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春丽(湖北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 孝感 432000)
摘 要: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不仅有历史和现实的影响,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大学生诚信建设应遵循道德建设的内在规律性,坚持自律与他律的统一。既要以诚信教育、舆论导向等为手段,强化大学生的诚信认同感,建立主体道德自律的内控机制,又要从健全规则入手,奖优罚劣,形成保障的外治体系,在二者的良性互动中实现大学生诚信整体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大学生 诚信建设 道德自律 制度他律
在如何进行大学生诚信道德建设这个问题上,一般存在着这样两种思路:一是内化治本,二是外化治标。前者基于诚信道德的自律性,主要强调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以求唤醒大学生主体“我应当诚信”的内在自觉;后者基于诚信道德的他律性,更多地关注如何从法律上、从运行机制上保障诚信规范的有效实施,即通过诚信规则的制度维持手段来达到硬性约束行为主体“你必须诚信”的目的。大学生的诚信问题不仅仅是其个人的问题,它势必引起社会上的广泛关注,影响到整个社会风气。
一、道德自律:大学生诚信建设的软约束机制
所谓的道德自律,就是道德主体借助于对自然和社会规律的认识,借助于对现实生活条件的认识,自愿地认同社会道德规范,并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践行道德规范,从而把被动的服从变为主动的律己。
1.从道德观念层面提升学生对诚信价值的认同度。正如康德所指:“对于道德法则的敬重是唯一而无可置疑的道德动力。”具有认同感,学生才能真正把外在的诚信道德要求转化为内在心理制约和自我诚信意识,实现认识由感性到理性直至指导实践的依次递进。因此,要通过教育,让学生全面了解诚信为人与自身发展的密切关系,使大学生对诚信有一种起码的认知观念和需求愿望。
2.从道德心理层面强化学生在诚信问题上的荣辱意识。要培养大学生树立诚信意识,养成诚信的行为习惯,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要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唤醒学生在诚信问题上的荣誉感和羞耻感,即“以诚信为荣,以背信为耻”的意识,尤其是耻感意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一个人若是丧失了耻感,就会失去道德自律——责任良知,定然无所顾忌,不守诚信就是必然的事;反之,如果视不守诚信为耻辱,遇事就会触发内心激励机制和防御机制,从而避免不诚信的发生。
3.从道德环境层面营造有利于诚信生长的舆论氛围。亚里士多德说过:德性是一种习惯。为此,高校必须充分发挥教育者自身的主导作用和大众传媒的宣传功能,利用各种有效载体和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大力宣传诚信品德,批判各种不诚信的行为和现象,这样才能使诚信真正成为大学生普遍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二、制度他律:大学生诚信建设的硬约束机制
道德的功能是通过自律和他律两个方面的结合而实现的。道德自律是一种源于主体内心的自我约束、自我控制,强调的是道德的自主性,这就意味着诚信主体的选择性比较大。因此,培养诚信大学生,不仅要通过道德的“自律”提倡诚信,而且还应依托制度的“他制”规范诚信。
1.建立大学生个人诚信档案。为在校大学生建立个人诚信档案,是强化大学生诚信意识的一种有效途径。它通过对个人在校期间的信用状况进行跟踪记录,一方面能使大学生看到诚信的价值,认识到诚信也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资源和无形财富;另一方面又能督促提醒大学生自觉遵守规则,主动维护个人诚信形象。
2.建立大学生诚信评价机制。搞好诚信度测评是加强大学生诚信建设的重要环节。测评内容应遵循全面性原则,涵盖学生学习和日常生活行为的各个方面,包括学习诚信评价、工作诚信评价、经济诚信评价、生活诚信评价、就业诚信评价等,要有具体的测评指标及权重指数。
3.建立大学生诚信激励机制。要增强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建立一套赏罚分明的奖惩机制至关重要。可以通过每学年大学生诚信指数的评价,对优秀者可以表彰奖励的方式来实现,还可将诚信度评价的结果作为学生综合测评、奖学金评定、助学贷款发放、入党考察、竞选学生干部、就业推荐的重要依据。通过这些措施,能在人与制度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使得一个人在自律基础上,通过制度渠道达到自己的目的。
应当注意的是,大学生诚信制度在价值目标上追求的是对学生诚信观念和意识的培养与强化,注重的是诚信教育功能,而不是侧重于对学生失信行为本身的惩罚。因此,高校在制度的制定、完善和执行过程中,一方面要强调制度的严肃性,通过制度的约束和警示效应,把可能出现的诚信“问题”制止于萌芽状态;另一面又要凸显制度的可操作性,执行制度不能简单化,要以理服人,使大学生在思想上形成对诚信规范的真正认同和服膺,从而更好地实现“他律”转化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宋希仁 “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释义[J].道德与文明,2000,(3)。
[2]康德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论文作者:潘春丽
论文发表刊物:《职业技术教育》2014年第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23
标签:诚信论文; 大学生论文; 道德论文; 制度论文; 的是论文; 意识论文; 评价论文; 《职业技术教育》2014年第1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