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陕西旅游重点区域景观布局及产品结构优化调整的构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陕西论文,布局论文,景观论文,结构优化论文,区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陕西省旅游产品的结构问题及重点地区调整策略
旅游业因其良好的发展前景、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和极强的产业关联性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关注。目前在国内,将旅游业确定为“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的省区和大城市有30余家之多。各地都在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上进行了较多的政策和资金投入,形成了竞争激烈的旅游业博栾格局。陕西省作为旅游资源大省,其旅游资源具有数量大、品位高、特色显著,多样性强的总体特征;但从已形成的景观结构和既有的旅游产品结构看,存在着景观类型少,资源开发层次浅,产品结构不能充分应和现代多样化旅游需求的问题。在“九五”之前,陕西省在旅游开发政策上受简单资源导向观念的影响,旅游产品有一种明显的“倚古偏旧”的倾向,具体表现为“四多四少”:人文景观多,自然景观少;文化遗址多,现代专题少;观光产品多,度假产品少;静态参观多,动态参与少。经过近几年的开发和调整,上述状况有很大改观,但若结合旅游产品的创意质量和营销、招徕功能看,陕西省仍未达到旅游产品结构优化调整的目标。景观结构及产品结构是现代旅游业竞争的基本物质条件,陕西省除应在文物古迹这一特色性资源上,大作深化开发的文章以保持相对优势外,还要在多样化开发上加大力度,否则很难在强手如林的旅游业竞争新格局中保持过去的形象优势。
在《陕西省旅游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征求意见稿)中,将陕西省内的旅游区域划分为10个旅游区,这些旅游区发展很不平衡。其中“西安古都旅游区”及以西安为食宿地而组织的东西线旅游观光游,是省内的旅游热点和热线,每年其国外游客和国内游客的接待人数,分别相当全省接待总数的95%和80%左右。因此,对陕西旅游业的结构调整应当有所侧重,对于热点和热线主要是加强规划指导,通过重点区域热点热线的结构优化塑造陕西旅游业的主体形象,带动陕北陕南等旅游温凉线的发展,从而实现非平衡带动的策略;对于非热点旅游区域,主要是给于政策扶持,使其加大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在近期内主要围绕西安这一旅游大营地和客源地进行功能互补性的项目开发。从而在一种非平衡带动的调整过程中实现省内旅游业的协调发展。
西安作为陕西省的省会所在地,既是世界性的历史文化名城,又是旅游资源密集的古文化旅游热点城市。但从现代旅游的需求发展和在全国旅游竞争格局中去看,西安的旅游业仍存在着一些亟待调整完善的结构性问题。问题之一,目前国内旅游已成为旅游业新的增长极,西安本身也成为国内旅游的重要客源地,但西安市已有的高等级高品位文化遗址类旅游资源主要是面向国外观光游客设计的,适合内埠游客休闲度假的现代旅游产品相对落后,特别是能够满足人们回归自然、参与娱乐的绿色旅游、民俗风情旅游及反映大都市生活的各类文化专题旅游远不如人意。问题之二,秦岭山特别是西安境内山体、名山林立,风光奇特秀丽,资源类型多样,秦岭北坡至西安市之间的台源及关中平原,又是古代宗教、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农村景观十分丰富的地区,在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中,距离名山名川如此近便的城市十分罕见,而西安并未将终南名山及郊县的旅游资源充分利用,形成功能互补的梯度开发格局。问题之三,西安的旅游基础设施过分集中于城区,特别是各类宾馆饭店,城内过剩严重,而周边郊县却相对缺乏。在度假产品开发方面这几年动作较大但空间布局不尽合理。现将一些较大的人造景点和度假旅游开发区摆在城市三环圈内,这既加剧了城市土地、水源的紧张局势,同时也难免城市的污染嘈杂和“热岛效应”,从休闲度假的需求趋势看,大都会绝非度假理想的营区,且大型人造景点已不受欢迎,这势必影响旅游产品的竞争实力和生命周期。问题之四,秦岭北坡特别是终南山地段的度假产品开发因受国内需求拉动已渐次展开,但缺乏整体性的控制规划和强有力的生态环境监控手段,目前这座绿色旅游资源的宝库已经存在着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恶化的现实危机,必须予以高度的重视。
将西安市区至秦岭中山之间多种类型的旅游资源进行整体性的综合开发,这在旅游产品结构调整,景观布局优化,生态环境保护,客源市场开拓等方面均有积极的意义,是陕西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之举。
2 重点地区景观结构及产品结构调整的分析定位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进行旅游产品结构调整的基本依据不外乎两点:一是国际国内旅游需求的发展趋势;二是本地资源的类型及特色。景观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优化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对景观、产品结构要素的组合调配,形成应合市场需求,个性特色显明,综合竞争力更强的旅游产品系列。在当今世界旅游业的竞争格局中,旅游产品的结构优化是一个长期的课题,这是因为旅游需求的发展变化不定,而旅游资源的抽象性和广泛性又为各类新型产品的组合创造提供了可能性。
现在,旅游作为现代社会闲暇资源重要的利用方式和人们享受、发展的一种权利,已得到广泛的认同,休闲旅游已成为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一种重要构成。即使是在发展中国家,我们也可以看到旅游大众化的趋势越来越强劲,许多旅游目的地国家,同时也成为重要的旅游客源地,因而在开发国际旅游的同时也积极开发国内旅游已成为一条重要的产品开发原则,国际国内旅游产品的互相补充,互相支持已成为一条重要的经验。另外,随着旅游大众化的趋势,旅游需求日趋多样化、精细化,人们对旅游地的兴趣也渐渐转向探寻地域文化个性,体验不同的民俗风情,追求各类文化专题情趣等。陕西旅游产品中的优势系列是文物古迹观光游,这已闻名遐迩;另外一些完全可能成为相对优势或重要补充的景观和产品却发展带后,诸如关中农村旅游、秦地民俗旅游、古长安宗教专题旅游、秦岭山地森林生态旅游等,这些旅游产品既有较强的可参与性和体验性特点,又对城市经济文化发展有较强的提领带动作用,这是一个可以大作文章的产品结构调整开发区间。
西安地区的景观结构及其空间布局,应以其天然赋存的自然资源和历史积淀的人文资源的具体状况为依据,因势造景,突出特色,布局上要考虑大都市空间发展的需要,考虑到西安地势地貌及既有交通线路的状况进行景点景区规划。从历史上看,关中平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西安作为人类较早开发居住的地区和世界上著名的京都区域,其开发的历史与秦岭的开发和渭河冲积平原的开发利用紧密相关,相互影响,共同形成中华文明隐性文化和显性文化的富矿区,是华夏五千年文明史仿古旅游最具持续开发潜力的特殊区域。从地势地貌上看,西安市是一个以山地和平原为主,地貌类型多样的地区。整体地势南高北低,相差悬殊。中高山地、洪积平原、黄土台原、渭河冲积平原均为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状排列。在西安市区至秦岭中心,河流密布,陆路交通经纬纵横。因地势地貌及气候气象条件之不同,数千年来便自然形成了不同的景观类型。
耸立在西安南部的秦岭山脉,在靠近西安的北麓地区,山高谷深,山峰林立,峪谷河流梳状密布,山脚温泉广泛出露,平均海拔2000米以上,森林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到亚寒带高山灌木草地等各类自然地理景观发育良好,再加上名刹古寺,古今越山要道,南北著名集镇等,是发展山地生态旅游和避暑度假的绝妙去处。山下的洪积平原及黄土台原,海拔高度为450~850米之间,地势高亢,原面宽平,面水背山,中华民族的祖先就曾在此采集狩猎,劳动生息。蓝田猿人的生活区(灞河中游秦岭北麓的台原区)和半坡氏族部落生活区(白鹿原的西北边缘)就分布在这里。后来,这里又是佛教、道教著名宗派的祖庭名寺的分布区,形成了蔚为大观的宗教寺庙景观带。关中平原系指渭河及其众多的支流冲积形成的平原,西安市域内的平原面积最大,海拔345~442 米, 长140余公里,西安城郊为最宽处,达40公里。这里河流密集, 古有“八水绕长安”之美誉,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地表水及地下水较为丰富,为关中精华所在。数千年来,这里是关中农耕文化、京畿文化的培育生成之地,有着众多的名寺庙、名集镇、名渡口、名故道,有典型的关中田园风光,丰富的文物古迹和源远流长的民俗体系。上述这些显性和隐性的旅游资源,类型多样,特色显著,特别是西安市区以南,上述资源有规律地条带状依地势阶梯状分布,与西安这个旅游中心地形成了主题有别、功能互补的大区域格局。
鉴于陕西省旅游产品的结构性问题和西安这个热点地区上述景观资源特点,笔者认为将从西安古都旅游区向南,可以依次开发出郊县农村旅游、台原及洪积平原宗教旅游、秦岭山地生态旅游等几个主题显明的景观带,从而形成城市旅游与乡村旅游互补、观光产品与度假产品互补、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互补、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互补的新型结构体系,从而改善陕西旅游产品的整体形象,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
在西安市区以南至秦岭北麓之间的综合调整性开发,笔者认为应该有以下的几点目标预设:
(1)增强陕西旅游主体产品的多样性, 促进旅游产品更新换代和竞争实力。
(2)通过建设主题有别、功能互补的带状景观群落, 增加系统耦合功能,塑造出显明的地域特色
(3)牵引休闲度假产品向郊县及秦岭山地转移, 减轻旅游开发与大城市争土地,争水源等方面的矛盾,同时促进农村旅游产业的发展。
(4)通过秦岭山地生态旅游开发,形成绿色旅游长廊, 落实环境保护和资源持续利用的方针,为西安地区补充符合现代文明需求的新型度假产品。
3 陕西旅游重点区域景观布局和产品结构的调整构想
关于将陕西省“西安古都旅游区”和“秦岭绿色旅游区”及其中间平原、台原旅游资源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调整开发的思路,可以概括为:“主题有别,南北呼应;扇形布局,带状造景”。巍峨雄奇的秦岭象一道绿色的屏障,略带弧度地横亘在关中平原南侧,若以“西安古都旅游区”为圆心,西至太白,东到玉山,南沿秦岭中山山脊画弧,则形成一个巨大的折扇扇面。在此扇形区域,可将四种景观主题及开发设想分述如下:
3.1 西安古都综合旅游圈。 这一旅游圈是包括西安三环以内各景点的大都市旅游区域。此旅游区资源密集,丰度极高。除了众多举世闻名的文化遗址和出土文物外,还有改革开放以来逐渐形成的现代商贸、科技园区、高校、新型标志性建筑等旅游景观;另外,城区二环之外环带状的度假游憩区如曲江风景区、未央湖、渭水园、浐河风景区也都初具规模。因此,在将来的旅游规划和旅游形象宣传上,应该在强调其古文化景观优势的同时,加强其综合性旅游的开发引导和对外宣传,使西安古城作为中西部科教、旅游、商贸中心城市的形象更加鲜明丰满。
3.2 关中农村旅游及民俗风情旅游带。 这一旅游带主要指西安市三环以外,周至、户县、长安、阎良、蓝田及临潼等县区的平原及部分台塬地区。这里是北方传统农耕文化的产生地,是中国最古老、最系统的民俗文化发祥地。在此区域内,一方面可以依托古村名镇发掘开发关中民俗风情旅游,如在终南镇、秦渡镇、郭杜镇、引镇、泄湖镇等地开发赶集、庙会、社戏、传统作坊、商贸购物等与农村现实生活贴近的旅游项目;另一方面可以依托农业生产活动开辟节令远足游、瓜棚豆架游、青少年农艺见习游、农舍体验游、传统户外游戏、民宅宾馆接待等农村旅游。在三五年内使西安周边区县的农村旅游经济有一飞跃,同时带动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发展。
3.3 西安宗教文化旅游带。 这一旅游带包括西安沿山各区县的洪积平原,黄土台塬上的名刹古寺区及部分寺庙在内。这一区域因地势较高,背山面水,在历史上形成了佛教、道教的名寺祖庭分布区。其中有名的如楼观台、草堂寺、净业寺、沣德寺、百塔寺、太乙宫、兴教寺、华严寺、水陆庵等。以这些名寺及宗派祖庭为依托,可以开发出对日本、东南亚及广大港澳游客极富吸引力的古长安宗教文化旅游专线。在此专题旅游的基础上,再辅以沿山脚下的温泉康体游(如东大温泉、汤峪温泉),关中农村游等地域特色性旅游项目,数年之后即可形成一个特色显明,能够吸引大量汉文化圈游客的专题旅游区。
3.4 秦岭中高山地生态旅游带。这一旅游带包括西至周至, 东到蓝田的秦岭中高山地,现在开发或初步开发的主要景点包括厚珍子、朱雀森林公园、南五台、翠华山、嘉午台、沣峪大坝沟、东佛沟、王顺山等名山,尚未开发的还有万华山、麦秸垛等十余座雄奇秀丽的山峰和广阔的林地。旅游路线近期依托山脚沿山公路和峪谷越山公路,待东西向的山脊旅游线路建成之后,则可以沿山脚和山脊两条线路贯通各个景点。这是一条海拔高度为1600—2000米不等的绿色长廊,是可以与欧洲的阿尔卑斯山脉相媲美的旅游宝库,其山、林、水、色等综合性自然景观资源十分充裕,又有内涵丰富的人文景观与之相融互彰,可以围绕生态旅游这一主题开发出数十种饶有趣味的度假旅游产品,譬如山地森林风游览,森林浴康体养生游、家庭及小团体周末度假游、生态科考科普游、山林徒步探险游、四季风光专题游、文艺创作及疗养游等等。由于生态旅游有一套生态环境管理要求,这种开发同时又具有积极的生态保效应。这一生态旅游长廊的建成,必将把陕西的度假旅游产品提高到一个新的档次,大大延长入境游客和国内游客的驻留时间,同时也为西安市及周边城市的居民提供了一个避暑和度假的理想去处。秦岭生态旅游长廊的建成除了在调整西安旅游产品结构,生态环境保护,牵引度假产品向农村转移等作用外,还将在发展越山交通,促进关中与陕南、陕西与川、鄂的区域经济协作方面有积极的意义。
现当代,旅游业是循着一条“政府主导型”的模式发展前行的。这里既有产业关联带动和经济发展的问题,也有资源合理配置、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要想在产品结构优化、增强竞争实力方面有所作为,就必须要有规划上的大手笔,开发上的大投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关键是要搞好宏观规划控制和投资政策的引导。陕西省能否首先在其重点地区搞好旅游产品的结构优化调整,这是一个关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和陕西、西安形象塑造的问题。希望陕西省在世纪相交之际,在旅游业全面发展方面制定出科学合理、气势宏大的战略措施。
标签:秦岭论文; 陕西旅游论文; 旅游产业论文; 陕西文化论文; 西安建设论文; 旅游开发论文; 陕西西安论文; 陕西经济论文; 景观生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