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的影响研究——基于周边绩效的视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绩效论文,视角论文,财务论文,社会论文,责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75;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16116(2013)04-0073-09
一、引言
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是当前中国社会和企业面临的一个焦点问题。一方面,企业出于主动或者被动,纷纷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积极从事环保、慈善等公益活动,履行着他们心目中自认为的企业社会责任;另一方面,随着社会期望的提高,随着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矛盾的凸显,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变得越来越严峻。从国产奶粉问题到老酸奶事件、毒胶囊事件,到2013年3·15晚会曝光的大众汽车DSG事件,苹果手机在中国市场实施的与国外不同的售后政策,网易公司追踪用户cookie、分析邮件内容、收集用户隐私等,都在深刻地拷问着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
企业需要履行社会责任,这已是一个社会共识,无人公开反对[1]。但是,这种共识的根基却并不牢固,未深入到企业“内心”。一方面,企业社会责任是从企业外部产生的概念,它的内涵是规范性的,不够明确和具体,听起来像就道德层面的口号,难以得到企业内在的认同、响应和支持[2];另一方面履行社会责任需要付出成本,单纯期望企业出于道德动因或者响应政府号召而履行社会责任并不现实,也不可持续。经济动因才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最根本的内在动机,经济动因会提高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国内外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很多研究,但研究结论却莫衷一是。有的结论是正相关,有的是负相关,有的是不相关,有的是不确定。如表1所示。
可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和财务绩效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影响关系。本文认为,员工周边绩效是其中的中介变量,即存在如下绩效影响模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员工周边绩效→企业财务绩效,双层次影响模型涉及企业和员工两个层次,如图1所示。
企业层面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企业财务绩效 员工层面 员工周边绩效
本文将从逻辑和实证两个方面验证此模型,理清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内在影响关系,一方面丰富和发展企业社会责任和周边绩效理论,另一方面该模型的验证可以提高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二、文献综述
(一)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文献综述
1.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主要观点
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1953年“企业社会责任之父”Howard R.Bowen出版了《企业人的社会责任》。50多年来,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主要形成了两种观点:企业观和社会经济学观点。前者强调企业经营的任务是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追求利润最大化,履行社会责任会使企业迷失经营方向[3-4];后者则认为企业的首要目标是要保证自身的生存,企业与社会是一种共生关系,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关注利益相关者,因此企业应该对其利益相关者负起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和慈善责任在内的多项社会责任[5-6]。当前,社会经济学观点成为主流,本文认可该观点,并基于此观点论证企业对利益相关者履行恰当的社会责任不仅仅是成本的支出,可以提升其财务绩效。
2.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分类
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分类,理论界存在争论,主要观点如下:第一种是二维分类。例如,Steiner把CSR分为内在社会责任和外在社会责任[7]。第二种是三维分类。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经济发展委员会(Committee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简称CED)在1971年提出CSR包括三个同心圆,即内圈责任、中圈责任、外圈责任。第三种是四维分类,即Carroll提出的四层次模型,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和慈善责任[8]。可见,上述观点均把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做了从最基本的遵守法律和满足经济发展要求,到较高层次的实现社会公德与慈善的“从低级到高级”的划分。因此,社会责任是分层的,首先是基础的法律与经济责任,然后是“中级”的对社会道德的责任,最后是基于企业自愿的“高级”的慈善责任。
3.企业社会责任的国际标准
国际上推出了多种形式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影响较大的有三种:SA8000、ISO26000和GRI(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G3。其中,SA8000注重对劳工的保护,劳工保护方面的规定十分详尽,但其他方面的社会责任涉及较少。ISO26000对企业社会责任界定完整全面,且来自权威机构,但作为新兴标准,各项目下的具体标准尚待完善。GRI G3是全球使用率最高的CSR报告书,它的逻辑结构非常清晰,层次非常分明,该报告包括了经济、环境、社会三大要素在内的自愿性揭露永续报告,可以将不同地区所作的报告差异进行合理的标准化后建立全球性的永续报告。本文选取GRI G3作为研究时使用的标准。
4.企业社会责任文献小结
企业社会责任是分层的,如果企业不考虑自身的实际,跳过社会责任的基础阶段而直接进入社会责任的中级或者高级阶段,会对员工产生消极影响。一方面,企业从事中级或者高级阶段的社会责任会影响其履行基础社会责任,由此带来员工利益的受损以及相应运营条件的缺失。另一方面,根据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如果企业还未尽到对员工、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的基础责任,就直接跳到中级或者高级阶段,员工会将企业的行为归因于“作秀”或者博取社会声誉,从而对员工的认知和绩效产生负面影响。
目前,不少企业和社会公众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知存在偏差,片面地将企业社会责任等同于慈善捐助、环境保护等社会公益行为,而忽略了它本身的“责任”的涵义,造成了片面追求外在良好形象的本末倒置的行为,这些行为不符合企业社会责任的完整定义。本研究认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中应该包含以下含义:(1)企业社会责任是分层的,包括基础层次(经济与法律责任),中级层次(社会道德责任)和高级层次(慈善责任)。(2)企业应是根据自身实际状况,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而承担与自身发展阶段和实力相称的社会责任。(3)企业是出于真正的责任,而非投机、宣传、营销或者响应政府的号召才被迫承担社会责任。
(二)周边绩效研究的文献综述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将员工绩效界定在职务说明书的范围内,然而事实并非如此。1993年学术界提出了周边绩效的概念[9]。周边绩效(Contextual Performance)是在周边行为的基础上产生的,其特点:(1)员工自发;(2)角色外;(3)组织工作背景下;(4)过程导向或行为导向;(5)能够促进团队或者组织的绩效。
周边绩效所关注的行为是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所忽视的。周边绩效不直接贡献于组织的技术核心,但它构成了组织的社会、心理背景,能够促进组织内的沟通,营造良好的组织氛围,能促进和催化工作活动的开展与完成,有利于提高整个团队或者组织的绩效。进入21世纪,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组织结构扁平化以及团队工作方式的兴起,组织越来越重视员工的合作、互助、首创精神和工作干劲,周边绩效的作用越来越凸显。
周边绩效的概念提出来以后,在理论和实践界均引起了广泛关注,已有研究见表2。
综上,周边绩效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独立性、结构、对总绩效或任务绩效的影响以及与其他变量的关系等,虽然各个研究的结论不同,但基本上达成的共识是:周边绩效是员工绩效的重要和独立组成部分,是任务绩效的前置变量,企业的正常运转离不开周边绩效,周边绩效能提高员工和企业的整体绩效。
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员工周边绩效的影响机制和研究假设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通过外部性和内部性两个方面影响员工周边绩效的。外部性主要强调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行为的外部反应对员工心理或行为带来的直接影响;内部性主要强调员工内心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行为的感知对员工周边绩效带来的内在影响。
(一)外部性对员工周边绩效的影响机制
根据GRI G3制定的标准,企业社会责任的五个维度是:环境责任、产品责任、劳动管理实务与具体工作、人权和社会公益责任。企业履行这五个方面的社会责任能产生正的社会外部性,从而对员工的周边绩效产生积极影响。
1.环境责任的影响。企业承担环境责任,避免周边环境不受污染,树立良好的环保形象,可以提升企业在社区和周边居民心中的美誉度,从而提高员工对企业的认可,这属于外部社会环境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回报[10]。
2.产品责任的影响。企业关注产品或者服务的健康和安全,可以赢得消费者的信赖与好评,得到社会的认可。来自顾客的正面评价能够提高员工的成就感以及对企业的归属感[11]。
3.劳动管理实务与具体工作的影响。劳动管理实务中诸如员工待遇、健康与安全、培训与教育、员工福利和多元化的工作机会等社会责任能为员工带来切身利益,可以消除员工的不满,降低离职率[12]。离职率低和业绩较好时,企业考虑改善员工待遇,员工待遇的改善会提高周边绩效,企业业绩进一步提高时,会考虑积极地承担社会责任。
4.人权责任的影响。平等、尊重、民主的人权条件让员工处在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中,有利于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升员工的满意度[13]。
5.社会公益责任的影响。根据社会认同理论,企业承担相应的社会公益,更易获得社会合法性、权力、声誉等社会资本。根据社会信息加工理论,这些社会资本能够改变员工的态度,提高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
综上,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增加了企业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了企业的社会形象,有了好的口碑,这些正的社会外部性反馈到员工,能够塑造积极的员工心理状态,提高员工的组织承诺水平,而组织承诺水平是与员工的周边绩效显著正相关的[14-15]。上述影响机制如图2所示。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环境责任 环境友好 员工认同感 产品责任 产品和服务优质可靠 员工成就感 劳动管理实务与具体工作 关心员工 正社会外部性 员工自豪感 组织承诺 周边绩效 人权 尊重员工平等 员工归属感 社会公益 高知名度和美誉度 员工满意感
(二)内部性对员工周边绩效的影响机制
从内部性而言,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对员工周边绩效的影响取决于员工对企业行为的内在感知。根据归因理论,员工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有两种归因模式:利己或利他,不同的归因会影响员工感知的企业社会责任及其绩效行为。
当员工做利他归因时,认为企业承担了与自身地位相称的社会责任,这对员工的心理影响是正面和积极的,员工感知的企业社会责任会增强。员工认为企业是负责任的,自己也应该在工作中负责任,表现为自己周边绩效行为的增加。当员工做利己归因时,认为企业履行了不恰当的社会责任,认为企业是在进行印象管理(Impression Management)或者是在“作秀”,损害了利益相关者甚至是自己的利益,员工会产生不满,其感知的企业社会责任会减弱,员工对企业的认可度和归属感会下降,表现为周边绩效行为的减少。上述影响机制如图3所示。
员工感知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和利他归因 正向评价积极心理 员工的周边绩效 企业社会责任和利己归因 负向评价消极心理
图3 企业社会责任的内部性对员工周边绩效的影响机制
综上,企业履行恰当的社会责任能够提高员工的周边绩效,员工周边绩效的提高能够提高企业的财务绩效。但是,企业社会责任和财务绩效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相关关系。
基于上述论述,本研究提出如下三个假设。H1:企业社会责任与员工的周边绩效显著正相关。H2:员工的周边绩效与企业的财务绩效显著正相关。H3: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的财务绩效不显著相关。
四、实证研究
(一)研究设计和变量选择
企业社会责任的测量,本文采用陈宏辉、窦智基于GRI G3编制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量表[16],此量表比较符合中国国情。周边绩效的测量,采用陈胜军编制的员工周边绩效测量量表[17]。周边绩效的测量量表共15道题,企业社会责任16道题,均采用Likert五点计分法,分别赋1、2、3、4、5分,用各题的均值作为员工周边绩效或企业社会责任的最终得分,得分越高表示员工周边绩效或企业社会责任越好。
企业财务绩效的测量,从企业销售增长状况、利润额变化情况和市场份额的变化情况三个方面综合衡量企业的财务绩效,共9道题。
(二)数据收集
本文以问卷作为调查工具,问卷调查对象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在职MBA,问卷发放时将他们集中在一起,有专人讲解问卷填写的注意事项并进行现场辅导和答疑。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回收170份,其中有效问卷165份,问卷有效率为97%。无效问卷的判别标准是:(1)内容漏填超过三分之一;(2)所有选项或者绝大多数选项均相同。表3是样本的人口统计学特征。
(三)企业社会责任对员工周边绩效的影响
根据假设1设定回归模型CP=+*CSR+u。其中,CP为员工周边绩效,CSR为企业社会责任。用SPSS软件处理,结果见表4。
可见,数据通过了T检验和F检验,企业社会责任对员工周边绩效的解释度为34.86%,具有较好的解释力。企业社会责任与员工周边绩效之间存在如下关系:CP=2.034144+0.485765CSR。因此,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可以促进员工周边绩效,假设1成立。
(四)员工周边绩效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
员工周边绩效和企业财务绩效,一个是员工层面的变量,另一个是企业层面的变量,两者之间存在非线性相关关系,数据模型较为复杂,本文采用SPSS的“神经网络”法分析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神经网络是一个非线性的数据建模工具集合,它包括输入层和输出层、一个或者多个隐藏层。神经元之间的连接赋予相关的权重,训练算法在迭代过程中不断调整这些权重,从而使得预测误差最小化并给出预测精度。神经网络可以发现数据中更复杂的关系,产生更有效果的预测模型。图4是本研究的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左侧为自变量输入层(员工的周边绩效,15道题),右侧为因变量输出层(企业财务绩效,9道题),中间层为隐藏层,通过隐藏层与输入、输出层之间较为直观的相关关系证明左右变量之间存在的相关关系。具体数据处理结果如表5和表6所示。
上述数据表明,神经网络的预测准确度为76.7%,即员工周边绩效对企业财务绩效有良好的预测效果,员工的周边绩效和企业的财务绩效正相关,研究假设2成立。
(五)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
根据假设3,设定回归模型FP=+CSR+μ,其中,FP表示企业的财务绩效。回归方程检验结果如表7所示。
可见,企业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的解释度只有2.95%,而且数据未通过T检验和F检验,因此,企业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的影响不显著,假设3成立。这说明,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财务绩效之间没有直接的影响关系,企业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的影响是通过周边绩效的中介作用实现的。
五、建议
本文证实了员工周边绩效作为中介变量的企业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的正向影响,提供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经济动机,即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绝不仅仅是响应政府号召或社会期望的“做好事”和“道德行为”,而且可以提高企业的财务绩效。因此,对于企业而言,履行社会责任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行为,但是上述理念在实践过程中需要正确理解和把握,下面从企业和政府两个方面提出建议。
(一)对企业的建议
1.切实转变观念,战略上重视
研究表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能够提高财务绩效,因此企业要转变观念,抛弃承担社会责任就是成本支出或者是应付政府和社会外部要求的观念,从战略高度认识履行社会责任对企业长远发展的意义和价值。
2.重视对员工周边绩效的管理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的正向影响是通过周边绩效这个中间变量实现的,因此,企业需要重视对员工周边绩效的管理。通过鼓励协作、程序公开透明、民主和人性化的管理、提高组织公平性等措施激发员工的周边行为,提高员工的周边绩效,进而提高员工的任务绩效和整个企业的财务绩效。
3.科学分析自身现状,匹配执行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需要理性分析自身的情况,选择适当的内容和方式。首先,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内容应与自身当前发展阶段和战略发展规划相匹配。如,在企业创立阶段,社会责任主要是认真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对利益相关者履行经济与法律责任,而不是脱离企业的实际情况盲目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慈善捐助等活动。其次,企业需要考虑不同履行方式对员工周边绩效的不同影响,选择最佳的方式。如,企业在决定进行慈善捐款时,将捐款去向和数额交由员工投票决定,比企业直接捐助后告知员工要更有利于促进员工的周边绩效。
4.秉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促进良性循环
企业应从战略高度清晰地认识到“企业社会责任→员工周边绩效→企业财务绩效”这个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即,企业履行与自身经营发展状况相适应的恰当的社会责任可以促进的企业财务绩效;反之,良好的企业财务绩效也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促进企业朝履行更高程度的社会责任的方向发展,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绩效。因此,企业不应将履行社会责任视为短期行为,应当秉持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形成长远战略规划,与时俱进,调整更新,不断积累,实现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良性循环。
(二)对政府的建议
虽然本研究论证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可以提升企业的财务绩效,但不应忽视的是这一机制发生作用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在当前中国普遍较为急功近利的商业环境下,在中国的国情和文化背景下,企业能否“静下心”来推动和履行社会责任一方面需要企业自身的战略眼光,另一方面离不开政府的政策鼓励、舆论引导和监管规范。
当前中国亟须建立政府、企业与舆论“三位一体”的企业社会责任构建体系,政府应该发挥在政策引导、法律完善、舆论引导和标准构建等方面的作用,包括:(1)政策鼓励,例如出台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等,鼓励企业承担社会责任。(2)建立并推广适合我国企业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鼓励企业发布社会责任报告,规范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3)舆论引导,发挥主流新闻媒体的宣传和引导作用,宣传履行社会责任的意义和价值,推广先进典型,发挥示范效应。(4)法律规范。例如推动与劳动法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完善以规范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劳资关系,推动食品安全法的制定与完善以规范企业的责任意识与保障消费者的生命安全的法律意识等。只有形成了政府、企业和社会监督一体化的机制,企业社会责任才能期望在中国更快、更容易地落到实处。
六、研究不足及展望
本文力图从逻辑和实证两个方面验证基于周边绩效中介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的影响,但主要侧重点在于逻辑层面的分析,由于条件和时间的限制实证研究不是很充分。
(1)调查样本的问题。主要是在在职MBA中做的调查,而且问卷发放的数量也较少,在后续研究中将会选择一定数量的不同类型的企业,直接到现场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2)在实证研究中未测量员工的任务绩效。这主要是考虑到各个企业或者岗位之间员工任务绩效的差异性非常大,不易用统一的标准测量,加之本研究的条件限制,因此没有测量员工的任务绩效。这虽然避免了操作上的困难,但使本研究的链条显得不够完整,在后续研究中将探讨和设计普适性较高的员工任务绩效的测量量表,研究企业社会责任→员工周边绩效→员工任务绩效→企业财务绩效的完整绩效影响链条。
收稿日期:2013-03-10
标签:企业财务论文; 企业社会责任论文; 财务绩效论文; 社会责任报告论文; 社会责任标准论文; 绩效目标论文; 绩效反馈论文; 工作绩效论文; 绩效沟通论文; 慈善论文; 企业责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