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发展对党的建设的多重影响——从信息技术、信息化生产方式到信息社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党的建设论文,信息技术论文,生产方式论文,社会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801(2011)06-0055-04
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与科技革命、信息革命密切相关。从信息革命的历史发展看,人类历史上的四次划时代的信息革命,即人类语言形成、文字发明、印刷术发明、电话电报等电器发明等,都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世纪以来,人类社会面临着又一次划时代的技术革命与信息革命,那就是以计算机发明、信息数据库建立、国际互联网形成等为标志的信息技术革命。信息技术革命及其发展,使信息化生产方式取代工业化生产方式而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使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迈入信息社会,这必然对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巨大影响,对政党生存与发展、政党执政、政党自身建设产生巨大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技术层面,影响党的建设的模式与方式;还表现在理念、内容与制度层面,影响党建理念、党建内容、党的领导体制与执政方式,影响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与民族复兴大业。
一、信息技术革命对党建模式的影响:从电子党务到党建信息化
20世纪中叶以来的信息技术革命,首先表现为计算机革命。1976年第一台微型计算机问世,使得信息业迅猛发展;1983年国际互联网——Internet网建立,开启了世界范围内的网络革命,开始使地球成为“地球村”。信息网络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播媒体,具有开放性、交互性、虚拟性、便捷性等特点,具有实时更新、信息量大、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功能全面、成本低廉等优势,这是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面对信息技术发展,任何国家与政党都难以摆脱其影响。
信息化发展对政党建设的影响,首先表现在技术方面,突出表现为建立政党网站、推行电子党务、实现党建信息化。可以说,在信息社会,一个政党是否拥有独立的政党网站,能否在网络空间有所作为,已经成为政党能否与时俱进、是否具有“现代性”的显著标志。由于信息技术在西方发展较早,西方的一些政党比较早地建立了政党网站、推行电子党务,比如1994年美国选举时就建立了政党网站,1995年德国社民党率先在因特网上建立了网页,允许在网上登记入党;与此同时,在西方国家也率先提出了“电子党务”、“电子化政党”、“网络党”等概念或党建目标。
在我国,信息化发展、信息网络技术在党建领域的应用略晚于西方发达国家,国内党建网站的建立乃至对电子党务的关注,基本上是在2000年以后。理论界普遍认为,2000年7月1日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开通了北京党建网,是全国第一个组织工作专业网站;同年9月中共南京市鼓楼区委创办了全国第一家由地方党委主办的综合党建网站。总结近十年来信息技术发展对党的建设的影响,可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推行电子党务、实现办公信息化;二是党建网站的建立与普及;三是开始广泛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开展党建工作,推进党建信息化。
所谓党建信息化,就是政党适应信息化发展的时代要求,广泛运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来开展党的建设,更新党建模式、方式与方法,促进政党生存与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党建信息化必须以建立政党网站、推行电子党务、实行党务公开等为基本条件与基本内容;而且,党建信息化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党建信息化与办公信息化、电子党务、网络政党等在理论与实践上既有一定联系,也有一定的区别:实行办公信息化、推行电子党务是党建信息化的前提条件;建立党建网站、形成党建网络,是党建信息化的平台与物质基础;党务公开是党建信息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发展趋势;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推进党的建设的各项工作,这才是党建信息化的关键。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信息网络是把“双刃剑”,利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来实行党建信息化、推进党的建设,一方面有利于创新党建模式,更新党建方式与方法,拓展活动空间和活动方式,增强党的建设的透明度与参与度,开创党建工作的新局面,有利于提升党建工作的有效性、影响力;另一方面也在客观上给党的建设带来了挑战,这主要涉及党建工作水平,党的建设内容的科学性、合理性、吸引力、影响力等方面。
二、信息化生产方式对党建内容的影响:从党建理念到内容创新
信息技术发展对党建模式、方式方法等技术层面的影响,是直观的、表面的;信息化生产方式所引发的生产力革命、生产关系变革、社会变化等,对党的生存与发展、执政环境与执政基础、党建理念与具体内容等的影响,才是深层的、长远的。在信息化时代,一方面,要求党的建设从传统的封闭状态走向开放,要求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社会回应能力、决策能力、整合能力,提高党的工作效率与执政效能。另一方面,信息技术革命必然影响生产方式变革,使信息化生产方式取代传统的工业化生产方式。生产方式的变革必然会影响生产关系,进而影响政治与思想上层建筑,影响党的建设的理念与具体内容。
近十年来,信息技术发展对西方政党的存在与发展已经产生了明显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信息化发展、信息产业革命引发了产业结构、社会阶级与阶层的结构变化,传统产业工人的规模与作用在逐渐缩小,中产阶级迅速崛起,中产阶级社会已经形成,这导致政党传统的阶级基础与执政基础萎缩,党员数量下降。二是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许多新经济组织、非党派社会组织、非政府组织大量产生,“网络媒体”作为“第四种权力”在崛起,它们的作用、影响力与吸引力的加强,使得政党的作用与功能有所弱化,吸引力有所减弱。三是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广大民众的政治参与热情有所提高,实行直接民主、参与式民主、协商民主的愿望大为增强,这迫使传统政党进行民主化改革,大力推进党内民主。实际上,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政党现代化,正是应对信息化发展所带来的政党危机、选举危机而采取的应对举措。
尽管中外政党性质不同、执政逻辑不同,执政党建设规律必然有所不同[1],但信息化发展对执政党建设的影响,却有一定的共性。在我国,信息化发展对党的建设提出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根据以往经验和模式无法解决的新问题、新内容。2001年江泽民同志就指出:“各地各部门的领导干部,必须加紧学习网络化知识,党的建设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组织工作、宣传工作、群众工作,也都应适应信息网络化的特点。”[2]概括说来,信息化发展对党的建设内容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就党的先进性建设而言,信息化发展、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等,必然影响党的阶级基础、执政基础与群众基础。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必须代表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因为信息化生产方式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必须兼顾在信息化发展过程中成长起来、与信息化生产方式相适应的新的社会阶层的利益。在信息化时代,传统工人阶级队伍在弱化,信息产业人员在增加,如何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这是无法回避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2)就执政能力建设而言,除了根据社会主义建设布局所提出的五大能力建设外,信息化发展对党的执政能力也提出了一些新要求、新内容,需要大力加强党的社会整合能力、利益协调能力、应对网络媒体的能力、维护信息安全的能力,增强党的创新驱动能力与改革发展能力等等。(3)就意识形态建设而言,在信息化时代,文化多元、思想多元,西方国家利用信息技术优势进行文化渗透、思想渗透、政治渗透,以达到用暴力和金钱难以达到的政治目的,这无疑会影响党的意识形态与思想基础;而且,信息网络打破了传统媒体自上而下的单向传播方式,在开放、互动的信息网络环境下,我们党如何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抵御西方思潮的影响、增强党的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如何加强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增强正确理论武装的有效性?这对党的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理论建设形成了挑战。(4)就党内民主与组织建设而言,在信息化时代,如何适应网络民主、参与式民主、直接民主的要求,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权利?如何满足广大党员政治参与的需要,扩大党员有序政治参与?如何实行党务公开,发展党内民主,增强党内活力与吸引力?如何在“两新组织”中发挥党的作用,扩大党的影响的覆盖面?如何克服业已存在的党内官僚化、等级制弊端?这些都是党内民主与组织建设面临的新问题。(5)就干部队伍与党风廉政建设而言,如何确保民主选举、民主监督,增强选人用人的公信度,提高反腐倡廉的透明度?如何实现任人唯贤,使广大干部做到德才兼备、言行一致、廉政亲民,言必信、行必果、令行禁止?如何运用网络技术加强对权力的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确保“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如何使广大干部敬畏舆论、敬畏媒体、慎言慎微?这对党的干部队伍建设、党风廉政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信息化社会对党的领导的影响:从领导体制到政党使命
从人类社会发展看,当代信息革命是一场比工业革命影响更为深刻、更为深远的技术革命、产业革命。信息化生产方式取代工业化生产方式,必然会引起人类社会的深刻变革,将人们从工业社会带入信息社会,而工业社会与信息社会具有不同的特点,正如阿尔温·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所言,工业化社会具有规格化、专业化、同时化、集中化、大规模化和中央集权化等显著特点;信息化社会则明显不同,具有多样化、综合化、非同时化、分散化、分权化等显著特点。信息社会的这些特点,不仅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会改变政党环境与政党政治生态,影响政党—国家—社会关系,进而对政党执政产生深刻影响。
当前,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已经迈入了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发展使得政治沟通、政治交流、政治宣传等发生了很大变化,使得电子民主、网络民主、参与式民主、直接民主成为可能,人们的政治参与诉求日益增强。与此同时,信息化发展对政党政治也产生了明显影响,这主要体现在政治动员、政治沟通、政治选举、政治参与、政治服务、政党执政等方面。为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一些西方政党开始通过信息网络来进行政治宣传、政治动员、筹集政党经费,加强与选民的政治沟通,扩大民众的政治参与,强化政党联系民众、服务民众的功能,增强政党与政党领袖的亲和力与影响力,以达到赢得选民支持、巩固执政地位之目的。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我国也必然进入信息社会,这既是一种趋势,也是必须面对的现实。从目前我国网民规模与数量看,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底,我国网民规模突破4.5亿大关,达到4.57亿,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4.3%,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也已达3.03亿;目前,我国网民规模已占全球网民总数的23.2%、亚洲网民总数的55.4%;我国网民规模、宽带网民数、国家顶级域名注册量(866万)三项指标已稳居世界第一。信息化发展必将对党的领导、党领导的现代化事业产生重大影响。
首先,信息化发展影响党的领导理念、领导体制与领导方式。一方面,信息社会所具有的多样化、分散化、分权化等特点,将会对我国中央集权的历史传统、与工业化相对应的集权化运行模式产生很大冲击,将会影响党的领导理念与执政理念,要求“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以民主法治方式解决执政中的相关问题;要求进一步进行政治体制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高效政府、廉价政府、服务性政府。另一方面,信息化发展催生的网络问政、网络监督、网络反腐等,使直接民主、参与民主深入人心,这必将影响我国选举制度的发展,要求扩大代表的代表性,扩大直接民主的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实行“选举民主”;要求政党切实发挥民主政治功能,加强政党与民众、领袖与民众的良性沟通,充分了解民意、汇集民智、尊重民意,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等都要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
其次,信息化发展影响党领导的现代化事业。对马克思主义政党而言,党的建设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党的建设从来不是为建设而建设,而是为党的中心工作、党的事业服务的[3]。在我国,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如今,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已经迈入信息社会,而我国还处于工业化和信息化并举、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阶段。面对全球信息化的发展,我们党作为中国现代化事业的领导核心,必须高度重视信息化发展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影响,把信息化作为现代化的新内涵、新目标,突破以“工业化”为核心的传统现代化模式,大力推进信息化与信息产业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形成以信息化为核心的现代化发展模式。
再次,信息化发展影响我国民族复兴大业。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担负着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面对全球信息化的发展,我们党能否引领信息化发展,在全球信息化发展中占据主动地位,这不仅关系到我国的现代化发展,也关系到党的历史使命与民族复兴大业。历史证明,在农业文明时代,我国遥遥领先于世界,即使在封建帝国晚期、在1830年鸦片战争发生的前十年,中国GDP仍占世界总量的29%,位列世界第一。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工业文明必将超越农业文明,现代民主政治必将超越封建专制,这是不可扭转的历史规律,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落后就要挨打,我国封建王朝的没落、近代中国被帝国主义列强奴役的历史命运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如今GDP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占全球GDP总量的10%,但人均GDP却名列世界第95位,而且我国科技水平、现代化水平仍明显落后于世界强国,民族复兴大业任重道远。历史表明,前苏联解体、失败的原因很多,但从生产力发展角度看,在信息革命的浪潮中落伍、无法有效实现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变,是前苏联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应当引以为戒。在信息化社会,我们只有抓住时机,跟上世界信息化发展潮流,实现跨越式发展,尽快实现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我国民族复兴大业才能顺利实现。
[收稿日期]2011-08-17
标签:信息社会论文; 党建论文; 美国政党论文; 生产方式论文; 信息技术的发展论文; 德国政党论文; 信息化时代论文; 信息化农业论文; 民主制度论文; 现代化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