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栋材[1]2002年在《滑坡稳定性分析及张清公路路堑滑坡加固方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滑坡稳定性问题涉及的工程领域诸多,如建筑工程、水利工程路桥工程。岩土滑坡是一种自然地质体灾害,其稳定性受各种不确定因素影响,它不但使边坡发生了破坏,严重的还摧毁坡下的构筑物或建筑物,危及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因此滑坡稳定性问题一直是岩土工程界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 文中运用地质工程中的应力应变方法对滑坡稳定性进行了综合性的阐述。详细分析了各类滑坡的基本特征,介绍了滑坡稳定性分析的理论和方法。 本文还结合张清公路路堑滑坡,对路堑滑坡作了较深入的探讨,详细研究了岩土体滑坡的特点、强度特征及岩土参数的确定,对滑坡稳定性作出了评价,对滑坡加固进行了方案设计,还对滑坡加固施工方法进行了综合研究与评价。文中还对滑坡体各类岩土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并对张清公路路堑滑坡力学破坏机制进行了重点研究。本文提出的滑坡治理设计方法对治理类似滑坡有指导作用。
刘源[2]2012年在《山区高速公路挖方路基边坡稳定性分析及动态设计研究》文中指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速公路建设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由于早期建设理念及施工手段落后的原因,造成许多高速公路边坡由于加固方案不合理或加固强度不足,坡面防护及排水措施不到位导致运营期出现各种病害,增加了大量养护及治理的费用。各种病害中尤其以山区高速公路挖方边坡失稳影响最为普遍也最为严重。本文在既有的山区高速公路挖方边坡的加固、防护等理论及实践基础上,结合典型工程实例采用Bishop法和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分别进行计算,探讨有效的防治山区高速公路挖方边坡失稳滑坡的方案,以期对未来山区高速公路建设提供参考。主要内容与结论为:1、课题提出的背景与相关领域研究现状。调研国内高速公路发展现状,高速公路里程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的势头,在发展的过程中应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为高速公路的未来良性发展与建设提供有意义的指导和参考。2、对山区高速公路挖方边坡常见的各种病害,逐一分析其产生发展的原因,为进一步针对其原因采取应对措施提供基础依据。3、根据以往高速公路建设及运营经验,归纳总结山区高速公路挖方边坡各种路基边坡的设计原则,以及常用的防护形式和设置要求,并深入阐述各类防护形式的的工程特性,为合理选用防护形式配合高边坡加固方案形成有效的加固体系提供依据。4、对本文主要论述的工程典型实例所在的区域及建设项目,从路线走向、沿线所经地域的地质、水文、气候、地形地貌、筑路材料、自然景观等方面进行描述,并系统的介绍该项目的路基设计理念、防护设置思路及设置原则等。5、采用极限平衡法中的Bishop法和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对双永高速公路闽粤界收费站高边坡进行稳定性分别进行计算,并对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进而做出边坡稳定性分析评价,提出合理有效的加固方案。6、针对该段高边坡首次治理结果,根据变化后的状态,重新分析计算,根据计算结果进行方案调整,实现对高边坡失稳滑坡治理的动态设计。
黄先明[3]2017年在《膨胀土路堑高边坡稳定性分析及支护参数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家经济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高速公路的建设也从城市向偏远山区发展,无疑会遇到很多路堑边坡的稳定性问题。膨胀土具有胀缩性、裂隙性、强度衰减等特点,导致膨胀土边坡比一般边坡更易产生滑坡。本文针对膨胀土特殊的工程特性,对膨胀土路堑边坡滑坡机理进行了分析,并以江西万宜高速公路的某一膨胀土路堑高边坡为工程背景,对锚杆框架梁加固膨胀土路堑边坡的稳定性进行了数值计算分析,还对框架梁支护参数进行了优化研究,同时对考虑降雨和裂隙耦合作用下的膨胀土边坡稳定性进行了研究。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膨胀土边坡滑坡机理和特点分析。通过总结国内外对膨胀土边坡的滑坡机理的研究,阐述了裂隙的产生和发展是影响膨胀土边坡滑坡的关键因素,归纳总结膨胀土边坡滑坡特点及各加固方案的适用性。2.锚杆框架梁加固土质边坡受力分析。基于界面软化滑动力学模型假定,建立锚杆受力变形阶段的位移、轴力的微分表达式,并通过数学推导获取方程解析解。按照建筑基础的方法考虑计算框架梁内力的3种计算模型,阐述了各种模型的基本理论及不足。3.工程边坡膨胀土力学参数试验。对万宜高速公路A2标段某膨胀土路堑边坡进行了现场原位取土,在实验室进行了膨胀土叁轴剪切、叁轴渗透等试验,得到了膨胀土相关的力学参数。4.锚杆框架梁加固膨胀土路堑边坡稳定性数值计算及支护参数优化研究。采用有限差分方法对锚杆框架梁加固膨胀土路堑多级边坡的稳定性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对锚杆框架梁支护参数(如锚杆间距、长度以及布设角度等)进行了优化研究,为工程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5.降雨和裂隙耦合作用下膨胀土边坡稳定性影响分析。采用有限元分析(seep/w)与极限平衡分析(slope/w)相结合的方法,对降雨和裂隙耦合作用引起的膨胀土边坡渗流场变化与边坡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对锚杆支护膨胀土路堑边坡的稳定性进行了评价,验证了锚杆支护膨胀土边坡的可靠性。
李家春[4]2005年在《公路边坡降雨灾害评价方法与指标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每年汛期都发生大量公路边坡水毁,给公路交通和社会带来严重影响。为了提高公路减灾防灾水平,在公路设计、施工、养护及管理中全面体现以预防为主的减灾方针,本文研究了公路边坡降雨侵蚀和降雨引发边坡失稳的致灾、成灾、减灾防灾的过程,从致灾因子的危险性、承灾体的易损性、灾害的损失与风险四个方面论述了边坡降雨灾害的系统特征。将公路边坡防排水作为减灾工程措施,从灾害管理角度,对防排水措施进行易损性评价、降雨及洪水危险性评价、减灾效益评价及水灾害风险评价。根据公路网的结构,评价体系由工程点评价、路段评价和路网评价构成。 根据降雨在边坡侵蚀与边坡失稳中的作用机制,在降雨危险性评价中具体运用了重现期、有效降雨等概念。在易损性评价中全面总结了边坡侵蚀的计算方法,并结合边坡特点进行了改进;运用可靠性理论分析边坡在降雨条件下失稳的概率计算方法,同时提出边坡灾害的简易评价方法。在危险性和易损性评价的基础上,提出边坡降雨灾害的损失评价,并根据风险的构成进行风险评价。 分析了公路排水系统的结构及其功能,提出了新的排水系统划分方法;指出边坡排水系统是一种网格系统,纵、横向排水沟槽的功能有很大区别。运用灾害学理论,从孕灾环境、致灾因子、承灾体叁个方面提出了新的公路水毁类型划分。根据四川、陕西等省的历史公路水毁统计资料,提出了较为实用的公路边坡灾害等级划分,划分方法有别于地质灾害等级。 公路边坡灾害中降雨是最活跃的致灾因子,本文将公路作为边坡降雨灾害的承灾体,并认为边坡也属于承灾体的一部分,边坡降雨灾害的危险性是指降雨危险性,这与地质灾害中将滑坡作为致灾因子、将滑坡危险区内的建筑、人口、财产等作为承灾体不同。根据边坡降雨侵蚀与稳定性问题的致灾过程,分析了工程中如何考虑降雨因素,与工程结合,用降雨侵蚀力反映侵蚀灾害的降雨危险性,用有效降雨量作为降雨边坡失稳的降雨危险性,从而考虑了灾害危险性与灾害类型的内在联系。 为了研究边坡降雨灾害的边坡易损性,研究了降雨侵蚀计算模型中各因子的取值方法。例如,考虑了公路边坡的特点,用自制崩解仪进行了相关实验,结合
黄勇[5]2012年在《高寒山区岩体冻融力学行为及崩塌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通过现场深入调查,系统收集了具有强震高寒山区典型代表性的天山公路全线537Km边坡地质灾害及环境地质信息;再通过“普查”、重点研究等多种手段,对沿线86个典型边坡崩塌灾害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与评价;同时,引进并自主研发仪器设备与试验方案,得出了冻融-大温差耦合循环作用下的岩石宏观-微观特征演变关联规律,探索性定义了高寒山区冻融-大温差耦合系数,并量化界定了不同种类岩石的相关系数与取值范围;在此基础上,精选若干典型崩塌灾害点作为原型,充分考虑强震和冻融-大温差耦合作用条件,采用动、静态联合数值模拟技术等,从多角度、多手段系统分析研究了天山公路边坡崩塌的成灾机制、失稳破坏模式及动态演化发展规律,据此针对性地制定了关键防治技术对策;提出了强震高寒山区崩塌工程防治技术方案,并通过工程实例进行了验证。论文主要成果如下:(1)研究查明了具有强震环境下大陆性冰川高寒山区典型代表性的天山公路边坡地质灾害的分布发育规律。天山公路北段地层原生建造序列受后期活跃的构造破坏而强烈解体,且海拔2800m以上强寒冻风化路段数量众多;公路南段地层为中新生代陆相建造,其构造活动作用相对较弱,同时,海拔2800m以上强寒冻风化路段数量明显少于北段。因此,从整体上看北段地质灾害数量多于南段。(2)研究发现天山公路边坡灾害的关键诱发因素如下:①地震动力响应效应诱发岩体剪切位移或拉张位移,导致应力释放、岩体破裂面高度发育、密度降低、透水性增强,为寒冻山区强烈寒冻风化作用的侵蚀奠定了基础条件;②本地区一年中最大温差高达近80℃,昼夜最大温差也可达40-50℃左右。尤其在年循环大温差(-30℃~+50℃)营造的胀缩应力作用下,岩体内外悬殊的大温差及岩石内部不同矿物之间差异的热膨胀系数均会导致边坡岩体进一步崩解、开裂,为水分入渗侵蚀及结冰后的强烈冰劈力侵蚀提供了物质基础条件。天山公路边坡地质灾害活动性明显受控于季节变化,夏季(5~9月)是水源补给高峰期,也是灾害高发期。另外,随着高寒山区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高边坡的人工开挖及爆破等破坏了原有山坡坡体的平衡状态,导致相关边坡地质灾害进一步演变加剧。(3)崩塌是天山公路沿线数量最多、频率高发,且综合危害程度最大的灾害,分析沿线典型56处中小型崩塌、28处中偏大型崩塌、2处大型崩塌后发现,其多发育在11m~30m边坡坡高、70°以上直陡边坡条件下;统计表明,沿线沉积岩崩塌37处、喷出岩崩塌16处,侵入岩崩塌10处,变质岩崩塌23处。节理裂隙发育、不利的结构面组合与陡峻的地形是崩塌产生的基础,地震、冻融-大温差耦合作用、冰川消融与暴雨的水分补给、工程建设中的边坡人工开挖及爆破则是直接诱因;其中,尤其以地震对岩体内部损伤的动力作用、冻融-大温差耦合作用对崩塌的影响最为强烈,这也构成了强震环境下高寒山区边坡崩塌演变发展的独有特征。(4)按照岩体变形的力学机制,把天山公路沿线崩塌分为卸荷-拉裂、滑移-拉裂、弯曲-拉裂-倾倒、弯曲-溃曲等4类。根据崩塌形式则可分为滑移式、倾倒式和坠落式3类。天山公路边坡典型崩塌总方量近300万m~3,滑移式、坠落式、倾倒式分别占到了总量的46%、30%、24%;稳定、基本稳定、不稳定型分别占到了3%、30%、67%;滑移式崩塌在高寒山区公路路堑边坡中最为普遍,坠落式崩塌、倾倒式崩塌数量基本相近。(5)采用冻融-大温差耦合循环来模拟高寒山区环境下不同寒冻风化循环作用年限(15年、30年、50年),通过试验研究取得了高寒山区硬质岩、中硬岩和软质岩随强寒冻风化年限变化的物理力学性能衰变特征规律。定义了高寒山区“冻融-大温差耦合系数”参数,量化得到各代表性岩石在50年寒冻风化循环周期下的相关冻融-大温差耦合系数,这为后续相关岩质边坡崩塌致灾机制及动态演变规律研究提供了量化的基础参数。(6)结合高寒山区强寒冻风化条件,开展了岩石SEM微观扫描实验分析,得出了具有典型高寒山区硬质岩代表性的花岗岩及中硬岩代表性的砂岩随寒冻风化作用下的微观裂隙-宏观物理力学特征演变量化规律方程:即花岗岩、砂岩微观裂隙演变与宏观单轴抗压强度衰减趋势方程、花岗岩、砂岩微观裂隙演变与宏观孔隙率增加趋势方程、花岗岩、砂岩微观裂隙演变与宏观吸水率增加趋势方程等。这些量化关系规律为今后此类地区岩石断裂力学机理的深入研究奠定了一定的技术基础。(7)针对强震环境下高寒山区边坡“寒、震、高、陡、切”的5个典型诱发因素,结合现场调研及室内试验成果,针对高寒山区典型的滑移式、倾倒式和坠落式等3大类型公路边坡崩塌,结合卸荷-拉裂、滑移-拉裂、弯曲-拉裂-倾倒、弯曲-溃曲等4种岩体变形的力学机制、破坏机理及力学计算模型,紧密围绕其典型强震及强烈“冻融-大温差耦合作用”寒冻风化条件,引入“冻融-大温差耦合系数”,并考虑地震动载工况,将非连续变形分析技术(DDA)用于相关边坡岩质崩塌稳定性及动态演变规律特征研究;并辅助采用有限元数值分析崩塌灾害体失稳启动与边坡应力、应变间的深层次规律联系。构建出了一套强震环境下高寒山区公路边坡崩塌灾害的理论分析技术体系,并研究得出了相关公路岩质边坡崩塌致灾机制及动态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选取典型滑移式崩塌工点为具体研究实例,在充分考虑强震环境下的高寒山区冻融-大温差耦合循环作用、强震作用等不利因素的基础上,重点针对自重+冻融+地震工况,深入进行了相应边坡崩塌危岩体稳定性计算分析及关键防治技术研究,并采用数值模拟分析手段进行了关联验证分析。通过研究,形成如下创新点:(1)针对高寒山区代表性硬质岩、中硬岩、软质岩,设计“冻融-大温差耦合作用”下高寒山区寒冻风化模拟试验,得到了岩石物理力学性质随不同寒冻风化年限(15年、30年、50年)衰变规律,构建了相关物理力学指标线性与非线性方程;初步定义了高寒山区岩石“冻融-大温差耦合系数”,并量化界定了不同种类岩石相关系数与取值范围。为后续相关岩质边坡崩塌致灾机制及动态演变规律研究提供了量化的基础参数。(2)紧密围绕高寒山区“冻融-大温差耦合作用”循环次数与岩石微观结构变化之间的相关性,深入分析岩体对应的宏观物理力学指标变化特征,构建了高寒山区典型岩石宏-微观特性本构方程。(3)以强震环境下高寒山区的典型强震及“冻融-大温差耦合作用”为基础,结合现场调查与室内外试验,引入“冻融-大温差耦合系数”,并考虑地震动载工况,将非连续变形分析技术(DDA)用于相关边坡崩塌稳定性及动态演变规律特征研究;同时,采用限元分析崩塌灾害体失稳启动与边坡应力、应变间的联系。系统构建了一套强震环境下高寒山区公路边坡崩塌灾害的理论分析技术体系,研究得出了高寒山区公路边坡崩塌致灾机制及动态演变规律。(4)系统集成开发了强震环境下高寒山区公路岩质边坡崩塌灾害防治关键技术,并针对崩塌灾害体系统构建了一套“理论计算+经验公式评判+数值模拟应力、应变分析评估”的综合防治决策理论体系,并在具体灾害防治实例中得到了应用验证。
冯云鹤[6]2016年在《加宽高速公路既有高边坡二次开挖稳定性分析及工程技术研究》文中认为上世纪90年代我国高速公路修建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期,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交通量的持续增加,早期修建的高速公路已无法满足通行要求,因此,必须对高速公路进行改建或扩建。改扩建工程中,既有高边坡的二次开挖需破除原边坡支护结构,引起原边坡应力场的变化,易导致边坡失稳破坏的特点。本文以惠深高速公路惠州段改扩建工程为依托,采用现场调研、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等方法展开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对惠深高速公路沿线边坡的区域环境进行了调查分析,初步掌握了既有高边坡与二次开挖高边坡的分布情况及其基本信息,分析了高边坡的几何尺寸、地质条件与防护形式的统计特征,并调查了沿线高边坡在施工过程中发生的病害。(2)结合现场调查与分析边坡基本资料的基础上,选取K22+220~K22+460(左侧)高边坡作为典型高边坡,分析了既有高边坡二次开挖稳定性影响因素,确定了该边坡的破坏模式为“滑移-拉裂”破坏,计算了两种破裂面下该边坡稳定性。(3)针对高速公路加宽改扩建过程中高边坡二次扰动的问题,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在分析典型边坡初始应力场的基础上,研究不同开挖阶段的安全系数、变形特征和应力场的变化规律。研究成果表明:此类高边坡在二次开挖过程中,坡脚剪应力集中,出现剪出破坏,坡顶存在拉应力,坡顶后一定距离会出现张拉裂缝。在一级坡脚和叁级坡脚出现塑形区,塑性区依附于坡角顺倾结构面,形成呈中下部为平面与上部似圆弧面组合形态的最危险滑裂面。(4)在分析二次开挖特殊性的基础上,提出了适用于既有高边坡二次开挖施工的原则与工艺,并从信息化施工和排水系统两个角度减少安全隐患。
张华[7]2011年在《堆积层斜坡的地震诱导行为研究》文中指出土石堆积层斜坡在我国地震山地灾害较为严重的西南山区分布广泛,就其地震诱导行为的研究对于国民经济建设、保障人民生命财产有重要意义。由于岩土体成因、赋存地质环境、演变历程等的差异,加之地震、降雨、人类工程活动等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土石堆积层斜坡状态不一,各具特点;但是在各个地区,地貌、环境条件等因素相近的前提下,堆积层在扰动下的变形规律及稳定状态存在一定共性。堆积层一般是由第四纪堆积作用形成的土石混合体构成,在与下覆基岩于界面处组成强耦合系统时,两种材料对地震扰动的响应程度有较大的差异,分析时需综合考虑耦合两域各自特性及其相互作用;另一方面,土石混合体作为一种复合体材料,其力学性质受块石级配、形状、土石体积比等因素控制,同时受加载方式、速率、应力水平等影响。针对堆积层边坡的特点,论文在五个方面进行了研究:1)根据四川省地貌与区域环境特征,在对收集到的68处省内公路堆积层边坡信息加以汇总的基础上,将影响边坡稳定的特征因素归结为堆积层厚度、边坡高度、坡率、岩性及其组合、地下水条件、平均年降水量及地震作用等七项指标,进而分别以各项特征因素为参变量,研究其与挡墙、抗滑桩、锚杆、锚索综合、抗滑桩+挡墙及锚杆+挡墙等六类省内公路堆积层边坡典型加固方案之间的统计关系。2)以08年8.30攀枝花6.1级地震对邻近的攀田高速公路望江岭隧道出口堆积层斜坡状态的影响为案例,研究地震作用下堆积层斜坡的变形时效性。在现场连续测斜监测基础上,分析了地震前、后斜坡体深部变形特性及其随时间的演进规律。结果表明,同震顺坡向位移明显,其最大值达到了厘米级,并且顺坡向位移有随深度呈减小的趋势。分析监测数据发现,虽然震后约430天,局部坡体顺坡向位移仍处于调整状态,但主要测孔附近岩土体的时效变形于震后300天左右达到峰值后,已逐渐趋于收敛。综合现场监测成果,可以认为,在经历了大约一年的自适应调整,特别是经09年雨季后,堆积层斜坡已处于整体稳定状态。3)运用平面快速拉格朗日有限差分方法,以地震加速度幅值、频谱特性等为主要参数,分析了地震对望江岭隧道出口堆积层斜坡的扰动。结果表明:(1)输入地震加速度幅值特别是峰值强度的提高不仅对堆积体累积塑性变形具显着影响,且于堆积体稳定状态具有较强的扰动效应;(2)不同地震波动激励下,堆积层斜坡水平位移变化规律较大程度上依赖于所输入动载荷的固有属性;(3)峰值强度为0.49m/s2的Loma Prieta水平地震加速度作用20s末,数值虚拟试验计算结果与现场测斜同震相对位移在量值与分布趋势方面均较为接近。4)考虑到基岩的小变形与堆积体大变形之间差异,论文提出采用有限差分与离散单元外部耦合计算方法研究堆积层斜坡同震响应。首先以支挡结构-填上相互作用实例验证准静态外部耦合算法的有效性,进而将耦合方法由准静态模拟扩展至动力分析,研究地震作用下堆积层斜坡变形规律与动力特性。数值试验中采用平面应变有限差分网格和平行连接圆盘离散元分别模拟下伏基岩与上覆堆积体,界面平滑过渡通过耦合两域取相同时步交替迭代的方法加以实现。动力计算以自重作用下的静力平衡为初始条件,基岩两侧由引入的自由场边界来消除辐射阻尼影响,进而从模型底部输入水平加速度以模拟地震激励。应用上述方法于堆积层斜坡地震响应分析,并对输入地震加速度幅值、持时、频谱特性、堆积体颗粒平行连接强度等相关参数进行了敏感性讨论,结果表明,不同于传统的基于连续介质理论的分析手段,文中采用的连续-离散介质动力耦合算法可描述动载荷作用下堆积体内部细观损伤、分级滑动、表层崩塌等地震灾变的产生、发展全过程。5)论文将坡体概化为花岗岩强风化土与砂土配制而成的匀质土模型,采用土工离心模型试验的方法,探讨地震影响深度为10m时不同震松程度(震松坡体压实系数分为0.90、0.85、0.80)对坡体震后变形与稳定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震松坡体损伤程度增大,其应力与位移场于震后短期的调整幅度将相应提高;(2)地震震松坡体密实程度以压实系数表征于0.90-0.80间变化时,其位移场于震后的主要调整时间约为0.7-1.1年;(3)由于物理试验中边坡坡度较缓(约35.7°),地震震松坡体时效位移以竖向固结为主。
武素琴[8]2009年在《芜铜高速公路上马村滑坡稳定性研究》文中认为滑坡的发生通常是多因素耦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水对于滑坡体的稳定性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滑坡前缘大面积临空面的形成是导致坡体失稳的另一重要因素。本文以上马村滑坡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研究该滑坡的自然地理环境、工程地质条件及人为影响因素,综合分析认为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和地质构造是导致上马村滑坡的内在因素,降雨是导致滑坡发生变形破坏的主要诱发因素,路堑开挖是导致滑坡滑动的另一重要诱发因素。结合变形观测数据研究了降雨和人工开挖坡体前缘对滑坡体稳定性的影响机理,并分析了多层滑体中上层滑体对下层滑体的作用方式。通过对影响滑坡稳定性的敏感因素分析得出对该滑坡稳定性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滑带土的力学性质,尤其是内摩擦角对稳定性影响最大,合理选取了滑带土抗剪强度指标(粘聚力c和内摩擦角φ),利用极限平衡法对该滑坡的浅层、中层滑体在不同工况下的稳定性进行了计算。通过FLAC3D对该滑坡在饱水状态和坡体前缘开挖两种工况下的应力应变进行了模拟,模拟结果表明:在开挖过程中,滑坡主要受压应力作用,滑面是应力集中区域,存在滑体沿滑面滑动的危险,由于水的作用,较天然状态下滑体沿滑面移动下滑的趋势更加明显,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进一步增大,塑性区域进一步破坏形成破坏区。稳定性评价结果与客观实际比较吻合。
毛成文[9]2008年在《西藏樟木镇福利院滑坡稳定性分析与评价》文中认为樟木镇位于西藏自治区的西南部、喜马拉雅山脉南麓波曲峡谷左岸,在该区域斜坡地段古滑坡发育。近二十年来,随着樟木气候环境的改变和人类经济工程活动的增加,在这些古滑坡的滑坡体上临空条件较突出的部位出现了众多浅层土体次级滑坡。这些滑坡特别是新生次级滑坡严重威胁着当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本文以樟木镇福利院主滑坡及其次级滑坡的稳定性分析与评价为主要研究内容,在充分研究自然地理和工程地质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定性和定量方法对福利院主滑坡及其次级滑坡作了较深入地研究,较详细分析了其形态特征、变形特征、物质组成特征,并确定了滑坡的岩土物理力学参数和稳定系数,分析了影响滑坡稳定性的因素,认为水是影响福利院滑坡的主导因素,地震和人类工程活动是影响其稳定性的重要因素。通过定性方法分析并应用传递系数法和FLAC3D软件分别计算和分析该滑坡及其次级滑坡在天然状态和饱水状态两种工况下的稳定性后,对滑坡的稳定性进行评价。在天然状态下,主滑坡均处于稳定状态,次级滑坡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在饱水状态下,主滑坡仍处于稳定状态,而次级滑坡则处于临界稳定状态。评价结果与实际观测情况基本吻合。
杨威[10]2013年在《郴宁高速公路万华岩边坡监测与稳定性评价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高速公路向山区丘陵地带不断延伸和扩展,施工难度增大,由此诱发的高速公路滑坡等地质灾害日益凸现,并逐步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因此,开展高速公路路堑边坡安全监测、稳定性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以湖南省郴宁(郴州至宁远)高速公路万华岩路堑边坡为研究究对象,主要开展安全监测和稳定性的研究。在总结和分析高速公路路堑边坡变形破坏特征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高速公路路堑边坡的类型、变形破坏的类型和特点等。探讨了边坡监测设计的有关理论和方法。在此基础上,设计布置了万华岩边坡的安全监测方案。对万华岩边坡的监测资料进行及时、合理、有效的分析,获取边坡变形规律和安全状况,判断其安全状况和稳定性。利用未确知滤波和小波变换两种方法综合进行粗差的探测,在现场监测数据的粗差剔除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利用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度”的概念,把“否定’,到“肯定”的过渡用0-1来描述,同时考虑到边坡稳定性分析的不确定性、随机性和模糊性,应用模糊近似理论和最大隶属度的原则对郴宁高速公路万华岩路堑边坡的稳定性进行评判分析。选取影响高速公路路堑边坡稳定性的11个因素用于模糊评判分析研究,并根据专家评分法和黄崇福公式来确定每个影响因素的权重,采用模糊综合评判分析方法判断边坡的稳定性状态。结果表明文中构造的11个作用因素的隶属函数合适,各影响因素的权重分配合理,其隶属函数和权重分配可应用于类似边坡的稳定性分析。本文的研究成果对类似高速公路路堑边坡的监测研究及稳定性评判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滑坡稳定性分析及张清公路路堑滑坡加固方案研究[D]. 张栋材. 中南大学. 2002
[2]. 山区高速公路挖方路基边坡稳定性分析及动态设计研究[D]. 刘源. 吉林大学. 2012
[3]. 膨胀土路堑高边坡稳定性分析及支护参数优化研究[D]. 黄先明. 南昌工程学院. 2017
[4]. 公路边坡降雨灾害评价方法与指标研究[D]. 李家春. 长安大学. 2005
[5]. 高寒山区岩体冻融力学行为及崩塌机制研究[D]. 黄勇. 成都理工大学. 2012
[6]. 加宽高速公路既有高边坡二次开挖稳定性分析及工程技术研究[D]. 冯云鹤. 长安大学. 2016
[7]. 堆积层斜坡的地震诱导行为研究[D]. 张华. 西南交通大学. 2011
[8]. 芜铜高速公路上马村滑坡稳定性研究[D]. 武素琴. 西安科技大学. 2009
[9]. 西藏樟木镇福利院滑坡稳定性分析与评价[D]. 毛成文. 西安科技大学. 2008
[10]. 郴宁高速公路万华岩边坡监测与稳定性评价方法研究[D]. 杨威. 中南大学. 2013
标签:地质学论文; 工业通用技术及设备论文; 公路与水路运输论文; 膨胀土论文; 滑坡论文; 边坡防护论文; 边坡系数论文; 构造地震论文; 地震成因论文; 降雨强度论文; 高速公路论文; 高边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