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境下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何种面目——3.关切的焦点变成了文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境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关切论文,中国论文,面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西方马克思主义,作为20世纪重要的资本主义文化批判理论,是在马克思的批判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继承了马克思理论的批判精神和异化理论的基本内核;同时,它结合发达工业社会的新形势,在与现代西方文化思潮的对话与融合中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的批判理论,不仅在技术理性、大众文化、意识形态、性格结构和官僚国家等层面拓展了批判的主题,而且提出了文化革命的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使马克思主义呈现出丰富的现代性内涵。这对于我国当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
以新的历史境遇为基础,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进行了重新阐释,使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呈现出更加丰富的理论形态、理论主题和理论取向。
相对于经典马克思主义而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呈现出一个新的特点,那就是研究主题的创新,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主题更多地从政治和经济领域转向文化领域。由于历史境遇的差异和变化,马克思的批判理论集中于政治、经济领域,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不仅仅局限于政治和经济领域,更多是集中在文化领域。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安德森对此有非常深刻的认识,他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典型的研究对象,并不是国家或法律。它注意的焦点是文化。”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是在多个主题上展开的:卢卡奇对“物化”意识的批判、葛兰西对异化的意识形态的批判、马尔库塞对“肯定”的意识的批判、弗洛姆对“虚假的意识”的批判以及阿尔都塞对意识形态的批判是以意识形态作为主题批判;霍克海默、阿多诺对“启蒙精神”的批判、马尔库塞对作为“新的控制形式”的技术理性的批判、哈贝马斯对“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和科学”的批判针对的是发达工业社会的技术理性异化;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对“文化工业”的分析、马尔库塞对“肯定文化”的批判、哈贝马斯对晚期资本主义合法性的批判指向的是西方发达工业社会的大众文化异化;马尔库塞对“额外压抑”和“单向度的人”的批判、弗洛姆对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的批判深入人的需求及性格心理结构,触及到了西方文化危机的深层。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主题的全方位展开进一步丰富了资本主义批判的理论资源,深化了人们对科学技术、意识形态、大众文化和人的性格结构的认识。
历史境遇的变化和批判主题的拓展决定了马克思的批判理论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在解决问题方式上的差别: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的政治和经济异化出发,把工人阶级作为革命的主体,把政治革命,尤其是暴力革命作为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必然选择;而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则大多把知识分子、青年学生作为革命的主体,把本能、心理、感觉、意识形态等文化领域的革命作为新时期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重要突破口。
卢卡奇认为,应该唤醒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进行历史的“总体性”革命:葛兰西则把争夺“意识形态领导权”作为发达工业社会的革命战略;马尔库塞主张“技术的艺术化”,把劳动变成消遣,解放人的感性,以“爱欲”的革命恢复和重建人的总体性;哈贝马斯则把合理化的以语言为媒介的交往作为重建历史唯物主义,克服晚期资本主义合法性危机的切入点;弗洛姆力图通过健全人的心理,使人由重“占有”转变为重“生存”,以建构一个“健全的社会”。
可以说,马克思的批判理论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都是以扬弃异化,恢复和重建人的总体性作为自己的理论的终极关怀,但是,二者在扬弃异化的途径上有很大的差异。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强调了被经典马克思主义所忽视的文化要素的重要地位和意义,强调了文化变革对人的生存方式变革的重要性,其理论视野远远超越了其先行者,是对批判理论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