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招到19名学生”之后——浙江杭州刀茅巷小学薄弱校改造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薄弱论文,浙江杭州论文,启示论文,小学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拥有78年历史的刀茅巷小学位于浙江省省会杭州市繁华的中心城区——下城区,上世纪90年代,由于杭州市旧城改造,居民大量外迁,学校遭遇了生源危机。1998年秋,学校计划招生90余名新生,但拼尽全力只招到了19名学生,这19人中,实际属于学校所在学区的只有4名。随着入学高峰的回落和杭州旧城改造进程的加快,这种现象在当时的杭州城区并不罕见,一些学校因此被撤并,刀茅巷小学同样面临着这样的抉择。校领导班子围绕要不要分流的问题展开了讨论,自然,从感情上讲,大家都是倾向“留”,但留下的这19个学生怎么个教法?习惯了原先的大班,面对寥寥无几的学生,怎样稳定教师、家长、学生,并使学校从困境中走出呢?
小班:从“无奈之举”起步
这时,恰逢杭州市下城区教育局倡导“更公平、更均衡、更充裕”的办学理念,并针对当时杭州旧城改造引发的生源减少的问题开始尝试在普通薄弱学校开展“平民式小班化教育”的实验和研究,于是刀茅巷小学积极申请,有幸成为了杭州最早尝试小班化教育的学校之一。但这样一所规模小、经济条件较差的普通学校实际上是没有力量为小班化教学进行任何额外投入的。校长夏翠介绍说:“作为一所普通学校甚至是薄弱学校,当时没有大量的资金用于包装小班,也没有大批的名师来保证小班的教学质量,所以我校对小班化教育的科研工作的开展首先是从学习先进的理念开始的。组织教师一边学习小班理念,一边进行工作实践。”
刀茅巷小学领导提出要先从转变思想做起,让每一个教师树立“阳光普照”的教育观,提出对学生要做到“少一倍的学生,多几倍的关爱”。当时学校没有人教过十几个人的小班,如何实施教学谁也没有经验,学校本来师资力量就不强,加上当时的学校状况使教师队伍整体情绪不稳,还出现了教师要求外调的现象。直到开学前两天,学校终于做出决定,挑选了一位教龄虽短但比较认真负责、敢于创新的年轻教师挑起了小班教学的担子。
实践:从恢复自信做起
跟该校的老师们聊起当年的情况,大家一致感觉当时学校的确需要经费、需要好的教师、需要学生和家长的支持,但最需要的其实还是信心。可以想象,当一年级新生短短的队伍出现在操场上,全校师生是怎样一种复杂的心情。于是,刀茅巷小学的改革在没有任何经费投入的情况下,先从恢复大家的自信抓起。
一、让学生与教师零距离接触
这19名孩子,由于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等原因,都比较害羞、腼腆,见的世面不多且有些自卑心理。学校领导和老师们为此动了不少脑筋。
他们把学校供一年级学生使用的饮用水桶搬到教师办公室,为的是给孩子们每天增加几次进教师办公室与老师打招呼的机会;他们提出19人的班朗读的声音一定要超过大班,做游戏时也要热闹过大班;年轻教师自称是学生的知心姐姐,上课、下课在教室里与学生打成一片;他们为每一位同学建立了个人档案,对他们的心理状况、感觉等方面作了描述记录。为了营造温馨的学习氛围,他们还精心布置了教室:一个金鱼缸,充满童趣;经常更换的鲜花增加室内的生机;图书角、玩具柜、书画角为一体的多功能角展示学生优秀手工作品、自制玩具等,成为展示学生才艺的小天地;蜻蜓、蝴蝶、小燕子、小蘑菇,谚语、格言、成语、三字歌、礼仪常规等都被富有童趣地装饰在墙上,墙壁也因此有了生命;丰收园、星星树更是记载着每一位孩子成功的喜悦,每一个小组团结的成果……在这些匠心独具的细节设计中,初入学的孩子逐渐战胜了冷清和怯懦。孩子们真心喜欢也很爱护他们自己的一方小天地,更依恋亲切可人的小老师。
二、美好的一天从口琴声中开始
学校有了一些变化,但校领导班子并不满足,他们在想怎样能给孩子们和学校带来更大的成就感和自信,能给到刀茅巷小学上学的孩子终身发展留下更多的积淀。他们想到了口琴,这主要缘于学校有位音乐老师擅长吹口琴,更主要的是口琴这样低廉、易学的小乐器不会给学校大多数学生的家庭带来额外的经济负担,且适合全员学生参与。他们把口琴课作为学校的特色课程,人人一把小口琴,人人一只口琴袋,与书包一起斜挎在胸前。每天清晨早操前,全校师生列队先吹一曲,老师们自豪地告诉我:这是“让美好的一天从口琴声中开始”。
这一课程的开设,给刀茅巷小学的学生和家庭的生活面貌带来了变化。这些生长在普通家庭的孩子,许多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儿女。他们的父母开始有了类似的经历——爸爸妈妈一天劳作下班回到家,迎接他们的是儿女们一曲悠扬的琴声;家中来了客人,孩子们有了可“炫耀”的本领;夏天的社区乘凉晚会上,孩子精彩的表演拉近了邻里关系;晚上在做作业间隙,孩子的一曲琴声,掀开了父母记忆的画册,有的父母还翻箱倒柜寻出了压在箱底多年的口琴,与孩子同奏一曲以解怀旧之情。
一只小小的口琴,打开了孩子们的心灵之门,刀茅巷小学的孩子们开始变得大胆了、活泼了、兴趣广泛了,学校也开始涌现出一些小“名人”:
王琦,成为浙江省小有名气的少儿节目主持人;付沈家驰,当选杭州市首届“阳光少年”;蒋楚楚,入围浙江少儿台“成长快乐我最棒”海选选手;周行建、刘方舟入围杭州少儿台“百花宝宝”。不断地有同学在全国华杯赛、读书活动、电脑作品、市元宵灯会、电子琴、小提琴、儿童画、声乐等比赛中获奖;有多人在各级书画大赛中获一、二、三等奖,其中一名学生的美术作品获奥运畅想绘画大赛中国赛区银奖;学校还多次获区运动会团体总分第一。
在口琴领域,刀茅巷小学更是成绩斐然。从一年级的“新苗团”到“春芽团”、“蓓蕾团”,再到“杭州市刀茅巷小学口琴艺术团”,全校已经形成了“生生会吹奏、班班响琴声、学校有乐团”的口琴艺术教育特色。从2000年到2006年,学校前后参加、组织过多次较大规模的国际口琴赛事,刀茅巷小学的学生在国内、国外频频参加演出活动,大开了眼界,对学校的热爱和自豪感以及自信心大增。
三、爱的管理重树教师信心
在培养学生自信心的同时,学校管理者意识到找回教师的信心,并让他们迅速成长,是让他们适应小班化教育的当务之急。教师的专业素质不可能一夜之间提高,于是他们先从真心诚意的爱的管理起步。
夏翠校长说:“我们走过了一条‘制度管理’——‘师本管理’——‘心本管理’的探索历程。真正成功的管理,来自对人心灵的关注,即‘心本管理’。它是指把通过制度、收入、福利待遇等手段对员工进行外在控制转化为心灵的启迪和觉醒,达到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的境界。”校领导班子们坚持了这样一个共识:如果说某老师在工作中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的话,那主要应该理解为是领导没给他找到合适的发挥他才能的岗位的缘故。于是,学校想方设法,给教师提供试岗的机会:语文教不好,试试数学;数学教不好,试试美术;组织能力不行,当当班主任……试到合适为止。在当时现有的师资条件下,每个位教师开始认真思考自己到底适合干什么,到底想干什么。于是工作变被动为主动,教师的工作进步十分显著。试岗制度,不仅使老师们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更重要的是显示了学校对教师的一种信任,这种信任显然更能激起教师责任心。从1998年实施小班化教学开始,学校没有流动走一个教师,因各种原因流动来的近十位教师中,这几年也都有了良好的发展。有的成为副校长,有的成为市区的教坛新秀,有的成为区的“星级教师”,更多的则是找到了自己合适的位置。
为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学校建立了自己的小班教师培训机制:如定期读书、小班资料交流、互相观摩等,并聘请朱雪丹、梅淑兰等名师来指导教学。对国内外有关小班教学的讲座、培训、资料他们更不放过,每学期学校还组织教师们到上海等小班化教育起步较早的地方考察学习。在学习的同时,学校自身的教科研工作绝不放松。全校十几个教研组,都对小班的备课、上课、作业、辅导、检测及评价等各环节充分研究、严格把关。教研组针对小班的特点对备课提出明确要求:要备教材简析、学生情况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关键、教学方法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编排、现代多媒体的运用、个别教学的对象、巡视辅导轨迹等;课堂教学提出坚持以人为本,通过提高个体课堂的参与面和信息交流的接触面来组织,采取分组教学法与个别指导法。教师按学生各自的智力水平、学习态度、兴趣爱好等方面的情况,进行同质或异质的编组,实施分组教学,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增强课堂教学的密度,培养学生合作、交际、表达、创新的综合能力,并使教师的个别辅导落到实处。
在实践过程中,教师的素质和专业水平得到很大提高。近年来学校已有多人在区级以上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中承担开课任务,参与人数有12人之多,占全校年轻教师的75%。而2000年前这所学校承担过区级教研课任务的教师仅有两人。近几年来,教师中有1人获市教坛新秀称号、8人获区教坛新秀称号,6人为区学科带头人,2人为区中心教研组成员,3人获区教坛能手称号。此外还有多人在市、区各级各类课堂教学竞赛中获奖。
前进:用小班提升教育质量
如果说第一届的小班教育是无奈状态下的尝试,但第二届、第三届以及此后的小班化教育则完全是主动的、积极的。经过一年的实践,校领导和教师们看到了学校发展的新的契机和希望,同时,学校的变化也得到市区有关领导的关注和重视。区教育局充分肯定了小班化教育探索,并在经费、专业等方面给予了支持。区里专门成立了小班化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并确定了包括刀茅巷小学在内的首批7所区小班实验学校。
“人数少,不等于效益高,小班,也不等于教学质量就一定会高于大班”,“教学想得到显著效益,大部分取决于教师在‘做什么’、‘怎么做’,而让教师‘做什么’、‘怎么做’,学校课程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否则,小班只会显得人气冷落,效果可能反而还不如大班,更可能带来教学资源的浪费。”夏校长对小班化教育的发展有清醒的认识。他们开始着力思索怎样利用小班实实在在地使教育教学质量再上一层楼。于是,一个以“让刀茅巷小学的孩子在毕业时具备走向成功的基本条件和全面素质”为宗旨的课程改革开始了。学校将课程设置分为学科课程、发展课程、活动课程三大块。学科课程按国家课程计划开设;发展课程根据学生的需求,在广泛征求教师、学生、家长和社区的意见后确定。有口琴、航模、儿童画创作、童话剧表演等20多门选修课。每天下午的4∶15~5∶15,全校学生各自奔赴相应的教室,学习自己喜欢的课程。在学校里,我看到了《大家都来吹口琴》、《新童话读本》、《我们都是马良》、《我们的环保日》、《陶艺制作》等教师自编教材。这些选修课锻炼了教师,也造就了一批小有名气的“红领巾”社团。口琴团、陶艺组、航模组、男篮、女篮、田径队在各级各类比赛活动中都有着上佳的表现。此外,在学校的活动课程中还设有体育游戏活动、综合实践活动、晨间活动、午间交流等,依据小学生特点,给他们提供了充分的交流时间和户外活动的空间,保证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有时安排一、二年级与高年级交流活动;有时走向社会参观、了解商店、工厂、医院等;有时上街宣传环保、卫生,到居民区、敬老院等为社会服务。学校也尝试让学生上街卖报、进菜场买菜等,体验和学习正确与成人交往等,还对这些活动中每个同学的表现作了不同角度、不同身份的评价,让每一位学生充分体验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协作竞争等。“走进博物馆”、“大家来玩泥”、“相约电影院”、“小萝卜头总动员”、“新概念运动会”等活动还逐渐形成了传统,丰富了学校文化的内容。更加让记者感触甚深的是所有活动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中都强调“贴近学生的生活”、“一个都不能少”,学生和老师全员、全程、全面参与,有时还根据活动特点,邀请家长、社区代表参加。
成果:这样的学校令人满意
2003年,杭州市教育局举办了首次“百万家长评学校”的活动,在家长们的无记名投票中,刀茅巷小学获得了下城区的第一名。这一结果让很多认为今天的家长只看升学率、目前的社会环境不利于素质教育的人大跌眼镜。刀茅巷小学的努力家长们看到了!学校的良苦用心社会感受到了!并用选票给了学校坚决的支持!这一结果对刀茅巷小学,对处境相似的学校,乃至整个下城区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小班化教学是很大的鼓舞。
目前,学校由刀茅巷小学本部和游泳巷校区组成,共有24个教学班,669名学生,61名专任教师。与8年前的11个教学班,378名学生,28名教师相比,办学规模扩大了一倍多。在坚定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刀茅巷小学的学科教育成绩也在稳步上升。在区进修学校组织的各项学科质量抽测和考试中,学校的成绩均高于区平均水平,更为可喜的是成绩呈逐年明显上升趋势。随着各方面成绩的显著提高,学校新生招生人数开始逐年回升。学校也因坚持素质教育办学方向,在区人民政府的督导评估中获得良好A级水平,同时获省绿色学校、市文明学校、区满意学校等诸多荣誉。
夏翠校长说:“回顾我校改革历程,我们的感慨与欣慰共生,经验与反思并存。学校的‘平民式的小班化教育’由最初的‘被迫接受,仓促上阵’,到今天的‘主动适应,自觉创造’,小班化教育不仅使我校从普通薄弱学校变成了学生、家长、社会‘三满意’的学校,更使我校在实践新课程的路途中加快了步伐。由茧化蝶,我们真诚地感谢时代带给我们的历史性机遇。”
“只招到19名学生”之后,是素质教育打开的成功之门和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