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要重视学生认识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过程论文,重视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学过程,是指师生的双向交流活动,达到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在现行的教学中,往往过多重视教师方面的活动,忽视学生方面的活动;单纯地把掌握知识、获得技能技巧作为教学目标,作为成功的教学评价标准,而忽视发展学生的认识这样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
俄罗斯著名的心理学家马亚斯金认为:“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应表现为:在问题的情境中,师生合作进行能动的探索与发现未知事物的活动。”也就是说,真正意义的教学活动不是教师向学生提供现成的知识,而是在问题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对未知事物的认识的渴望,让学生能动地完成学习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看,教学过程的内涵应更为广泛,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体现学生认识过程的发展,即通过教学过程来促进学生注意、记忆、理解、思维等智力因素的整体发展,因为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智力、创造力和个性的发展。怎样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而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的内容和方式,调动学生内在的认识动机,促进学生认识过程的整体发展,这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
一、对于认识发展的理解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的认识一般包括观察、注意、记忆、理解、思维等智力因素。在教学实践中,这些认识的因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彼此包容的整体,是综合性、整体性认识过程的体现。如学生完成一个事物的认识,需要多种智力因素的参与,实际中,观察和注意总是与思维联系在一起的;而记忆往往是思维和理解的结果;对事物的理解,与思维又是不可分割的。教学中要整体发展这些智力的因素,追求专注的注意,高效、牢固的记忆,高速的理解以及积极、有深度的思维。
1.发展学生的注意力
注意,指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一定的事物。它是认识过程的初起,在观察、记忆、思维等认识过程中起引导作用,也是顺利进行教学的重要条件。注意力分有意注意、无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在学龄阶段,儿童通常在意志力的作用下,迫使自己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活动上,也就是说以有意注意为主。如果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充满兴趣,体验到探索和发现新知识的快乐,感受到活动本身的内在吸引力,那么学生就会由意志所支配的有意注意,转化为积极的探索性的注意活动,形成有意后注意。这是认识的最佳状态。
积极、探索性的注意与思维紧密相关,能引起积极思考的注意,可以说是激发求知欲和创造性的基础。
2.发展学生的记忆力
记忆是识记、保持和再现某种信息的过程,是认识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教学效果的直接体现。高效、牢固的记忆是和思维、理解分不开的,教学中重视理解性记忆是发展学生认识的重要内容。教学中,那些机械、重复的为记忆而记忆的“复习”,那些少有积极思维参与的“课堂讲解”,调动不了学生认识的积极性,促进不了学生创造性的发展。而在记忆中,强调新旧知识的联系,对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对照,这样经过思维加工,创造性地构建记忆是理解性记忆的主要内容。
此外,着眼于认识某一事物为出发点的记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认识动机,有利于提高记忆的巩固性。
3.发展学生的理解力
理解是一种积极的能动的思维过程,是发展认识的基本内容。通过理解,对一系列的信息,包括新旧知识进行思维加工,这一过程,能促进学生概念的形成以及概括能力的发展。高效的理解,应建立在一定的认知基础之上,对新的未知知识的探索和积极的思维,以补充旧有知识的不足。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是发展认识的基础。给学生创造积极的探索性的思维活动,强调新旧知识的联系,进行多角度思维训练,充实学生的生活经验,都可以调动学生思维,促进理解能力的发展。
注意、记忆、理解是认识整体发展的基本因素,而这些因素都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有着直接的关系。可以想象,传授未经思考的知识,强调未曾理解的记忆,进行单调重复的学习活动,很难调动高质量智力因素的参与,不能促进学生认识的积极发展。
二、怎样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认识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向交流、信息不断反馈的动态过程,是通过听、说、读、写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调动学生多方面智力因素的参与,完成对一个个知识、技能、技巧的认识过程。可以说,教学过程是发展学生认识的良好契机。怎样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认识呢?
1.重视认识的过程教学,让学生成为发现者
教学过程是多层面的,要在师生双向交流过程中,展开教学内容,传授知识,指导学习方法,实现教学目标。从传统的教学来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充当被动的接受者。在教的方面,传授结论和概念性的内容,注重对学生所学知识结果的巩固复习及测试,强调认识的结果,而忽视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的过程训练;在学的方面,学生不能通过独立的思考掌握知识的关键点,获得探索知识的快感,而在被动的消化和理解中,使学习成为枯燥而乏味的行为。现代认知学家司马贺在《人类的认识——思维信息的理论》一书中指出:“学习过程是对一系列符号的学习、存储及以后的提取和应用的过程。学习不能只靠记忆,还应会利用,能创造。因此,要培养学生自己提取信息、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并会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判断。”[1]由此看来,要求学生经过独立思考,亲自发现事物的本质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成为探索知识的实验者和成功者,这是获得兴趣的重要源泉。这一教学过程,也是发展学生认识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加强学生对事物认识过程的思维引导,提出、提示事物本质的有价值的问题供学生思考讨论,让学生通过分析,自己得出结论。例如:一位特级教师在教《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是这样提出问题的:课文是怎样描写小女孩的拖鞋的?作者为什么用这么多的笔墨写小女孩的拖鞋?学生一句句认真思考,深入分析,讨论得出:小女孩在寒冷的冬天穿妈妈的拖鞋,说明她穷;一只鞋被富人的马车冲撞丢了,可以看出富人对她的欺凌;小女孩处于寒冷、饥饿、受人欺侮、无人关心的悲惨处境。教师进一步引导: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从而进一步揭露出社会的黑暗、冷酷、不合理,深化了主题。设计的这个问题,小中见大,富有思考价值。学生能从思考分析的过程中获得结论,体会探索知识的欢乐,不断有所发现。再如,有位教师在教圆的概念时,问学生:“车轮是什么形状的?”“圆形。”“为什么要做成圆形呢?能做成其他形状,比如三角形、四边形吗?”学生回答:“不能,因为无法滚动。”“那就做成椭圆形吧?”学生笑着回答:“这样,车子前进时就会一会儿高,一会儿低。”教师进一步发问:“为什么做成圆形就不会一会儿高,一会儿低呢?”学生议论纷纷,最后终于找到答案:因为圆形的车轮上的点到轴心的距离是相等的。至此教师自然地引出了圆的定义。这里,教师通过生动的事例,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己获得概念。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使他们“再发现”真理,发展认识。此外教师还可以在不同事物的比较中,让学生经过思考发现问题,从而产生解决问题的迫切愿望。这些重视认识过程的训练,都能从根本上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长时间保持有意注意,促进牢固的记忆,提高理解能力,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研究者和探索者,为创造力的发展,培养未来的发明家创造条件。
2.营造积极的思维氛围,让学生成为提问者
语文教学过程是动态的思维流程,思维的发展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是推动儿童创造力发展的动力。学生处于学前阶段时,求知欲和好奇心十分强烈,有提不完的问题。进入学龄阶段,求知欲下降,问题减少,这和现行教学中一问一答的教学以及刻板的教学模式有直接的关系。
爱因斯坦曾经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爱提问题的人,往往是积极思考,富有创造力的人。教学中重视学生的思考,是世界性的趋势。日本的阅读教学,曾有过“唤起问题的意识”的提法。“批判的阅读”的实质也是要求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质疑代表了学生一定的能力,说明学生能够从教师的讲述中解脱出来,以自己的知识结构为主体,进行正确的思考和判断,从而提出问题。
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首先要营造思维的氛围。教师可以较少使用平铺直叙的讲述方式,而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及思考的动机;可以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开掘更深、更广、更有价值的思考内容,引发学生的思维方向,避免一问一答式的教学。例如,一位教师讲授《祝福》时,向学生提出一个饶有兴趣的思考题:“祥林嫂是怎样死的?”这个问题在学生看来很简单,有的回答“是冻死的”,有的回答“是饿死的”,也有的说是“穷死的”。教师接着问:“既然祥林嫂是冻饿死的,那么为什么她死前要‘我’回答人死后有没有灵魂,有没有地狱,死掉的一家人能不能见面呢?”当学生谈了自己的看法后,教师接着又提出一个更为深刻的问题:“我”回答了祥林嫂的问话后,为什么心里很觉得不安?为什么又想到自己的答话怕于她有危险?这些表达心理活动的话跟祥林嫂的死有什么关系?经过教师启发,学生发现了新问题,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不同的看法,深化了祥林嫂的死所包含的意义[2]。这样的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深入思考问题,培养质疑能力,提高认识水平。教学中还可以设定情境和内容,增加学生的批判意识,让学生对问题提出自己的思考和见解。例如:在教“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诗句时,一位教师要求学生看两遍,想想这段话有没有问题。学生认真思考后发现这句话前后有矛盾。既然“不见人”,怎么又会“闻人语响”呢?学生提出问题了,教师再用“蝉噪村逾静,鸟鸣山更幽”的诗句补充,让学生体会用“响”反衬出“静”的写作方法,更深刻地体会诗句的内容。此外,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都有利于问题的产生。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使学生成为提问者,这是认识发展的关键。
3.进行个别教学,使学生成为积极的对话者
每个学生都有复杂而独特的心智,对学生进行群体教学,不能有的放矢,而个别化能针对个别差异,充分发展学生的心智和个性。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个别化教学,普遍采用的是:在集中教学后,教师利用课堂空闲,学生做作业的时间巡视,对领悟力差的学生进行补充讲解。当然,对发展学生的认识更有意义的个别教学,是谈话式的教学。师生之间双向交流式的谈话,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明确认识的动机。在主动谈话的一方,针对学生的水平提示新的想法,新的思维角度,促使学生对新学的内容进行反思,从而得出新的解释。在被动谈话的一方,可以积极陈述自己的思考,讲述自己的困感,或大胆质疑,对现有观点进行论辩。这种谈话是双向的,平等的。相反,单向的、居高临下的谈话,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积极性,达不到发展学生认识的目的。这种双向交流式的谈话,应是包括教学内容的随机应变的自然性谈话,而不是精心设计的教学语言。应让学生在无拘束的谈话中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成为积极的对话者。有关资料表明,能成功地运用个别谈话教学方法的教师,需要制定一些具体的目标。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智力发展所需要的内容,确定某一特定的问题进行谈话。这样有助于学生,特别是那些不爱在人多场合说话的学生解除顾虑,进行坦诚直率的交流,使之成为积极的对话者。多年教育实践证明,教师对于个别学生的帮助,其效果和影响远远大于群体教育的效果和影响,它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认识。当然,谈话教学要注意避免支离破碎,避免低效的谈话内容。要因人而异,突出重点。个别性的交谈、对话可以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时间可以灵活掌握,教学对象可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而定。总之,进行个别化的教学,让学生成为积极的对话者,是诱发学生的认识动机,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条件;是发展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有用人才的重要方面;也是改革教学,丰富教学过程的一项重要内容。
注释:
[1]《国外阅读研究》
[2]《教学火花集》
标签:教学过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