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向廷 魏宁 金鹤 宋晓慧 肖海洋
(齐鲁医院桓台分院;山东淄博256400)
【摘要】目的探讨结直肠癌围手术期应用肠道微生态制剂对术后吻合口感染性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2019年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病例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对照组术前肠道准备按传统方法(即术前口服肠道抗菌药);观察组于术前5d起口服肠道微生态制剂(培菲康)0.63g,2次/d,替代术前肠道抗菌药的使用,术后48h起口服培菲康 0.63g,3次/d,至术后第5天。于入院时、术后第5天收集两组新鲜大便、引流管引流液,比较两组肠道菌群比例、细菌感染情况以评估术后吻合口感染并发症发生率,并以碘海醇造影明确患者吻合口愈合情况。结果 术后第5天观察组的有益菌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菌群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致病菌如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等菌群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术后第5天观察组的引流液培养阳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第5天观察组的吻合口感染及吻合口瘘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结直肠癌围手术期应用肠道微生态制剂能有效地纠正肠道菌群失调,减少患者吻合口炎症反应,降低感染导致的吻合口瘘发生率。
【关键词】 结直肠癌;肠道微生态制剂;术后吻合口感染性并发症
临床研究发现结直肠癌患者术前已存在肠道菌群失衡,围手术期肠道抗生素的使用导致术后菌群失衡尤其显著[1]。研究显示肠道菌群失衡可引起肠内环境屏障功能破坏,诱发术后吻合口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2],而吻合口感染为吻合口瘘的重要原因。所以在结直肠癌围手术期纠正肠道菌群失衡对于降低术后吻合口感染导致的吻合口瘘尤为重要。本研究拟通过在结直肠癌围手术期应用肠道微生态制剂纠正手术前后出现的肠道菌群失衡,探讨对患者术后吻合口感染性并发症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研究采用对照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期间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病例50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术前用肠道抗菌药抑制肠道菌群)和观察组( 术前使用肠道微生态制剂纠正肠道菌群失调),每组25例。
1.1 围手术期处理方法 对照组病例术前3d起口服吡哌酸?0.5 tid,甲硝唑 0.4g tid,术前第2天进食半流质饮食;术前晚口服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清洁肠道;于手术开始前30分钟给予头孢曲松 2g静脉注射,术后再给予头孢曲松 2g 静脉注射,1次/d,连续3天;术后24h拔除胃管,进食半流质饮食。
观察组病例于术前5d起口服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片(培菲康) 0.63g,2次/天,替代术前肠道抗菌药的使用,并于术后48h早期加口服培菲康 0.63g,2次/天,至术后第5天;余同对照组。
1.2 监测内容
1.2.1 肠道菌群监测于入院时、术后第5天收集两组病例大便1g,分别接种于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等4种选择性培养基平板上进行细菌培养,分析肠道菌群比例。
1.2.2术后腹腔引流管引流液细菌培养于术后第7天收集腹腔引流管引流液进行细菌培养。
1.2.3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伤口感染、吻合口感染、吻合口瘘的发生率。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肠道菌群数量比较 入院时两组肠道菌群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5天观察组的有益菌群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菌群数量较入院时显著增加(P<0.05),致病菌如大肠杆菌、葡萄球菌菌群数量较入院时则无显著改变(P>0.05),两种菌群数量比值(B/E)显著增加(P<0.05);而对照组的有益菌群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菌群数量较入院时显著减少(P<0.05),致病菌如大肠杆菌、葡萄球菌菌群数量较入院时显著增加(P<0.05),B/E值出现倒置。术后第5天观察组的有益菌菌群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致病菌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见表2
表2 两组病例肠道菌群比较
肠道菌群观察组对照组 t值 p值
入院时术后第5天 t值 p值入院时术后第5天?t值 p值
双歧杆菌 8.23±0.45 8.52±1.21 3.12 0.00 7.02±1.22 4.98±1.05 11.25 0.00 12.23 0.00
乳酸杆菌 7.31±0.43 7.52±0.33 2.34 0.01 8.01±0.45 5.04±0.57 10.32 0.00 8.12 0.02
大肠杆菌 7.91±0.82 6.25±0.31 1.02 0.11 6.99±0.67 8.02±0.57 4.32 0.00 4.56 0.00
葡萄球菌 6.23±0.91 5.98±0.34 2.65 0.05 4.59±1.02 5.32±2.01 3.96 0.00 3.26 0.01
B/E 1.04±0.65 1.36±1.01 3.04 0.01 1.00±0.35 0.62±1.04 10.65 0.01 13.89 0.00
2.2 术后7天腹腔引流管引流液细菌培养结果比较观察组术后腹腔引流管引流液细菌培养阳性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术后第7天腹腔引流液细菌培养阳性率比较
细菌培养结果观察组(n=25) 对照组(n=25) χ2 p值
阳性 2 4 0.58 0.02
阴性 23 21 4.67 0.01
2.3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观察组术后腹腔感染、吻合口感染、吻合口瘘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 两组术后腹腔感染、吻合口感染、吻合口瘘发生率比较
并发症观察组(n=25) 对照组(n=25) χ2 p值
腹腔感染 0 0 0 1.00
吻合口感染 1 2 1.25 0.01
吻合口瘘 1 3 3.02 0.00
3 讨论
多数结直肠癌患者伴有大便习惯改变,肿瘤的坏死、感染等更容易诱发肠道菌群失调,另外手术的创伤引起的应激等也会导致肠道菌群移位,微生态环境紊乱,导致吻合口及腹腔内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结直肠癌患者肠道菌群失调,主要表现为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等有益菌数目减少,而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等致病菌数目增多[3,4],而肠道菌群是构成肠道内环境的重要因素,与机体的发育、营养、疾病相关。结直肠癌患者存在严重的肠道菌群失衡,术后尤其显著,可破坏由双歧杆菌、大肠杆菌等所构成的肠道黏膜特异性生物屏障,诱发菌群移位和产生内毒素血症,进一步增加术后吻合口感染并发症的发生几率,目前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手术技术日益成熟,对于吻合口两端肠管血运的保护、吻合口无张力吻合等因素均成为规范并日益重视,吻合器的使用能够保证吻合口的良好吻合,术中的吻合口充气实验均保证术中吻合口吻合良好,而术后仍有吻合口瘘的发生,所以,我们考虑吻合口感染为导致术后吻合口瘘的重要因素。
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肠道菌群失衡进一步加重的原因,可能与术前肿瘤坏死引起的感染、口服肠道抗生素使有益菌如双歧杆菌等生长受抑有关。本研究中,我们术前应用肠道微生态制剂代替抗生素使用,以纠正菌群失衡,并在术后早期加入肠道微生态制剂,结果发现,该措施能显著地提高术后肠道内有益菌群的数量,减少大肠杆菌等致病菌群的数量,纠正术前 B/E值的倒置,使肠道菌群重新取得动态平衡,并发挥有益菌群的屏障作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吻合口感染几率及吻合口瘘。
综上所述,结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应用肠道微生态制剂纠正肠道菌群失调,可以重建肠道菌群屏障,有效地减少患者吻合口局部炎症反应,降低患者术后吻合口感染的发生,从而降低吻合口瘘的发生机率。
参考文献
[1]包维民,王昆华,唐映梅,等。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前后肠道菌
群与正常人群的比较[J]。结直肠肛门外科,2009,15(4):224-226。
[2]FEHRENB E,SCHNEIDER M E. Trauma induced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versus exercise-induced immunomodulatory effects [J].Sports Med,2006,36(5):373-384.
[3]Correm MI,Liboredo JC,Consoli ML.The role of prebiotics
ingastroimestinal surgery[J].Nulrition,2012,28(3):230-4.
[4]Jeppsson B,Mangell P’Tborlacins H Use of probiotics as
P roPhyl axi s for postoperative infection s[J].Nutrients,2011,3(5):604.12.
论文作者:成向廷, 魏宁,金鹤,宋晓慧, 肖海洋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9年7月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5
标签:肠道论文; 术后论文; 口感论文; 杆菌论文; 对照组论文; 术前论文; 并发症论文; 《医师在线》2019年7月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