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讲座_教学过程论文

浅谈小学数学讲座_教学过程论文

谈谈小学数学说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学数学论文,说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小学数学说课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研究方式,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和发展.小学数学说课,可以很好地反映出说课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反映出教师对教育教学理念的把握、对数学教材的理解、对教学活动的设计和执行能力.很多学校和教研机构经常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说课比赛或类似的教研活动,以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下面就我个人对小学数学说课的理解,谈几点经验和体会.

一、小学数学说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说课形式模式化

从观摩到的众多说课来看,现在的说课越来越多地表现出“模式化”的弊端.即说课的形式表现出程序僵化、模式固定的特点.一般表现为从说教材、说目标开始,随后依次进入说重难点、说学法、说教法、说教学过程、说反思……听到的说课越多,其结构、形式雷同的越多,而这并不是巧合.因为,渐渐“模式化”的说课导致了众多说课都采取了这种面面俱到的形式.这种渐渐僵化的说课形式貌似什么都说到了,实质是什么都没有说清、说透.

我认为,要从两个方面去努力改进.一是有模式但不要模式化.经验尚浅的教师说课时,为了尽快掌握说课的基本内容和特征,可以限定一些基本的环节,给定一个基础的框架,如说教材、目标、重难点、教学过程等.但这仅仅是作为一个过渡的方便之门,一旦掌握了说课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就要在此基础上突破既有的框架和模式,不断创新.二是有要点但不机械套用.说课中肯定有一些要点,如说教材、目标、教学过程等,这些要点不一定要按照固定的套路去论述.我们可以根据教师自身的个性、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作出灵活多样的取舍、排序和自由组合.

2.说课中的“教学过程”描述不够清晰

表现之一是教师在描述教学过程中要点缺乏细节支撑,导致教学过程说不清楚.常见的情况是,每逢在一些应该浓墨重彩的地方,需要细节刻画的地方,如针对教学重难点的情境创设、问题提出、活动展开、学生反映、师生互动等关键处,我们总会听到诸如“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就不再展开”等话语,“蜻蜓点水”地一笔带过.

表现之二就是教学设计追求面面俱到,教学重点不突出.由于追求说课结构的完整性,想把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各个方面都要说到,导致平均用力,什么地方都要说,结果什么都没有说清楚.

3.说课中的理论、理念过于空泛

说课中的教学理念描述常表现为“三多”——数量多、口号多、名人多.“数量多”就是说课的过程中在每一个具体教学环节、教学行为陈述前或陈述后,总要引经据典地说出一些理论,指出这样做的意义、宗旨等.通篇下来,说课中的理论就略嫌过多.“口号多”表现在说课中充斥大量的理念性语言,如“教是为了不教”“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等口号式的语言.“名人多”就是动辄拿出一些名人名言,标榜自己教学行为的合理性和优越性.

我以为,说课为了阐述清楚设计背后的“为什么”,需要寻找一定的理论做根基,但是,用多了就“滥”了.我们需要慎重对待教学理念在说课中出现的时机和分量,力求恰到好处.

4.说课中的媒体运用不当

一是“滥”用,二是“少”用.“滥”用就是说课过度依赖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中又过度使用文档.很多教师的说课,似乎离开了多媒体就没法说,一说课就必定要制作多媒体课件,将说课内容简单移植到课件中.不注意区分说课的纲目与详文在课件中的显著差异,课件中显示的说课结构、重要观点,不是少而精的纲举目张,而是如word文档一般,将大块文章放在课件中体现,导致文多、字小,看不清楚,详略不当,结构复杂、混乱.“少”用就是说课中很少用到教具、学具.一件优秀的、经典的教具展现在学生面前,生动具体、活灵活现,其形象直观是课件所无法比拟的.我们在注重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说课的同时,有必要充分挖掘教具在说课中的显著作用.

5.说课者的角色定位不清

说课中,教师应该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于“三位一体”.即,此时说课之本我、说课场景中正进行教学的教师之我、说课场景中正在进行学习的学生之我.“我”一人要根据说课的需要,在不同场景分别担任这三种角色,并能够迅速地根据场景需要变换角色,陈述符合当时场景身份的语言.例如,说教材时,“我”是说课之本我;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时,“我”是正进行教学的教师之我;说课中表达学生的反应时,“我”是正在进行学习的学生之我.而往往在说课中很多教师不能清楚地区分开不同角色,不能区分开各自的语言要求,常常发生张冠李戴的角色混淆、语言混乱的情况.

二、怎样设计小学数学说课

小学数学说课应该说清楚“教什么”“怎么教”和“为什么这样教”.“教什么”就说教学内容,“怎么教”是说教学过程,“为什么这样教”是说教学理念.

1.说好教学内容

说好教学内容,就是要求教师要读懂教材,明确教材的编写意图.具体到说课内容,更要将教学内容的“前因后果”分析透彻,这样才便于我们在设计说课时能够整体把握知识体系,精准设定教学目标.

(1)说好三个要素

①说好知识点.说课归根到底,要落实在具体的某一个知识点的教学上.说教学内容,首先要从具体的知识点入手.我们要说清楚,教学的知识点到底是概念、法则,还是计算,或者问题解决,不同类型的知识,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会采取不同的教法学法.根据知识点的具体的学段要求,我们才能进一步准确把握好教学目标,进而说清楚教学的重难点,设计好相应的教学活动.

【案例】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东南西北”说课片断

“东南西北”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方向与位置”的起始课,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有关图形与位置的知识.本节课进一步学习用“东、南、西、北”来描述物体的方向与位置.

基于以上的知识点分析,确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位置(这是本节课的重点),能初步知道地图上的方向(这是本节课难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使学生体验地图中“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统一规定的必要性.

情感与态度:通过多种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思路.

“东南西北”与现实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先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辨认空间的东南西北,再以校园景物为素材,回到教室中探究地图上这四个方向.

②说好知识结构.现在使用的课标新教材,在编写过程中注重了知识的螺旋式上升,同一知识体系,在不同年级、学段,呈现出不同面貌,提出不同教学要求.因而,仅仅说好知识点本身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将知识点放回到整个知识体系、教材体系当中去分析,以本册为基础,站在本年级、本学段,乃至整个小学数学阶段,去整体把握,弄清知识之间的前后逻辑关系,由此做到具体时段具体要求.

【案例】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观察物体”说课片断

“观察物体”这节课,安排在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61至62页上.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会了从正面、侧面、上面去观察物体,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从低到高、从远到近去观察物体的情况.学好这节课,将为以后根据物体的三维视图想象、再现基本几何体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这节课里,我们是要引导学生学会根据观察位置的高低与远近变化,来想象、判断画面所发生的相应变化.亲身经历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认真、仔细观察物体的良好习惯.它不同于以前学习的简单地从三面观察物体,更有异于长方体、正方体的三维视图的要求.教学过程要注重围绕“猜测想象——观察验证——归纳总结”这一主线展开教学.通过学生实际或模拟观察,借助相机拍摄、图片分析和软件演示等手段,来实现学生学会根据观察位置的高低与远近变化,想象、判断观察画面所发生的相应变化的教学目标.

③说好学情分析.如果说前面的知识点、知识结构,属于分析认识的客体的话,那么人的认识活动的另一个方面——认识的主体,即学生也要进行分析.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说学情分析,十分必要.

【案例】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可能性”说课片断

在现实生活中,随机现象大量存在,它直接影响着人们对事件的发生做出判断.“可能性”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统计与猜测”的内容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概率”的第一课时.概率是一个比较抽象但又与生活紧密相连的概念,是指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数的度量,它通过对不确定现象和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刻画,来为人们更好地制定决策提供依据.由于小学生掌握概率概念,要经过一个从经验到科学、一步一步逐渐发展的过程,北师大版数学教材概率部分是分年段安排的:低、中年段主要是积累有关“可能性”的经验,了解事件出现的可能性及可能性大小;高年段在学习分数的基础上能用分数或百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2)建议策略

既要说清一些必须阐述的内容,如说教学内容,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所侧重地把课说好,怎么办?

①简洁.说教学内容是重要的,在说课中必须要有这一基本部分,但是必须简洁.对于知识点的分析,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等内容,简明扼要地进行介绍即可,没有必要占大篇幅、用多时间、花大力气.毕竟,后面还有非常重要的教学过程等着我们去说.

②整合.如果要把教学内容整个都说清楚的话,会耗费比较多的时间.我们就有必要将其中众多的环节进行整合,例如知识点、知识结构和学情分析,甚至于重难点、教学思路等,我们可以将它们整合在一起综合论述.

③呈现.将教材内容原文呈现,与用文字连篇累牍地解读教材内容相比,哪种形式给出的信息量大而所用时间较少呢?不同的教师可能有不同的选择.在进行教学内容分析时,我建议适时地将教材原文、原图呈现,说课中再辅以文字说明,既能有效达到说好教学内容的目的,又能节省大量的时间,事半功倍.

2.说好教学过程

说教学过程是说课的核心内容,是说课的重中之重.如何说好教学过程呢?

(1)坚持两个原则

①说课前先要备好课.备好课是说好课的基础.好的说课一定是建立在教学设计好、教学实践好的基础上.新颖的设计,精彩的叙述,一节好的说课就具备了雏形.没有备课的说课是空中楼阁.

②说课时要有现场感.说课,就要把想上的课,活灵活现地说出来,让别人通过听“说”课达到如身临其境地听到“上”课的目的.要做到这一点,描述的直观、通俗,就十分必要.我们需要通过直观、通俗的说,来营造出一个逼真的虚拟的教学场景.而在这个虚拟的教学场景中,听者、观者能产生真实的现场感,犹如身处上课的实景之中.

由此,我们需要在教师的角色定位上,做到根据情境适时变换;在教学内容的呈现上,注重原文、原图的原生态呈现;特别是在教学过程的描述上,要将教学活动、特别是重要的学生探究活动,从活动的要求、活动的组织、活动的效果,到具体讨论问题的设计、学生的反馈、师生的对话等,从细微处讲述清楚,力求营造出真实的现场感.

(2)建议策略

①讲“细”.要通过教学过程的精细解剖、细微描述,呈现给听课者一个丰满、具体、真实的教学场景.具体来说,教学过程中要说清楚围绕本节课知识点,创设了怎样的教学情境;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了哪几个典型的问题;针对主要的教学环节,设计了什么样的教学活动,采取了何种组织教学形式,等等.要避免如说教案一般,过程像流水一样滑过,缺乏细节支撑,显得空洞、干瘪.

【案例】苏教版四年级下册“3的倍数的特征”说课片断

活动思路:给学生搭建了一个“拨珠实验”的活动平台,让学生在实验活动中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自主获取知识.

拨珠实验:用任意颗算珠拨数并判断是否是3的倍数.

学生在开放的拨珠实验和交流汇报中,可以得到许多有用的探究素材:有的可能用3颗算珠,拨出120、111、30等数,拨出的数都是3的倍数;有的可能用5颗算珠,拨出32、41、113、230等数,所拨的数都不是3的倍数;有的可能用6颗算珠拨出15、60、222等数,这些数全都是3的倍数;还有的可能用7颗、8颗算珠,没能拨出3的倍数,等等.

在学生用任意颗算珠的拨数实验和全班学生的汇报后,我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用几颗算珠能拨出3的倍数?拨出的数与算珠颗数有什么关系?

在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交流后,学生可能发现:算珠的颗数是3颗、6颗时,拨出来的数都是3的倍数;也可能发现:用一定数量的算珠拨数,要么都是3的倍数,要么都不是3的倍数;还可能发现:一个数的数字和就是算珠的总颗数.

在建立起了算珠与数字和的联系之后,我顺理成章地引导学生进行猜想:3的倍数有没有一定的特征?如果有,是什么特征?

由于有了前面两次拔珠实验的体验与汇报交流,这时绝大多数学生可能会认同3的倍数具有一定的特征,他们可能会说:如果算珠的数量是3的倍数,拨出来的数一定是3的倍数;也可能会说,因为算珠的数量就是各个数位上的数字和,所以,如果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一定是3的倍效.

为了弥补不完全归纳的缺陷,这时,我提议,分小组进行再次拨珠实验,验证猜想……

案例中,对于每一次教学活动的要求,学生可能的反应,教师针对每种情况给出的预案,教学流程的衔接与过渡等方方面面,在说课中都细致地考虑到,并说清楚了.我们听了这样的说课,就能具体地感受到,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是怎么设计的,课又是怎样上的,就一清二楚了.

②会“弃”.舍得,有“舍”才有“得”.说课中,非要点内容、次要的部分,要敢于、善于舍弃.说教学过程是整个说课的重中之重,本应该花大力气、用长篇幅,说详细、说透彻.但是,我们常常看到,一些说课教师从教学内容、教学分析、学情分析等等一路说下来,等进入说教学过程时,时间已经几乎过去了一半.这样的说课注定不会是一节好的说课.其问题就出在不敢于、不善于将次要的部分舍弃,以集中精力论述重点内容.说课一般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如果不放弃一些无关紧要的内容,说课的主体部分就没有时间呈现.

例如一位教师在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圆柱的认识”说课中,前语(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思路)为440字,占全文的18%;说课的主体部分——教学过程共1835字,占全文的77%;结束语仅127字,占全文的5%.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教师花了一大半的时间来阐述教学过程.说课中,“教材简析”将知识点、知识结构和学情分析整合起来,综合进行论述;“教学目标”完全舍弃了常见的“重点、难点”、“教具、学具”等次要内容;“教学思路”紧密联系课标的教学理念,简要说明了本课的主要教学环节.随后,进入了说课的核心——教学过程.在说教学过程中,又主要是说“自主学习,初步认识”“动手操作,深入认识”两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课题”实践运用,拓展延伸”也只是描述性的带过.这样的安排,就是要舍弃一些次要的内容,集中精力突破关键的部分.

③创“新”.说课要敢于创新.首先,课的教学设计要创新.一节课的设计好了,才能上好,才能说好.要达到课的设计好,就要避免人云亦云、千人一面.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上、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上、在教学组织的方法上,都力求创新,避免雷同.这样,才能够让人耳目一新.

其次,说课的结构形式要创新.要避免总是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方面,按部就班地说下去,这样导致形式僵化,不能取得好的效果.我们有必要根据说课的具体情况,采取别具一格的形式,打破固定的框架和模式,进行不一样的环节组合,力求在原有说课形式基础上有所创新.

再次,说课的过程描述方式要创新.虽然说课要把上什么课、怎么上课、为什么这样上课等内容解说清楚,但不要一味的用描述性的语言陈述,避免整个说课好像一个冷静的旁观者,面无表情、毫无激情地平铺直叙,没有起落、没有高潮.我们可以充分运用角色转换,在需要描述场景时,简明扼要地陈述;在需要表达学生的反馈时,以学生的身份和口吻模拟性地再现;在需要突出思维冲突时,模拟进行情境性的师生对话;或者,运用教具进行实地演示,拿出学具重现学生动手操作……在角色的不同变化中,运用不同描述方式进行说课,以达到变化多样的说课效果.

例如,一位教师在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观察物体”说课中,说课伊始,就直接进入教学过程中的情境导入,完全有别于一般的说课形式.由此顺利进入后续的教学过程.利用放置物体的盘子这一教具,引导学生继续观察、猜想、验证……整个教学过程悬念丛生.在教学过程说完了以后,简要地进行了课堂的解读与分析,时间分配拿捏到位.说课中,既有描述性语言陈述事实,又有学生身份的答语再现,还有教师语言的问题引领和指导.角色转换定位清晰,教学内容设计新颖,教学组织形式多样,教学方法形象直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说好教学理念

说课与上课相比,一个很大的不同就在于,除了要说清楚上课内容和怎么上课之外,还要说清楚为什么这样上,也就是要说清楚教学行为背后的理念支撑.这样,听课教师才能充分理解设计的意图.在解释说课中教学理念的时候,我建议多运用《课程标准》中的观点,作为教学的理论支撑.

(1)恰到好处说理念

我们说教学理念,要把握好说理念的时间和频率.一是在说教学过程前或者在说教学过程后来说教学理念.这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和学情分析,比较系统地说一说自己的教学理念,论述自己的教学过程设计的理论依据.这时说理念,相对集中,系统性强一些、论述也会深入一些.二是在说教学过程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理念的阐述.大多数的说课,采取的就是这样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很容易陷入这样一种局面,那就是,在说教学过程的时候,每说出一个教学的环节、片断或做法,马上就跟着说一段理论作为依据.结果是通篇下来,到处是理念,让人感觉空泛、零碎,没有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我建议,在说教学过程的时候,说理念一定要简洁、直接.针对教学中的做法,单刀直入、简明扼要地说明自己的教学目的和设计思路.

(2)表达要通俗易懂

说教学理念时,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表达.有时,一些教育理论、理念特别是西方教育家、心理学家的一些观点,由于语言环境、语法表述与我们常见的表达方式不一样,导致表达出的观点不易理解,过于高深.本来,理论性的东西,一般教师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如果再在文字上面云里雾绕,那么就更不容易让人弄明白了.所以,说理念时,力求通俗易懂,让人一听就明白.比如“变易理论”听起来深奥无比,可是一说变式、变式教学,大家马上就懂了.能够把高深的理论用通俗的语言表达清楚,也能体现出教师说课的功底与技巧.

标签:;  ;  ;  ;  ;  ;  ;  ;  ;  

浅谈小学数学讲座_教学过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