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经济形势分析及2004年展望_经济论文

2003年经济形势分析及2004年展望_经济论文

2003年经济形势分析及2004年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形势分析论文,经济论文,年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年以来,国民经济尽管受“非典”疫情的短期冲击,但仍保持了强劲增长的势头,前三季度,GDP增长8.5%,尤其是工业、投资、对外贸易和金融等多项经济指标增速均创近年来新高。与此同时,经济运行中也出现了贷款增速偏快、个别主要物资供给紧张和重复建设抬头等新情况。对于当前经济形势,目前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是“过热”论,认为投资高增长,主要生产资料供给紧张,表明经济已出现过热苗头,政策力度要进行适当调整;另一种是“不过热”论,认为当前经济总体尚未过热,但局部领域存在结构性过热的苗头。事实上,当前我国经济刚刚处于新一轮快速增长的初期阶段,宏观经济政策不宜“急刹车”,应在总体上继续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但对局部领域的过热倾向要加强引导和采取适当的微调措施。展望2004年,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进一步好转,我国经济将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宏观调控政策应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基本判断及预测

(一)经济运行从调整型增长向新一轮加速增长周期转折

今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了较快增长的态势,上半年GDP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8.2%,比去年同期提高0.4个百分点。经济增长呈现“四高两低”的特点:即高增长、高投资、高出口和高失业,“两低”即低通胀和低消费。四大动力支撑经济快速增长。一是在新型工业化带动下,结构调整大力度推进,汽车、电子通信、机电产品等行业进入快速增长期,极大地促进了工业增长,进而拉动经济快速增长;二是加入世贸组织带来的积极效应大大超出人们的预期,外贸出口持续大幅增长;三是民间投资全面启动,经济自主增长动力明显增强;四是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对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总体来看,经过多年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经济增长正由政府主导型向政府和企业共同拉动型转变。在全球生产能力加速向我国转移以及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等因素作用下,在新的高增长行业的拉动下,我国经济开始从调整型增长向新一轮加速增长周期转折。

(二)经济总体尚未过热,但房地产及相关产业发展存在局部过热倾向

目前,我国经济总体尚未过热:第一,根据生产要素可利用情况,经济增长率仍低于9—10%的潜在增长水平,也没有偏离1978年—2002年我国经济9.4%的增长区间。目前的经济持续升温,只能认定为经济运行仍处于调整型增长阶段的强势区,并开始向新一轮快速增长周期转折,离经济真正过热还尚有距离。第二,物价总水平面临回调压力。生产资料价格3月份达到8%的最高涨幅后,从4月份开始下降。工业品出厂价格存在明显的下降趋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前7个月累计上涨0.6%,低于0—3%,仍处于年初预计的“1%左右”的范围之内。国际市场面临通货紧缩压力,短期内我国商品价格不可能出现快速上涨。此外,下半年供过于求的商品仍达78.5%,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即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还没有根本性逆转。第三,有效需求增长动力依然不足。在推动经济强劲增长的三大需求中,只有投资和出口“两驾马车”增长强劲,消费增长依然明显偏弱,尤其是农村消费品市场仍较疲软。今年,“非典”对农民增收的影响不可低估,农民增收的难度要比往年更大,这对整个消费品市场回升将会形成明显制约。过去,我国经济过热均表现为投资和消费双扩张;目前,却只有投资需求增长强劲。消费需求与投资,两者增长相背离的状况不可能导致整体性经济过热的发生。第四,城乡失业压力继续增大。上半年,城镇登记失业率超过了去年同期水平,上升到4.1%,如果不能持续保持8%以上的经济增长速度,我国面临的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

对于当前经济形势,需要客观评价,要充分认识到我国经济增长的背景和所面临的市场环境与过去相比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目前,投资高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是靠市场力量推动的,特别是民间投资的全面走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提高,这是人们多年来力争和所企盼的局面。

但是,局部领域的确存在结构过度失衡和投资冲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房地产投资局部过热的问题仍未得到有效控制,这是导致钢铁、建材等相关行业大规模持续扩张的一个重要原因。二是政府换届后,来自地方政府行为的投资扩张势头较强,一些地方政府不切实际地大搞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等,违规大量圈占土地的行为明显抬头;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工程为代表的“高新”项目成为各地竞相争夺的焦点和招商引资的重点,造成高科技领域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一些城市不顾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实际需要,盲目攀比,一些耗资巨大、劳民伤财的“城市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仍在进行。对于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必须引起高度警惕,以免导致经济“虚热”。对此,宏观经济政策应采取适时、适度的微调措施,以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增长,防止经济运行出现大的反复。

(三)对全年经济增长的预测

随着“非典”疫情得到控制,经济运行已重新出现上升趋势,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上扬,尤其是消费需求开始强劲反弹,商业、餐饮、旅游以及中小企业等在政策的支持下,三季度明显好转,经济总体达到潜在增长水平。当然,经济增长仍面临一定的压力:一是出口和外商投资增幅将呈缓慢回落的趋势,一方面,是由于上年同期基数偏高;另一方面,则是由于“非典”对出口、外商投资的滞后影响会进一步显现。二是房地产投资在自身面临调整压力及央行调控政策的作用下,增幅将会出现一定的回调。三是国家对电解铝、钢铁及水泥等原材料工业投资的适度控制,也会促使这些产业投资和产出增长的适当降温。初步判断,全年经济呈“V”字型增长,经济增长率有望超过去年,预计达到8.5%以上。

四季度,工业生产在外需和内需强劲增长的拉动下有望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估计全年工业增加值增长15%左右,且企业效益比上年明显提高,达到90年代中期以来的最好水平。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将有所放慢,但全年仍将达到1994年以来的最高水平。预计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左右,其中,国有及其他类型投资增长22%左右。

外贸出口增速即使有所放慢,但回落幅度也不会太大,全年预计增长30%左右。进口在国内需求强劲增长拉动下,继续保持高增长,贸易盈余将比去年有所减少,1—9月贸易顺差为91亿美元,全年预计超过100亿美元;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可望达到620亿美元,增长18%左右。

后几个月,因“非典”影响被压抑的消费需求有望得到进一步释放。但受城乡就业增加及收入增长预期不甚乐观,尤其是受“非典”因素的影响,农民收入增长4%的目标较难实现,将会限制消费增长的空间。预计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8%左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预计为0.5—0.8%。

二、2004年宏观经济环境分析及增长趋势

2004年,国民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国内外宏观环境继续趋好,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进一步趋强,明年经济仍将保持8%以上的增长。但同时,经济增长也面临一些短期问题和长期矛盾的制约,对此,宏观政策须进行适时适度的微调,使短期苗头性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并努力使长期矛盾逐步缓解,从而保证新一轮快速增长健康运行。

(一)环境因素分析

1.体制和政策环境将更有利于经济发展

首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就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提出一些新思路、新观点,这必将对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及民营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而积极的推动作用。特别是民营经济的地位将会得到进一步提高,发展环境更加宽松,从而更进一步激发民营资本的活力、促进民营企业做大做强。

其次,政府职能转换步伐加快及国资管理体制的深刻变化,将会为企业提供更加稳定和宽松的宏观体制环境。(1)入世以来,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都在加快转换政府职能,尤其是政府换届以来,政府服务意识明显增强,对市场的干预不断减少,政府职能开始从干预型向服务型转变。(2)金融体制改革进入实质性阶段,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金融监管和服务体系正在逐步建立。(3)国资、垄断部门、收入分配等领域的改革正在酝酿新的突破。

其三,政策环境更加宽松。明年,国家仍将继续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宏观经济政策在总体上将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但会在微调中完善相关政策,使政策操作体现“积极性、稳健性和协调性”,将会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

2.外部环境趋暖,为外贸“大进大出”提供更加有利的条件

近两年,在世界经济普遍低迷的情况下,入世的积极效应刺激了我国外贸出口和外商投资持续高增长。明年,是我国入世后的第三个年头,根据入世承诺,其关税税率将进一步下调,有关政策将会加快调整到位,这将增大国内企业的压力,一些负效应会逐渐有所显现,这对我国外贸出口增长将会带来不利影响。但是,国际经济和贸易环境的逐步转好,则又为我国扩大外贸出口及吸引更多的外资提供新的有利条件。

3.内在增长动力继续增强将推动明年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经过实施持续6年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我国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已明显增强,我国经济自去年开始出现了周期性回升趋势,2004年经济将继续在新的上升通道中运行。这是由内在增长力量的推动,也是一种增长的惯性。新的内在加速增长的动力主要反映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民间资本(包括外资)的高成长及其在全社会资本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将使投资增长继续呈现“双拉动”,即国有大企业的拉动和民间企业的拉动。二是消费结构升级为消费需求的新一轮扩张提供强大动力。三是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蓬勃发展,通过辐射作用和示范效应将会促进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2004年主要经济增长指标预测

首先,固定资产投资将继续保持强劲增长,但增幅与今年相比会有所回落。新一轮经济快速增长在起步阶段必然表现为投资推动型的特征,因此,2004年投资增长的动力依然较强。但房地产及其相关产业投资增长偏高的局面估计会有所缓解,这将导致投资增长适度回落。初步预计,200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左右。其次,2004年的消费需求在各项政策刺激下增长速度将比今年有所加快。汽车、住房、电子通讯、旅游等新兴消费热点仍将保持旺盛增长,特别是旅游和餐饮的消费将会出现增长;在近几年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化和完善及增加农村基础设施等措施下,预计农民收入增速也会有所加快,从而对农村消费增长产生积极的影响。预计2004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5%左右。三是,明年外贸出口难以保持前两年的高增长水平,但“一减一增”的效应并不会使出口增长明显回落,而是保持一个适度快速增长的水平。预计2004年出口将实现15%左右的较快增长,贸易顺差持平或略有结余。在三大需求共同拉动下,工业生产仍将继续快速增长,预计增长13%左右。综合分析,预计2004年经济增长约8.3%左右;居民消费价格出现小幅上升,估计在1%左右。

(三)经济增长面临的主要问题

尽管明年我国经济发展的环境较为宽松,但仍面临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1.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首先,从劳动力供求市场看,目前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差额达1400万人左右。除此以外,目前还有大量的农民工,每年正以400—500万人的速度流向城镇。此外,高校毕业生、以及农村大批不能升高中和高考落榜青年就业也非常困难,这虽然与择业观念转变滞后、劳动就业体制存在缺陷、没有建立全国统一的自由流动的劳动力市场有关,但整体就业环境仍然偏紧。其次,第三产业增长出现放慢趋势,增加就业的压力进一步增大。2001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8.4%,高于GDP增幅1.2个百分点,2002年增速明显回落为7.3%,今年上半年受“非典”疫情的影响,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更是降到了90年代以来的最低点。如果第三产业增长速度持续放慢,必然给整个社会就业带来更大的压力。其三,下岗再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劳动力吸纳能力出现滑坡现象。如北京、南京、天津,今年一季度,分别减少了1.1万、1万和1.9万个就业岗位。因此,2004年就业压力仍较大,对此应予以高度重视。

2.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有扩大的趋势

主要体现在:一是区域经济非均衡性增长继续扩大,影响短期消费增长,最终还将影响经济扩张的可持续性。2002年,东部地区GDP占全国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近60%,比1998年上升了11.3个百分点,而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背景下,西部地区GDP仅占全国的15.3%,仅比1998年提高0.6个百分点。而且这种非均衡增长仍有加速扩大之势。

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扩大。今年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4%,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2.5%,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3.4个百分点。从1998年—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增长3.1%,增加313.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增长8.7%,增加2277.7元,比农民收入多了7.3倍。受此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1998年的2.5倍扩大到2002年的3.1倍,今年上半年,进一步扩大到3.7倍。仅从收入增长看,农民从新一轮经济增长中得到的利益远远小于城镇居民,这是造成近几年来农村消费持续疲软的重要原因。城乡居民收入的这种过度非均衡增长,对当前及今后消费需求增长均带来明显的约束。经济快速增长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将受到明显的影响。

三、2004年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及对策建议

在坚持扩大内需的长期战略方针下,宏观经济政策可考虑将原来每年增发的15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纳入经常性预算,以专项发展基金的形式,用于西部大开发,增加中西部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地区的公共产品供给,包括9年免费教育、农村公共医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财政政策要在“积极中保持稳健,稳健中保持积极”;货币政策在适当控制信贷风险的基础上,稳健操作,保持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的适度稳定增长,以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

(一)国债专项发展基金重点用于中西部和社会保障

2004年增发的国债,可将其以专项发展基金的形式,重点支持以下领域的发展:(1)今后5年,每年确保西部大开发500亿元的国债发展资金,用于西部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2)设立中西部地区农村发展专项资金500亿元,重点用于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基础设施(包括水利设施)、9年免费义务教育、农村公共医疗卫生以及农村特困人群的低保等,最大限度地改善农村发展环境,为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创造条件。(3)设立社会保障专项国债项目,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三条保障线”水平,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4)设立公共卫生应急机制专项资金,增加社会公共医疗卫生的投入。实际上,增发国债政策的一次性转型也反映了经济社会各方面协调发展的需要,是实现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要把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作为各级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各级政府要切实落实中央关于扶持就业和再就业的各项政策,防止就业和再就业出现滑坡。(1)通过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逐步取消对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各种限制。加大对服务业、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等就业增长点的扶持力度,如对新增就业岗位较多的企业,可适当给予税收减免和财政贴息。(2)鼓励大学生及其他社会高层次的人才独立创业,给予适当期限的金融、税收优惠政策,加快发展第三产业。(3)鼓励各种非营利、非政府组织发展,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在资金和能力上已不能满足人们对社会服务的各种需求,这就使得大力发展公益性非营利组织显得十分迫切。通过公益性非营利组织,既可增加就业岗位,又为政府、企业、市场和个人提供优质、多样化的服务。(4)加强就业和再就业培训。在重点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同时,要为农民工进城、大学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三)培育和保护新的消费增长点,挖掘大众消费潜力

目前,投资需求已对经济增长形成明显的拉动作用,而消费需求增长仍较缓慢,为保持刚刚开始的新一轮快速增长持续稳定推进,要努力培育和保护新的消费增长点,挖掘大众消费潜力,这样才能使投资与消费之间,形成良性循环。为此:一要提高消费率。目前,我国投资率已高达45%左右,这在世界上也是少见,而消费率却持续下降,这种趋势如果延续下去将造成国民收入分配比例总体上失衡,影响全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因此,宏观经济政策要努力提高消费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以确保我国经济的良性发展。二是培育和保护新的消费增长点。对于房地产市场局部过热的现象,政策上要采取稳健措施,以使房地产投资在实现软着陆的同时,不伤害已培育起来的住房消费增长。培育和扩大房地产需求,重点是面对普通大众家庭,使住房消费大众化,即尽可能地增加经济型住房(包括廉租房)的供给,激发中低收入阶层的购买能力。三是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要严格禁止垄断部门公共品价格的任意涨价,公共服务品价格上调要举办由消费者和社会各阶层的代表参加的听证会。严格整治教育和医疗乱收费现象,加强食品卫生安全监督,为消费者提供一个良好的消费环境。

(四)在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的条件下适当增加进口

保持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是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重要保证条件之一。针对当前外汇储备增长过快、人民币存在明显的升值压力的状况,在保持出口稳定增长的条件下,可适当增加进口。一是利用外汇储备较多的有利时机,适当增加战略性物资和先进技术设备的进口。稳定的汇率要求充实的外汇储备,但超额储备又会造成资源浪费,因此,可利用现在外汇储备较多的有利时机,在国际市场石油价位低时扩大石油进口,增加石油储备,同时增加进口国外先进机器设备。改变过去过分强调贸易盈余的思路,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以减轻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二是要继续放宽经常项目下的外汇限制。要逐步取消强制结售汇制度,逐步向意愿结售汇制过渡;有选择地鼓励企业到海外投资,放宽对企业和居民的用汇限制,增加公务人员出访、留学人员出境以及个人旅游的用汇额度。扩大外汇需求还可减少外汇占款,有助于缓解货币供应增长过快的矛盾。三是要完善汇率形成机制。目前我国经常项目已放开,资本项目完全放开的条件尚不具备,在这种情况下,仍应坚持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要继续盯住美元,但要适当扩大汇率浮动范围,逐步完善汇率形成机制。

标签:;  ;  ;  ;  ;  ;  ;  ;  

2003年经济形势分析及2004年展望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