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论文_阳娜

农村中学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论文_阳娜

湖北省利川市团堡镇初级中学 445420

摘 要:我国在人口众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的条件下,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形势依然不容乐观,许多不适应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农民需求的状况仍然存在,农村教育整体薄弱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

关键词:农村 语文教育 问题

一、社会大背景下存在的问题

1.封闭的地域环境、落后的教学条件制约着语文教育的发展。

大多数农村中学地处偏远的山区,经济文化落后,信息不畅,教师与外界交流少;地方财政能保证教师工资就不错了,无法对学校进行更多的投入,学校也无法给教师提供任何教辅资料;很多学生家里一张旧报纸都找不到,除了教材什么课外书都没看过……所以连“写出一位你最喜欢的作家和他的一部作品”这样的试题竟然有不少学生做不到,能做的同学大多只是填写语文教材中课文的作者!

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受条件限制,见识不太广,接受新事物的渠道狭窄,观念更新慢。而农村小学的语文教育也相当落后(尤其是许多村点学校,请一两个代课教师教三四个年级的学生),全部直升到中学后,约有十分之一的学生连拼音字母都认不到、写不来,也使得中学老师感到十分为难。

此外,为完成“普九”任务,农村中学“超级大班”现象严重,对教学影响也非常大:初一时每个班都在八十人左右,语文教师带两个班,有时一两个月过去了,连学生姓名都叫不完。

2.“读书无用论”有所泛滥。

目前农村有两个不成文的公认“定律”。其一是“经济与教育的反比原理”:在一个不太富裕的村镇,一个村的大学生所占比例越高,这个村的经济排名也就越靠后;一户人家的孩子书读得越“高”,这户人家的经济状况也就越不济。其二是“蠢儿理论”:书读得越来越高的人家羡慕邻居生了个“蠢儿子”,不用花钱供他读书,自己挣的钱自己用来盖房子,全家都高兴。可偏偏自己生了个孩子太聪明,一门心思从小学读到大学,家里的每一分钱都花在他们身上,还欠了一大笔债,大学毕业了又得借钱为他们“找路子”——留在农村的爹妈还是得自己挣钱还债,很不划算。很多人因此认为读书无用。特别是随着近年大学学费的上涨与大学生就业率不高和预期收入降低之间所形成的强烈对比,使得“读书无用论”在农村大行其道,越来越多的小学或初中毕业生外出打工,以牺牲长远利益换取当前的微薄收入。“攀比效应”使这种现象大有蔓延之势。

二、农村语文教师主观方面的问题

1.教学主题目标方面的问题。

教育目标就是指所培养的人才应达到的标准。这个目标可高可低,按需而定,即教育目标是培养人的方向和规格。

(1)教学内容传统守旧,教育方式单一。传统的教学内容都是:①生字生词教学;②作者简介;③段落划分、分析、归纳;④概括中心思想;⑤归纳写作特点。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始终是一张老面孔,所有的课文都被强行纳入一整套不容置疑的“规则”中了。比如,运用了何种写作技巧、表达方式?选材、布局、语言有何特色?重点语段、重点词句有哪些?这些“规则”几乎成了语文阅读教学的“学问”。为了获得这种“学问”,语文老师们不得不把一篇篇课文当成阐释“规则”的“例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为了说明这些“规则”运用得何其高妙,甚至不惜把文章拆成散装的“零件”,供学生细细把玩。一篇流光溢彩的文章也会被肢解得惨不忍睹, 最终使得学生也能操着这套“规则”去对付天下其他的文章。事实上,学生这样学完一篇文章之后得到的是什么呢?他们会熟知诸如“小中见大”“情景交融”等“写作术语”,或者用一种近乎思想品德课上的话语复述文章的主题意义,通过叙述什么事情或现象,反映了什么,赞扬了什么,揭露了什么,批判了什么等等,但对文章内容永远都是“夹生饭”。这种教学的弊端显而易见:理性知识多而滥,感性积累少而薄。结果是,学生得到了无用武之地的读写之“技”,丢弃的是影响终身的读写之“道”;得到的是漂亮的皮毛,失去的是质朴的本体。

(2)教学无序剖析,思维零碎散乱;浮于表面,认识浅尝辄止;远离生活,课堂枯燥乏味;空洞说教,心灵缺少震撼。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不少教师对其精神实质并未了然于心,以致在实践中走上了歧路。在课堂教学中,这样的流行语常常挂在语文教师的嘴上:在初读课文时,“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在所谓的研读课文时,“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在解决问题时,“请同学们四人一组展开讨论”……这些流行语之后,课堂常常举手如林,但学生往往是只顾自己读,只顾把自己想说的意思说完,至于别人读的哪一句,至于别人对同一个问题是怎样理解的,都成了因“事不关己”而“高高挂起”。再加上,学生对课文内容还没有整体感知就匆匆进入领悟文章语句的内在含蕴,学生的理解也就注定不可能完全到位。另一方面,学生各自为阵,你读喜欢的这一句,他读喜欢的那一句,你谈对这一句的理解,他谈对那一句的理解,把文章肢解得七零八落,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无序状态,严重地破坏了课文的整体美,长此以往,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层次性、严密性。这样的现象普遍存在,尽管课堂气氛很是热闹,学生发言的面也很广泛,还美其名曰“实施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其实,这种表面热闹的背后隐藏的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严重丧失,隐藏的是学生对课文内在含蕴理解的不到位,隐藏的是学生认知水平、思维能力的停滞不前。

2.农村中小学教师业务素质滞后,难以适应知识化、信息化时代的教育要求。

目前,对农村教师片面强调学历教育,忽视了非学历教育。教育政策规定小学教师须具有中专及以上学历,初中教师须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以利川市团堡初中为例,即使在农村中小学,90%以上的教师达到了这个标准。可学生还是说老师“没水平”,许多被指责者甚至是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是在科学知识迅猛发展的时代,教师的知识容易老化,使得自身业务素质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再加上地方党委、政府在农村中小学缺乏先进的管理水平,缺乏鼓励农村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竞争机制,缺乏组织农村教师进行科教新知识、新技术培训,缺乏组织农村教师到外地学习、交流或请专家学者来乡村讲课、开展大讨论的措施与手段。

农村中学语文教育在这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教材问题、教育管理问题、学生自身问题等等。但本文所分析的教师在社会背景下存在的问题,我认为是当前农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限于文章的严谨性,其余问题不一一例举分析。

参考文献

[1]阎立钦 主编 《语文教育引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5月,第一版。

[2]杨善德 等 主编 《素质教育新论》[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10月,第一版。

[3]韩永昌 主编 《心理学》[M].广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2月。

[4]廖其发 《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研究》[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7,17。

[5]基于人本主义学习观的语文课程[M].《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07,10。

论文作者:阳娜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9年1月总第16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

标签:;  ;  ;  ;  ;  ;  ;  ;  

农村中学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论文_阳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