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必须转变为素质教育_素质教育论文

基础教育必须转变为素质教育_素质教育论文

基础教育必须向素质教育转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础教育论文,素质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又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这就为我们中小学基础教育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和目标。

要向“素质教育”转轨,必须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这就必须从两方面着手:在理论上提高认识,树立新的整体素质观;在实践上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落实“全面的整体素质教育”。下面谈谈我们在实现转轨过程中的看法和做法。

一、“应试教育”误在哪里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并非水火不容的矛盾。“应试教育”也并没有排除思想政治品德的提高和体能心理素质的发展,至于智能素质中的文化知识正是它所刻意强化的,也是它至今仍然能够模糊人们认识的一个方面。

“应试教育”被称为“误区”,它“误”在哪里?

1.把学生升学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片面追求升学率。这就出现争办补习班,寒暑假、节假休息日拼命补课,学校甚至教育领导部门重奖升学率高的班级教师等种种现象。虽然国家教育部门屡屡强调“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而学生的学业负担却长期减不下来,有的甚至越来越重。一旦把学生升学视作学校中心工作,其它方面的教育,最明显的如思想政治教育和音乐、美术、体育活动以及劳动技能教育,就要受到冲击,从而遭忽视被削弱;就会置多数学生于不顾,只精心培养少数能升学的人,这少数能升学的人的“应试能力”也许是提高了,却往往成为高分低能的畸形发展的人。

2.教师误认为升学的学生多就是教学效果好,就是教学质量高,对学生就会“误导”。上课拼命“灌”,拔高难度,滥发复习资料,搞“题海战术”,抢时间补课,占用学生自学时间,频繁测试;对优等生另眼相看,对差生视同草芥。所有学生被功课压得喘不过气来,差生则更多一重心理负担,甚至是心理伤害。

3.学生误认为升学就是唯一的出路,升学才能成才,从而“误入歧途”。白天8小时埋头书案,晚上还开夜车,体育锻炼无暇顾及,国家大事搁置一旁,个人爱好特长无法发展;升学压力转化为学校压力、家庭压力、社会压力,有一些承受不了压力的,就会身心受损,头脑昏昏沉沉,茶饭不思、夜不安席。据某医院调查,每年4至7月份到医院接受治疗、被医生称为患“高考综合症”的学生不下百人。这种症状到8月份以后逐渐自然消失。

4.家长误认为升学率高的学校就是好学校,从而形成一股社会舆论,反过来给学校造成巨大的压力,导致“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恶性循环。

总之,这种“应试教育”的“误”,在于导致“升学就是一切”的种种恶果,误人子弟。从国家培养人才的需要来说,它不能实现“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目标,从长远而言,对国家的根本利益是一种严重的损害。

二、树立“整体素质教育”观

科研成果表明,人的素质是先天性素质和后天性素质两个方面。先天性素质指解剖生理素质,是从遗传所得的生理特征,如神经系统、感觉器官、运动器官等等。后天性的素质,指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包括人的兴趣、气质、情感、性格、意志等心理特征和心理品质,诸如求知欲、审美力、独立性、坚持性等等;社会文化素质包括对社会现实的判断与倾向、文化素养、道德素养、价值取向等。人的素质的优劣取决于这些方面的综合的结果,先天性的素质固然不可忽视,后天性的素质更为重要。

素质教育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使人的素质优化综合过程中的后天性的一个决定性的步骤。教育者利用人的天赋素质,利用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通过教育手段,促进人的素质综合结构日趋完善与提高。

早在50年代,党的教育方针就规定:“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到80年代,又制订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的方针;邓小平同志在为景山学校题词中说:“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还有党中央和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党的教育方针,使我们对实施素质教育的方向、目标、内容和方法越来越明确了。素质教育有如下几个特点:

1.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跨世纪的人才,以适应国际发展趋势和国际竞争的需要;2.面向全体受教育者,使每个学生的素质都得到完善与提高,既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又使学生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长,特别要具有竞争、开拓、进取、创新的现代意识与技能;3.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不可偏废;4.采取全方位实施教育的手段,学校的教职员工“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教学教研工作、体育卫生工作、后勤工作通通围绕“素质教育”这个中心。

这就是我们对整体素质教育的理解。

作为省办重点中学,在普通高中多种办学模式中,我们选择了“以升学预备教育为主”的办学模式,是不是又走“应试教育”的老路?答案是否定的。

我们坚持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我们在学校的《1991—2000年十年发展规划》和《1996—2000年五年发展规划》中,首先规定我们的高中毕业生要具备跨世纪人才所需的10项素质,以此作为我们办学目标。10项素质包括热爱祖国,品德优良,体魄强健,知识扎实,有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初步掌握辩证思维方式,掌握一门外语,有交际能力,有一种爱好和特长,有劳动技能,熟练掌握电脑等等。只要我们坚持全面的整体素质教育,那么,既全面发展又有个性特长的学生就会大量涌现,这正是高等院校需要的后备人才;那么绝大部分学生升学就是整体素质教育一种必然结果。因此,“把整体素质教育作为办学目标”与“把升学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这两个概念是不能同日而语的。

三、建立整体素质教育工程体系

学校整体素质教育是一种系统教育工程,必须全方位展开,纵横配合,交互促进。我校在这系统工程之下,又建立了几个体系。

1.组织机构体系

我们于1992年实行校长负责制,此前,同时进行领导班子调整,根据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将原中层管理机构教务处一分为四,设立政教科、教务科、体卫科和教研室,加上党总支办公室、校长办公室和总务科,共7个科室。班子成员老中青三结合,人员精干,办事效率高。政教科专管思想品德教育,教务科专管教学业务,体卫科专管体育和美育工作,教研室专管教育科学研究。这一来,德智体美劳都有专职机构管理、实施,就从组织上保证了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

2.课程设置体系

课程设置是学校育人的主体工程。我们从1989年起就开设单科选修课,至于第二课堂活动,向来比较活跃。1992年国家教委颁发了《普通高中课时调整意见》以后,我们制订出实施方案,在高中进行大刀阔斧的课程设置的整体改革,减少必修课的课时,增加选修课的课时,在初中也适当增加了劳动技能性的课程。全校按照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三种类型安排功课,同时对上课时间作了重大调整:每天上午上必修课或自习课,下午上选修课或活动课;每周各年级课时活动总量都控制在国家教委规定的范围之内。

在课程设置的改革中,我们的基本构想是优化必修课,规范选修课,加强活动课。

必修课,旨在对全体学生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必须优化。我们要求老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课堂解决问题”,“向40分钟要质量”,“在精讲精练上下功夫”。我们要求老师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搞好同年级的小组集体备课,精心设计课时计划。每学期都开展中老年教师的示范课、研究课的活动,新教师还要上“过关课”,每学年还举办“教师百花奖”活动。这样长期坚持,不断提高“好课率”。我们要求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学会学习,做到课前预习,课堂主动积极参与讨论,课后复习,完成定量作业,力求打好基础,全面提高。

我们的必修课也包括劳动技术课和艺术欣赏课,这也是培养跨世纪人才所必需的。学校为此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目前开设了工艺制作、植物栽培、英文打字、电脑、家用电器和艺术欣赏等课程。我们正着手筹措资金,进一步搞好劳动技术课的基地建设。如果一个学生从初一到高三都就读于我们学校,就可能具备多种劳动技能和一定的审美情趣及能力。

我们的选修课和活动课旨在促进学生“个体成才”,即人们通常所说的“个性化教学步骤”,创造使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得以发挥和发展的条件和机会,这就必须“规范”和“加强”,把教学和开发个人天赋素质结合起来。

我们的单科选修课有三种形式:(1)竞赛型,包括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写作等课程;(2)兴趣型,包括文学鉴赏、政史讲座、情景英语、旅游地理、航模等;(3)辅导型,意在帮助对基础学科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同形式的选修课,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的要求。

我们的活动课有学科类、科技类、社团类、文体类等种类。每学年全校组织的活动小组在70个以上,参加活动的人数均达到1600余人,占学生总人数的80%以上。

选修课和活动课都要求做到“四定”和“四有”:定时间、定地点、定教师、定学生;有计划、有讲义、有考勤、有成绩。

在培养学生“个体成才”的同时,学校也“鼓励冒尖”,为此而建立了“特长生导师制”。在各年级学生中挑选思想品德好、心理素质好、学科成绩优异、有发展潜力的学生若干名,作为特长生;又在教师中选出有事业心、有系统专业理论知识、教学经验丰富者作为辅导特长生的导师。每位导师带2—5名特长生,负责拟定学习专题,提供辅导资料,指导学习方法,解决疑难问题,检查学习效果,并加强品德教育。

在实施课程设置改革过程中,我们也相应组建了“社会实践教育网点”,有海南汽车制造厂、海南涤纶丝厂、罗牛山农畜业开发区、武警总队三支队、宋庆龄故居、冯白驹故居等共13个。学生把课堂的理论学习同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学得更加生动活泼。

这样,我们的课程设置就形成一个普及与提高、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多元化、多功能、多途径的生动灵活的体系。

3.高素质的教育队伍体系

按照我们“双向出人才”的构想,我们在培养高层次的人才的同时,也要造就一大批优秀教师,要求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实践中成为师德高尚、学识渊博、经验丰富、有教研能力的行家里手。“严师”“良师”才能出高徒。

目前,我校现职教师共150人,有硕士研究生3人,有本科学历者占80%,有专科学历者占20%;有高级教师64人(其中特级教师5人),一级教师72人,还有两位外籍英语教师;年青教师占一半,中老年教师分别占25%。学历较高,年龄结构合理。

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我们着重抓两个方面。

一是积极培养青年教师。他们的成长是学校长盛不衰的关键。为此,我们采取了四项措施:(1)组织进修,有的在职函授,有的离职去国内高等院校进修或公派出国进修,通过进修取得合格学历者已达13人。(2)开展“以老带新”活动,老教师与新教师结对,“一帮一”或“一帮二”,老教师传师德,帮业务水平的提高,新老互相促进。(3)组织“青年教师评优”活动,以两年为一周期,根据师德、教育教学能力和绩效等三方面的条件,评出“教坛新秀”,进而评出“优秀青年教师”;近年来已评出28位“教坛新秀”,其中11位被评为“优秀青年教师”。(4)给青年教师压重担,促进青年教师加速成长。与培养学生相似,学校对青年教师也“鼓励冒尖”。对在教育教学中表现突出的青年教师就着意培养,有意识地安排他们担任毕业班功课或兼任竞赛型选修课,或担任学科组长,或担任年级组长。近年来,全校76位青年教师中已有70位能胜任高中或初中的小循环教学工作,有34位已成长为学科教学骨干,有2位还被破格晋升为高级教师,有1位被评为“全国先进教师”,有5位被任命为学校中层干部。

一是开展“教育教学科研”。学校领导在教师中开展“教师即研究者”的教育,要求教师人人参与教研活动。我们建立了学校、科组、个人的“三级科研制度”。学校抓的是国家“八·五”规划中的重点课题,即哲学社会科学课题组的《二十一世纪中小学教学模式的试验与研究》,研究其中的两个子课题:(1)《不同类型的学生的发展特点与教学策略》;(2)《学生价值观和正确人生观的形成与教育》,试验与研究工作已进入第4年。学科组抓的有《分层指导,因才施教》《如何运用电教手段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等15个专题。教师个人的科研专题,一般从学校提供的参考专题中选择,或根据个人兴趣自订,实行“百花齐放”的原则。为推动科研活动的深入开展,学校又建立教育教学论文评选制度,每学年都举行论文评选,并同时举办教育或教学经验交流会,奖励研究成果。我们要求教师既研究教法改革的问题,也研究“教会学习”的学法问题,要求学生“学会学习”。为此,学校每学年还举办学生的“学法展览会”,每学期都举办以年级为单位的“学习经验交流会”。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的开展,使我们的教学活动总在先进的理论指导下进行。

4.现代化教学设备体系

要培养跨世纪的高层次人才,学校必须重视现代化教育技术、教学手段的开发和应用。随着计算机的广泛传播,新一代人的思维方式将产生根本性的变化。正因为我们意识到这一点,近年来,我们每年不断加大资金的投入,充实和完善现代化学校设施。

目前,我们已建立双向闭路电视网络监控室、公共电化教室5间,此外,教室41间,全部装上了电视机、录相机、录音机、投影机和投影幕布,从初一到高三可以普遍采用电化教学手段。我们已有IBM电脑586、486、386和286型机共85台,其中61台用于学生劳动技术课,24台用于多媒体教学和学校的教学、图书、财务和人事档案的管理。1994年,学校被国家教委和中国计算机奖励基金会评为“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先进单位”。

1995年我校又投入资金150万元,更新电化教学设备,全面铺开电脑多媒体教学,教师可采用电化或电脑等多种先进教学手段。为此,我们规定中青年教职员都要参加学校组织的电脑培训班学习,人人都要学会电脑操作。

5.教学法规体系

素质教育是全方位进行的,学校的各个职能管理部门动作要协调、和谐如一,就必须以法治校,以法管理。我们根据国家的教育法规,首先在宏观上作出“四不”“四控制”和“四保证”的规定:

“四不”就是不办高考补习班(包括不招复读生插入高三毕业班),不分快慢班,不对教师提出升学指标,节假日、寒暑假一律不补课。

“四控制”,就是控制学生每周在校活动的课时总量,控制考试科目和次数,控制复习资料的印发,控制课后的作业量。

“四保证”,就是保证学生参加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保证学生每天至少一个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保证学生的睡眠时间,保证学生参加公益劳动的时间。

此外,我们还制订了具体的管理法规,并将其中的35项汇集成册,称为《海南中学规章制度汇编》,教师人手一册,一切工作依规定行事,彻底摆脱人治阴影。这些法规中直接与素质教育有关的有《德育系列化教育方案》《教学规程》《学生体育合格标准评定办法》《教育教学论文评选办法》等。

6.校园大环境体系

在整体素质教育中,校园大环境对育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它的力量不可低估。自建省以来,我们本着“每年搞一点,数年大变样”的构想,按规划搞好校园建设,使校园总建筑面积从10年前的11962平方米,达到今天的56500平方米,先后建成科学图书馆、艺术楼、多功能体育馆,校史展览馆、学生住宿楼群,教师住宅楼群等等。还重新装修了教学大楼。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体育、美育设施,近年来,仅体育馆和艺术楼的兴建就投入资金12000多万元,体育馆有主馆(设灯光篮排球场,看台有1000个座位)和体操、羽毛球、乒乓球、健身等四个分馆,具备多种功能;体育馆前是新扩建的400米八跑道的标准田径运动场;体育馆旁是篮球、排球和网球场,三场连成一片,全是水泥地面。艺术楼有音乐、美术专用教室,还有器乐排练厅、舞蹈排练厅、绘画练习室。这样,我们的体育、美育教学以及群众性的体育文艺活动就有了国内中学一流的设施。我们在校园内大片栽花种草,植树造林,大面积地铺水泥六角砖,修筑了贯通全校的大、小水泥校道。全部建筑物布局合理,充满现代化气息,整座校园宽阔、幽雅、洁净,被中外来访者誉为“花园式学校”,被海南省评为“环境十佳单位”。

在校园里,我们极力营造一种庄重、大方、追求上进的氛围。一进校门,迎面可见五层教学大楼第三层正中墙上一排白底红字大标语牌,上书“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第二层正中墙上也有一排标语牌,写的是校训:“尚德、睿智、唯实、创新”。在教学大楼两翼的草坪和艺术馆门前的草坪上,分别竖起三座石雕:《文化春天》《摇篮》《艺术之源》。在教学大楼和科学图书馆的沿走廊的内墙上分别悬挂有古今中外的科学家、艺术家的大幅照片共150余幅……环境处处在育人,“此时无声胜有声”。

我们的校史陈列馆陈设着反映建校70余年历史的许多实物和图片,还有教师和校友的作品、科研成果,成为教育学生弘扬优良校风,自觉提高科学文化素养的活教材。我们还将进一步充实它的内容。

四、素质教育硕果累累

整体素质教育正在我校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促使学生健康成长,呈现一系列令人振奋的现象:

1.学生道德风貌好,操行优秀者多,好人好事多,犯罪率为0。据1993—1995两年统计,全校获优等操行者分别是1640人和1705人,占学生总数的80%以上;“三好学生”分别是366人和385人,其中20人被评为省“三好学生”或“优秀学生”。近年来学校团委发起“热心献社会,温暖送千家”的志愿者活动,为“希望工程”捐款达18500元,捐书12423册,为灾区人民捐款9860元。同学之间互爱互助蔚然成风,1993年,初三(5)班一位同学脑部患病需到上海进行手术治疗,同年级学生为他捐款7000余元,使他康复返校学习。1995年12月,我校学生为农垦中学一位病危学生捐款13722元。我校各个年级都相继组织了“特困生基金会”,仅初二、高二两个年级师生和家长捐款就达8677元,帮助了19名“特困生”。

2.大面积提高了教学质量,发展了学生的爱好与特长,一批学科尖子涌现出来。自建省以来,我校高中毕业生每年升入高等院校就读者都在98%左右,其中80%左右就读于全国重点院校,仅就读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者就有80余人。在经国家教委批准进行的数、理、化、计算机等学科竞赛中,我校初中生先后有208人在省内获奖,其中获一等奖者93人,占全省获一等奖人数的45%;高中生先后有259人在省内获奖,其中获一等奖者67人,占全省一等奖人数的51%。在全国性学科竞赛中先后有50人获奖,其中有1人获数学“希望杯”一等奖,有7人获数学、物理、化学二等奖,创造了海南地区中学参赛以来突破性的佳绩。1994—1995年,海南省举行的“中学生物理、化学实验操作比赛”(每校限1人参加),我校学生连续两年获两项的第一名;在海南省举办的“青年讲演比赛”中,我校两位学生分别获第一、二名;在“全国生物百项科技活动”中,我校学生共获全国奖2项,省级奖10项,被省政府授予“科普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3.学生体育、美育成绩优异。从1991年以来,我校学生《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达标率均在96%以上,每年《体育合格标准》的合格率均达到100%。我校田径队获三届省中学生田径比赛的男女总分第一名,获金牌68枚,在全国中学生田径比赛中获金牌12枚、银牌12枚,其中高二学生陈约琴1995年参加斯洛伐克国际中学生田径比赛中,获女子200米、1000米接力和跳远的三枚金牌,并打破中学生女子200米世界纪录。我校技巧队在参加“全国青少年技巧锦标赛”中共获金牌5枚,银牌15枚。我校足球队在省内中学生足球赛中,每次都打入三强,并获1995年的冠军,已为省以上足球队输送运动员10名。全校共有56名运动员达到国家二级运动员的标准,已先后向高等院校输送体育尖子85名。我校文工团的学生有12人在国内或省内的钢琴比赛或歌手大赛中获奖。我校美术书法小组在国内或省内中学生美术或书法比赛中获奖者也有25人。

从1990年至1995年,《中国青年报》《新华社·每日电讯报》《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科技日报》等中央级五家报纸,曾先后以《海南中学成了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摇篮》《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素质教育:海南中学的秘密武器》《向素质教育转轨》等标题共7次报导了我校的办学经验。1994年12月,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视察了我校,欣然题词:“育人的摇篮,治校的模范”。1995年教师节省长阮崇武同志视察了我校,对我校“素质教育”的做法和成绩给予充分肯定,鼓励我们“把学校办成全国一流中学”。

我们将朝着“素质教育”的正确轨道前进,为把学校办成“高质量、有特色、全国第一批示范性重点中学”而努力。

标签:;  ;  ;  

基础教育必须转变为素质教育_素质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