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与乡镇企业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乡镇企业论文,农业现代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乡镇企业的崛起为中国的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开创了一条与西方不同的新道路;也为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创立了有益的物质技术基础,对加速中国农业现代化起着不可低估的推动作用。本文从农业现代化、乡镇企业发展与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关系两个方面作了阐述。同时,还就推进乡镇企业发展提出了若干对策性建议。
一、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任务
中国推进农业现代化,就是要为农业缔造一个能够持久、稳定、高速发展的势头,以保证长期满足社会对农副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解决五大问题:一是务农能够致富;二是大幅度减轻农业劳动强度,改善劳动环境条件;三是大幅度提高农林牧渔业的单位资源消耗量的产出量(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四是切实有效地保护耕地,大力开发山区、海洋、沙(荒)漠,以拓展生产的空间领域(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五是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特别是控制农村人口的增长。
由此,决定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主要任务:
一是推进农业机械化,我国目前的综合机械化率只有30%左右。然而,只有机械化才能大幅度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只有机械化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农业劳动环境条件,减轻劳动强度;只有机械化才能大力改造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单产量,只有机械化才能大规模地开发荒山、沙(荒)漠与海洋,扩大生产的空间规模。
二是发展生物工程技术应用及产业化,现代生物工程技术是将重组DNA技术与细胞组织培养技术相结合,在分子或细胞水平上对基因进行操作,以打破物种间难以交配的自然屏障,使生物基因在不同物种间,甚至在动、植物与非生物间相互转移,从而可定向地改变生物的某些性状,创造出全新的生物新品种,如高产、优质、抗性强(抗变异)、抗病生物新品种,以及抗旱、抗寒、抗盐碱和自固氮等作物新品种,可使单位资源的消耗量获得几倍的增产效果,同时,产品的质量可得到大幅提高。因此,在人口不断增长,自然资源不断减少的形势下,农林牧渔业生产的最大潜力来自生物工程技术的进步。
三是大力发展水利,水是农业的命脉,在我国干旱的三北地区尤显突出,我国的中低产田大多集中于此,只要有水亩产就可大幅度,甚至成倍地增加,因此,发展灌溉业和治理山河、防范洪涝灾害是我国农业生产大幅度增产的重要措施之一。
四是发展农牧渔业生产工厂化,农牧渔业生产工厂化,实质上就是以人工的方式创造出最优生态环境,使动、植物在最适宜的环境中茁壮生长,获得优质、高产、低消耗的生产效果。特别适于象农业自然条件较差、自然资源短缺的我国,它完全可以建立在荒滩、荒坡上,既不占用耕地,又可免受自然气候条件的影响。
五是提高农村人口的科技文化素质,人口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社会、经济活动的质量,对于现代化农业生产来说,也都是如此。所以,要推进农业现代化,不仅需要培养出大批各类专业人才,同时还要普遍提高农民的整体科技文化素质。
六是改革农业土地制度,土地集约化是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的必备条件,因此,在目前人多地少的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的汪洋大海中是不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只有实行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使土地相对地集中,才能实现适度规模经营。
二、乡镇企业发展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
西方发达国家是靠农业劳动力大量转入城市工业,而城市工业又为农业提供大量的装备与资金,相继完成了城市工业化与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然而中国的人口太多,特别是农村人口太多,如果按照这一模式走,一是城市工业发展水平还不可能为这么多的人提供充分就业的机会,二是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还不能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巨额的资金,因而,势必使中国的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经历一段缓慢的历程。中国乡镇企业的发展恰恰缓解了这一大难题,开创了一条独特的道路,即中国的工业化,既要有城市工业化的发展,也要有乡镇工业的发展;农业现代化的资金积累需城市工业提供,也需农村的自我积累,其中乡镇企业就是一个重要资金积累来源。因此,乡镇企业的发展对加快中国的工业化、农业现代化起着催化剂的作用。
1.乡镇企业的发展为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离成为可能。
农业现代化,首先是农业土地经营的集约化,即由目前的农业劳动力人均负担4.5亩地,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小农经济方式走向农业劳动力人均耕地达20亩地左右,以机械化大生产为主体的适度规模经营。这样就要有大量农业劳动力转离出去另谋职业。目前,我国农村的劳动力约有4.43亿人,现有耕地14.4亿亩,播种面积达22.2亿亩,若按农业劳动力人均负担农田20亩计,只需劳动力0.72-1.11亿人,目前在乡镇企业等领域就业人数约有1.2亿,另有0.8亿人进城打工,则约有1.32-1.71亿劳动力需转离农业。到2010年,若耕地、播种面积保持不减,或微减,则累计需转出的劳动力将达2.02-2.41亿人(2010年全国人口将达13.85亿人,农村劳动力将为5.13亿人)。农业劳动力转离的去向,一是发展精细农业与林牧渔业;二是转向农田基本建设与荒山、沙漠、海洋的开发业;三是发展乡镇企业,而且,在近期内这是一项潜力较大的领域,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
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在中国农村,只有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形成一个三产业互相促进的产业经济循环体系,其产业规模才能迅速扩大,吸纳更多的劳动力。预计到2010年,在乡镇企业直接就业人数将达2.2亿人,如果把因乡镇企业发展而带动起来的第一产业发展增加的就业人数加在一起将达3.0-3.3亿人,占农村劳动力总人数的60%多。
2.乡镇企业发展为农业现代化拓展了一条资金积累新渠道。
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已改变传统劳动密集化的特性,逐渐向高技术化发展。例如,由于生产机械化、水利化、工厂化的不断普及,以及生物工程技术的开发、应用,生产技术装备率大大提高。因此,推行农业现代化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其来源,一部分是国家的直接投资;一部分是农村的自我积累。国家直接投资约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10%。农村的自我积累除了农林牧渔业的本身积累外,主要是来自乡镇企业,其一是乡镇企业通过给乡、镇政府提供大量利税金增加其财政收入,以支农方式直接反哺农业,另一是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乡镇工业和经营农林牧渔产品与农机等生产资料的商贸企业,通过投资农林牧渔业扩大其生产规模来发展自身的经营规模。目前,一些机械化水平比较高的地区,除了国营农场外,主要都是乡镇企业发展较好的地区,如京津沪穗等城郊地区的农业机械化水平都在70-80%。北京的顺义县,无锡的华西、华庄镇等都是靠乡镇企业的资金投入反哺农业,实现农业机械化的。
3.乡镇工业的发展为农林牧渔业产品的开发利用拓展新的领域。
乡镇企业的发展大多数是以地区的优势资源为原料的加工业,它的发展有助于发掘当地的资源优势。乡镇工业企业一般经营规模较小,可因地制宜地对一些拥有量较小,或质地较差,不宜大规模开发利用的资源就地取材地加工成制成品。这样既可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又可促进农林牧渔业资源的开发,发展当地的产业经济,从而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使农民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成为可能。
4.乡镇企业的发展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大量的技术装备。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无论是农业机械化、水利化、工厂化还是生物工程技术产品的生产,对技术装备的需求量都是巨大的,品种是多种多样的,乡镇工业的发展为此提供了物质技术保障。目前,在全国农机具制造业中,乡镇工业已占有相当的比重,其中中小农具产量的80%-90%为乡镇工业所制造;手扶拖拉机、农用车……,乡镇企业的产量也占有一定比重。
同时,乡镇企业的发展也可为现代化农艺技术装备的供应与维修提供服务。
5.乡镇企业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增强了组织纪律性与社会化大生产的意识。
随着乡镇工业的发展,广大农民从科学种田,工业生产的亲身实践中感受到“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是致富的钥匙”,因而对科技文化的求知欲大大增强,同时又由于经济收入的增加使这一欲望的实现成为可能。特别是由一个小农经济的农民转变成与社会化大生产方式相联系的产业工人,组织纪律性大为增强。这不仅给农业现代化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文化基础,同时对有效地控制农村人口的增长也会产生积极作用。此外,工业企业社会化大生产的经营管理方式也为农业的集约化、企业化经营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由上述分析不难看出,乡镇企业的发展对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产生着有效的促进作用;同样,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也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着更多的原材料和更广泛的产品消费市场。因此,乡镇企业的发展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是一个互为因果互相促进的相关关系,是中国农村经济腾飞的两只同步而进的轮子。
三、推动乡镇企业进一步发展的若干对策
1.改革经营管理体制,增强活力,保持发展势头。
改革经营管理体制,一是理顺企业外部管理的行政隶属关系,即将各级乡镇企业管理机构合并到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并通过行业组织形式强化行业管理。二是建立起以企业产权制度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
随着改革的深化,整个经济体制逐渐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乡镇企业原有经营机制的灵活性优势在弱化,而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人们的价值观不相适应的矛盾日显突出,特别是企业产权的公有化与资产经营、管理的不规范化、非法制化的矛盾日渐严重,导致集体资产的隐性流失,经营管理不善,亏损企业增多。因此,乡镇企业的经营管理体制改革,首先是改革生产关系,转变产权制度,即权归与民,使乡民、村民、镇民成为真正的企业所有者。产权制度转换的主体形式是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其次是在产权制度转换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套包含企业利益分配制度与经营管理的组织制度的现代企业制度。
2.提高企业素质,增强技术开发能力,建立企业优势。
企业素质是企业经营活动的基础,是企业的决策能力及组织实施能力、生产技术开发能力、产品质量保证能力的具体体现。目前,全国企业的素质都比较低,其中乡镇企业尤为突出。其企业管理不善、效率低、质量差、效益不高之所以比较普遍,除了经营机制上的原因外,另一重要原因,就是企业素质的普遍低下。这不仅对乡镇企业本身发展不利,而且,在城乡产业分工大调整期,部分行业的生产能力逐渐向乡镇企业转移的状况下,若长此以往将对整个行业的产品质量的稳定与提高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因此,提高乡镇企业的素质,优化产品、技术结构刻不容缓。目前的大多数乡镇工业企业不具有技术开发能力,主要依靠外部的技术力量与成果。作为一个企业在创建的初期是可以的,但要长期保持这种状态就会失去企业优势,没有优势就没有市场的竞争力,最后必然导致经营不景气。目前,之所以有些乡镇企业产品制造质量低劣,产品性能落后无力更新,甚至有的不惜假冒,归根到底就是因为企业技术素质低,缺乏产品制造技术开发能力。从长远发展来说,企业必须有自己的技术开发能力(不管是自己独立开发,还是与外单位合作开发),只有这样才能根据市场变化的需要不失时机地开发出新产品,或新的工艺技术。
提高企业素质必须建立一套激励机制,如:实行企业法人代表任职资格确认制,即企业的厂长、经理必须是经过审计部门的专门培训考核机械培训、考核取得资格确认证书的,方能接受聘任(工商部门才能照章批发工商业执照)。资格确认证书,定期进行复查,考核确认。
实行职工晋级的业绩与业务能力考核制,优秀者可以破格随时晋级,表现差的可延缓晋级。
积极开展群众性的技术比赛、技术革新与合理化建议活动,创造学技术、用技术的氛围,唤发职工不断提高业务的积极性。
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培养乡镇企业的带头人、业务骨干。国家从支农款项中拨出一部分专款用于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目前,乡镇企业的技术装备,大多已陈旧,技术状态很差,这不仅浪费了电力,同时也是产品制造质量低劣、技术开发能力弱的根源之一,因此,要推动乡镇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与技术更新。目前,城市的科研、企业与学校都有一大批技术专利等待去转化为生产力,还有一大批科技人才未充分发掘利用,这需要有一批具有综合技术业务分析能力与法律地位的半官方的中介机构,进行成果与人才的鉴别筛选与推荐,以及应用成果鉴定。这样可以防止在技术交易中时有发生的欺诈现象,从而推动城乡间科技成果较移、合作健康发展。
3.优化产业组织与布局结构,提高生产规模效益与社会化水平。
目前,大多数乡镇企业分布很分散,规模比较小。一是行政、行业管理不便;二是产业、企业的联系薄弱,如水、电、热供应与交通运输、物料藏贮等服务很难实现专业化、社会化;三是缺乏规划,滥占耕地,造成土地资源浪费;四是造成环境污染与生态环境破坏的扩散。因此,今后必须加强科学规划,合理使用土地,向社会区化发展,按照有利于国家的产业政策与地区生产力布局的贯彻;有利于地区资源优势的充分发挥;有利于优化农业生态环境条件,保护社会生活环境;有利于产业、企业间的业务联系与合作等四原则,建立起乡、镇级的工业园区。同时,根据规模效益与产业、企业互补互助的原则或以产品为龙头组成企业集团,或合并组成股份制企业,或组建行业协会(或公会),作为企业间相互联系与合作的组织渠道,如组织市场调查、开发与开拓,开展联合技术培训,协调生产分工与技术协作,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