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引入了不少国际上先进的现代化科技,其中,核电站的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出现就是为了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核电站的电气自动化技术实际上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对核电站进行远距离监控管理,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使用方式;前进道路
近年来,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为核电站的电气自动化技术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平台,对电气自动化技术的改革和更新都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电气自动化技术的迅速普及为电气自动化系统带来了重大的改革,对核电站以及对核电站群的管理和监控都带来了很好的效果。
1.电气自动化技术的优点
1.1提升效率
每一年核电站都会进行生产输送大量的电能,可是由于长期受制于技术的影响,核电站生产效率总处于下坡路,且再生产中更是存有大量的消耗。自动化技术的创新融入到核电站后,不但可以有效的提升电力生产的效率,这对电量生产的增加和较少生产损失有着重大意义。
1.2降低成本
传统电能生产进程中,电能生产需要的燃料是石油和煤,由于受到生产技术的影响,生产时消耗燃料的量会很大,使生产成本大幅度扩展。使用自动化新技术后,可以保证燃料完全的燃烧,对燃料进行充分的利用,从而有效的降低了生产成本,且自动化技术对核电站生产的效益带来了经济上的影响。
1.3技术革新
电气控制技术、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等都融入到了电气自动化技术里,并且效率高具有实用性的技术普遍在核电站里被应用,大大的提高了生产技术水平,有效促进了电力生产的改革创新。
1.4优化资源
电能的生产过程里会需要各种资源的投入,而这些资源与电能的产量关系密切。所以在实质生产中,能够完全应用电气自动化技术来对各个资源进行融合,应用人机操作的方式充分的降低劳动力度,应用自动化生产模式可以发现生产中的问题并及时处理减已损失。
1.5整合模式
应用创新性电气自动化技术,令核电站完成了统一化的操作,抛弃了传统化的生产方式,进而核电站生产操作中还与多种创新技术相融合,令核电站的生产方案具有创新性,一方面可以使电能产量增加,另一方面还可以对核电站的生产效益提高奠定基础。
2.核电站中应用电气自动化技术的意义探究
2.1市场经济的意义
一般来说,在核电站中应用电气自动化技术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各个设备的价值,还使核电站与电力市场的沟通得到了加强,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核电站规范、系统的发展,同时也使电力市场形成了完善健全的发展模式。从经济方面而言,在核电站中应用电气自动化技术,能够更好地监督与控制整个核电站的经营过程,只有加强对生产过程内的生产资源与成本资料的及时监控,才能更切实地保证成本资源得以充分合理利用,不仅大大提升了资源的价值,更推动了整个核电站的经济发展。
2.2生产效率的意义
核电站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加强对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提升整个核电站的工作效率,还可以使核电站员工的效率得以提升。这样既有效节省了劳动力成本,又缩短了员工在相同工作上所耗费的时间,在相对时间内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进而推动整个核电站的快速发展。另外,领导者还可以根据应用自动化技术的情况,再结合核电站的经营状况,做出有利于核电站发展的正确决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核电站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3.1核电站电气自动化技术管理调配方式
核电站中的电气自动化装置都没有统一放置,有些放置在了配电室中,有的放置在了电动机控制中心中,使得装置数量众多,工作时处理的信息也繁杂庞大,阻碍了检验维修工作的开展。当下核电站电气自动化技术管理调配具有两个方式:(1)硬接线方式,这个方式将强信号降成弱电信号,并将开关量信号和4~20mA模拟量信号通过电缆连接到DCS的I/O模件柜中,接入DCS,以此让所有装置都可以被监控和调配。以上这种方式存在的优势即为简单调配,劣势却是实用性缺失以及信息量受限;(2)组团方式,将所有的装置分团,并以每一个团为单位建立间隔层,间隔层按电气一次回路或者电气间隔划分,其中重点是要将监控和保护区域的设备放置在每个开关柜和一次装置周围。网络部分是将交流监控设备和网络线路等结合而成,通讯线路技术的使用,使得信息的调换、传递和发出等性能都得以实现,上级管理层运用网络信息的交换就可以控制和调配间隔层的数据。
3.2核电站电气自动化技术掌握主体方式
核电站电气自动化技术掌握主体的方式是由间隔层的控制端口、网络信息交流和主体控制部分组合而成的。其中间隔层的控制端口的本质是组团方式中用间隔层一次设备作为一个主体,并在当时进行调配的控制端口。此主体的实用性和进行时间都很好,其的目的就是避免核电站用电出现事故,是平稳实用的最好方式;网络信息交流是电气自动化体系中的骨干,不过电气自动化体系运行的地方通常都是被高电压和电磁干扰等所包围,致使网络信息交流的设备好坏程度可以完全决定电气自动化体系所发挥出的作用,当下核电站都是使用以电缆或光纤为主要设备的网络信息交流形式;主体控制部分是核电站电气自动化设备进行监管和调配的关键装置,主体控制部分一般被放置在站级监控层中,由供电装置的容量和使用规定来装配主体控制部分,并针对不同的情况装入不同的系统,一般是要具有信息库服务器、Web服务器、工作人员、对时系统和其他的办公设备。
3.3电气自动化技术使用中的注意事项
电气自动化技术使用中的注意事项分为以下几个:主体装置和系统的供电电源一定要分为直流和交流两个形式,其他的自动化设备和控制调配体系的供电电源是要使用两路独立的互为被备用的电源。自动化的管理体系就要将自动化作为重点,电气自动化体系包含对于设备数据的收集和调配,这些数据是工作人员检验维修工作开展前的依据,并据此制定检验维修的方案。
4.电气自动化技术在核电站中的发展趋势
核电站中的自动化技术包括对核电站以及核电站设备的保护、监控以及测量,从而实现现场总线技术方面的一体化与系统化。为了对高层次的信息完成搜集工作,从而解决上层使用功能被下层所限制的问题,则需要采用分层分布式展开系统的监控,且监控技术能够在核电站内完成相关系统数据的转换,让核电站中所有设备的运行与生产都得到合理有效的管理。与此同时,还应加强自动化技术的创新力度,实现监控运行的一体化。对整体机组的使用情况与信息进行分析与统计,使系统可以提供出完整数据,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发挥机组的存储功能,使系统的控制功能达到最优化效果。对火电机组实行单元化统一,能够使信息的提供与采集更加便利,并且增强其管理能力,不仅使火电机组对电网完成系统化的管理,更提升了其工作效率。在核电站自动化体系中,可以通过计算机系统来进行调整与实时保护,快速发现隐藏在其中的问题并及时解决,以保证电气系统得以良好安全地运行。在核电站当前的自动化系统中,还不能达到全由通信控制的要求,各个系统间也保留了部分硬接线,所以需要深入研究连锁热工的工业,以提升电气系统的后台应用水平。随着控制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核电站的运行也会更稳定与安全,因此,在核电站设备运行过程中,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进行保护与控制。
结论
综上所述,把电气自动化引入核电站之中促进工厂的生产,一方面这不单单要贯彻安全生产的理念,另一方面还要把握自动化模式控制的方式,要求生产人员可以严格的按照执行标准进行相应的操作。与此同时,生产人员的培训工作必须做好,令得操作人员要准确操作设备,保证电能生产效率,还可以使核电站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为我国的电力生产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马彦平,周健.电力系统电气自动化在火力发电中的应用与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21).
[2]战明军.论现代核电站电气自动化系统应用现状与发展[J].民营科技,2012,(9).
[3]郑昌军.浅谈核电站电气自动化的应用与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3).
[4]王帮元.电气自动化控制中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探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9).
[5]周亚峰.浅谈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应用及发展趋势[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6).
论文作者:黎世钦
论文发表刊物:《电力设备》2018年第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6
标签:核电站论文; 电气自动化论文; 技术论文; 方式论文; 电能论文; 设备论文; 主体论文; 《电力设备》2018年第2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