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中小学研究性课程开发的回顾与展望_课程论文

上海市中小学研究性课程开发的回顾与展望_课程论文

上海开展中小学研究型课程的回顾与前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小学论文,上海论文,课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上海开展研究型(探究型)课程的认识

1.我国基础教育的优势是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比较扎实,这是国际教育界公认的。那么,为什么学生到了高中、大学之后,中国学生的后劲没有了,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看来,课程教材的“繁、难、偏、旧”,“以考试定教学,考什么教什么”的教学格局,给中国基础教育带来两个突出的弊端:一是学生知识面狭窄,缺乏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二是学生缺乏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与空间。在学校,学生的时间与空间给教师占据了;在家庭,孩子的时间与空间又给父母占据了。设置研究型(探究型)课程,正是可以扬我国教育之长,避中国教育之短,它也是上海社会发展对学生提出的要求。

2.上海自1998年启动了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第二期工程。按照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二期课改的一个重大突破,就是提出建立以功能性课程为主干的多维度的课程结构,它包含四个互相关联的部分:提出了以功能立意为主干,多维交互的课程结构,也即“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在科学、社会、艺术三类学科群中,提出了分科——综合的一体化新颖编排体系;为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生创设了可以多向选择,并富有弹性的课程;强化和凸现了课程体系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3.研究型(探究型)课程进入课堂,对原先的课程体系进行了冲击:①原先的课程体系仅仅关注知识,而在汪洋大海般的知识中,学生仅仅只能获取知识中的很小一部分,而“研究型课程”更加关注知识中的能力部分,即学生从自己身边和社会生活中提出问题,自己收集材料,自己处理信息,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它本质上将解决三方面能力:学生自己会不会想问题;会不会自己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能不能解决和处理好问题。②原先的课程体系仅仅从增加知识或缺少知识的角度思考问题,社会的某一方面提出增设一门课程,教育行政部门很难推托,这样东设一门西设一门,负担很重,学生很难透过气来,而且学科体系的科学性被削弱了。研究型课程的开设,更多地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考问题。

4.从学生进行学习的方式来看,一般分为接受式学习、体验式学习和研究式学习三类。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大量地采用学生接受式学习的方式,而很少让学生在体验式学习和研究式学习中获取知识和信息。接受式学习的好处是:学生在教师的辅导下少走弯路;在反复训练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比较扎实。它的不足是学生被动地学习,完全跟着老师走,一旦与“大部队”拉开距离,就被作为“差生”打入“另册”。长期来,我们走的是“多考试、少读书、少活动”的道路,致使学生知识面狭窄。

研究型(探究型)课程,可能更多地从体验式学习和研究式学习介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它更多地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笔者一直认为,兴趣比知识更重要,让学生更多地体验与感悟,让学生更多地采用研究性学习,它会从根本上改变教师传授知识的方法和学生学习的方式,它可能会引发课堂领域一场根本性的革命。

5.研究型(探究型)课程,也将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①教师的观念必须发生变化,从原先学生向老师负责,转向老师为学生服务,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师的天职。②教师的知识面必须拓宽,要强调教师的专业知识,也就是教师不仅在某一门学科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同时必须是多面手。②教师的教学方法发生变化,教师将从学生的学习要求出发,更多地提供学生自己设计问题,创设获取信息,形成知识的情境,更多地提供给学生从知识中获取能力的机会,从而推进课堂教学的改革,推进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

二、上海开展研究型(探究型)课程的推进策略和发展水平

1.上海的学校最早开展研究型(探究型)课程,大约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至中期,名称上说法不一,比如大同中学称为STS研究活动,市西中学称为“自研式综合活动”。七宝中学叫做“开放性主题活动课程”,杨浦高级中学称之“课题型研究活动”,青浦高级中学又叫“主题式综合研究活动”。尽管提法不一,其中的核心是,让学生从社会生活中选取主题(项目),然后在教师或者社会各界(包括家长)的指导下,以课题形式或小组形式,通过最初步的研究过程(本质上是一种准研究),获得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综合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达到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海的普通高中在推进研究型课程时,有这样几个特点:①往往是从局部的实施逐渐转向全员和全程的整体性实施;②从对学校部分学生的实施发展到学校全体学生的实施;③从学校的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逐步发展到高中三个年级的整个学段;④学校充分利用本校的历史资源提升研究性课程,同时,也结合社区的特点和地域资源,拓展“研究性课程”。

2.我们对上海中小学开展研究性课程的调查发现,学生在开展研究型(探究型)课程时,有这样几个特点:

①在课题的选择上,小学生选择的课题(项目),一般离自己的身边比较近,知识要求比较低;初中学生选择的课题(项目)一般离自己的身边稍远,知识要求稍高一些;高中生选择的课题(项目),离自己的身边稍远,知识要求相对高一些。

②在教师的指导下研究比较规范。由于上海的教育教学研究已经形成市、区(县)、学校三级网络,相当一批普通教师接受或体验过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因此他们在辅导学生时就比较得心应手。怎样提出问题,怎样设计方案,怎样去调查,如何处理收集的信息,包括最后怎样表述问题,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心中都比较清楚。这就使得上海的中小学校研究型(探究型)课程的开展从一起步就比较规范。

③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包括调查研究能力、思维能力、判断力、口才,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学生的潜能开发难以估量。

上海的中小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大多受到太多的呵护,他们中的多数在家里担当了“第一把手”。就是这些孩子,他们去商店、剧场、影院等公众场合开展问卷调查时,有时也受到许多人的白眼,不理解,有的甚至被人骂“十三点”。但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能忍耐,想到自己“神圣”的课题能够完成,他们也甘愿承受这些在家庭中难以想象的“挫折”。从另一个侧面而言,这些孩子经受了一定的挫折,对他们体验人生,了解社会,加速成熟是极有助益的。

笔者在学校调查时观察到,学生运用多媒体去表述自己的课题时,其论点论据之清晰,表达的口才之好,令我十分惊叹。许多教师也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当学生没有进行研究性学习时,他们坐在教室里,我永远感到坐在座位上的学生只能听我的;而一旦学生参加了研究性学习,他们从社会回到了教室,我一下子感到学生变得使我不认识,我能从他们身上学到许多东西。

④学生研究中有许多创新的想法。笔者在虹口区海南中学参加学校研究型课程展示时,有一个课题小组,研究京剧艺术的推广与大众化,他们在用京胡、二胡烘托音乐氛围的同时,又加上了西洋的鼓乐,非常富于想象。又比如,这个学校的几位学生讨论四川路公共厕所的合理配置时,拿出了一个很象样的模型。在座的虹口区领导流泪了,她说,这是我多年来一直希望有关部门研究的问题,几位中学生却想到了。他们没有讲一句责任感、使命感的话,但我从学生的课题中,看到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得到提升。德育已经渗透其中了。

三、上海开展研究型(探究型)课程将对学生产生的重大影响

从迄今为止的对学生开展研究型(探究型)课程的认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但笔者相信,随着研究型课程的深入开展,其深刻意义难以估量。

1.整个课程增加了开放性。比如:原先学校课程仅仅关注学校之内、课本之内,而现在更多的转向学校之外、课本之外,它从社会、生活、自然、高新科技中寻找问题,这就使得课程的内容更注重即时的信息;它从原先课程同步化、划一化、标准化转向增加学生的选择性和个别化教育;它从原先比较单一的学科转向学科的综合性和跨学科。

2.学生的活动方式有了改变。在原先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学生自己活动的时间与空间不多。研究型(探究型)课程的开展,更强调小组活动方式和课题组的活动形式,这就使得每个学生的活动时间与空间有了拓展。在原先比较规范的课堂教学形式中,学生完全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从本质上讲,学生所做的一切是对老师负责。开展研究型(探究型)课程,鼓励学生自由组合,自由选择,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从原先主要是教师讲解,转向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探索与讨论。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原先一些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在开展研究型(探究型)课程中往往是领军人物。一些被认为是班级“皮大王”的学生,在班级讨论时往往最活跃,成为其他学生的“精神领袖”。

3.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根本转变。在开展研究型(探究型)课程之后,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根本的转变。原先学生学习时,主要强调学科中的知识部分,现在更强调知识中的能力部分,强调解读自然现象,解读社会现象;从原先主要由教师讲解,现在转向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与探索;原先学生的思维方式根据老师提出的概念、定律、法则、原理,经过反反复复的训练,得到对这些概念、定律、法则、原理的理解(它主要是演绎式的思维方式),现在改变成学生从社会生活、自然现象中找问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从而得出结论与发现,它本质上是一种归纳式的思维方式;学生在整个学习时,更强调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协调能力;在研究的过程中,还强调判断能力的培养。

4.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也得到改变。原先重视成绩、分数、升学率,现在更重视课题评价、项目评价、案例评价,重视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的提高;原先的评价注重结果,现在更注重过程与体验,让学生参与;原先对学生评价重视接受式学习所产生的结果,现在对学生在接受式学习的基础上,更重视体验式学习的研究性学习,重视情感、兴趣、意志、毅力、精神、信仰、科学精神等情感因素和精神因素。

四、上海开展研究型(探究型)课程的前瞻

1.制定课程计划,使研究型(探究型)课程进一步开展。上海在2000年9月下发了《上海市普通高中实施研究型课程的指导意见》,促使一大批普通高中开展研究型课程。从2001年9月起,将在部分有条件的初中和小学也实施探究型课程,《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探究型课程指南》,将在听取有关方面意见后,尽快下发。同时,在各方面的协同下,已经编写出版了《高中研究型课程指南》《高中“研究性学习”学习资料包》《高中研究型课程教师指导手册》。小学、初中、幼儿园的有关配套资料也在编写之中。上海有相当一批中小学、幼儿园还进行了有关“研究性学习”的网站建设。

2.建设好一支研究型的教师队伍和教研员队伍将对进一步开展研究型(探究型)课程,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这方面的培训将分两级进行:由市教委基教处、人事处和市教研室将对全市高中校长、各区县中教科长、教研室主任培训,对从事研究型课程的教研员培训,对150所二期课改的基地学校校长培训。由区县中教科和区县教研室将对学校骨干教师培训,形成新型的师生关系,使教师懂得在开展研究型(探究型)课程时,能“启发而不代谋,引导而不指令,点拨而不强加,解惑而不灌输”。

3.市教研室将会同市教委有关处室、市科研机构,更多地在市、区(县)、学校举办一些交流会、研讨会、成果展示,对研究型(探究型)课程不断地给予总结、提炼,在理论上得到新的提升。同时,建立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的四个“研究型(探究型)课程100例”收集个案,使上海开展的这项工作,有一个新的飞越。

标签:;  ;  ;  

上海市中小学研究性课程开发的回顾与展望_课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