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桑植县民族中医医院 湖南桑植 427100
【摘 要】目的:探析研究临床应用疏肝健脾法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择取我院胃科近期内接诊的83例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将其分为A、B两组,其中A组41例实施常规西医药物治疗,B组42例实施疏肝健脾法治疗,就组间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经过临床积极治疗后,B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90.48%,明显高于A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75.61%(P<0.05)。结论:疏肝健脾法治疗慢性胃炎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应在临床积极推广实施。
【关键词】慢性胃炎 疏肝健脾法 临床效果
临床常将胃黏膜慢性炎性症变的疾病称为慢性胃炎,本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且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发病率也会出现明显的升高。慢性胃炎缺乏特异性的临床症状,患者发病后长无症状或出现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症状,如上腹疼痛、食欲减退、餐后饱胀、反酸等,部分患者会有贫血、消瘦、腹泻等,少数患者会伴有明显的上腹疼痛并可能伴有呕血、黑便等症状。慢性胃炎病程较长,病情迁延难愈,患者会出现不规律性腹部疼痛,轻者为间歇性隐痛、重者为剧烈绞痛[1],且部分患者疼痛部位不固定,这就给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在治疗方面,临床通常采取西医药物进行治疗,但疗效欠佳且西药副作用相对较大,患者易出现不良反应。此次我院采取疏肝健脾法对42例慢性胃炎患者实施了治疗,疗效显著,现将治疗体会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择取我院在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间接诊的83例慢性胃炎患者,全部患者均具有明显的上腹疼痛、食欲减退、餐后饱胀、反酸等胃部不适症状,且胃镜检查明确诊断为慢性胃炎。同时排除了合并胃癌、上消化出血或其他占位性病变患者,伴有严重其他脏腑系统疾病患者及精神病患者。入选患者中男性45例、女性38例;患者年龄24岁到65岁不等,平均年龄(44.8±8.9)岁;患者病程1到14年不等,平均病程(7.6±3.8)年。随机将患者分为A、B两组,其中A组41例、B组42例,组间在上述资料方面比对,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治疗方法:A组实施常规西医药物治疗,奥美拉唑每次20mg,于每日早晚餐前服用,阿莫西林每次500mg,于每日早晚餐后服用。B组实施疏肝健脾法进行治疗,药方组成:党参、白芍20g,白术、木香15g,柴胡、枳壳、陈皮、茯苓10g,炙甘草、砂仁(后下)6g。此外,根据患者症状进行药物的加减,对胃脘胀痛明显者加延胡索15g;对胃胀明显者加莱菔子、神曲10g;对胃酸分泌过多者加吴茱萸、川楝子、黄连10g;对恶心呕吐者加竹茹15g,姜半夏10g;对大便溏泻者加肉桂、干姜10g。中药制剂用水煎后分早晚两次为患者口服。上述药物剂量可根据患者病情的实际变化情况酌情进行剂量的调整。两组患者均接受一个月的治疗,治疗结束后比对组间疗效。
1.3疗效评价:参照相关文献,对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进行如下分级,其中临床主要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胃镜复查显示胃黏膜恢复至正常水平者记为临床痊愈;临床主要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无复发趋势,胃镜复查显示胃黏膜基本恢复正常者记为显效;临床主要症状及体征明显减轻但存在复发趋势,胃镜复查显示胃黏膜病灶缩小50%以上者记为有效;临床主要症状、体征及胃镜复查显示胃黏膜无明显改善或存在加重趋势者记为无效[2]。此外,记录两组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情况,以综合评价两组疗效。
1.4统计学处理:数据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2.6进行处理,检验方式采取X2检验,以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经过为期一月的积极治疗后,在治疗有效率方面比对,B组90.48%明显高于A组75.61%(P<0.05),详见表1;治疗期间,两组患者仅出现轻微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头昏等,未影响治疗的进行,其中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7.32%,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7.14%,组间比对,无明显差异(P>0.05)。
注:与A组比对,*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慢性胃炎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或萎缩性改变的疾病,其实质是胃黏膜上皮遭受到反复损害后,由于黏膜特异再生能力,而导致黏膜改建,最终导致不可逆的固有腺体萎缩甚至消失[3]。本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近年来其发病率逐年递增且其发病率伴随着年龄的增生也会出现的明显的升高。慢性胃炎的病因较为复杂,迄今为止,临床尚未阐明。本病患者发病后多表现为上腹隐痛,食欲减退,餐后饱胀反酸等症状,严重者会出现呕血、黑便等情况,这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严重影响。对于疾病的治疗,现代医学多以抗炎等治疗为主,但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寻求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慢性胃炎属中医“胃痛”、“痞证”等的范畴,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病机理基本可归纳为肝郁、脾虚、胃实,认为本病的发生与肝失疏泄至脾胃受损,进而导致脾胃虚弱有关。慢性胃炎的病变脏腑关键在胃,肝脾相互作用,情志不舒常见肝气郁结,肝气郁结而化火,肝火犯胃、脾胃受损,脾气虚弱无力则运化水湿而间胃痛、痞满等,从而导致胃脘嘈杂吞酸,大便溏泻、脉弦等症状。因此,中医认为,本病的治疗关键在于“通”,应遵“脾以健运为补、胃以通为补、肝以散为补”这一原则进行治疗[4]。此次我院对42例慢性胃炎患者实施了疏肝健脾法治疗,取得了理想的临床疗效。在方中,我们应用了黄芪、白术、党参等健脾益气药物,配伍桂枝、干姜发挥温中散寒的功效。此外,方中茯苓渗湿健脾、砂仁和胃醒脾、柴胡及白芍疏肝解郁、黄连清肝泄热、丹参化瘀止血。上述诸药联合,共奏疏肝健脾和胃的功效。此外,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黄芪、白芍具有明显的抑制Hp功效,这对清除Hp感染具有重要意义[5]。同时党参、白术可提高患者自身的免疫能力,从而促进了胃黏膜的修复及有效的预防了疾病的复发;柴胡、甘草可发挥明显的抑酸作用,起到中和胃酸、抗炎、止痛及促进炎性组织吸收的目的。
本次研究显示,疏肝健脾法治疗的B组患者,其临床治疗有效率90.48%,明显高于西医药物治疗A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75.61%。同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因此,笔者认为,临床采取疏肝健脾法对慢性胃炎患者进行治疗的疗效显著,且安全性好,应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勇胃肠宁对肝郁胃热型慢性胃炎的临床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
[2]乔智慧.疏肝健脾和胃方加减治疗慢性胃炎临床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5,7(20):83-84.
[3]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们卫生出版社,1997:1560.
[4]许东升,王祖龙,蒋士卿.自拟疏肝健脾和胃方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胃炎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3,19(1):64-65.
[5]刘万红.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8):141-142.
论文作者:胡大勇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
标签:患者论文; 慢性胃炎论文; 健脾论文; 两组论文; 胃镜论文; 疗效论文; 有效率论文; 《航空军医》2016年第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