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经济学若干理论问题的再探讨&以云南民族经济为例_经济学论文

民族经济学若干理论问题的再探讨&以云南民族经济为例_经济学论文

再探民族经济学的几个理论问题——以云南民族经济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族论文,几个论文,云南论文,为例论文,经济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575(2003)01-0060-04

一、民族经济学研究特点的再思考

一般说来,民族经济学是研究多民族国家中的少数民族经济问题,在我国则是研究除汉族以外的各个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问题。笔者认为,单单这么表述是不足以反映民族经济研究的特点的。因为人们很容易从这一表述中得到民族经济学就是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民族经济问题的印象。因此,十分有必要对民族经济学研究的特点作出更为准确的表述。民族经济学不同于一般的经济学科,它的最突出的特点,不是脱离具体民族就社会和国家范围来研究经济问题,而是围绕着民族因素在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来研究各民族或民族地区的经济变化与经济关系。

我国的西藏、新疆、内蒙古、宁夏、青海、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西部各省区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所以狭义的民族经济学所要研究的就是这些少数民族地区内的每个少数民族的全部的经济发展问题、一个相对集中的多民族区域里的几个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问题、或是一个局部的民族区域的经济发展问题。由于云南是全国乃至全世界聚居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地区,民族经济现象最为富集,因此云南省具有民族经济学研究最丰富的田野。

此外,民族经济学还要针对不同的实际情况尽量阐明一种推动经济发展的方法。通过调查、理解、分析、评判,提出新的最经济、最简便、最有效、最平衡和最为全面的发展模式。其目的就是通过学者应用民族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对民族经济现象的整理和评判,力求对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做出有益的提示,进而影响全社会对少数民族经济的关注与支持。同时更希望少数民族能利用这些有关的成果,在经济发展中选择更有利于自己民族发展的道路。

民族经济的研究过程从考察民族开始至总结民族的经济现象结束(包含提出适合民族经济发展的模式),即通过考察各民族的历史、各民族的经济史,尤其是通过考察民族经济历史上的大事件,整理民族经济现象、识别民族经济特征。

民族间的差异是由“民族性”造成的。民族性对民族经济是至关重要的,是民族经济研究的着眼点。形成民族性的因素是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宗教、心理、社会形态、价值取向和物质环境,所以在讨论民族经济的时候,不能忽视这些民族性对于经济的影响。各民族的经济特征和民族的其他特性相互融合、相互影响。不同的民族经济对不同民族的历史和现状起到了各种不同的作用,无疑它还会对民族的将来起作用。

在对云南民族经济的历史发展历程进行研究和分析时,我们发现云南的民族经济在历史上是一种真实的客观存在,而且在云南各民族的经济发展史上,已经形成了民族经济的现实的特殊性。

在云南的现实环境之下,比如刀耕火种可能是比较适合自然状态的一种选择而不是这个民族的落后表现;在与世隔绝的大峡谷中,农耕经济长期以土地和分配公有制的形态出现并非就是社会发展阶段的止步不前。这些都需要我们用民族经济学的眼光做出实事求是的分析和界定,并且指出这些特殊性对于现在发展云南民族经济的意义所在。在民族经济学的视野里,恰恰是这些特殊性使这一理论凸现出民族经济学的价值。这些特殊性是构成云南民族经济识别系统的明确符号。对于这些符号的整理和分析,是丰富民族经济学基本原理和理论的一项重要工作。

此外,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的田野调查方法及个案研究方法,社会学、经济学的定量研究等方法都是民族经济学应该借鉴的研究方法。

二、民族经济的二重性和多样性特征是民族经济学研究的着眼点

民族经济的本质特征就是它的二重性,即民族因素和经济因素融合为一体,它不能离开民族,但又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民族;它也不能离开经济,但也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经济。它是民族与经济这两个要素在互动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特殊构造的新的有机现象。

正是因为民族经济的本质特征是民族因素和经济因素的融合和相互作用,因此民族经济学研究的视点,就是要着重于这两个因素之间的“作用”的分析。“作用”是有机的和动态的,民族经济是民族性的经济表达方式,民族性是民族经济内在的精神内核,它是民族与经济这两个要素在互动的作用中产生的。“民族”因素与“经济”因素是一种辩证关系,在民族经济研究中,不能把这两个因素割裂开来,而应把它们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分析。如果不是这样,就不能恰当地处理民族经济在理论上的合理地位和角度,那么研究的方向就会发生偏差。

在多民族地区,或者说民族特性明显的地区,比如云南的广大民族地区,民族经济的根本标识就是它的多样性,这是由这些地区的历史承传、自然环境、生存条件,以及各民族人民的价值取向、经济传统、文化特征所决定的。民族经济的活力和内禀原则就体现在多样性之中。可以说,在多民族地区,多样性是现实的和有益的,忽视多样性就无法认识民族经济的根本特性,同时也就无从对民族经济有所裨益。

多样性民族经济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解决一个经济主体的问题,这就要求社会给予民族经济更特殊的政策和灵活的规范,在民族经济多样性的实践之初,这个问题就更显重要。

三、民族经济与区域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

有一种观点认为:当特定的区域经济以单一的民族构成其活动主体时,区域经济与民族经济完全重合。这种表述是从地域范围表述民族经济的,而不是从民族经济的内禀性质提出民族经济的识别符号。我们说,民族经济并不等于区域经济,这是因为,在现实的情况下,没有一个特定的区域内只有纯粹的民族经济模式,民族经济总是和“其他”经济并行,并且显示出与众不同的活动特征,它是跨区域的和多样的,而不是等同于“民族区域”地理范围内的经济。即使是在由单一民族的经济活动为主体的一个区域内,区域经济也不完全是民族经济;反之,不是由单一民族为活动主体的多民族的区域,也有相同的民族经济形态。

这一点能用云南回族经济特征做出很好的说明:在以农耕为主的封建社会时期,云南回民经济是相当独特的,但是回族经济,甚至回民的生活没有特定的区域。滇西和滇南、滇东北和滇西北的回族经济却有明显的相同和相似,即使有差异,也是量上的不同,这就是因为民族经济是“民族”和“经济”的作用和融合,它所表现出来的特征是内禀的,哪怕不处于一个区域,但它在民族经济上的识别符号也是相同的。

在云南现实的民族经济现象中,经济学的“区域”概念并不是能概括民族经济特征的有用的理论。比如,云南同一区域内的几个少数民族,就表现出迥然不同的经济现象,在滇西北的藏族、纳西族、彝族、普米族就有明显不同的经济行为和结构;同样,处于滇南、滇西南的傣族、哈民族、布朗族不单有不同的经济类型,而且还有不同的社会组织结构。

民族经济的“区域”概念是这样的:没有一种在地理上、行政上的区域是对民族经济具有识别意义的,民族经济的“区域”不是一个平面,而是一个“时空”,此时非此地,彼地非彼时,纵横交错相互穿插,同一区域有不同的角色,相同的角色分布于不同的区域。因此判断民族经济的特征时重要的不是平面的区域,而是民族经济的识别符号。这些识别符号也不是能从经济学的“区域”概念中轻易得来的,必须采用广泛的田野考察和对现象的整理辨识;还必须把眼光从现在向后(历史)回顾、向四面瞭望,考察重大的经济事件,发现和民族经济相关的综合因素,这样才能对具体的民族经济产生全面的理解和把握。只有把民族经济同经济学中的区域经济区别开来,才能为民族经济提供一个合理的和合乎经济现象的领域,才能把民族经济的研究方法、视野、目的和意义引入它自己的位置。

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笔者认为民族经济对于市场的把握,应坚持“就近有利”的原则。“就近有利”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有地域上的就近,也有时间上的就近,还有传统上的就近。在云南省的西北部,如大理、丽江、中甸地区,民族经济一直有着丰厚的传统,鹤庆的藏族手饰、宗教用品,剑川的银器、刀具,丽江的皮具就一直是云南大量输往西藏的民族消费品,这种情况在1990年前后达到高潮。由于云南商品的品质和良好的信誉,经销云南商品的云南商人现在仍然是广西、西藏地区的一股强大的经济力量,这种现象比我们寄予厚望的绿色经济、资源大开发更有价值,这种没有政府大规模投资就达到了的经济成就,对于民族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这种具有民族经济特征的经济模式,说明民族经济在市场目标的确立上,特别是在民族经济的发展之初,首先要占据的是和这个民族经济区域相关的周边市场,而不管这个市场在哪里。

这就需要我们重新领会市场的定义,我们现在往往把市场严格地划分为国内市场、国际市场、省内市场、省外市场等等。但是对于民族经济来说,这些市场的分类是不适宜的。像云南这样的边疆多民族地区,很多民族跨境而居,很难说清市场在地理范围内的通常差异,倒是一直在历史上存在着并且对这些地区不断起着影响的周边市场才是民族经济的首选。

四、政府在发展民族经济中的作用问题

就发展民族经济而言,国家的扶持不是包办,也不是行政命令似的导向,民族经济需要的是逐渐累积和适应的过程。因为民族经济不是那种一蹴而就的经济模式,它的发展不是靠一个庞大的、完整的经济发展方略就能解决的。因为它是分散的、最为广大的各民族群众的一种深刻的自主的社会行为,是靠长期不断的积累而导致的平稳发展的一种经济发展趋势,它的发展曲线是线性的,任何想做超越式的、跳跃性的发展恐怕都有点难以实现。针对它的这种特性,政府的工作就得适应这种节拍。政府在民族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扮演一个有如“经济行为上的乡村教师”般的角色。这是民族经济的本质特点决定的。我们知道,现代社会高速的经济发展必须有巨额资金先期投入,但巨额资金的投入就必须确保投资者的利益,巨额的投资必须遵守回报率的规律。而交通不便、闭塞的民族地区是很难令投资者感兴趣的。

当然在一些很特殊的民族地区,比如资源富集区,可能会有投资者愿意投资。但据我们的经验,这样的巨额投资而产生的经济模式必然是封闭的和自足的,它所实现的目标往往和当地的各民族群众相关甚远。我们不是说这样的投资不必要,而是说,这样的投资在目的和效用上和当地群众的现实生活关系不大。

而多样性的民族经济则与此相反,它的投入是小额的,它的经济模式是开放性的,是整个民族地区都有可能参与和融会的,它针对的是确定的个体和民族群体,它的经济行为是一种灵活的和极具针对性的。因此政府在发展民族经济中的作用只能是指导性的。

五、当前民族经济学应迫切解决的问题

(1)改造社会的基层结构

民族地区最大的社会问题就是和商品经济发生了脱节。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问题呢?用民族经济学的观点来考察这种现象,得出的结论是值得深思的。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缺少民族经济发展的路子。在近20多年里,我们的经济规划和经济战略过分强调了以资源开发为“支柱”的单极型经济,忽略了民族经济的多型性。在整个西部民族地区,这种以资源开发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一直是主流意识,这可以从已见诸报章的各界人士对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性论述中看出,这些主张总是先列出当地有何种资源,再列出开发这些资源需要多少资金,出售这些资源又可以达到多大的效益。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经济的循环路径,如果大的区域经济仍然只是按照这个路径行事,充其量只是一个社会经济总量的增加而很难达到社会的平衡发展,对社会的基础结构的改变也是点状的、无意识的和偶然的。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大力发展民族经济来改造社会的基层结构,从而使整个社会协调发展。

(2)民族经济应从农村经济结构改造入手

农业经济的单一是造成民族经济与商品经济脱节的主要问题,而要使民族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必须选择民族经济中的某一个部门,这个部门就是传统的手工业。手工业是农业向现代化过渡的中间环节,也是民族经济中能够现实的参与商品经济循环的一个部门。民族手工业在市场竞争中有一种天然的优势,这就是民族传统。商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总是以这种商品的附加属性作为表现的。

在现代社会中,科技对商品的价值含量影响固然极大,可是“文化”也是一种不可小量的因素,特别是对于日常生活用品更是如此。民族经济成分中的手工业产品是很能体现这种属性的商品,手工业不需要投入巨额的资金,不需要过分依赖资源,同时也是少数民族能充分胜任的行业。

(3)建立民族经济发展的试点,寻找发展民族经济的实际操作程序

在今天的社会发展中,特别是在国家把西部开发战略当做基本国策之际,我们面临着很多关键性的问题:如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环境与经济建设、基层社会结构的演变等等,这些关键性问题的解决方法,都取决于民族经济学理论的日愈丰富。

这是一个开拓性的工作。现在民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已经确立,丰富它和应用它则正在起步,一个理论最好的注解,就是拿来应用。因此民族经济的应用研究,以事例来丰富民族经济学的理论内容,是今后发展民族经济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如果能对一个具体的民族地区的民族经济的实际发展现状进行田野考察,在此基础上提出详尽的“民族经济”式的发展蓝图,则能够更进一步丰富民族经济学的理论,并能为国家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提供可资借鉴的范本。

〔收稿日期〕2002-04-28

标签:;  ;  ;  ;  ;  ;  ;  

民族经济学若干理论问题的再探讨&以云南民族经济为例_经济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