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产业发展须关注七大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发展论文,大问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环保企业重组、改制加快 ■水务市场竞争进入白热化状态■脱硫市场异军突起
■业内企业须建立市场风险规避机制 ■关税降低价格优势受到挑战
■火电厂污染排放标准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技术“瓶颈”制约健康发展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新近完成的《中国环境产业发展报告》回顾分析了2003年我国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报告认为,这一年既有历史性的突破,也有不少经验教训值得业内企业和企业家认真总结,更应关注并解决可能影响我国环境保护产业健康发展的主要问题。
环保企业重组、改制加快。企业重组的动力源于提高市场竞争力,以资金、技术及企业品牌为纽带,实现强强联合。比较典型的表现:一是有资金优势的企业涉足环保,收购重组现有骨干企业;二是不少有实力的环境工程公司进入环保产品制造业,发展实业,降低工程成本。企业改制的动力源于政府推进的市场化改革。一是现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二是城市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及危险废物处理等公共环境保护领域的企业化改制发展迅速,特许经营制度的建立为BOT和TOT等民营化模式在我国的发展打开了方便之门。以城市污水处理行业为例,目前已有约1 /3的国有事业运营单位完成了企业改制,且有不少城市的污水处理厂已按TOT方式转由民间运营。
污水处理等水务市场形成了新的市场格局。随着加入世贸组织后环境服务业的逐渐开放,目前,我国投资城镇污水处理厂项目建设、运营的水务企业形成了三大阵营,抢滩水务市场,竞争进入白热化状态:一是跨国水务企业,凭借强大技术、资金优势和丰富的工程运营管理经验,大举进入中国水务市场;二是近两年发展起来的大型水务公司或大型上市公司组成的本土化大型水务集团,凭借资金及通过自然垄断形成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在独占本地市场的同时,积极向异地市场扩张;三是以国内民营环保企业或股份制企业为代表的民间水务企业,这些最早探索水务民营化改革的企业,近年在市场竞争中逐步处于劣势。
火电厂脱硫市场异军突起。经过多年的技术储备,2003年终于形成了火电厂脱硫市场第一个高峰期,结束了国内企业无力规模化参与火电厂脱硫市场角逐的局面。通过技术引进,目前国内已有 25~30个专业性环境工程公司,初步掌握了石灰石—石膏法和烟气循环流化床法两类脱硫工艺,近 50000MW、150亿元的脱硫工程项目进入了紧锣密鼓的工程实施阶段。脱硫工程技术、设备的国产化应用,将脱硫工程建设成本降到了历史新低的400元 /千瓦左右,从而结束了国外企业一统天下的局面,并逐步退出中国脱硫市场。可以认为,目前,国际市场上成熟的主流工艺技术已基本上被国内企业引进。除少数企业外,多数脱硫工程公司组建于最近2~3年,对引进技术的掌握还不充分,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大都缺乏实际工程经验,目前实施的工程项目,其关键技术支持仍然主要依靠输出技术的国外公司。
以下几个问题应引起业内企业和政府相关方面的高度重视:(a)以价格为手段的市场竞争使脱硫市场一出现就表现得较为混乱,进一步降低价格的结果可能会导致全行业无利可图,且不能保证工程质量。(b)由于电力紧缺,在建项目建设工期短,业主对建设周期的要求过于苛刻,不少项目处于赶工期的状态。企业纷纷反映,担心难于保证工程质量。(c)到2004年三季度,许多在建项目将进入竣工验收及运行调试阶段,由于多数企业无脱硫工程建设、运行经验,估计不少新建成的项目,存在的技术和工程质量缺陷将在2004~2006年上半年集中暴露出来,从而最终导致脱硫企业的重新洗牌。(d)脱硫技术市场的本土化历程再次告诫我们,采取规范的技术引进,通过消化吸收实现国产化,比单纯的技术合作更具有战略和现实意义。
钢材等主要原材料价格上涨,对电除尘等行业造成的生存危机,为低价不正当竞争行为敲响了警钟。由于不少环保设备的主要原材料为钢材,2003年钢材大幅涨价,无疑对生产型环保企业产生了巨大影响,特别是对电除尘行业的影响值得业内企业和企业家反省。钢材涨价既有所谓不可抗拒的“情势变迁”,而对业内企业而言,更应该反省如何建立市场风险规避的机制,反省为争取市场份额不顾市场规律进行低价不正当竞争的行为。危机过后,更应从自身的角度反思,究竟是谁最先打开了潘多拉盒子?其他产品生产企业也应从此次危机中吸取教训,建立行业规则,保持行业的健康发展和整体竞争优势,才是应采取的积极对策。
随着关税的大幅降低,我国环保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将进一步增加,我国企业具有的价格优势将进一步遇到挑战。在这种形势下,各相关方应对以下方面加以重视:(a)从政府的角度讲,一是要在谈判中争取主动,做好相应的预案,最大限度地保护我国企业的利益;二是加快国家进出口优惠政策的调整,尽快解决境外企业在技术、产品进出口、引进、合资等方面享受的超国民待遇问题,主要是解决免税政策过于宽泛的问题。(b)在企业层面上,我们原有的“天时、地利、人和”、“价格优势”在未来的“零”关税面前,是否还具有综合优势,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我们应该反诘:中国的环保技术、环保产品质量技术水平,工程技术水平是否已真正做好了环境产品与环境服务市场进一步开放后参与国际竞争的准备?
火电厂污染排放标准的修订为除尘行业技术进步提出了新的要求。2003年火电厂污染物排放新标准的实施,对启动脱硫市场和袋式除尘技术在火电厂的应用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同时为下一步脱硝的启动埋下了伏笔。从技术层面上分析,我国从土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有世界除尘技术大国的美誉。火电厂排放标准的提高,促使我们猛醒,电除尘技术遇到了提高除尘效率的巨大挑战,从本体到电源都遇到了一系列技术问题需要去解决;而目前国产袋式除尘技术在高温滤料、高可靠性脉冲阀方面的问题,影响了在电力行业的规模应用。由于电、袋技术各有优势,从国外经验看均有进一步发展的技术空间,目前讨论谁代替谁的问题还为时过早,共同的课题应在开发新一代高性能除尘技术方面多下功夫,满足不断加严的新标准要求。
当前存在的技术“瓶颈”问题,仍然是制约我国环境保护产业健康发展,提升产业档次和整体水平的关键问题。突出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受我国基础工业发展阶段的制约,我国目前使用的环境保护材料,如防腐材料、高温过滤材料、催化材料 (载体)、膜材料、高效药剂、工程材料等或还是空白或技术水平低,生产工艺落后,使用效果差,主要依靠进口,制约了我国环境装备向高端产品发展,远不能满足环境工程在复杂、苛刻环境下长期使用的要求。二是高浓度难降解工业废水、城市污水厂污泥及污水回用、火电厂脱硫脱硝、高效除尘与细微粉尘控制、大型垃圾焚烧、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危险废物处置及垃圾产沼气资源化利用、交通噪声与振动控制技术等重大环境工程技术的关键工艺设计、系统优化和控制技术还没有完全掌握,与之配套的关键工程设备仍部分或全部依赖进口,造成我国环境技术装备在国际市场中不具备比较优势,未形成核心竞争力,主要竞争优势仍停留在价格和劳动力成本方面。三是污染治理设施过程控制和环境监测使用的一次仪表和元件的国产化问题长期未得到有效解决,主要依靠进口。四是污染水体修复、矿山污染修复、污染土壤修复等生态保护与恢复技术发展落后,不足以满足采取大规模工程措施所必需的技术支持。
报告认为,总体看,2003年我国环保产业市场继续保持了稳定增长的发展态势。但在环保产业技术领域仍以传统实用型技术和工艺为主,关键技术领域仍没有取得大的突破,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设备和材料(如大型焚烧炉、垃圾处理场防渗材料、火电厂脱硫关键设备、袋式除尘滤料、水处理膜材料等)仍不得不依赖进口。尽快尽早实现以上关键技术和装备的国产化、产业化仍需业内做出不懈的努力。2003年,水污染治理、工业废气治理、机动车污染控制、噪声与振动控制、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城市垃圾处理和环境监测仪器市场需求稳步增长;袋式除尘市场、危险废物与医疗废物处理市场增长迅速;火电厂除尘与脱硫市场迅速膨胀,机遇与挑战并存,业内企业经历了钢材大幅涨价和市场旺需的双重考验,在赢得市场的同时,基本度过了价格难关,突出了重围。
报告预测,2003年工业发展造成的环境压力的影响还将持续到2004年及今后的2~3年,同时,为落实科学发展观,近年来彰显的流域水污染问题、生态破坏问题、SARS之后社会应急系统建设涉及的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处置系统建设等问题,都需要环境保护产业强大的物质技术支持,2004年环境保护产业仍将保持一个诱人的市场前景。环保企业和企业家应抓住难得的市场机遇,克服困难,赢得更大发展。
摘自《中国环境报》(京),2004.10.12.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