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主义与“特色”的对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解释功能_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文

多元主义与“特色”的对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解释功能_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文

多元与“特色”的交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解释功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核心论文,体系论文,特色论文,价值论文,功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527(2008)02-0006-05

有学者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部分显示了其四个功能,即指导功能、引领功能、整合功能和创新功能。①然而,停留在这个层面上理解是极其肤浅的,而且意义也是有限的,因为没有能够真正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可以这样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有价值的功能首先是其解释功能。它解释了我们在全球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背景下,中华民族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什么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作为理论体系它的思想图式是什么?它形成的历史过程和历史经验是什么?这对于我们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内涵、精神实质、意义所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一个指导思想下的一个共同理想

(一)一个指导思想的旗帜意义

中国的革命与建设的历史经验表明,马克思主义作为时代思想的精华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已成为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早在1983年,邓小平同志就告诫全党:“我们党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制定了各方面的适合情况的正确政策,收到了显著的成效,各项工作的新局面正在逐步打开”。②1985年又一次强调:“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③邓小平同志的两次重要讲话,通过历史的总结,深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旗帜意义。不仅如此,邓小平同志还特别重视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1986年他在会见日本客人时说到:“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准确地说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样才是真正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我们历来主张世界各国共产党根据自己的特点去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离开自己国家的实际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④1987年在会见非洲朋友时说:“中国搞社会主义,强调要有中国的特色。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⑤可以看出,邓小平同志的这些重要谈话为我们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指明了方向。同时,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的历史经验,那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中国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

(二)一个共同理想的真正优势

共同理想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灵魂所系。早在1979年邓小平同志就为我们指出了共同理想的社会主义本质:“资本主义无论如何不能摆脱百万富翁的超级利润,不能摆脱剥削和掠夺,不能摆脱经济危机,不能形成共同的理想和道德,不能避免各种极端严重的犯罪、堕落、绝望”。⑥1985年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邓小平同志强调了共同理想对于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性:“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⑦1986年他进一步总结了党胜利的宝贵经验:“根据我长期从事政治和军事活动的经验,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人的团结,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在不同历史阶段又有代表那个阶段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纲领”。⑧邓小平同志始终坚持崇高的理想,坚持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相结合,把共同理想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内在地联系起来,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历史必然性:“这些改革的总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使我国消灭贫穷,走向富强,消灭落后,走向现代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⑨

二、两大际遇下的两大精神

(一)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现代化际遇下的时代精神

时代精神是一个时代的人们在一定的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精神实质和思想品格,是凝聚发展力量、振奋民族信心的强大思想力量。根据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时代精神的塑造可以衡量其国民素质与社会进步的发展水平。当前的时代是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现代化汇聚的历史机遇期,我们的时代精神应能够从容应对日益加剧的国际竞争的挑战和担当中国现代化的历史重任。江泽民同志指出:“在世界走向多极化、经济日趋全球化的条件下,我们要实现跨世纪的发展战略,必须加紧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持”。⑩怎样科技创新,江泽民同志认为,最需要的是科学精神,“应该形成全国方方面面共同促进科学发展的良好气氛,应该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树立科学观念,提倡科学方法”。(11)对于科学与创新的关系以及创新的重要性,江泽民同志做了进一步的阐述:“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整个人类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过程”。(12)“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13)同时,江泽民同志强调增强创造力的决定因素之一是与时俱进。“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14)怎样理解与时俱进,他概括为:“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15)我们看到,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与时俱进精神是三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它们就是我们在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现代化际遇下必须坚持的时代精神。

(二)文化多元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际遇下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江泽民同志指出:“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没有高尚的民族品格,没有坚定的民族志向,不可能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16)在五千年的华夏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艰苦奋斗、愚公移山、团结友爱、勤俭节约、忘我奉献、英勇顽强、国家统一、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其中,最核心的是民族自强的不息精神,邓小平同志在1990年会见泰国客人时说:“我是一个中国人,懂得外国侵略中国的历史。当我听到西方七国首脑会议决定要制裁中国,马上就联想到一九○○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历史。七国中除加拿大外,其他六国再加上沙俄和奥地利就是当年组织联军的八个国家。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17)“这个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中国人民在未来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18)中国革命的艰苦岁月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更使民族精神得到了升华,不畏艰难、舍生忘死、实事求是、坚持真理、谦虚谨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爱和平、热爱学习、热爱正义、国际主义的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永远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精神财富。改革开放以后,“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入发展,引起世界各种思想文化,历史和现实的、外来的和本土的、进步的和落后的、积极的和颓废的,展开了相互激荡,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19)文化多元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一次飞跃的际遇使民族精神赋予了更新的含义,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时说:“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20)这些敢闯敢试、敢于承受风险的开拓精神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新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的品质保证。

三、三大主题下的三条路线

(一)三大主题的时代机遇

江泽民同志指出:“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是时代的潮流”。(21)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成为当前三大时代主题。所谓时代主题,就是带有全球战略意义的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的时代最主要的问题。早在1984年,邓小平同志就敏锐地指出:“国际上有两大问题非常突出,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南北问题。还有其他许多问题,但都不像这两个问题关系全局,带有全球性、战略性的意义”。(22)提出时代主题的意义在哪里?1987年邓小平同志讲到:“我们都是第三世界国家,希望世界和平。现在看来第三次世界大战短时期内不会打。当然战争的危险仍然存在,但是可以争取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和平。如果世界和平的力量发展起来,第三世界国家发展起来,可以避免世界大战。第三世界国家应当利用这段时间发展经济,逐渐摆脱贫困落后状况。过去我们过多地认为世界大战很快就要打起来,忽视发展生产力,忽视经济建设。现在根据新的观察、新的分析,下决心一心一意搞建设”。(23)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是我们工作中心转移的最重要的现实依据,从而为我们赢得了宝贵的发展机遇。可以这样说,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取得的辉煌成就就是在认清了时代的主题,抓住了历史的发展机遇下所取得的。后来,随着全球化进程和中国对外开放进程的全面加快,邓小平同志又认识到在和平与发展的基础上,合作也是另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在1987-1990年他在和外宾的谈话里多次提到合作的重要性。“所以我们确定的政策是同欧洲,包括西欧和东欧,发展友好合作关系。这不仅是立足于中国自身的发展,也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24)“我们欢迎发达国家同我们合作,也欢迎发展中国家相互之间的合作,这后一种合作是非常重要的”。(25)“对一小撮不甘心中日友好的人,唯一的办法就是用不断加强友好、发展合作来回答他们”。(26)邓小平同志的这些重要谈话深刻地阐明了合作也是时代的另一个主题,这是对时代主题认识的进一步的深化。今天看来,他的判断具有深远的历史眼光,尤其在当前国际间的分工与合作日益频繁、各种矛盾错综复杂的新的历史时期,更具有战略意义。

(二)三条路线的思想支柱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不仅是毛泽东思想三大灵魂之一,也是我党一贯倡导的思想路线。党的历史经验表明,只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我们党的事业就会兴旺发达,反之,就必然遭受重大挫折和牺牲。同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也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过程。实事求是不仅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思想支柱,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支柱。邓小平同志在1985年就说到:“二十年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一条最重要的原则: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毛泽东同志概括的实事求是,或者说一切从实际出发”。(27)

党的基本路线。所谓党的基本路线是指,党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指导全局的总任务、总方针、总政策的集中概括,是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理论的集中体现,是党在一定历史时期全部实践的指南和依据。建国后,我们党经过几十年的理论概括和经验总结,才逐步确立了一条符合中国社会实际状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基本路线。党的十三大全面阐发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主要内容的基本路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功的重要思想保证。对于党的基本路线的极端重要性,邓小平同志在“南巡”时这样说到:“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28)“我们说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要长治久安,就要靠这一条。真正关系到大局的是这个事”。(29)

党的群众路线。群众路线也是毛泽东思想的三大灵魂之一,是我们党取得革命胜利和战胜一切困难的最可靠的保证。邓小平同志说过:“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党的组织、党员和党的干部,必须同群众打成一片,绝对不能同群众相对立。如果哪个党组织严重脱离群众而不能坚决改正,那就丧失了力量的源泉,就一定要失败,就会被人民抛弃”。(3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极大地激发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中华民族的全体成员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体建设者的主体地位,它凝聚了最广泛的一切进步力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最强大的力量源泉。

四、四大突破下的四个形成

(一)理论上四大突破的历史超越

社会主义本质的大突破。建国以后,党的工作重点从革命转向了社会主义建设,党的八大科学地分析了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但以后又多次反复,始终没有弄清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所以,1984年邓小平同志说:“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31)在1984年6月邓小平同志第一次讲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32)以后又多次讲了同样的观点,1次讲到:“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33)到了1992年,在“南巡”讲话才第一次完整地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4)事实上,邓小平同志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思想早在1986年在和中央几位负责同志的谈话中已做了阐述,只不过当时没有公开发表:“我们要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增加全民所得。我们允许一些地区、一些人先富起来,是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所以要防止两极分化。这就叫社会主义”。(35)今天看来,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突破了传统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强调生产关系忽视生产力的思想,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思想解放具有深远的影响。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大突破。邓小平同志在198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大前夕和意共领导谈话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思想:“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36)十三大以后在会见日本客人时说:“党的十三大的特点,一个是阐述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在这个理论指导下,坚定地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话又说回来,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3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不仅突破了前苏联1956年急于宣布建成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激进思想,而且也突破了我们自己长期存在的冒进思想。邓小平同志的重要思想对于全党认清现实状况、正确分析主要矛盾、解放思想、制定发展规划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市场经济理论的大突破。早在1979年邓小平同志接受外国记住采访时说:“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38)1985年会见美国客人谈话时说:“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39)1990年又谈到:“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40)1992年“南巡”讲话给予了更科学的回答:“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41)邓小平同志从改革开放的初期到“南巡”讲话多次反复强调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这对于我们过去一直认为的市场经济是资本主要的本质属性是巨大的思想解放。“文化大革命”的深刻教训就是在思想上始终没有突破只有一大二公才是社会主义的,没有认识到市场经济不仅是社会主义的重要手段,而且还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经济形式。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功最重要的一条可以说就是实行了市场经济,才爆发出巨大的创造能量。在党的十六大上,江泽民同志深情地回顾到:“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发展作出的历史性贡献,体现了我们党坚持理论创新、与时俱进的巨大勇气”。(42)

和谐社会理念的大突破。“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对自己的历史方位和现实功能的转换所做出的战略判断而形成的科学概念。我们的党现在已经是执政党,不是革命党,不仅代表一个阶级、一个政党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国家、民族、全体人民的全部利益。我们现在的主要任务已经不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更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而是肩负着执政兴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党已经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一个领导人民掌握着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一个在受到外部封锁的状态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在改革开放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43)时代的哲学基础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换,主要矛盾已从革命转向建设,已从巩固政权转向促进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因此,斗争哲学已经转换成和谐哲学。和谐已经是国家建设的主要理念。和谐社会理念突破了我们过去长期的强调矛盾的斗争性,忽视了矛盾的同一性的矛盾观。同时,它也突破了人类中心主义的传统观念,把人对自然的征服转向了对自然的尊重与保全,人与自然对立的关系变成了共生共存的依赖关系。

(二)思想上四个形成的深远影响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对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性,江泽民同志说:“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关键取决于我们党,取决于党的思想、组织、作风、纪律状况和战斗力、领导水平。这是毛主席、小平同志一贯强调的,也是我们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得出的一条基本经验”。(44)人类进入新的世纪,国内国际的矛盾呈现新的变化,如何应对日益复杂的形势,“如何保证全党同志按照国家和人民的最高利益来行动,维护和加强党的坚强团结和高度统一,这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的重大理论问题,也是重大现实问题。只有回答了这些问题,党的建设才能更好地向前推进”。(45)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江泽民同志总结了党七十年的卓越贡献和赢得人民的衷心爱戴的历史经验,在2000年初在广东考察时概括出党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后来又有了进一步的阐发和丰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使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有了思想上的保证。它是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充满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精神来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的一个科学命题。所谓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政党的行动指南,是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新的概括和总结,是指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内容的有机统一。其四个方面的深刻内涵,全面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选择、价值评价和价值追求,体现了先进性、理想性、时代性和现实性的特征。它在我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是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精神力量,是促进民族团结和国家安定的思想保证。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我们党和国家在社会主义革命完成向社会主义建设过渡以后,发展的问题一直是摆在党的最高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面前的重大战略问题。我们党对发展的认识经历了艰苦的探索,走过了曲折的历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尤其是片面发展观,是从不发展走向乱发展的一种错误发展模式,忽视了只顾发展,不顾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怎样发展等根本问题。江泽民同志说:“我多次讲过,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得快一点。但是,千万要注意,在加快发展中,决不能以浪费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46)经过了党的几代人的艰苦的努力,终于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中国共产党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的科学发展观。在党的十七大上,又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形成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能够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社会主义的生命力,是中国坚持长远发展战略的唯一选择。

面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忧患意识的形成。2007年底在中央党校,面对近两百名新进中央委员、候补委员,胡锦涛总书记说:“越是形势好的时候,我们越要有忧患意识,越要居安思危”。(47)这也使我们想起了江泽民同志2000年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说过的一句话:“人无远虑,必有近忧”。(48)这些谈话表明了我们党对当前和未来面临的问题有清醒的认识,但也反映了未来存在着很多的风险与不确定性。首先是面临社会主义概念阐释的重重阻碍,国内有一种以维护正统社会主义的声音,认为中国改革开放失败了,我们的制度已经不是社会主义了。他们的依据是,随着非公有成分的增加,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概念已经受到挑战;另一方面,由于贫富差距的客观存在,依据邓小平同志讲的,“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49)所以在他们看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概念也应受到置疑。还有个别学者全面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指责我们党“用所谓‘长远利益’否定‘当前利益’,用未来共产主义天堂的幸福生活安抚人民,叫人民忍受现实的饥饿、贫穷和苦难,是空想社会主义者欺骗人民的把戏。这一切都应该收场了”。(50)明确主张“只有民主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51)

在现实问题上,国际反华势力的再度兴起,恐怖主义的绑架活动、金融风险、能源危机、贸易保护主义等问题,分散了我们很大的精力。同时,我们对高速发展带来新的不安全,思想上准备不足,国际力量对我们的遏制总是仓促应战。对战略机遇期过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并没有充分的把握。大量的非传统矛盾的聚集使我们面临很多的不确定的因素。所以胡锦涛同志的讲话是对全党全国人民的一次重要的居安思危的思想教育,为全面树立忧患意识明确了方向。

注释:

①乔法容,赵增彦《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功能》,载于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第9期。

②③④⑤⑦⑧⑨(17)(20)(22)(23)(24)(25)(26)(27)(28)(29)(31)(32)(34)(35)(36)(37)(39)(40)(41)(49)《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110、191、213、144、190、122、358、372、96、249-250、234、282、349、118、370-371、380、63、64、373、373、196、252、258、148、364、373、111页。

⑥(30)(38)《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7、368、236页。

⑩(11)(12)(13)(14)(15)(16)(18)(19)(21)(42)(43)(44)(45)《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4、35、103、537、538、537、400、401、399、296、532、282、1、1—2页。

(46)《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33页。

(47)胡锦涛《在新进中央委员、候补委员研讨班开幕式上的讲话》,载于《人民日报》2007年12月18日。

(48)《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73页。

(50)(51)谢韬《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前途》,载于《炎黄春秋》2007年第2期。

标签:;  ;  ;  ;  ;  ;  ;  ;  ;  

多元主义与“特色”的对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解释功能_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