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计划与比例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规律_市场经济论文

论计划与比例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规律_市场经济论文

论有计划按比例发展是社会主义的经济规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有计划论文,按比例论文,经济规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过去理论界把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视为社会主义社会特有的经济规律。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又有人否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这一规律。本文则重点阐述了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社会都有其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它不是社会主义社会特有的经济规律,但确是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客观经济规律之一。

关键词 有计划按比例发展 社会主义 经济规律

计划调节

国民经济

经济规律是客观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本质的必然联系,是一种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人们认识经济规律,尊重经济规律,就会自觉按照它的要求去做,使经济规律更好地为我们的经济建设服务。否则,如果违反了经济规律,就会给我们的经济建设带来不应有的损失。

过去,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是以承认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一条经济规律为理论基础的。错误在于把它视为社会主义社会特有的一条经济规律,并把有计划按比例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一个本质特征。现在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有人否认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一条经济规律。笔者的观点是国民经济通过计划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一条重要经济规律。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是一切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的社会生产的共同规律,更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按比例在各部门各企业合理地分配社会劳动,这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合理配置社会资源,其方式概括起来有两种:一是市场调节,一是计划调节。

在资本主义社会,也不是仅仅靠市场调节,计划手段也是十分必要的。1825年英国首次爆发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之后,二战前每十年左右爆发一次,二战后每五年左右爆发一次,造成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破坏。这已充分证明,单纯的市场调节,难以实现社会劳动在各部门的合理分配。在实践中,就是资产阶段本身也认识到了通过计划调节经济的必要性。30年代后在西方产生的凯恩斯主义、货币学派、供给学派,无一不主张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主张通过计划手段来调节经济。实际上,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以后,在资本主义国家中,资产阶级都在不同程度上通过计划对整个国家经济进行调节,以达到宏观调控的目的。

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通过计划方式分配社会劳动的必要性,但是否具有这种可能性呢?有必要而无可能便不能成为必然性。传统的社会主义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由于是以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为基础,个别企业的生产是有组织的,而整个社会是无政府状态的,不可能通过计划的方式来分配社会劳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笔者认为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产阶级国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计划方式调节整个社会经济的运行。

首先,国家的计划调节,是以国家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私人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相结合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广泛发展,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手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货币财富,具有一定调节经济的实力。

其次,国家对经济的计划调节,还取决于它对整个国家经济的整体把握和科学的决策。二战以后,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通讯电子技术的发展,为国家在总体上把握一国甚至世界经济发展的状况,制定比较科学的计划提供了极大的可能。实践中,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计划化”对其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可否认的重要作用。

再次,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是一个个资本主义企业,无疑他们追求的是资本家或资本家集团的自身利益,而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后的资产阶级国家,它是“理想的总资本家”,归根结底它是为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的,有时“总资本家”的利益与个别资本家的利益会产生矛盾,但其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从总体上说,个别资本具有接受资产阶级国家计划调节的可能性。

资本主义国家具有通过计划方式调节国民经济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现实生活中,资本主义国家也都在运用计划手段调节经济。例如,以资本主义自由化著称的美国,也在通过法律形式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日本是产业政策领头,以“看得见的手操纵经济杠杆”,实行政府协调型的市场经济,从1955年以来,先后编制12个中长期经济计划,现已开始实施走向21世纪的经济发展战略计划。法国实行的是号称“计划化”的市场经济,战后以来,法国一直编制分析、预测计划,通过计划来控制市场经济。至于所谓“亚太模式”的市场经济,如韩国、台湾、新加坡等,其宏观控制的力度更大,他们的经济起飞正是得力于此。

应该指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国家通过计划调节国民经济具有的可能性,是有一定限度的。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定阶段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但它的作用不能充分地实现,突出的表现是,资产阶级国家的宏观计划是从整个资产阶级的利益出发的,由于生产资料的资本家个人私有,从而当“总资本家”的利益与个别资本家的利益相矛盾时,分散决策的个别资本家,要把自身的利益放在首位。从而必然造成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

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不是社会主义社会特有的经济规律,但它是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一条经济规律。

社会主义生产是社会化大生产,客观上要求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合理地分配社会劳动。

市场调节手段的自身局限性,也决定了在整个社会合理配置社会资源,运用计划手段极为必要。第一,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高速发展,必须保持国民经济的总量平衡,而一个国家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财政收支的平衡,信贷收支的平衡,外汇收支的平衡,如果没有国家的宏观计划调控,单纯依靠市场调节是难以实现的。第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需求结构的变化,经济结构将不断调整,如生产结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这种调整,单纯依靠市场调节,不仅缓慢,也难以实现优化和合理化。第三,社会主义制度下,必须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不能只靠市场来处理。市场上的公正平等,是等价交换的平等,能够促进效率的提高,但是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市场分配机制会导致贫富悬殊的两极分化。第四,市场经济是在竞争机制的推动下不断发展的,作为市场主体的各个生产经营单位,为追求各自利益的竞争,难以避免盲目性,以致市场经济不断出现失衡乃至危机。同时竞争会产生垄断,市场调节会产生不公平竞争干扰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这样,市场的正常运行必须有规则,而这些规则的制定实质就是人对市场的计划调节。第五,市场机制中的核心机制是价格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诱导资源流动的价格信号,只有到了供求双方不能接受的程度,资源造成损失时,才会改变流动方向。价格机制作用的事后性所造成的资源过度利用和利用不足都是损失,这一点越是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浪费越大。

另外,即使在纯粹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也有力所不及的领域,例如国防保障,基础科学研究,政府和社会机构的运转等,都需要消耗资源。而对这些部门的资源配置不能纳入商品经济的轨道,因而不可能有内在的市场调节。

由于市场调节存在上述缺陷,必须由国家对经济实行宏观调控,对市场进行指导和管理。国家计划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只有通过计划合理确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搞好经济发展预测、总量调控,重大结构与生产力布局的规划,集中财力进行重点建设,综合运用经济杠杆,才能促进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计划手段来参与社会资源配置,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具有更大的实现可能性。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随着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地位的确立,整个国民经济的主体结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体。而且,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各个部门、地区、企业之间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同时国家代表全体劳动人民占有生产资料,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可以将劳动者个人、企业和国家的利益统一并结合起来,为劳动者的共同利益服务,也可以把人民的目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这就为国民经济的宏观计划调控创造了良好的前提条件,使社会主义国家完全有可能更好地实现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全面调控和计划指导,使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的要求较之资本主义得到更好的实现。

明确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是社会主义存在的一条经济规律,必须明确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我国旧的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产生的种种弊端,并不是实行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结果。我国旧经济体制的弊端,集中地表现为,“政企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的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的作用;平均主义严重等等。这些弊端与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要说有某些联系,那就是过分地拔高了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的作用,忽视排斥了价值规律等其它经济规律的作用,甚至把市场调节视为资本主义特有的调节手段,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经济。

由于主客观条件所限,有些计划没有正确地反映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的要求,从而造成失误。把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以及以此为基础的计划调节手段,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等同起来,进而认为计划给中国带来了灾难不仅是错误的,也是极为有害的。

第二,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与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并不相悖。邓小平南巡谈话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事实上每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中都在实际运用着这两种调节手段。而把一个国家的现实经济体制从总体上归结为一种模式,是市场经济体制,还是计划经济体制,主要是看哪一种调节手段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后,商品经济和市场在我国是一直存在的。但是,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我国的社会资源主要是通过计划手段来配置的,因而,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型的计划管理体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了旧体制向新体制的转化时期,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要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的作用,即要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映比较灵敏的特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一旦实现了上述要求,我国便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承认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一条经济规律,不等于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只能或必须主要运用计划手段来调节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计划只是进行宏观调控的一种手段。其制定必须依据价值规律,其实施必须靠市场机制来实现。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的目的都是为了使社会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从某种意义上说计划调节,主要是弥补市场调节的局限性和不足。

标签:;  ;  ;  ;  ;  ;  ;  ;  ;  ;  ;  

论计划与比例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规律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