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中学校长素质教育--教育部校长培训中心完成学习班论文综述_素质教育论文

如何理解中学校长素质教育--教育部校长培训中心完成学习班论文综述_素质教育论文

中学校长如何理解素质教育——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校长研修班结业论文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学校长论文,教育部论文,素质教育论文,培训中心论文,校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来自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的53位省市级重点中学的校长,经过教育部全国重点中学校长培训中心组织的近80天的理论学习、专题研讨和对上海市、湖南省、江苏省、浙江省40多所学校的考察,在充分领会第三次全教会精神和深刻认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基础上,撰写了4篇集体论文和42篇个人论文。1999年12月27日, 举行了学业成果报告会。

论文主要围绕下列几个方面展开:

一、如何加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1.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各级各类学校必须更加重视德育工作”以来,校长们对实施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从所撰写的论文来看,无论是选择课程改革方面还是有关学校具体方面问题的研究,或者是选择示范性高中建设方面问题展开论述的,都涉及到德育这一教育的核心问题。

大家认为:坚持德育为核心的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在教育整体中,德、智、体、美等缺一不可,而德育则居于主导和统帅的地位;不仅体现在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上,要把人的思想道德品质放在首位,确立学校坚定的办学方向,保证受教育者政治上的合格,而且体现在评价我们培养人才的质量上,要把社会主义的德育标准作为我们评价学校教育成败的首要准则。

不少校长还从中国传统德育将道德教育作为人格培养的核心出发,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论述了实施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的对中学德育目标的科学定位、德育内容的进一步充实、德育渠道和手段的进一步发掘等中学德育的基本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2.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不少校长对目前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归纳起来,主要有:

(1)在理论上, 对坚持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在具体的德育实践上,还存在着“钟摆”现象。

(2 )目前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着两个极端:一是将太多的注意力放在孤立的日常行为规范上,把德育归结为或等同于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较少或者没有考虑日常行为规范的内核是什么;二是将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定得过高,脱离了学生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3)学校德育工作的途径单一,方法简单。对学生道德品质、 意志的形成,缺乏深层的研究,致使学校德育工作的主体——教师和学生,缺乏参与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动性。

同时,校长们也从社会、学校、家庭等角度对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进行分析,认为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是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关键,并对如何提高实效性提出了不少建议。

3.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建议

(1)进一步正确认识德育在学校工作中的核心地位。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要在具体的学校德育工作中,真正坚持“德育为首”,摆脱“钟摆”现象,必须牢固树立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核心这一观念,并在素质教育实践中不断巩固。

(2)正确处理好学校德育工作中的几对关系。 主要有:德育的目标与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关系;德育的目标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关系;德育的传统继承与现代革新的关系;德育与教学的关系;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关系;德育与学校各种活动的关系等。

(3)注重德育的“因材施教”。大家认为, 德育过程也要遵循“因材施教”。表现在学校的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上,要有阶段性、层次性。有的校长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德育的适切性和个性化等于它的有效性。”

(4)重视受教育者的主动参与。德育同样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存在着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大家认为,教育者只在充分信任、尊重、理解教育对象的前提下,重视学生的主动积极参与,才能获得德育工作的成功。

(5)营造良好的学校环境。不少校长认为, 良好的学校环境是提高德育实效的重要条件。良好的环境对教育的促进作用是全方位的,它对于学生个体和学校的发展起着强化剂的作用。环境的影响和熏陶是一种教育,也是学生自我教育和发展的过程。对此,要努力营造民主的管理环境、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和有利于学生活动交往、自我发展的环境。

二、如何具体落实素质教育的重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有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研究,主要是围绕下列专题进行。

1.课程改革

自80年代中后期提出素质教育这一概念以来,课程改革一直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决定》中提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精神,为校长对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思考提供了指导思想。第一小组的集体论文对“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有关问题”作了思考。认为,在目前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中存在着:背离学校办学理念,随意开设校本课程;违背课程开发规律,把校本课程变成浮华的外在装饰;脱离校本课程的宗旨,将校本课程异化为高考科目的延伸;在具体的校本课程教学中也存在较大的随意性等问题。对此,他们提出:一是要明确校本课程设置的依据,其中包括国家的指导性文件,学校的办学思路,对学生需要的评估,对课程资源的评价。二是要坚持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包括方向性、综合化、探索性、校本化、参与性等。三是要加强开发过程的监控,包括设立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确立课程目标、鼓励教师的参与等等。同时,他们对校本课程评价的有关问题也进行了研究。

第三组选择了“加强课程综合性”这一专题。他们认为,加强高中课程综合性是时代的发展和人的发展的需要。在对我国高中课程现状和世界主要国家课程比较的基础上,他们提出了加强高中课程综合性的对策,主要包括:

(1)树立课程综合性的新理念。 即要建立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有机结合平衡的课程体系,形成“学习—实践—发展—再学习”的良性循环机制。以新的理念来审视和加强现有高中课程的综合性,提倡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创设综合性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在讨论和解决各类综合性问题中提高综合能力。

(2)要求教师确立课程新理念。 形成一支具有新的理念的教师队伍是加强高中课程综合性的关键。为此,要改进在职教师进修方法,在开放的体系和机制中对教师进行提高性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高他们实施课程综合化的素质和能力。

(3)加强高中阶段校本课程的综合性。 加强高中阶段校本课程的综合性是对现有的以分科课程为主的课程体系的有益补充。为此,要处理好综合和分科校本课程、专题和板块课程、STS类型课程、 隐性和校外综合课程的管理与开发。

(4)构建一种面向全体、保证基础、增强选择、 富有弹性和多向的管理机制。主要包括开发发展性的评价机制;突破传统的班级制,允许年级的交错、跳级等;建立各模块、阶段间的多接口衔接和选择机制。

2.教学改革

第二小组对普通高中创新精神培养的课堂教学实践等有关问题作了思考。他们在对当前课堂教学实践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普通高中的创新精神培养,主要应立足于课堂,通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造就学生创新必需的基本素质和个性品质,形成创造性地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会用、会思考、能实践的目的。他们认为,应当选择好创新精神培养与课堂教学的接合点,这个接合点,从学科来说,应以知识为载体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尤其是创新的思维方法;从教师来说,应是“思路、教路、学路”有机结合的教学过程设计及其在课堂中的艺术展现;从学生来说,应是在探究、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到知识、思维、能力训练的统一;从问题解决角度看,教学的接合点应是在辩证对待已知的基础上,科学筛选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同时,他们也提出了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培养创新精神的教学原则;学生发展性原则;以思维训练为中心原则;理解性学习原则。

有的校长结合学校80年代初以活动课程为载体,以科技小发明为中心内容,90年代初以劳技课程为载体,以创造思维教学为中心内容,目前开始以学科课程为载体,以创新教育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的创新教育实践,对中学实施创造教育的运行机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也有的校长对学校教师致力于变“教案”为“学案”,并以此作为改革突破口的做法进行了探索。

3.评价制度及师资队伍建设

评价制度的改革是校长们关心的热点问题。有的校长从知识经济的挑战来看我国高考制度的发展;有的校长认为我国的中考改革势在必行;也有的校长结合学校的实际,对学校岗位的三级评价标准,以及教师评价的有关问题进行探索。

“跨世纪园丁工程”的实施,使得校长们都充分地认识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对于落实“教育行动振兴计划”和贯彻全教会精神的重要性。校长们认为,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永恒主题。他们分别从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创造性人才培养的需要出发,结合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和示范性高中建设的需要,对如何加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教师具有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能力等问题进行了多方面、多角度的思考。

三、如何抓好示范性高中的建设工作

自国家教委于1995年提出在全国建设1000所示范性高中以来,目前各省(市)都在积极评审省(市)级示范性高中。校长们对如何抓好示范性高中建设的课题,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第四小组对“如何更新示范性高中建设的观念”作了研究和探索。他们分别从示范性的具体体现、构建示范性高中的着眼点和构建示范性高中的关键问题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1.示范性的具体体现

他们认为,示范性高中的示范作用主要体现在下列四个方面:

(1 )辐射性:即通过创造成功的教育经验为一般高中提供有效的教育范式,主要包括为区域范围内的学校提供智力资源和培训;

(2)先导性:即通过探索和实验新的教育方式, 在普通高中素质教育中起导向作用,能够带动本地区教育的发展;

(3 )实效性:即在为高等院校输送大批新型优秀学生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4 )广泛性:即形成的教育经验能够为国家乃至世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

2.构建示范性高中的着眼点

他们认为,以学生的素质培养为目标,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育人配方”是衡量示范性高中学校示范性的最重要标准。而其关键是教育观念的转变,树立科学的学生观、质量观。具有特色的“育人配方”的内容主要应该包括:

(1)学校采取哪些措施、 创造哪些条件来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和全面的发展;

(2)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如何把德育、智育、体育、 美育等相互渗透、有机结合;

(3)怎样通过调整德育内容和德育方式方法, 来改进和加强德育工作,增强德育的有效性;

(4)为提高智育工作,学校在课程体系建设, 特别是改革智育方法上的主要思路和做法;

(5)采取哪些措施切实加强学生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6)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7)如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提高教育效率;

(8)如何利用更广泛的条件和社会环境,拓展教育空间;

(9)学校科研的主要方向和内容的确定;

(10)教师素质提高和教师工作的评价与学生发展状况评价体系的探索和建立;

(11)为推进教育发展,学校在行政、人事等各项管理上的改革举措等。

3.构建示范性高中的两个关键问题

第四组的校长们认为,就目前而言,构建示范性高中的两个关键问题是:加强学校德育的有效性和课程与教学改革。他们建议:

(1)教学方式应朝着个性化教育方向发展;

(2)增强教学的开放性和选择性,注重学生参与;

(3)注重让学生在感受、 理解知识的产生以及探索和发展过程中获取知识;

(4)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5)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6)注重培养学生自信心;

(7)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创造新的教学方法。

同时,不少校长还针对目前在示范性高中建设中高投入的硬件建设问题,提出了必须高度重视硬件设备使用效益的意见。

(本期(18期)校长研修班班论文由应俊峰、王俭两位老师指导。本文由应俊峰指导,王俭执笔。)

标签:;  ;  ;  ;  

如何理解中学校长素质教育--教育部校长培训中心完成学习班论文综述_素质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