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文明的生态本底——对《英美文学》课程思政的思考论文_万士周

守住文明的生态本底——对《英美文学》课程思政的思考论文_万士周

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 万士周摘要:本文探讨如何在《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中挖掘教学素材,以生态保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热爱、保护自然,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充分尊重少数民族人民的生存与发展,以提供该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思路。

关键词:《英美文学》;课程思政;生态保护

1 引言

如今,高速发展的中国让全世界为之瞩目,古老的东方文明再次焕发无限的生机。然而,伴随着经济社会的高度发展,环境破坏触目惊心,生态问题日益凸显,生态问题成为我国持续发展的道路上不可避免的障碍。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作为高校英语专业主干课程的《英美文学》,思政素材丰富。本文尝试从具体的英美文学作品中挖掘和生态相关的主要素材,同时汲取西方生态主义理论的精髓,结合我国生态保护的现状,从生态的角度探讨该课程课程思政的思路。

2 自然是美的源泉

《英美文学》课程和思政结合的最基础的层面便是众多的关于美景的描写,可通过这些素材引导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

具体作品如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华兹华斯的诗歌《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和《威斯敏斯特桥上》。前者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描写沿着碧波荡漾的湖边,连绵不绝的金色水仙迎风舞动着曼妙的身姿,而粼粼的波光好似水仙的舞伴,在欢舞之中起伏颠簸,二者一唱一和,舞动着大自然的旋律,读来涤荡心灵,沁人心脾。然而,如此的美景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却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横流的污水、疯长的杂草,怎能不让人唏嘘。《威斯敏斯特桥上》描绘的是同样唯美的景色: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向泰晤士河,河面上的船只、河畔的塔楼、穹顶、剧院、教堂都沐浴在晨光中,一切都那么泰然自若……然而,此时诗人话锋一转,写道:“在没有烟尘的空气中,一切都那样地明朗亮丽。”(吴,18)“烟尘”是工业的象征,而十九世纪的英国工业化正如火如荼,劳动要素大量、快速向城镇聚集,伦敦工业、商贸空前繁荣,而繁荣的背后却是环境崩塌的沉重代价——伦敦成了名副其实的“雾都”,“明朗亮丽”的景观只有黎明时分才昙花一现。貌似平淡无奇的一句诗,却反映了诗人对工业化对人类生存产生的威胁的隐忧。

同属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美国短篇小说家华盛顿·欧文则在其作品《睡谷的传说》中完整地保存了没有被“工业文明”侵染的一片净土。作品开篇就描绘了针落有声、静谧到极致的山谷:“一条小溪流过这山谷,潺潺的水声刚好催人如梦,偶尔一声鹌鹑的啭鸣,或者啄木鸟的笃笃声,几乎就是突然打破这万籁俱寂的气氛的唯一声响了。”(华盛顿·欧文,397)这段描写与我国南北朝时期诗人王籍的诗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不谋而合。其他作家如爱默生、梭罗、马克·吐温等都不同程度地表达了对自然的钟爱。而不论是王籍所处的古代社会,还是欧文等所处的前工业化时代,其自然生态在现代似乎都是不可复制的。

3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西方,基督教思想赋予了人对动植物的“统治权”,被认为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始作俑者和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胡,12)而近代自然科学的蓬勃发展也使“人定胜天”的理念深入人心,人和自然被认为是对立的矛盾体。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西方的文学创作却不乏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思想的典范之作,如美国浪漫主义小说家詹姆斯·费尼莫尔·库柏的系列小说《皮袜子故事集》。五部系列小说的主人公纳第·班波以丛林为家,在荒野中自由穿梭,捕杀猎物却从不滥杀,正义勇敢而不乏策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纳第·班波俨然成了丛林的一部分,和丛林的动植物一起构成了完整健康的生态系统。然而,随着“文明”的入侵,以纳第·班波为代表的印第安人的领地逐渐被蚕食,这个健康的生态系统也随之遭到破坏。

对自然规律缺乏应有的尊重,盲目地夸大人的力量,其结果是人类必然要对自己的这种自负行为付出沉痛的代价。19世纪美国小说家赫尔曼·麦尔维尔的小说《白鲸》便是一例。匹科德号满载船员,在太平洋实施捕鲸作业。船长艾哈早年时被一头名叫莫比迪克的白鲸咬掉一条腿,立誓要报仇雪恨。大船在几经辗转后终于邂逅了白鲸,船员们在船长的指挥下与白鲸展开了三天的较量,最终除了一名叫做伊什梅尔的船员外,船长和其余船员全部和白鲸同归于尽。作品中“白鲸”代表自然的力量,以船长艾哈为代表的不可一世的人类妄图战胜自然,其结果只能是以自身的毁灭而告终。

科技在进步,文明在发展,人类对世界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但这一切都要建立在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对大自然怀有敬畏之心的基础上,与自然和谐共生,否则人类终将毁掉自己赖以生存的家园,同时毁掉人类自身。

4 “环境公正”与少数民族的生存和发展

西方发达国家在经历了几百年的工业化之后,经济社会高度发展,而这种发展“是建立在对少数族群、有色人种以及非西方发展中国家生态剥削、生态殖民的基础上的,因此全球环境的恶化与不公正的经济秩序密切相关”。(胡,122)

美国在近代的发展部分程度上就是以牺牲土著居民印第安人的生存环境为代价的。仍以系列小说《皮袜子故事集》为例。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这五部系列小说分别为:《杀鹿者》、《最后的莫西干人》、《探路者》、《拓荒者》、《大草原》。故事伊始,主人公纳第·班波在丛林中自由驰骋、狩猎,以丛林为家,后由于英法两国在北美争夺殖民地,印第安人被卷入争端,其中莫西干族群被消灭殆尽;随着白人推行的“西进运动”的进行,纳第·班波不得不离开家园,为白人当“探路者”,一路向西“拓荒”前行,年老后最终在“大草原”抱憾离世。纳第·班波的命运代表着整个印第安民族的命运,纳第·班波离世时的悲叹就是整个印第安民族的哀怨。生性自由奔放的印第安人在北美大地繁衍生息了几千年,此时却被白人限制在“自留地”,印第安人的重要食物和文化来源——美洲水牛被大肆屠杀,古老而辉煌的印第安文化也随之走向穷途末路。因此,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公正地对待各民族,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的情感,保护少数民族地区的生存环境,避免重蹈美国历史的覆辙。

5 结语

正如习总书记所言,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而高校思政课堂为提高国民的环保意识提供了有效的平台。在《英美文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学素材,引导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充分尊重少数民族人民的生存与发展。生态治理,道阻且长,行之将至。我们若以义无反顾的决心、筚路蓝缕的毅力奔赴这项事业,定能建设美丽中国,守住中华文明的生态本底,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志红.《西方生态批评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2]华盛顿·欧文著、王义国译《欧文文集(上)》,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

[3]吴伟仁.《英国文学史及选读(2)》,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

论文作者:万士周

论文发表刊物:《新疆教育》2019年6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8

标签:;  ;  ;  ;  ;  ;  ;  ;  

守住文明的生态本底——对《英美文学》课程思政的思考论文_万士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