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9)05-162-01
语文素养是指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有机融合。《新标准》明确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实践证明:那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问,学生答。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严重束缚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是没有灵气、锐气的“容器”。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中国大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探索,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1.巧设导语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场白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愉悦身心,唤起他们更高的学习热情。魏书生老师曾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吹人奋进。”作为教师应当注重导语的设计,充分发挥导语的激趣作用,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教学。用丰富多彩的导入语“粘住学生”。如在教学《怀念母亲》时,我播放了张明敏演唱的《我的中国心》,一下子就使得全班学生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并很容易地就理解了文中作者对祖国母亲魂牵梦绕的原因。
2.教学形式灵活多样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为了使信息传递得更有效,教师应善于使用多种教学形式想方设法吸引学生注意力,如:讨论、实验、演示等,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广普及,多媒体电脑引进课堂,这种图文并茂的直观生动的手段更能使学生在视觉、听觉的刺激中身临其境,轻松学到知识,受到美的熏陶。我校一位教师在执教《落花生》时,就采用了“群策群力”的教学模式。所谓“群策群力”就是要把民主、自由、主动还给学生,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课堂上,她要求学生读文质疑,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向老师提出了许多问题,这位老师先将这些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出15个问题,再将这15个问题返还给学生讨论解答,不仅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高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还发现了不少有价值的因素。
3.用成功的喜悦培养兴趣
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的兴趣来自于“学生在学习中能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每个学生都有上进心、自尊心和荣誉感,特别是后进生和问题学生更渴望成功。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在“好”与“乐”上下功夫,变“学海无涯苦作舟”为“乐”作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不吝啬对学生的表扬与赞美,增强他们的信心。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学,将不同程度的问题交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解决,学生就会产生极大的学习热情,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获取知识的自豪。
二、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创新
创新是时代赋予教育的重大现实课题。同时,语文教育也离不开创新教育,它可以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语文教师应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下功夫,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充分发挥发挥每个人的想象力、创造力,使创新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
1.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角色要从过去“居高临下”的绝对权威者自觉转变为“平等中的首席”,要从过去“课堂的主宰者”自觉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学生只有在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阵地,在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营造轻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但要引导学生敢问、乐问、会问,而且要鼓励学生向老师挑战。使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变为对知识的主动探究,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再进一步发展为“我爱学”和“我善学”。让课堂成为学生思维跳跃的舞台。
2.充分挖掘教材,放飞想象的翅膀
语文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我们要善于结合教材充分挖掘教材里面有价值的东西,进行适当的联系和拓宽,让教材成为一个个最佳的资源生长点。运用插图启示,抓关键词句、续编故事都能使学生充分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如学完《穷人》一文,可引导学生想象:桑娜拉开帐子后,会看到怎样的情景?桑娜和渔夫会怎么说?怎么做?第二天,桑娜和渔夫会怎样跟孩子解释?他们会怎样对待西蒙的两个孩子?两个孤儿的命运会怎样?今后桑娜一家的生活会怎样?这样不但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素材和空间,还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泛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三、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应以课堂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语文学习同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联系起来,利用课内外的时间,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他们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在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比如:编写手抄报、演讲比赛、诗歌朗诵、表演课本剧;开展拔河、篮球、跳绳等活动;组织进行社会调查;参与“跳蚤市场”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运用语文知识的快乐,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集信息能力。
四、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对提高语文素养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习惯对语言功能的发展,语文规范的形成,语文能力的提高都会起到直接的作用。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形成,往往影响学习者的一生,使学生终身受益。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培养学生养成规范书写的习惯、广泛阅读的习惯、查阅工具书的习惯、圈点批注的习惯、思考质疑的习惯等,习惯养成了,效果也就显现出来。
总之,在教学工作中,教师需要不断探索,不断研究研究,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不断的潜移默化和熏陶感染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论文作者:聂乃霞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5月0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8
标签:学生论文; 语文论文; 素养论文; 教师论文; 导语论文; 课堂论文; 习惯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5月0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