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形态与社会主义本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形态论文,本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如何理解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述是当前理论界谈论得很多的一个问题。很多同志谈到,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是对原有的社会主义特征理论的重大发展,是邓小平同志以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的一项重大的理论成果。我认为,这一认识无疑是正确的,但它还不够全面。除了这一点以外,我认为更为重要的是,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还是对社会主义从理论形态到现实形态发展的科学表述,它是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要求和产物。在这里我想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一、社会主义的两种形态
我认为,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进程中,社会主义经历了两种不同的形态。〔1〕第一种形态是理想形态,第二种形态是现实形态。 在文革以前的那种社会主义可以称之为社会主义的理想形态,经过改革以后建立起来的这种新的社会主义形态可以称之为社会主义的现实形态。
之所以把文革前的那种社会主义称之为理想形态,或称为理想型(从韦伯理解社会学中借用来的一个概念)〔2 〕是因为这种社会主义形态更多地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论述相联系,与人们的社会主义的理想相联系。这是因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开端,正如列宁所说,是从理论的那一端开始的。〔3 〕社会主义改造运动是以马列主义理论为指导进行的。那时我们更注重社会主义的理想形态,力图使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更接近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描述,因此它在一开始更多地打上了理论或者说理想的印记是可以理解的。这种理想型态有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这种理想型的社会主义更多地以制度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人们经常用社会主义的特征来描述理想型的特点。如在经济制度中表现为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制度,计划经济制度,在政治上的无产阶级专政制度等等。
第二、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是支撑这种理想型的基础。社会主义的理想型正是在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它的存在和发展也要有这种理想和信念的支持和指导。理想和信念的这种导向作用在社会主义理想型的制度建立之初表现得最为明显。如果人们的理想和信念丧失了,这种理想的制度就会因失去其基础而倒蹋下来。
第三、这种理想型的社会主义制度在建立之初所遵循的原则主要是社会公正。效率原则当然也在考虑的范围之内,但是当时人们普遍认为,一旦体现社会公正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与按劳分配制度建立起来之后,自然而然就会带来生产效率的普遍提高。我国文革前所盛行的那种平均主义原则成为了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中所遵循的最主要的原则。而且当时认为,在公正原则实现以后,如果生产效率得不到提高,那也主要是由于公正原则的贯彻受到了限制,因而影响了效率的发挥。因而一种更加公正的制度应该发明出来,以代替原来那种较不公正的制度。这就是文革前对公有制的要求越来越纯,对分配制度的要求越来越平均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四、它的激励原则是一种纯粹的革命性原则,而排斥物质利益原则。理想是高尚的,在理想的制度中应该有高尚的思想去支配人们的行动。在理想型的社会主义制度下,激励人们去活动的理应是理想的动机,也就是革命的自觉性。而物质利益原则所考虑的主要是个人的利益,它是私有制的产物和反映,是与革命的理想背道而驰的,应该完全予以废弃。如果让物质利益、特别是个人物质利益来指导人们的行为,社会主义的理想制度就会受到破坏。因此在文革前人们把物质利益原则当成修正主义的物质刺激来批判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第五、它追求的是理想的纯粹性,而不是现实中所表现出的那种多样性和复杂性。在文革前人们一般认为,理想的制度就应该是纯粹的,它不应该包含任何的杂质,不应该有任何的缺陷。例如在社会主义的公有制中就不应存在个人私有制的成分,在物质利益原则里不应有个人利益的成分,在按劳分配的原则之外,不应有其它分配原则。这一思想成为文革前不断割资本主义尾巴的认识基础。
第六、它在发展过程中所追求的是理想的实现程度而不是社会的发展程度,和人民生活的改善程度。因此它在理想制度与现实的发展之间就出现了一个断裂。它用来弥补断裂的方法是要人们安于社会的落后和生活的贫困。但决不能为了改善贫困和落后而去破坏制度的理想性和纯粹性。
第七、它把它自身的巩固和发展放在人们思想觉悟的提高和理想信念的巩固和不断升华的基础之上,而不是放在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利益满足程度的基础之上。在文革前人们所认同的一个观念是,人们的思想觉悟提得越高,人们的理想和信念越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制度就会越巩固。这就是文革当中斗私批修、灵魂深处爆发革命的理论基础。而社会产品的丰富和人民生活的富裕反而会给这种制度的巩固和发展造成不良的影响。这种认识是毛泽东“富则修”理论的重要立论根据。
第八、它把理想的制度不是作为人们的一种工具来对待,而是把它看作是人们的生活目的。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理想的制度不是用来为人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服务,而是反过来人们要为这种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服务。
社会主义的现实形态则是更多地同我国的现实情况相联系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实现过程是一个在实践的基础上,理论和现实相结合的过程。社会主义的实现程度则表现为社会主义理论与我国的实现状况相结合的程度。因此我们可以说,现实形态的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理想形态的现实化。
现实型的社会主义有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它是与我国的现有经济政治和文化条件更为密切结合的社会主义,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想形态的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论述与人们对美好社会理想的追求的结合,在与现实条件的结合过程中,它首先考虑的是人们对这种制度在主观上能够接受的程度,而很少考虑社会现实条件的容纳程度。因此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就表现出了与现实条件的不相适应性。这种不相适应性就象异体器官移植中所出现的排异现象一样,会越来越严重,以至既影响到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影响到理想型社会主义本身的发展和巩固。因此社会主义要想继续存在下去,就必须要在现实的条件下得到改造,变得更加现实起来。
因此可以说,现实形态的社会主义是在我国的现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条件的基础上对原有的理想型的社会主义进行革命性的改造的结果。
第二、它是与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更为密切结合的社会主义。理想型社会主义关心的只是自己本身的发展与完善,而无暇顾及社会进步和人类的发展。因此它与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的步伐发生脱节是很难避免的。现实的社会主义则不是这样,它不仅顾及自己的发展与完善,它更加注意社会的发展与人类的进步,而且把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作为自己发展和完善的前提和条件。在实践上,它则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最根本的动力。
第三、它带有更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反映了现实中理想与社会现实条件的复杂关系。理想型的社会主义更多地带有理想性,可以表现得纯粹而又单一。现实型的社会主义则是一种脱离了理想形态的纯粹性和单一性,而和复杂的现实社会条件结合在一起了,因此它就表现出了更多的现实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第四、它的建设与完善不仅以公正的价值标准为指导原则,而且更加强调效率的原则,它不仅讲究理想性,而且更加讲究合理性,它不再把自己仅仅作为目的,而且更把自己作为实现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手段。
第五、它不仅表现为一种社会制度,而且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比资本主义发展更高的社会文化形态。
二、由理想形态向现实形态的发展
(一)、由理想形态向现实形态发展的必然性。〔4 〕理想形态的社会主义面临着双重的压力。一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压力。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然而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以后,它就必然面临着新的任务和新的目标,这就是推动社会更快地发展和进步,使社会的物质和文化水平发展到一个更高的阶段。理想型社会主义虽然在理论设计上显得完美无缺,然而在解决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实际问题上却往往显得无能为力。而且社会主义的理想设计越完善,越纯粹,它对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推动作用反而越微弱。所以,在社会主义的制度建立以后,如何以新的社会制度来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就成了社会主义所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和紧迫的问题。这种社会压力就必然要促使社会主义由理想形态向现实形态的发展。
二是人们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的发展和变化的压力。社会主义由理想型向现实型的转变是人类进步和人们的需要不断满足的要求。社会主义之所以会出现理想型和现实型这样两种形态,是因为它们满足人们的需要的形式和方法的不同。理想型社会主义是人们追求更高的社会理想的产物,因而它更多地带有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色彩。它对那些为之奋斗了多年的革命者来说,是最重要的精神满足。然而在理想型的社会主义实现了以后,人们的需要开始转入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主义就必然要由人们追求的目的转变为人们实现更加现实的目的的手段。这时理想型社会主义就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要求了。只有把理想型社会主义转变为现实型的社会主义,把纯粹作为目的的社会主义转变为作为手段与目的相统一的社会主义,才能实现社会的更加迅速的发展,以更大的效率去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要求,社会主义自身也才能不断地发展下去。
(二)、由理想型向现实型转变过程的特点和矛盾
由理想型向现实型的转化是在两种相互作用的力量的推动下进行的。一种是在现实条件的作用下,理想制度的现实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原有的理想制度将受到现实条件的改造,理想的制度变成更加现实的制度,因此能在现实生活中起到更大的作用,成为社会发展的重大推动力量。一种是创造理想制度存在所需要的物质和文化条件,赋予理想的制度以新的生命力,使之成为具有活力的制度。在理想型向现实型的转变过程中,理想形态的社会主义制度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而且一个国家的社会发展程度越落后,在理想形态的转化过程中理想形态的变化就会越大,即理想的丢失程度会越大。在理想形态的转化过程中理想形态的理想也会变成改造社会现实的一种力量,使现实更有利于理想的实现。但是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为理想的实现创造新的物质和文化条件。
从理想型向现实型的转化,是由人来推动与完成的。因此人们的思想状况在这一转化过程中就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在这一转化过程中,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会表现得十分激烈,这也必然会反映到人们的思想中来。在理想型向现实型的转化过程中,这些矛盾表现为:
第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理想是先进的,而现实条件却是落后的,理想是纯粹的,而现实条件却是复杂的与多样的。理想在其实现的过程中遇到落后的现实条件的阻碍,因此不能完全实现或不能立即实现,这就形成了在理想形态向现实型转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矛盾和问题。理想主义者重理想而轻现实,他们宁肯要保持理想的纯洁性而推迟这一转化,而不愿让理想的制度在与现实的结合中改变自身的形态。他们认为,如果在与现实的结合中理想发生了变化,那就等于是对理想的背叛,是对革命的背叛,是革命者丧失革命意志的表现,是一个真正的革命者所决不能允许的。而现实主义者却不这样认为。他们正视理想实现的社会客观条件。他们承认,在一个落后的国家里,理想社会制度的实现是一个长期而且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的最初阶段,理想的实现是要有一定的限度的。而在向现实形态的转变过程中,理想形态的或多或少的变化则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矛盾和斗争在理想型向现实型的转化过程中成为一个重要的现象。
第二、倒退与前进的矛盾。理想主义者与现实主义者在理想型向现实型转化中的一个主要矛盾,是对这一转化过程性质的认定。这个问题是,理想在与实际相结合,转化为现实型时,发生的理想未能实现或不能完全实现,因而使原有的理想型的制度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究竟是倒退呢,还是一种进步。在理想主义者看来,这无疑是一场倒退,是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的一场悲剧。在我国改革初期,在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有人就说这是辛辛苦苦三十年,一退退到解放前。这种思想就是理想主义倒退论的真实写照。而实际上,在倒退的表象掩盖下的,却是真正的前进和发展。在理想型向现实型的转化过程中,虽然社会主义制度的那种纯粹性和单一性消失了,但它的合理性和现实性却极大地增加了,它的生命力在这一过程中充分显示出来了,它有了自己现实的根基和基础。这不仅表现了社会主义自身的进步和发展,它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也同样表现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第三、公正与效率的矛盾。前面我们讲到,理想型所追求的原则主要是社会公正,它把效率的讲求放到了次要的位置。而现实型态坚持的是效率优先的原则。因此在它们的转化过程中就会出现效率对公正的侵蚀,在一个时期内社会不公正的现象会表现得较为严重,因而会成社会所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
第四、目的与手段的矛盾。在社会主义的理想形态下,人们往往把社会主义制度看成是目的,是人们所要追求的东西,并不把它看作是手段,而且认为把它看作是手段是对社会主义的一种污辱和亵渎。而在理想型向现实型的转化过程中,人们却更倾于把它当作一种手段,把社会主义作为争取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的工具。这种认识在一些人看来是不能容忍的。
三、社会主义特征与社会主义本质
社会主义特征理论是对理想型社会主义的理论描述,它的意义在于阐明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必然性,描述社会主义与其它制度,特别是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区别。它所描述的是社会主义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具体特点。
由于社会主义特征是关于社会主义制度特点的概括与反映,因此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由于社会主义的制度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作为描述它的理论也要随之不断发生变化。例如,我国关于社会主义特征的描述在文革前后就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而当前我们对社会主义特征的概括又与改革开放初期有了很大的不同。
第二、由于它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所作的描述,因此这种描述与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联系的并不紧密。它只是在于把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叙述出来,而并没有对社会主义社会的面貌做全面的描述。因此人们往往离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对社会主义特征作孤立的理解。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是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它的特点在于:
第一、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是对我们正在建设的现实社会主义的认识。
第二、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是从社会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的社会发展和人民需要的满足相联系的角度对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点和深层本质进行认识的。它不只要论述社会主义制度的诸种特征,它更要进一步论述这一制度与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之间的内在联系。在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中,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成为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内容,成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和存在的基础。
第三、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是从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中去理解和认识社会主义的。在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中,社会主义不再是某些特点的集合,而是对它的发展进程及其目标的描述,这样社会主义就显示出了它固有的过程的性质。而这正是社会主义的一个根本特点。
第四、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不仅是对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的论证,而且是对它的存在的必要性和它的存在的实际价值论证。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是对社会主义制度能否解决人类面临的两个重大问题——即社会公正和效率——的正面回答。在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中,效率问题是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方式来解决的,社会公正问题是以消灭阶级,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方式来解决的。这不仅阐明了社会主义制度有解决人类现存的这两大课题的能力,而且阐明了社会主义在解决这两大问题上与其它制度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并且还指明了在解决这两大问题时应处理好的内在关系。这就是在提高效率的基础上去解决社会公正问题,同时又要在解决社会公正问题时促进社会生产率的提高。
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由特征深入到本质的发展过程,是在社会主义由理想型向现实型的变化过程中进行的。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不仅是对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的反映,而且是我们思想解放的产物。长期以来,我们在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上受到唯心主义的束缚。这种认识论上的唯心主义主要表现为对社会主义认识的重新空想化和唯心主义化。这种思想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脱离开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独立地去认识社会主义造成的。解放思想就是要从对社会主义的僵化的认识中解放出来,实事求是就是人们以社会的现实发展为坐标系来对社会主义进行重新的审视。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就是从这种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过程中产生出来的。
注释:
〔1〕列宁在其后期的著作,特别是最后的五篇著作中, 有对社会主义的看法根本改变的论述。我认为,可以把他对社会主义的论述归结为两种形态,即政治主义的社会主义和文化主义的社会主义。参见《列宁选集》,第四卷,《论合作社》等有关文章。
〔2 〕马克斯·韦伯关于理想型的论述参见韦伯所著《经济与社会》一书,英译本《Ecnomy and Society》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或参阅[英]弗兰克·帕金著《马克斯·伟伯》中的有关章节。
〔3〕《列宁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第四卷 第774页。
〔4 〕这段论述参阅了马克斯·韦伯有关个人魅力型权威常规化的理论,参阅《经济与社会》有关章节。
标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政治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理想社会论文; 形态理论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