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精彩的教”到“有效的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精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对学生的学,我们了解多少?
1.为什么是这样的结果?
不久前,一群数学老师以一堂七年级的数学拓展课《制作一个尽可能大的长方体盒子》为载体,进行了一次课例研究.执教的徐老师,在上课前一周,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用一张20×20厘米的正方形纸片,制作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长方体盒子.
徐老师是一名专业素养极好的老师.她的教学语言精练、教学环节紧凑、衔接流畅.整个教学过程,老师讲得精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我们也被深深吸引住了.但是,一个课后测试的结果却让我们对“精彩的教”怀疑起来了.
按照事先计划,课后安排了一组后测题,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达成情况进行考查.本课教学目标:①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尝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解决问题;②学习通过借助已有的信息,去推断事物变化趋势;③初步感受“夹逼”的数学思维.从课堂实录来看,45分钟的课堂上,“建立数学模型”用时18分39秒,占整个课堂时间的40.8%;有依据地猜想,用时11分34秒;“夹逼”方法用时9分28秒.
但从后测的结果看,只有28%的学生对列代数式建立数学模型,掌握得较好.绝大多数学生对于借助已有信息,去推断事物变化趋势以及“夹逼”数学方法没有理解.
“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
2.我们真的不懂学生吗?
按照徐老师的课前分析:学生对简单几何体的侧面展开图、列代数式、代数式的求值、统计图的画法等知识已具有一定的认知水平.同时,这个班的学生适应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具备一定的探索、研究能力.由此,徐老师断定,通过老师的适当引导,大部分学生能够在小组学习中通过优秀学生的带动,完成今天的任务.
我们在听课时的确感觉到了:学生在老师问题的指引下,思维层次不断提升.然而,“眼见一定为真吗”?一位老师描述了他所观察到的一组学生的学习状态:①当老师要求学生小组讨论长方体的体积与小正方形边长的关系,并用代数式表示时,组内的何同学很快发表意见,并列出了代数式;②同组的陈同学在何同学已经说出答案的情况下,有点无措,向何同学求助,何同学直接告知:纸盒的底面是个正方形,剪去的小正方形的边长就是长方体的高,并反问:“你懂了吗?”陈同学看似有不服气,答:“当然懂了!”
由此,我们是否可以推测出:精彩的课堂对话的主角只是教师和优秀生,并不能反映学习相对困难的学生对该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我们常常说备课要“备学生”,从徐老师陈述中,我们也能察觉到徐老师在努力地“备学生”了,但为什么课堂的事实却和老师心目中的学生水平有如此差距?我们不禁感慨:我们真的不懂学生吗?
二、重新认识坐在教室里的学生
在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今天,很多老师接受了这样的理念:教学,不是由教师简单地把知识传播给学生,而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学习,无法通过单一的假想的标准经验和途径获得,而是有差异的.近年来,在和一线中小学教师共同听课评课中,我们在原有的“课堂观察一课后反思一行为跟进”的课例研修模式[1]中,增加了新的要素,试图以此增进教师的学生知识,真正有效地“教”与“学”.
1.课堂观察:从“关注教师”到“聚焦学生”
课堂观察是老师认识学生的一个重要途径.现实中,这样的场景屡见不鲜:教师走进教室,拿一个椅子坐在最后排.有一段时间,格式化的课堂记录量表被运用:教师课堂的教学环节、教师的提问、教师的教学行走路线、教师提问学生的方式等等,成为记录的重点.我们是如此的关注教师,以为这就是教学的事实和证据.
我们对来自上海不同区县40所学校的53份教师的听课记录,进行了分析,发现:①老师的课堂记录以记录教学环节和流程为主,基本没有进行即时的点评、批注或者针对课堂问题的意见和建议的陈述;②以记录教师提问为主,以提问的要点呈现,缺少学生的回答情况的记录;③记录呈现课型特点,但是对于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遇到的困难,对于生成性问题的处理缺乏记录.
“上课”是以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为目的的,教师仅仅关注“上课”本身,不能直面关键的“学习”.每一个学生“学习”的实现必须成为“上课”的诉求,也应该成为课堂观察的关注点.课堂观察必须面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
“以学定教”的学不仅仅是学生的知识准备状态,还有其他.一位老师介绍了这样的操作方式:听课之前,我们发给观课教师学生的座位表,上面标有每位学生这门学科的学习情况,他们的学习特点,优势及不足的地方.观课的时候,老师就可以对他所观察的学生,什么时候发生学习,什么时候会有困惑,什么时候需要教师的帮助等等,有很好的记录和认识.这既能帮助观课教师从学生的角度看老师的教学行为,也能够让他们“看别人的课堂,想自己的课堂,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2.课后研讨:从“凭借经验”到“基于事实”
以往在课堂观察之后,老师们常常会围坐在一起,凭借自我教学经验,集中于教材的处理与教学技巧,针对上课的改进作评点、提建议.这种评论大多停留于细枝末节的教学技巧,是聚焦于“上课”,而不是面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展开的.这样的课后研讨,往往会引起执教老师的紧张,气氛也相对沉闷.以致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境:听课者不敢讲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执教者听完评论老师的意见,不是对自己感到失望,就是对自己付出的辛苦,没有得到众人的认同而伤心.这种课后评论,使得教师之间碍于情面,不利于他们直率地交流观察所得的印象和发现,平等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事实上,每位执教老师有他们各自的教学经验和教学选择.课后的评论,应该尊重教师各自的个性与多样性,重视执教者的意图,执教者和观课者应共同面对课堂,基于学生的学习事实,展开有建设性的讨论.
基于事实的建设性讨论,需要每位听课者,聚焦于三个视点:①学生在什么时候才能形成学习;②在什么场合可能会困惑,为什么;③自己通过这节课学到了什么.“这样的研讨,第一是尊重学生的;第二是尊重教材的内在发展性的;第三是尊重教师自身的教学选择的”[2].这才会构成一个洋溢着充实感与切磋氛围的出色的研讨会.
3.行为跟进:不仅“改进教学”更要“建构知识”
着力研究“学习的成功之处和学习的失败之处”,缜密地研究课堂的事件是课例研究的关键.很多时候,在一轮集体研讨之后,执教老师会根据讨论的结果,进行“行为跟进”,即第二轮的授课.但是教师“行为跟进”绝不仅仅是一个“改进教学”的行动过程,而应该是一个“建构知识”的过程,即教师的“行为跟进”,必须是在反思原有行动基础上的新行为,它本身就是知识建构的过程.只有经验和反思是不够的,行动和反思的循环必须通过以知识为基础的发展得以丰富.换言之,我们必须有意识地努力发展知识与技能,进行知识的建构.
我们提倡的是通过“三个关注”和两个“反思”,完成知识的建构.即从关注个人已有经验,在个人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关注理念和有效经验之下的新设计,最后必须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真正获得.连接这三个“关注”的是两轮教师之间的合作反思:反思已有行为与新理念、新经验的差距,反思理性的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获得的差距.新的行为则是这种经验建构的结果.
三、课堂评价需要引入学习者的视角
撰写本文是由于一次“有效教学视野下的课堂分析”研讨会[3],会上不少研究者提出了课堂评价研究的路径和方法,不少学校介绍了鲜活的实践.但是,仔细琢磨:评课作为教学、教研工作过程中一项经常开展的活动,目的固然有很多.但如果回归到教育教学的本原,评课的标准只有一条:学生的有效学习,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评课的出发点和聚焦点.课堂评价唯有引入学习者的视角,“精彩的教”才有可能导致“有效地学”.
1.引入学习者的视角意味着:评课要关注教师课程转化的过程
国际数学和科学研究(The Trends in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提到了三个层次的课程概念[4]:预期课程(intended curriculum)、实施课程(implemented curriculum)和获得课程(attained curriculum).如果我们从另一个维度来看的话,这三种课程又可以称为专家设计的课程、教师所教的课程和学生学到的课程.
从课程的观点看,呈现在课堂中的内容是教师从预期课程转化而来的,是连接预期课程和获得课程(学生的学习结果)的纽带.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比如说怎么选择教学内容,选择怎样的教学内容等,即教师能否有效地转化课程使其适合学生的学习,来实施高质量的课堂教学的研究,都会影响课堂教学实施的质量,应该是课堂评价中必须关注的一个方面.
2.引入学习者的视角意味着:评课要关注教师教育教学知识
在某一特定领域具有专业知识的人不能保证他就能教别人学习.事实上,专业知识有时对教学是有害的,因为这使很多专家忘记了学生学习的难易.对某一学科所需的内容知识,有别于有效教学所需的教育教学知识.教师在教育教学知识缺失的情况下,常常依赖教科书,让它们来决定如何最好地为学生组织学习内容.为此,教师不得不按缺席的课程开发者的处方行事,而开发者们对每一个教师课堂上的情况一无所知,要使得教学更为有效,教育教学知识是教师需要学习和具备的专业知识的主要部分.
注意到教师的这些知识,反过来使我们能够考察教师的教学目标.很多研究都已经清楚地说明:教师对教学任务的选择、对学生完成任务时的思维的引导都与教师的学科知识、教学法知识和学生知识等教育教学知识高度相关.
3.引入学习者的视角意味着:评课要关注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
课堂教学除了要关注教学内容表述和课堂交流外,老师需要具备关注如何建立和保持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产生积极学习的心向.这是一种教师课堂上有效管理的能力.
课堂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习,意在培养学生成为“学习者”.学习者的含义有两个,一是参与学习的身份,二是真实的学习心态.真正学习的发生,是需要人的全部心理活动,包括认知的、情意的活动的积极参与.如何让学生一心向学,为主动学习而教学,绝对是教师需要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评课的一个重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