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信息制胜的新世纪——学习邓小平同志关于信息问题的重要论断,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世纪论文,信息论文,论断论文,同志论文,学习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技术社会形态”即以技术也就是以生产力为划分标准而界定的社会形态视域看,世界之交的人类社会加速了由农耕社会和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整体推进的步伐。1994年掀起的全球性兴建信息高速公路的浪潮,正是这一历史潮流的有力表征。21世纪必将是一个信息制胜的新世纪。在如此壮阔的人类社会大转型时代,重读邓小平同志有关信息问题言简意赅的论断,对于我们自觉主动地迎接信息制胜的新世纪,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信息时代:信息确实很重要
“现在不是讲信息重要吗?确实很重要。”(《邓小平文选》三卷,306—307页。以下只注卷数,页码)这是邓小平同志审察当今信息时代所作出的重要论断。所以如此,道理有三。
其一,信息是科学管理的耳目。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总是同它的科学管理水平成正比的。任何国家的社会经济管理都离不开灵通的信息。缺乏全面、可靠和及时的人财物诸方面的信息,整个管理工作势必误入歧途甚至走向反面。“做管理工作的人没有信息,就是鼻子不通,耳目不灵。”(三卷,307页)我国这方面的教训甚为深痛。建国后因信息不灵盲目决策给整个国家整体、长远利益造成的重大损失,至少达1.3万亿元[1]。管理水平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管理者的信息吞吐量。专家指出,工业经济时代社会信息需求量,大约与人均国民收入的平方成正比;而信息经济时代的信息生产量,则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科技发展之和平方成正比。处在如此浩瀚信息汪洋大海中的管理工作者,只有凭藉完整、准确、适时的信息,才能把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管理工作大计,置于科学、理智的轨道之上。
其二,信息技术是现代化大业的基石。有位日本朋友建议中国发展经济、搞现代化要先从交通、通讯入手。邓小平同志曾多次提及这个“两通”建议并赞同其观点。他指出:日本人说搞现代化要从交通、通讯入手,我看有道理。(三卷,52、165页)因为现代化是个随时而进的历史概念,当今世界现代化的核心是信息化;而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的融合、结晶,则是信息社会的赖以矗立的基石。以高性能计算机为枢纽的现代通讯技术,更是现代化的先导技术和神经系统。运输“有形物质”的现代交通和传导“无形资源”的先进通讯双双搞上去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会有坚实的基础。
其三,信息资源是国家的战略资源。众所周知,信息、物质和能量乃现代经济的三大支柱。信息资源作为有异于有形资源的抽象资源,是更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当今时代,信息流量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倍乘因子。其公式有:社会净产值=各部门物质生产(人力+资金)投入总和×信息流量。日本的经验是本公式的有力脚注。在日本,90年代初期,5~6秒钟就可获得世界各地金融市场行情;1~3分钟可查询日本与世界各地进出口贸易的商品种类、规格等资料;3~5分钟可查询调用国内10000个重点公司企业当年或历年经营生产情况的时间系列数据;5~10分钟可查询或调用政府制定的各种法律、法令和国会记录;5分钟即可利用数量经济模型和计算机模拟画出国际、国内经济因素变化可能给宏观经济带来影响的变动图和曲线[2]。使人惊叹的日本经济发展速度,同其更令人咋舌的信息流量之巨大和神速,有着割不断的联系。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在下个世纪全球进入高度信息化社会后,一个民族国家的信息财富的拥有量及其信息处理能力和速率,必然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该国的国际竞争力和生存力。信息作为国家战略资源在市场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条件下,更显重要。邓小平同志指出:“不搞市场,连世界上的信息都不知道,是自甘落后。”(三卷,364页)
信息资源:重在开发和运用
1984年9月18日,邓小平同志欣然命笔,为《经济参考报》作了“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这一高瞻远瞩的题词。
信息资源重在开发和运用。信息作为资源主要有两种表现形态,即知识形态和潜在形态。知识形态的信息资源以软件和专利为典型代表。据悉,世界著名的计算机公司——IBM公司拥有2000亿元以上的软件资产;在全世界有3000万件以上的专利[3]。这些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巨大的财富。此外,各种语种记录的书刊和电子信息技术存贮的各类数据库,都是知识形态的信息资源。潜在形态的信息资源存在于物质运动和事物运动过程中,需要人类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去开发、控制和利用,从而把潜在资源转化为现实资源。美国的地球卫星系统每天从轨道上发回的关于地球表面的信息,数量相当于美国国会图书馆现存资料信息量(字节)的总和,而近20年来,这些信息中的95%被以各种形式贮存起来,没有得到处理和利用。这依然是一种潜在形态的信息资源。此外,未经用文字或语音设备记录下来的人类大脑活动所产生的信息也属潜在形态的信息资源,其开发利用的价值是无限的。
开发信息资源必须坚持大开放方针。这是邓小平同志强调得最多的一个原则。1989年3月23日,他在会见乌干达总统时指出:“总之,不要关起门来,我们最大的经验就是不要脱离世界,否则就会信息不灵,睡大觉,而世界技术革命却在蓬勃发展。”(三卷,290页)1989年5月21日,他又强调,一个好的班子要体现“大开放”;再造几个“香港”就是要比过去更开放;“如果没有香港,起码我们信息就不灵通。”(三卷,297页)1989年6月9日,邓小平再次指出:“重要的是,切不要把中国搞成一个关闭性的国家。实行关闭政策的做法对我们极为不利,连信息都不灵通。”(三卷,第306页)
开发信息资源必须尊重知识和人才。如前所述,知识本身就是信息的一种基本形态,而人才则是知识形态信息的重要载体和潜在形态信息的开发者,是取之不尽的信息活资源。无视知识的力量,漠视人才的价值,信息资源的开发运用便成无本之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不仅要搞好国内的教育和智力开发,还要大量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一切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现代化管理知识,“要利用外国智力,请一些外国人来参加我们的重点建设以及各方面的建设。”(三卷,32页)
开发信息资源必须服务四化建设。实现四个现代化,哪一化也离不开信息化。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价值,必须集中体现在四化建设、促进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化上。工业、农业、国防、科技和国民经济信息化程度愈高,现代化的程度也就愈高。反过来,它们对信息资源开发的需求量也就愈大。这样,我国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推进,就会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状态。
迎接挑战:抓好三项大工程
21世纪人类将进入高度信息化时代。全球性的信息基础设施——信息高速公路建设、联网,大约在2015年完成。此时恰逢康德拉季耶夫经济增长长波理论的“波峰”期,届时全球经济将进入“黄金期”。专家预测,从80年代末至2015年,人类的生产率将再提高100倍。还有种说法认为,目前“信息威慑”正取代冷战时代的核威慑。此话不无道理。在21世纪,一个民族国家的信息技术和信息能力,不仅对自身经济文化建设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对国家安全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命运,都起关键性作用。在信息制胜的21世纪,每个国家都将面临新的考验和挑战。
我国要自觉主动且稳操胜券地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必须着力抓好以下三项工程。
第一,抓好信息技术工程:电子工业要形成拳头。微电子和光电子技术是当代信息技术的基础和核心。与剧烈竞争的趋势相对应,官民企相结合、企业集团化、搞国际联盟,成了当代微电子和光电子工业发展的又一重要趋势。联合出新的竞争力。捏紧拳头才有击退对手的冲击力。“要搞企业联合。现在电子工业是否太分散了,为什么不可以左右邻舍挂钩,联合起来搞?太分散,各搞各的不行,那样质量上不去。”(三卷,192—193页)邓小平同志1986年指出的这种“太分散”状况,近年虽有所改善,却未能根本改观。电子工业领域国家规模的攻关力度欠强,具有国际冲击力的高品位的电子拳头产品还很少。因此,继续走协作、联合、企业集团化之路,多形成几个有强大国际冲击力的拳头产品,我国才能在未来“信息大战”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二,抓好通讯基础设施工程:建设中国特色的信息高速公路。信息高速公路并非一种国际时髦而是人类社会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长足进步的必然产物,是高度信息化时代不可或缺的通讯基础设施。我国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要使它能与我国从农业和工业并存的社会跨入信息化社会,建立起开放型的信息经济体系和社会生活体系,进入一流现代化强国行列的总体目标相适应,可分三步实施。第一步到2000年,以“三金”等工程为重点,建立起网络互联与信息共享的“低、中速信息公路”。中期至2015年,使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开发、利用两方面的水平,逼近、达到和部分超过发达国家本世纪末的水准。远期至2050年,使我国信息装备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的整体水平,进入当时的世界一流国家行列。信息高速公路是一项耗资巨大的宏伟工程。据报导,在今后10至15年内,世界上一些国家在信息高速公路上计划投入巨款(亿美元),美为4000~6000,日为9200,韩为556,欧共体(不含体内诸国各自投资)为1500,英为570。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上述投资意向是1994年提出的。而邓小平同志早在1986年就说过:“要研究投资方向问题。日本人说搞现代化要从交通、通讯搞起,我看有道理。我们在这方面老是舍不得花钱。”(三卷,165页)这表明,他当时就注意到要优先在通讯设施等上面花钱的深邃洞察力。只有舍得在中国特色信息高速公路建设工程上花大钱,我们才能在下个世纪的信息大战中占领几个应有的战略制高点。
第三,抓好人才培育工程。国外有学者预言,到2000年,将有90%以上的劳动者与信息产业直接相关;到21世纪前10年,将有20亿人实现计算机联网;到2015年时,全球亿万个普通家庭都将大面积地被卷入新信息革命潮流中。而我国目前从收集、生产、检测、转换、分配、应用及信息安全的各个环节,都普遍存在人员短缺、素质低下的问题,远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对各方面信息的需求。这就使得我国信息人才队伍的培育,成了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从长远看,我国的教育工作,应认真落实邓小平同志1984年就提出的“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做起”的指示精神(转引自范宝龙:《“娃娃博士”通过论文答辩》,中国科学报1994.6.27),把以计算机为枢纽的信息科学技术的普及知识、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渗透到从小学、中学、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全过程中,以全面适应高度信息化的21世纪之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