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学校文化建设背景下的民族教育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族论文,教育改革论文,文化建设论文,学校论文,背景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178(2007)06-0072-04
民族教育及其学校教育机构承担着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经济的剧烈变革必然引起文化的变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矛盾冲突非常突出,使得文化成分相当复杂。从文化形态看,我国南方和北方、内地与边疆、汉族与众多少数民族,在文化上既有共性,又有各自的特点和个性。这些文化或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或相对独立、自成系统,但都在以不同形式、不同程度地影响和规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同时,文化的发展愈来愈呈现出开放化、民主化、多元化的文化态势。这种社会文化背景必然在民族教育及其学校文化建设中反映出来,要求民族教育进行相应的变革。面对民族教育变革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课题,对学校及其文化转型的意义的挖掘和拓展并进而提升学校应对变革的能力,便成为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共同面对的课题。
一、民族文化传承:
民族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
学校教育的最终价值目标是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与文化发展是什么关系?文化的发展与学校教育又是什么关系?民族学校教育及其文化与民族教育改革又是什么关系?本文对上述问题做如下探讨。
1.文化发展是人的发展的基本条件
应该说,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关注人的发展问题。那么,我们提出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是民族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是否与学校教育发展的目标相悖呢?回答是否定的。
在人与文化的关系上,几百年来一直处于“以人为本”或“以文为本”的两极对立之中,产生了“人至上”和“文化至上”两种对立的价值观念。“人至上”论者坚持以人为本,强调人在文化社会中的主体地位,认为人是发展社会文化的根本动力。而“文化至上”论者坚持以文为本,强调文化在人类社会中的决定作用,认为文化是推动包括个人在内的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两种对立的价值观念在处理人与文化的关系问题上,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行为模式:一种行为模式体现为尊重人、爱护人;另一种行为模式体现为尊重文化、尊重知识。这两种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均有其合理性。事实上,人与文化是紧密结合、不可分割的。人是文化的主体,文化是人的本质的外化。强调人的发展并不是否定文化的导向作用;强调文化的导向作用,但不能否认人的发展。如有研究者指出:“人的发展与文化发展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是两个永无止境的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历史过程。一方面,人的发展为文化提高了主体支持。无论是发展物质文化,还是发展精神文化,都离不开人这一主体。另一方面,文化发展是人的发展的前提条件。人是用文化武装起来的自觉主体。离开了文化,人就不能成为自觉主体。文化的发展是人的发展的推动器。可见,人的发展与文化的发展是辩证统一的。”[1](P413)
因此,笔者认为,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是民族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与学校教育的人的发展目标是不相悖的,而是相互促进的。而其中文化发展是人的发展的基本条件。原因在于,我们承认文化是人的创造物。没有人,就没有文化。但反过来,文化又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没有文化的发展,就没有人的发展。人生活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文化环境的优化对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人是文化的动物”。文化对人性、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文化结构对人性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文化对人格的形成与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影响。一方面,文化是人格的放大和外部投射;另一方面,文化也影响和塑造人格。这就是说,教育、教化对人格培育有重要意义。人格的形成,依赖于文化教化;人格的发展,也依赖于文化教化。[1](P421~422)
2.学校教育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学校是什么?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教育人类学者从文化的角度认为:“学校是文化传递的工具;学校是一种具有参照性的文化机构;学校是一种跨文化冲突和执行文化功能的竞争场所;学校是一种标定学生文化级别的科层制教育的机构。学校教育与文化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一方面,学校教育具有保存、传递和创造文化的功能;另一方面,人类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客观精神文化和主观精神文化对学校教育都具有支配和控制作用,学校教育的每一层面都将受到整个文化的多层结构决定。学校教育与文化既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一面,又有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过程中变化和发展的一面。学校教育与文化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过程中,不断地按照各自的运动规律变化和发展。”[12]学校作为教育的基本单位,就其实质而言,是一个文化组织系统,而不仅仅只是文化传播的工具。学校所特有的文化品位和风格决定了它能够在多大的程度上承担社会和历史赋予它的使命。“民族地区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一定要考虑本民族的文化特色,不能机械照搬汉族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模式。要使校园文化和学生所在地区的民族文化相统一,这样才能使学生对学校有认同感,从而激发他们努力学习的内在动机。”[3](P257)
3.学校教育及其文化与民族教育改革
一套教育改革方案最终必须在学校落实。而学校是由物质和材料因素、人类社会系统因素、组织结构因素及文化因素构成的复杂系统。教育改革如果不想流于表面或虚幻,就必须深入探求学校文化的脉络,并生成与之相容的学校文化。英国学者霍普金斯等认为,当国家的课程改革框架与学校结合时,我们所要采纳的改革取向应表现在两个方面的结合上:一是着眼于学生和教师的全面主动和积极的发展和进步,这是课程变革的终极目标;二是学校应对课程改革能力的提高。而前者的实现,必须以后者为基础,因为后者为前者提供了机制和条件上的保障。美国著名学者富兰曾经更为直接地讲道:“如果欠缺一个支援性的学校文化,课程改革无望。而学校文化转变是一件长久而棘手的事情。”[4]
学校是真正发生教育和进行教育的地方,是教育改革的基点。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在学校。对于承载着教育人和课程改革任务的基本单位来说,学校面临着自身文化重建的艰巨任务,这是保障学校获得教育改革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力量和机制。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文化是教育改革的一个背景,是教育政策和教育制度的“土壤”。教育改革能否顺利推行,关键是看这“土壤”能否为教育改革提供合适的生长环境。从这个意义上看,教育改革同时也是学校文化的转型,是对学校“文化土壤”的改造。有研究者认为:“课程改革即学校文化的改革。”[5]同样,教育及其民族教育的改革也即学校文化的变革。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对学生起着教育引导、规范行为等作用。但在民族地区常常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即校园文化与学生原有文化或家庭文化存在着不一致之处。因为民族学校的学生入学前,已经受到其家庭和本民族社会道德观、价值观、行为方式等的影响,已初步形成了对自己的家庭、民族的一系列认同意识。但入学后由于受到他族文化,特别是主流民族文化的影响,民族学校的学生常常会产生一种无所适从的感觉。这种文化的不一致有时会给学生心理带来严重的影响。它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能会导致厌学、逃学。[3](P256)
二、民族学校文化建设与民族教育改革
“解决学校文化与学生原有文化冲突的可行性方法是实施多元文化课程方案。英国教育人类学家杰夫科特(R.Jeffcoate)对此制定了选择课程内容的标准:第一,内容选择需要具有国际性,其观点具有全人类性。第二,所提供的视觉形象、故事及知识要全面体现文化中的各种文化群体。第三,学生应有机会获得有关种族和文化间异同的真实知识。第四,应客观地介绍各种移民和异文化群体。第五,允许各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其文化。多元文化课程的采纳有利于学校充分发挥教育的本性,摆脱某一狭隘文化的垄断,促进学生对学校文化的认可,并乐于接受。”[3](P257)
1.通过民族学校课程建设传递民族文化
在课程设置方面,除开设国家统一的课程外,还应增设有关文学、历史学、风俗等课程,这些课程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人类发展历史,了解各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尤其要开发本土课程。“本土课程开发的目标包括:使本土人民意识到他们自己完整、系统、历史悠久但却被长期压抑的本土知识体系;展现本土知识在本土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巨大贡献,重新唤起本土人民对于本土知识体系的价值意识;通过本土知识的传播,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文化认同;改造源自西方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人文科学课程,使他们本土化,剔除它们之中对于本土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不利的东西。”[6]课程教材的编写应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着重体现出民族特色。课时的安排可灵活机动。学校应重视隐性课程,隐性课程是指非正式学习的各种教育要素,如校园环境、学校规章制度、校园文化活动、师生关系等,这些隐性课程通常会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影响。民族学校的课堂教学要使用民族文字的编译教材和自编教材。编译教材以全国统编教材为蓝本,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可增加某些内容;自编教材则是各民族地区学校根据本地区、本民族实际自己组织编写的教材,也称乡土教材或本土教材。编译教材要准确、规范,内容的增删应适度,增加的有关内容应具有科学性、人文性、民族性、思想性;自编教材要以民族团结、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为主题,结合本民族及本地区的历史、文化、经济实际编写。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知识的科学性、人文性、民族性、思想性的传授,使各民族学生能够接受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本土文化知识,形成正确的民族观和人生观。
2.通过民族学校课堂教学传递民族文化
课堂教学是文化传递和文化整合的重要组织形式。民族学校的课堂存在着文化适应问题,即学生的家庭文化、民族文化与课堂上教授的文化价值的适应问题。民族学校的教学组织具有民族性和多元性特点。我国一些民族学校照搬一般内地学校的教学组织模式,事实上导致了不少问题的出现。汉族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各自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而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背景又各不相同。文化背景的差异常常可能导致文化上的冲突,从而影响了学生各自的文化适应。因此,民族学校教学的实施,必须适应民族性及多元性特征。教育人类学认为,多民族的课堂教学存在困难,其原因是文化差异,以及由此引起的文化歧视。美国少数民族学生学业的失败,就是文化歧视的一个典型例子。因此,民族学校的课堂教学,首先必须对全体学生持公正平等的态度,不得歧视任何一个学生。其次就是针对学生的具体状况,采取一些有效的教学方式,如个别化教学、非课堂教学等。非课堂教学指的是正式课堂之外的教学,包括课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等。课堂教学和非课堂教学是相辅相成的,民族学校应对两者都给予充分的重视。非课堂教学的实施,也应充分结合学生的民族性特征,开展少数民族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教学活动。民族学校应实行民族语言和汉语言并列教学,亦即双语教学。双语教学是民族学校教学的特殊性。由于民族学校的文化特殊性,对民族学校教学直观性原则要求就更高。语言直观性是指通过教师教学语言的形象描述,创设文化情境,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文化的独特性。因此,民族学校的教师应注意准确、深刻地把握民族语言和汉语言,在教学中生动、流畅、准确地对学生进行讲解,这样有助于学生及时接受老师传递的文化信息。除对教师的教学语言作直观性要求外,一些声像教具的使用,也是实现民族学校教学的直观性原则的方式。如在教学中运用图片、幻灯、电视等直观性教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感性认识,进而促进他们对文化的理性认识。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的学习风格各有差异,因此民族学校的教学应注意统一教学与个别教学的结合,既要按照国家统一标准对学生实施统一教学,又要充分注意了解各民族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要体现民族性和文化性。
3.通过民族学校文化环境建设承续民族文化
民族学校的学生具有多元的民族文化背景,民族文化背景的差异是影响不同民族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各种文化背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各族学生的态度、信仰、行为习惯及思维方式。民族文化传承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对社会各界的力量进行“多元整合”,从而形成社会的合力。作为民族文化与学校教育结合的民族学校教育,应该主动地承担起联系社会文化部门、地方民族文化社团的职能,使传承民族文化、重建地方民族文化成为一个有机的社会行为。首先,借助各种社会力量进行师资培训。在教育中传承民族文化,师资是关键。当前,在我国民族学校民族文化教师严重匮乏的情况下,借助社会上各种办学力量,常年举办短期民族文化师资培训班,不失为一个权宜之计。各期培训可设不同专题及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特色的教学内容。在办班期间,推荐已编撰成稿的文字教材与声像教材,同时在学员之间进行教学科研成果的交流评比。其次,成立地方民族文化研究机构。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地区的民族文化都是异常丰富的。鉴于目前的状况,民族学校应该创造条件,赢得当地教育部门、地方文化部门的有力支持,成立自己的民族文化研究机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地方民族文化资源的调查,从中筛选出具有典型性的地方民族文化转化为课程内容:一方面用来提高教师队伍的研究能力;另一方面,突出地方民族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民族特色。
[收稿日期]2007-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