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当代大学生负面信仰心态与信仰教育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负面论文,当代大学生论文,心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201 (1999)05—0088—04
一
透视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大学生思想深化的轨迹,笔者强烈地感受到,人生与信仰问题始终是当代大学生的一个“热门”话题,这个问题,在当代大学生看来似乎是一个难以走出又难以摆脱的“怪圈”。从80年代初起,大学生中“中国,我的钥匙丢了”的声声呐喊,到“人生的路呀,为什么越走越窄”的种种“偏离”;从学习张海迪“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的历史性升华,到“我们究竟出了什么毛病”的“朗朗”式困惑;从“我不相信”、“一无所有”、“跟着感觉走”,到“我想有个家”、“寻找精神家园”、“米字路口的选择”;如此等等,“人生与信仰”这一大写的永恒主题,在校园里掀起了一股股强大的冲击波,震撼着莘莘学子的那不安的心灵。他们在不停地思索着:“人为什么活着,活着有什么意义”。
应该说,崇高、合理、充实的精神世界,是一个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有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有辩证的思维方法、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知识体系的世界;是一个渗透充满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精神世界。当代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正处于发展构建关键时期,虽然有少数大学生达到了精神世界的最高境界水平,但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精神世界正处于由非理性主导向理性主导发展这样一个境界水平。
信仰与理想问题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问题,也是制约人生观成熟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水平的提高、知识经验的逐步积累,辩证思维的发展为确立科学信仰、树立远大理想奠定了基础。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是有信仰、有理想的,是积极向上的,对未来的社会、职业、生活充满着向往。但由于大学生正处于确立信仰和树立理想的发展阶段,其信仰和理想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成熟性。
信仰是人们对于某种思想、学说、观念抱有深刻信任感的精神状态。当代大学生的信仰正处在由崇拜泛化向信仰选择过渡,由低层次的非理性信仰向高层次的理性信仰发展这样一个阶段。因为人们需要信仰首先不是出自理智思考,而是出于生命的渴望,通过习俗、礼仪和社会心理文化的熏陶而获得信仰,如对超自然神秘力量的信仰与崇拜,就是非理性信仰。但人们信仰的确立往往又以一定的认识为基础的。建立在判断、推理及实践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幻想和奇迹基础上的信仰,就是理性信仰,如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信仰的不成熟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多元性。改革开放以来,随之国外各种社会思潮的涌入,各种新观念、新事物的不断呈现,加上思维方式不成熟性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处在不断的变化和更新状态,这一变化的重要方面是反映在崇拜物的多元性上。在大学校园里,共产主义、自由主义、存在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都有市场,马列著作、黑格尔、弗洛伊德、老庄哲学……各种理论都可在大学生思想园地占有一席之地,伟人、奸雄、政治家、科学家、球星、影星、歌星……只要是名人、伟人都可能成为他们的崇拜对象。
由于一些同学崇拜是出于功利或从众心理,因此,能够理解或半知半解或不能理解的观念、思想都成了他们的崇拜物,结果,在大学校园内常常出现这样的对崇拜物走马灯式的迁移现象:今天谈自己信仰存在主义,明天或许又对存在主义不感兴趣,……。
2.崇我性。一些大学生在选择崇拜对象时,信奉歌德的话:“对于男人来说,世界就是自己。自我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存在,如果自我不存在,世界就不存在。因此我崇拜我自己。”还有的学生认为:“如果我崇拜了谁,我就不是我了,我就成了谁的奴隶”。一些大学生信奉尼采的“上帝死了”这句格言,“我崇拜我自己”成为校园内颇为时髦的一句口头禅。这些同学往往以怀疑一切、唯我独尊的心态来审视一切。还有一些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各种思潮面前迷惘了,无从选择了,甚至头脑中“一片白茫茫”的。有的同学感到:“现在我根本说不清我自己信仰什么。”
3.迷信性。由于当代大学生的信仰大多数都是由崇拜经过加工选择后转化成的,由于五彩缤纷的崇拜观中存在大量神秘的东西,使得当代大学生的信仰也程度不同地呈现出迷信色彩。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思想的空前解放,伴随人们对新生事物的迷惑不解,各种充满神秘主义、唯心主义的各种宗教、迷信文化在大学校园里开始走俏,出现一个又一个热点。据笔者调查,在大学生当中,看过有关禅宗、命相、星相、“血型与性格”、“血型与婚姻”等书籍的学生在70%以上。从《易经》、《观人术》、《世界49谜》到《大气功师》、《手相指南》、《大预言——1999人类大劫难》,从《转法轮》到《人是太空人的试验品》等等,一些学生对这些具有超现实性、非科学性、神秘性的书籍,都倍加青睐。一些大学生阅读这些书籍有的是出于好奇,出于无聊;有的则是面对现实困惑不解,厌倦现实或逃避现实从中寻求精神寄托。一些大学生认为,“对现世的追求是功利的,有人说的好听,什么精神信仰、精神追求,其实都是幌子。真正重精神的人是不会争名夺利,此岸世界的事情令人恶心。……真正的精神追求和信仰只能在彼岸追求和寻找。”
这一代大学生的生活相对比较富裕,人生的经历也无大曲折。但为什么他们对这个世界失去信心,对此岸现实厌烦呢?为什么他们没有入世就已想要出世?为什么学的是科学知识,却反而迷信虚幻、超自然的与科学相悖的东西呢?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是个人原因呢,还是“现代文明病”呢?其基本原因,从社会角度来讲,就是人类还没有彻底走出认识的“必然王国”,人类在自然或社会未被认识的规律作用面前束手无策的情况下所虚幻出来的超自然力量,还有被崇拜的历史文化氛围。从个人角度来讲,由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一度迷失,大学生失去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指引,信仰出现了“空白”;由于知识经验的匮乏,选择的多元化,一些大学生面对眼花缭乱的现实困惑不解,或无能为力,或无所适从,从而对虚幻的现实产生一种饥不择食的选择。“我不知道”道出了这部分大学生的迷惘心态。
理想是在信仰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具体形象化的信仰,是指导、推动大学生人生实践的力量源泉。当代大学生信仰中存在的不成熟性出反映在理想的多层次性、功利性和非理性上。
当代大学生心理中存在的无意义感、多余感和厌烦等“世纪末心态”,从根本上讲是与他们没有坚定的信仰和远大的人生理想有直接关系。排除烦恼、忧愁和空虚最好的办法,不是心理治疗技术、催眠、渲泄,而是投身到为崇高的事业奋斗中去,著名心理学家奥尔波特说过:“任何人没有重要工作去做,达到心理健康是不可能的。”一个人愈专注于自身之外的事物,如事业、理想等,他的心理就愈健康。
我们认为当代大学之所以精神世界的境界还不够崇高,理想还不够远大,科学人生观没有真正树立起来,根本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还没有在头脑中牢固地确立起来。
二
我国目前的信仰态势是十分严峻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人们的信仰需要开始觉醒,信仰争夺战也拉开了帷幕,各种信仰,以及打着信仰旗号的形形色色的东西,都出来了,它们各自抢夺自己的信仰地盘,甚至建立自己的信仰团体。一些低级的信仰现象也盛行起来。各种封建迷信、现代迷信广泛流行。气功也在宗教化,有些气功正在从健身锻炼活动,发展为一种世界观,力图对整个世界、社会、以教主的口吻和姿态出现,要人们对他们盲目相信,把学气功的人当作自己的门徒、信徒。还有对歌星影星以及体育明星的崇拜,这是现代的个人崇拜或偶像崇拜。这在青年学生当中很有市场。此外,还有来自市经济消极面和来自西方一些消极的思想信念,如对金钱的崇拜,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盛行等。
在日趋激烈的信仰争夺战面前,共产主义信仰在其中处于一种尴尬境地。虽然它作为主导的信仰,得到党和国家的提倡,但不可否认,它的主体地位正受着动摇和侵蚀。一些冒牌的共产党员贪污腐化,胡作非为;一些不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信仰淡漠,乃至动摇,不能自制;一些新闻媒介和学术刊物对宣传马克思主义不热心,却热衷于宣传介绍西方的各种学说,甚至封建迷信的某些歪理邪说。面对这一严峻的态势,我们的核心对策就是要认真学习邓小平关于理想信仰教育的思想,提高对理想信仰教育极端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和改进对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邓小平非常重视理想信念的作用,他认为,不仅搞革命离不开理想信念,而且搞社会主义建设也离不开理想和信念。他指出:“我们的根本问题是要坚持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原则,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为此就必须开放。”(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274页。 )邓小平一再强调: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他还说,我们这些人的脑子里是有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的。要特别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下两代,一定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一定不能让我们的青少年作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俘虏,那绝对不行。
邓小平指出了通过同自由化的斗争、正面的说服教育以及经济发展三种途径,帮助人们树立理想信念问题。他认为这个过程“既是斗争的过程,也是说服教育的过程,但最终说服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要靠我们的发展。如果我们本世纪内达到了小康水平,那就可以让他们清醒一点;到下世纪中叶我们建成中等发达水平的社会主义国家时,就会大进一步地说服他们,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才会真正认识到自己错了。”(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04页。)
因此,我们对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最终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发展,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来证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坚定人们包括青年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当然也不是单纯地依靠经济的发展,而是要把经济发展与正反两方面的教育结合起来,尤其是与正面教育结合起来。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对青年学生进行信仰教育的主渠道。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理论脱离实际,只注重课堂上理论的简单灌输,对学生的接受问题研究不够,实践环节和体验环节严重缺乏,教育效果差。在一些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甚至成为学生望而生畏的代名词。其实,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作为高层次的信仰教育是有条件的。我们对此必须有足够的认识,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绝对化。
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需要一定条件,它需要以较低层次的信仰教育为基础。一个人要成为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往往首先接受初步的共产主义教育和引导,往往是从自身的经验和真情实感出发,比如在革命时期一些工农出身的人,他们是从现实中知道共产党好,并愿意跟着走的,这时他们已经有了初步的阶级感情和觉悟,但可能还不了解马克思主义,如果他们有机会和可能学习、钻研了马克思主义,那么他们在自己的信仰上就会进一大步,进入更高的境界。我们知道,延安马列学院培养了大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人才,他们在革命斗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注:刘建军:《马克思主义信仰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47页。)
由于青年学生从校门到校门,接触更多的是书本知识,与上几代人相比,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实际体验感受不深,缺少朴素浓厚的感情。因此,要加强和改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就必须强化实践和体验环节,要注意研究学生的接受性问题,在教育过程中,广泛运用现代化手段,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效性和吸引力,解决好邓小平理论的“三进”工作。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要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教育的作用,积极创造条件,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体验中国改革开放20年的巨大变化,加深对邓小平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理性的认识。要抓好学生党员骨干的理想信念教育,开展好青年学生的学马列、学习邓小平理论活动,发挥好学生的自我教育作用。
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发挥中国共产党人群体的榜样教育作用,用党员的模范行为对学生进行活生生的共产主义教育。要加强全党全社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工作,浓厚全党全社会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氛围,为青年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要努力在全社会形成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科学的舆论氛围,加强对青年学生进行无神论教育和科普宣传,加强宗教政策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增强学生识别伪科学的能力,增强他们对封建迷信和各种歪理邪说的鉴别力、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