理论和实践上两者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说:“在理论上,价值概念先于资本概念,而另一方面,价值概念的纯粹的发展又要以建立在资本上的生产方式为前提,同样,在实践中也是这种情况”。〔2〕马克思分析说, “产业资本不论作为货币资本还是作为商品资本的循环,是和各种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式的商品流通交错在一起的,只要这些生产方式同时是商品生产”。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趋势上看,就是“尽可能使一切生产转化为商品生产;它实现这种趋势的主要手段,正是把一切生产卷入它的流通过程;而发达的商品生产本身就是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3〕因此, 在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体系中,资本关系是与发达的商品经济共存亡的,资本生产是商品经济的最后形式。
但是,社会主义的实践超出了马克思的最初构想。社会主义不是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尽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也容纳不下发达的生产力这个前提下诞生的。从现实与发展趋势上看,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还有很大的容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还没有走到历史的尽头;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仍然还很落后,还处于社会主义历史长河的初级阶段,在这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上,社会经济运行的方式仍然是市场经济。因此,与市场经济相联系的经济范畴。“资本”,这个在运动中自行增值的价值,这个发达商品经济关系中的“特殊的以太”,还将成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的“普照之光”。
事实上,马克思在分析资本的社会属性时从未否定过资本的自然属性。资本作为商品经济的一般范畴,具有普遍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贯彻“资本”范畴和展开“资本”关系,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定性。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基本经济关系是商品货币关系;社会财富的一般形式都要转化为商品生产,而一切生产商品的资源配置,又都要通过市场纳入流通过程,并贯彻价值规律。价值在商品生产过程中经过不同的形式和运动,仍然要保存和增值。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存在着多元利益主体,各个利益主体所追求的直接目标仍然是价值目标,即追求价值增值和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第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劳动力仍然是商品,活劳动与物化劳动是商品等价交换关系,物化劳动对活劳动有支配权。雇佣劳动关系仍将成为社会主义发展商品生产能动的基础。在上述内在的规定下,资本关系必将溶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并推动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发展,有效地实现社会生产力的增长。
二、《资本论》中适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资本与资本经营理论
资本范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客观性表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资本和资本经营的理论,完全可以用来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作和发展。因为,这些理论撇开其资本主义特性,在客观上反映了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概括这些理论,主要有:
1.资本是自行增殖的价值。作为资本的价值必须不断运动,在“自身的运动”中实现“自行增殖”。〔4 〕马克思对资本的最一般的或最初的形式规定,适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任何一定量的价值成为资本的规定。无论是私营企业还是公有企业,其资本都必须保值和增殖。任何资本都是在运动中自行增殖的价值。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其运行的全部目的,就在于促进资本的合理有效流动,优化资本的最大增殖。
2.资本不是物,而是一种生产关系。“资本作为自行增殖的价值,不仅包含着阶级关系,包含着建立在劳动作为雇佣劳动而存在的基础上的一定的社会性质”。〔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资本, 也要体现物化劳动与活劳动的交换关系,体现物化劳动对活劳动的支配关系。非公有制经济形式中的资本还要体现一定的剥削关系;而公有制经济形式中的资本体现的是劳动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国家与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关系。
3.一定的货币额转变为资本的根本条件,是劳动力成为商品。“只有当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所有者在市场上找到出卖自己劳动力的自由工人的时候,资本才产生”。〔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 劳动者对劳动力拥有个人所有权,劳动力仍然是商品。在自愿的联合劳动的基础上进行等价交换。劳动者作为公有经济的成员,由于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矛盾,劳动者要把劳动力出卖给公有资本主体,并把劳动作为谋生的手段,将劳动区分为必要劳动与剩余劳动,而剩余劳动正是公有主体利益增长的来源,即它是“公有资本”增殖的源泉。
4.个别资本的运动表现为资本的循环和周转。资本在循环过程中要经过购买、生产和销售三个阶段;要依次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资本循环在流通中所消耗的费用,包括纯粹流通费用、保管费用、运输费用三类。马克思关于资本循环和周转的理论,对我国企业加强管理提高资本运行效率,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研究如何提高企业资本循环的效率和资本周转的速度,是当前企业经营中面临的重要课题。
5.产业资本按其价值转移的方式和周转的速度,可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分及其比重,是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一个重要因素。马克思的分析,为我们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资本周转速度和资本更新,提供了理论基础。
6.社会总资本的运动由各个单个资本的周转的总和构成,通过物质与价值的交换而实现。马克思关于社会总资本运动的理论,是我们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的重要理论基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如何实现社会生产的按比例发展,如何实现规模扩大的再生产,如何避免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这是在企业成为市场行为主体实现资本经营的情况下,国民经济宏观调控和管理的重要课题。
7.资本的积累,是剩余价值资本化。它是资本扩大再生产的主要来源。而劳动生产率的发展是资本积累最有力的杠杆。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上,资本的总量还十分有限,所以要集中精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总量,从而实现个别资本和社会总资本的不断积累,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因此,研究资本的积累及其比重,研究实现资本积累的手段,对于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具有特别重要性。
8.资本积累的结果是资本的积聚。伴随积累而来的资本积累,一定会引起资本的集中。资本集中必然加速资本积聚。马克思关于资本积累、积聚和集中的理论,对于研究我国企业资本经营中,资本积累的过程和结果,资本的组合与裂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9.竞争和信用是资本集中的两个最有力的杠杆。我国企业资本的集中度还比较低,为了提高规模经济效率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还需要充分运用好竞争和信用这两个杠杆,推动大企业大集团的形成。
10.资本的运动是国内运动和国际运动的统一。 马克思关于国际资本运动的理论,是我国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参与国际经济循环的重要指导理论。企业资本经营,必须国际市场竞争,要在国际市场寻求新的发展机会,利用国际资本,活化国内资本;要充分利用国外生产资源和生产要索,进行国际资本的营运,提高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实力。
三、资本经营是现代企业的基本经营思想和经营管理模式
从《资本论》中的关于资本经营的理论中我们体会到,资本经营,就是指把企业所拥有的一切生产资源(包括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视为可以经营的价值资本,通过流动、裂变、组合、优化配置等各种方式进行有效经营,以实现最大限度的增值。因此,资本经营有两个层面,三个特点,四种观念,五种形态,六个条件。
1.资本经营包含两个层面。(1 )微观层面:它是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企业要把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资源和要素,都视为要求增殖的资本,并通过有效的方式进行营运,使之实现价值增殖。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为资本增殖目标服务;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实质上就是进行资本的优化配置、决策和实施资本的合理流动,提高资本的运动效率;企业经营的目标就是实现利润最大化或投资报酬率最高。 (2)宏观层面:它是市场经济中社会总资本有效配置的方式。资本经营要求把社会一切生产资源都看作为可以进入市场参与流通过程的可以增殖的资本。每一个单个资本要素都必须进入能够增殖的资本结构中,并作为社会总资本的有机组成部分,接受社会范围内的资本优化配置。社会范围内资本结构的优化程度,决定着个别资本的利润水平。
2.资本经营有三个主要特点。(1)资本经营的流动性。 资本只有在不断运动中才能实现价值增殖。资本经营的流动性不仅体现在要让资本在不断流动中与活劳动相结合,在加速周转中增殖。同时体现在资本的不断裂变和重新组合。(2)资本经营的风险性。 资本在其循环与周转过程中充满着市场风险,而风险与收益又有对应关系,往往是高风险伴随着高收益,低风险只能取得低收益。因此,树立风险观念,积极提高资本经营中的抗风险能力,是对资本经营者的客观要求。(3 )资本经营的增殖性。不能增殖就不成其为资本,不能增殖的资本就失去了生命,就可能被兼并,被改组,被收购或转让,这个资本经营者就会失业。
3.资本经营要强化四种观念。(1)强化成本观念。 只有不断降低资本运营成本,才能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实现更大的资本增殖。(2)强化风险观念。在竞争环境中,风险意识意味着创新要求, 意味着决策科学化要求。(3)强化效率观念。资本经营必然是效率优先。 而效率则必须以资源的优化配置、物质利益的合理分配、现代科技为支撑。(4)强化效益观念。包括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 精明的资本经营者常常能辩证处理两者的关系,通过社会效益达到企业的经济效益。
4.资本经营有五种资本形态。(1)商品形态。(2)资产形态。(3)房地产形态。(4)金融形态。(5)无形资产形态。 对不同形态资本的经营,当有不同的经营策略和手段,在一个企业需综合应用不同形态资本进行灵活经营。
5.资本经营应完善六个条件。(1 )打破制约资本自由流动的地区、部门、行业、所有制界限。(2)建立和完善市场体系。(3)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构建适应资本经营的企业经营机制。(4 )营造企业家成长的宏观环境,形成经理市场。(5)完善立法和司法体系, 规范资本运营规则。(6)完善政府宏观间接调控。
注释:
〔1〕《资本论》第一卷,第167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6卷(上),第205页。
〔3〕《资本论》第二卷,第126—127页。
〔4〕《资本论》第一卷,第176页。
〔5〕《资本论》第二卷,第122页。
〔6〕《资本论》第一卷,第193页。
标签:市场经济论文; 资本有机构成论文; 资本经营论文; 社会资本论文; 商品价值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