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西藏生态实现山川美_生态环境论文

建设西藏生态实现山川美_生态环境论文

建设西藏生态实现山川秀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山川论文,西藏论文,秀美论文,生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西藏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重大意义

西藏自治区作为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之称。西藏有独特的中低纬度高寒环境,它不仅是东半球气候的启动器,也是我国乃至世界气候的重要调节器,而且是我国和南亚地区的“江河源”和“生态源”。西藏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价值决定了它对我国乃至全球环境及经济发展具有广泛的、不可忽视的重大影响。如果没有西藏这个高大的生态卫士作为屏障,我国南方的大部分地区将是一片沙海。就连1990年海湾战争后油井燃烧释放出的大量有毒粉尘也正是由于这座屏障的存在则使其远离我国人口稠密区。高原的植被对吸收太阳辐射,防止全球气候变暖产生着积极的作用。因此,西藏的生态环境不仅构成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基础,也影响着毗邻地区乃至更为广阔范围内的生态环境变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维护好西藏的生态环境安全,对实施全国和西藏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巩固边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西藏各级政府十分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

党中央、国务院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作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四大重点之一,就充分说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对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国务院国发[1998]36号文的部署,为搞好我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区党委、区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成立了以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常务副主席杨传堂为组长及有关厅局委主要领导参加的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建设规划领导小组。

经过半年多的内外业工作, 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 于1999年12月编制完成了《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已经2000年自治区人民政府第4次常务会议研究同意, 以藏政发[2000]20号文颁布实施。《规划》的完成,为我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确定了奋斗目标和宏伟蓝图。同时,也表明了区党委和区人民政府对我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决心和信心。

为了加快我区生态环境建设步伐,在我区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自治区专项安排资金2850万元,用于25个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这些项目覆盖西藏全部地(市)的24个县(市),其中12个县的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及重点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已全部完成。由自治区财政垫支1500万元,优先启动了长江上游三县(芒康县、江达县、贡觉县)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雅鲁藏布江中游生态环境建设项目。

为把下一步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工作落到实处,自治区人民政府成立了由杨传堂同志为主持人的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建设厅际联系会议。

三、西藏生态环境建设成就

在林业生态建设方面。先后实施了“一江两河”林业生态工程、“长防林”芒康试点县示范工程、日喀则市林业治沙示范工程等一批林业重点生态工程。人工林保存面积4.67万公顷;四旁义务植树8000万株;封山育林面积累计达到13.33万公顷;海拔4200 米以下的河谷地区森林覆盖由原来的0.8%提高到1997年的1.08%。

在生态农业建设方面。通过农田水利建设、改造中低产田、治理坡耕地、农业综合开发、小流域综合治理、建设高产稳产农田、实施“沃土工程”、开展农田防护林网建设、开发建设农村能源等一系列措施,使农业生产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为在全区发展生态农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草原生态建设方面。制定了“以草定畜,冷季草原划区轮牧;提高牲畜出栏率”的政策,大幅度减轻草原压力,努力遏制草场“三化”的进一步发展。贯彻执行了“全面保护,合理利用,重点建设”的草原工作指导方针。截止1998年底,草原围栏62万公顷、人工草地5.7 万公顷、草原可灌溉面积240万公顷、“三灭”草原167万公顷。

在沙漠化防治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沙漠化防治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如:阿里狮泉河镇沙害防治设计、“一江两河”中部流域地区沙漠化防治规划、“八—邛”公路沙害防治、日喀则江当沙漠化土地综合整治试验示范研究、西藏自治区沙漠化普查、西藏自治区土地沙漠化防治规划、西藏自治区沙漠化监测等。

在地质灾害整治方面。完成了全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由国家有关部委和我区共同投资4300多万元,分别对聂拉木县樟木滑坡泥石流、琼结县泥石流灾害、林芝地区八一镇电厂沟滑坡泥石流灾害进行了整治。同时,自治区和地区二级共同投资对林芝地区八一电厂二级电站后山突发泥石流灾害进行了应急治理。

四、加快西藏生态环境建设已刻不容缓

民主改革四十多年来,西藏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尽管取得了显著成效,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由于西藏独特的地貌特征和气候条件,生态系统极其脆弱,加之人为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使我区生态环境问题仍很突出,与社会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要求尚有很大差距。 一是草原“三化”继续发展。 目前我区仅退化草原面积已达1142.8万公顷,占全区草原总面积的14%,而草原退化仍呈发展趋势。造成气候变异强度增大,风、雪、干旱、冰雹、鼠虫等灾害不断发生。特别是雪灾发生频率高,灾害强度大,成灾比率高,危害日趋严重。二是森林资源不断减少。近年来,天然林面积以每年0.87万公顷的速度递减,未更新的采伐迹地在4万公顷,造成大量山体滑坡、泥石流、 沟蚀等水土流失现象及各种灾害频繁发生。三是沙漠化问题日趋突出。我区沙漠化土地与潜在沙漠化土地有2184万公顷,占全区总土地面积的18.2%。四是水土流失加剧。全区有水土流失面积103万平方公里, 占全区总土地面积的86%,造成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层变薄,农业生态条件越来越差。五是地质灾害严重。西藏地质条件复杂,泥石流、崩塌、滑坡、冻胀融沉、地震、碎石流和冰湖溃决等地质灾害分布广泛。目前已查清的各类泥石流3054处,崩塌、滑坡灾害面积37.5万平方公里,冻胀融沉总面积达68万平方公里。六是农村能源严重缺乏,且结构单一。在农村能源的消耗量中,畜类约占60%,薪柴约占30%,秸杆约占9.5%,其他占 0.5%。大量植物和畜粪作燃料消耗,不利于畜粪和秸杆还田,以提高土地肥力。上述生态环境问题,制约了我区经济社会发展。

五、西藏生态环境建设战略构想

(一)战略目标

西藏生态环境建设按照“先行试点、取得经验、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分三个建设时段,即2000~2010年、2011~2030年、2031~2050年。

从现在起到2050年,我区生态环境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动员和组织全区各族人民依靠科学技术,加强对现在草场、天然林、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建设。适当扩大自然保护区范围。大力开展植树种草、退耕还林、坡耕地综合整治、治理水土流失和“三化”草场,使全区绝大部分地区生态环境秀美,生态环境进入良性循环。

(二)建设任务

2000~2010年的主要建设任务是:整治坡耕地2.93万公顷、治理沙漠化土地0.88万公顷、水土流失与小流域治理面积10.62万公顷, 恢复和改良草场85.04万公顷,天然林保护527万公顷,植树造林24.2万公顷,中低产田改造3.5万公顷,治理河道603.5公里,修建水渠1487.9公里,以及相应的水利建设工程。

2011~2030年的主要建设任务是:整治坡耕地0.22万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1万公顷,草场建设400.9万公顷,天然林保护63万公顷,植树造林29.4万公顷,治理沙漠化面积12.36万公顷, 中低产田改造1.22万公顷,建设“园田式”农田8.5万公顷,治理河道738.5公里, 以及相应的水利设施建设。

2031~2050年的主要建设任务是: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9万公顷,草场建设258万公顷,天然林保护6.1万公顷,植树造林19.1万公顷,治理沙漠化面积9.01万公里,改造中低产田0.74万公顷,建设“园田式”农田18万公顷,治理河道823公里,以及相应的水利设施工程。

按照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的原则,将我区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为四大区,一是藏东南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及天然林保护区;二是藏南农牧交错区;三是藏北“三化”草场综合治理区;四是藏东北高寒草场生态建设区。规划区覆盖人口214万人,占自治区总人口的85.6。

六、西藏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优先实施的重点地区

(一)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

西藏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包括藏东“三江”流域、尼洋河流域和雅鲁藏布江中部流域。其中藏东“三江”流域水土流失最为严重,作为重点治理区。

2010年前的建设任务是:坡耕地综合整治0.62万公顷,退耕还林及人工种草0.785万公顷,植树造林2.574万公顷,草场改良0.7万公顷, 草场围栏0.398万公顷,天然林保护1.85万公顷,土地沙化治理0.017万公顷,河道治理65公里。

(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区

主要包括拉萨市、山南地区和日喀则地区的雅鲁藏布江流域各县。

2010年前的建设任务是:坡耕地整治0.44万公顷,人工种草1.913万公顷,植树造林2.258万公顷,草场改良2.633 万公顷, 草场围栏1.153万公顷,沙漠化土地治理0.233万公顷,节水灌溉0.15万公顷, 生态农业建设0.377万公顷,河道治理82.76公里及水利配套设施。

(三)天然林保护区

西藏天然林主要分布在藏东地区,尤以林芝地区天然林分布最为集中。目前,昌都地区的江达县、贡觉县、芒康县已列入国家长江上游天然林保护工程。本规划的重点建设区是林芝地区5县(林芝县、 波密县、米林县、察隅县、墨脱县)。

2010年前的建设任务是:天然林管护80.921万公顷,天然林封育4.996万公顷,植树造林8.853万公顷,迹地更新0.84万公顷,草场改良1.624万公顷,草场围栏0.54万公顷,沙漠化土地治理0.005万公顷, 低产田改造0.438万公顷,河道治理48公里及水利配套设施。 项目实施后,生态环境治理面积达98.21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1.27%。

(四)“三化”草地综合治理区

那曲地区是西藏的主要牧区,草地面积和牲畜存栏数及提供的畜产品产量均占西藏总数的三分之一。将那曲地区确定为“三化”草地重点治理区。

2010年前的建设任务是:草场补播及封山育草6.075万公顷, 草场围栏0.256万公顷,草原“三灭”53万公顷,人工种草0.54万公顷, 灌溉草地0.427万公顷及水利设施。项目实施后, 治理“三化”草地面积达60.05万公顷。

七、规划实施

西藏生态环境建设规划重点建设项目160个,总投资227亿元,其中2000~2010年投资额为52.8亿元,2011~2030年投资额为87.8 亿元, 2031~2050年投资额为86.5亿元。

西藏生态环境建设时间长、任务重、投资大,是一项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性系统工程,要求我们在加强领导,认真做好规划组织实施工作的同时,加强法制建设,依法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建立健全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抓好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工作。

生态环境建设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之一,也是我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切入点与突破口,这就要求我们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和国家各部委的支持下,在全国各兄弟省市区的帮助下,通过全区各族人民的艰苦奋斗,真抓实干,把西藏建设成为山川秀美的世界屋脊。

标签:;  ;  ;  ;  ;  

建设西藏生态实现山川美_生态环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