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鹏飞[1]2001年在《冯梦龙“叁言”小说的吴语成分研究》文中指出冯梦龙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概称“叁言”)是明代拟话本最高成就的代表,无论在中国市民阶层中还是在中国小说史上,均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作品的基本语言面貌是当时通行的北方官话,但亦融入了一定的吴方言成分,反映了“叁言”特定文学体裁、故事特定社会背景的特点。本文从研究“叁言”的基本语言面貌入手,逐句扒梳出融入“叁言”作品中的吴方言成分。通过归纳、分析,拟从故事的社会背景、作者的母语素养及明代吴中地区的双语影响叁个方面阐述该部作品中吴语成分的成因,以企予“叁言”基本语言面貌的形成以一个近于事实的解释。
周飞[2]2012年在《“叁言”词汇统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晚明时期最重要的白话文短篇小说代表作,“叁言”在文学、思想和艺术上都取得了重大成就。晚明时期特殊的时代背景以及冯梦龙的文学才能,造就了“叁言”独特的文学特色。“叁言”主要采用当时的白话写成,融入了当时的市井题材,口语特征浓厚,采用了当时民间的大量俗词俚语,因而语言通俗易懂,为人民所喜爱。同时,晚明时期作为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出现的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反映了汉语发展过渡时期词汇的基本面貌,对于我们探索语言词汇发展的规律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以“叁言”中的词语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叁言”词汇的整理和统计,得出“叁言”词频表。试图通过对“叁言”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的研究,描写出“叁言”词汇的基本面貌。通过对高频词与《现代汉语8000常用词》的比较,从一定程度上揭示近代汉语词汇向现代汉语词汇发展的基本规律。“叁言”是我国通俗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白话文小说的瑰宝。“叁言”独特的语言特点,以及近代汉语重要地位,对于研究明代的语言特点的研究以及为研究汉语词汇的历时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意义。希望通过本文的探索和研究,能对汉语词汇研究尽一点微薄之力。
康艺馨[3]2012年在《冯梦龙的文学思想与“叁言”》文中提出冯梦龙的文学思想表现在很多方面,并且逐一地体现在“叁言”中,虽然“叁言”中的很多作品并不是冯梦龙本人所亲自完成的,然而他在改写以及整理的阶段必定将自己对社会生活的人生体悟融入其中,例如他对入话和定场诗地编辑等等,在选择不同故事、不同材料的同时,均可以看出他的善恶标准和审美价值取向。冯梦龙文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情教思想、适俗思想以及编纂原则叁个方面。冯梦龙的文学思想对“叁言”有很多影响,这些影响既在“叁言”的入话以及题材、情节等话本小说的形式上有所渗透,又更大程度地体现在“叁言”的主题思想上。而造成冯梦龙这样的文学思想成因也是多方面的,冯梦龙复杂文学思想的形成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自身的经历分不开。将冯梦龙的文学思想与“叁言”统一起来,做到从总体到个别的原则,即先总体分析冯梦龙的文学思想在其诸多作品中地体现,然后具体分析其文学思想在“叁言”中地体现。
李雪[4]2012年在《冯梦龙“叁言”语音研究》文中提出冯梦龙编纂的“叁言”是《古今小说》(《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叁本小说的合成,每本40卷,共120卷。“叁言”是冯梦龙以通俗的叙述性语言对宋元话本、明代拟话本进行编辑修订,其中也有作者自己的创作。“叁言”保存了明末清初时期大量有价值的语言材料,对研究近代汉语的语音现象及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目前还没有人对“叁言”作系统的语音研究。本文从语音学的角度,以《广韵》为参照点,用统计、比较、韵脚系联等方法,对“叁言”中的谐音异文材料以及诗词韵文材料进行分析,探索研究“叁言”所反映出来的语音现象和演变规律。本文共搜集了8则谐音材料,198则异文材料,540首诗歌,131首词、365首杂体韵文。通过对谐音异文材料的分析,得出了“叁言”在声类方面存在全浊声母清化,知庄章合流,平卷舌区分清晰,零声母字范围扩大,舌面声母的产生等语音现象和规律,并构拟了“叁言”的声母系统。通过对韵文材料的分析,发现了“叁言”在韵类方面的特点有:部分入声韵尾的混用或消失,梗摄与曾摄合并,“庚蒸”韵与通摄韵有合流趋向,闭口韵尾[-m]已演变成为[-n],舌面元音[i]韵母字和圆唇元音[u]韵母字的范围有所扩大,[y]韵母已经产生形成撮口呼,喉牙音开口二等韵i介音已经形成。“叁言”在调类方面的特点有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平声和上声相混,平声和去声相混,以及存在入声。最后通过对“叁言”声、韵、调特点的总结归纳,得出“叁言”是以江淮官话区洪巢片方言为基础写成的。
胡单芳[5]2016年在《通俗·言情·达理—冯梦龙民间审美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冯梦龙的作品涉及诗文、小说、戏剧、时调、俗曲、民歌、笑话、笔记、杂着、经史等诸多领域,它们多属于通俗文学或民间文学,是冯梦龙民间审美观的结晶。对其民间审美观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本文全面搜集、整理冯梦龙零散的民间审美思想,结合晚明社会背景和作家的生平、文学实践活动,分析民间审美观的概况,并总结其价值,探讨它对后世的意义。首先,从历史语境、思想文化基础和人生体验等角度,追寻冯梦龙民间审美观的成因。随着明代商业的迅速发展,江南地区涌现出一大批中小城市和农村集镇,使得民间市民队伍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也不断扩大。而底层文人与市井百姓日益频繁的交往,进一步增强了民间文化的发展力量,促使民间文艺不断发展。此外,社会尊情适性思潮和崇理思潮并行,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而冯梦龙个人的学习、交友、感情、人生价值选择等因素,与冯梦龙民间审美思想的形成有密切关联。其次,本文重点探讨冯梦龙俗、情、理相统一的民间审美观。冯梦龙从“俗”、“情”、“理”叁个维度,在俗文学作品中阐释自己的民间审美观,主张俗、情、理并重。他坚持“从俗谈”的审美原则,主张民间文学作品适俗而不媚俗,通俗而又劝俗,以俗人为中心,借用通俗的语言,讲俗事、谈俗情、道俗理。冯梦龙把情看成一种适切于民间的新的审美范畴,强调“主情论”,倡导以情为教,使无情化有、私情化公,建立一个和谐共荣的美好世界。同时,他提倡“崇理说”,“理”不仅指事理、情理,还指人的理性和智慧,与程朱理学有根本区别。冯梦龙重视“理”的真实性,密切“理”与生活的联系,推崇智慧和谋略,倡导理性认知与实践相统一。依托俗、情、理相统一的民间审美观,冯梦龙在诸多领域开展文艺实践。以俗劝世,从通俗、欲望、风俗、俗文学四个方面,描绘市民的日常生活;以情为教,采用小说、民歌、戏剧、笔记等多种文学样式,描写普通民间百姓悲欢离合的情感世界;以理服人,宣扬劝善惩恶的伦理教化思想,否定不合理的欲望。在俗文学作品中,俗、情、理相互交织,最终构建了事有真假、情理必真的虚实观,两情相悦、好色不乱、理顺人情的婚恋观,以及以义取利、利义并举的金钱观。本研究认为,冯梦龙的民间审美观,有效地衔接了民间文学和文人精神传统,雅俗并重,是真善美相统一的产物,对后世具有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它极大地推动了民间文化同其它文化的交流融合,乃至对当今的文学和文化发展具有价值引导意义。
申明秀[6]2012年在《明清世情小说雅俗流变及地域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将明清世情小说作为一个整体对象,从雅俗及地域的视角,通过中国文学古今视角的换位与互动研究,立足于对作品文本的细致解读,以期深度还原明清世情小说深广的思想内涵与上乘的艺术水准,凸显明清世情小说的文化性与地域性,廓清清末小说的雅俗新变与现代转型,力求对明清世情小说的全新把握与深层建构,并大致梳理与展示明清世情小说雅俗整合及地域分布的现当代嬗变。本文主体部分共计五章,另有绪论及余论。绪论部分主要是界定本文的叁大基本概念:明清世情小说、雅俗批评、文化地图,为下面主体部分论述的展开铺平道路。第一章,《明清世情小说雅俗整合的发生——齐鲁一枝独秀》。齐鲁是明清长篇世情小说的发祥地与重要源泉,明代就奉献有两部世情力作《金瓶梅》与《醒世姻缘传》。“第一奇书”《金瓶梅》首先“奇”在作品内容彻头彻尾的“俗”;其次更“奇”在作品主题甚深的“雅”;当然也“奇”在作品细节的生动、人物的鲜明、结构的缜密、语言的传神等方面,而“云霞满纸,胜于枚生《七发》多矣”,成为一朵伟大而永恒的世情人性的“恶之花”。带有明显的明人口吻与实录风格的《醒世姻缘传》是一曲沉重的道德挽歌,祭起的却是佛教果报论大旗,有着浓厚的道德情结与儒家本位思想的西周生,面对着人心不古、世风浇漓的社会现实,只能以浓烈的因果叙事来挽救世道人心,希翼西周古风重临世间。第二章,《明清世情小说雅俗整合的自觉与发展——吴越竞艳》。苏州是明末清初短篇世情小说创作大潮的滥觞,而冯梦龙则可谓短篇世情小说的教主,他提倡“奏雅”与“适俗”并重,大力提高小说的地位,并在其编撰的“叁言”中成功地实现了雅俗整合,对其后中国世情小说的发展影响深远。凌蒙初的“二拍”可谓出于冯梦龙的“叁言”而又胜于“叁言”,一方面,其无处不在的天命论与因果报应的世情叙事增强了作品的现实性,实现了作者“尚奇”、“尚俗”的艺术追求,另一方面,凌蒙初对作品劝惩主旨的高度重视,又体现了其一片赤诚的道学心肠。凌蒙初“二拍”的创作实践把小说俗的内容与雅的主旨的有机整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与冯梦龙一起,共同开启了明末清初世情性短篇拟话本小说创作高潮的序幕。杭州是明末清初短篇世情小说创作的重镇,先后出现了陆云龙兄弟、李渔、艾纳居士等小说名家。陆云龙兄弟以儒为宗,道释为翼,可谓真道学,其《型世言》发扬“叁言”的劝诫主旨,而另辟蹊径,从正面直接树型,大力弘扬儒家忠孝节义的伦理道德,且强调作品内容的真实性、时效性,道学主旨与世情叙事融为一体,雅俗结合,而成为明清世情性拟话本小说中的一朵奇葩,当无愧于“叁言二拍一型”这一现代定论。李渔心中始终有着高雅的名士情结,虽然他做了很多俗事,由于他把小说等同于传奇,而一味求“新奇”与“娱心”,其小说“寓教于乐”的雅俗整合之路,虽在某些方面有所创新与突破,但过度的“乐”、“俗”几乎掩盖了“教”、“雅”,且传奇的程式化、符号化又使他忽视小说非常重要的细节描写,虽有绝世的天才,也难以产生真正优秀的作品,而令人惋惜。而艾衲先生的《豆棚闲话》可谓明清短篇世情小说中的一朵奇葩,因为当时的社会现实不容许过于赤裸裸地辟佛老,所以他煞费苦心地施了很多障眼法,艾衲居士、紫髯狂客、天空啸鹤包括陈斋长其实很可能就是同一个人,《豆棚闲话》可以说就是小说版的韩愈的《原道》抑或《驱鳄鱼文》。第叁章,《明清世情小说雅俗整合的深化——南北争雄》。清中叶江南长篇世情小说的创作主要集中于南京,除了曹去晶的《姑妄言》、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等世情小说精品,更重要的是收获了明清小说的巅峰之作曹雪芹的《红楼梦》。曹去晶有着与众不同的创作态度、趣味与理念,他与评者林钝翁实为一人,这是打开《姑妄言》之谜尤其是它满纸“淫语”的一把关键的钥匙。《姑妄言》以佛教的果报论来劝谕世人,特别是以种种恐怖的淫报来警醒读者,显示了作者的“一片菩提心”,其复杂的人物、深广的主题铸就了作品世情小说的高雅品质。《儒林外史》是一部有着强烈讽刺特色的世情小说,它“破”、“立”结合,即“反儒”又“尊儒”,反的是“俗儒”,尊的是“雅儒”,同时它又既“贬道释”,又“趋道释”,贬的是道释门中种种丑陋现象,趋的是道释的甚深义理,而构成了作品深广的雅俗内涵,体现了世情小说一贯的劝惩与醒世主旨。清中叶北方长篇世情小说的创作,也取得了不俗的业绩,北京有随缘下士的《林兰香》,齐鲁有李百川的《绿野仙踪》,中原有李绿园的《歧路灯》,而呈现“叁国鼎立”的态势。“林兰香”有着叁重意蕴,最表层是燕梦卿的个人悲剧,中间层是屈原的儒家精神,最里层则是尘梦苏醒之后的道家追求,所以《林兰香》虽有大量的儒家叙事,但其根本的意旨却是道家思想,具体表现为耿朗的由儒及道、燕梦卿的临终悟道、田春畹的儒道兼备以及宣爱娘、平彩云的道家本色等,其虽有过于文人化之嫌,而在雅俗结合上差强人意,但它依然是出色的明清世情小说之一。《绿野仙踪》的“绿野”象征着现实、世情,“仙踪”象征着道教,其“绿野”占了全书的大半篇幅,包括五大世情叙事板块,通过冷于冰的“仙踪”拼接而成。作品于“绿野”之上点缀的“仙踪”叙事是为了导引、提升“绿野”,而铸就了《绿野仙踪》世情小说的品格。《绿野仙踪》与《金瓶梅》、《醒世姻缘传》、《红楼梦》等“绿野佛影”类世情杰作以及“绿野儒魂”的代表作《歧路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李绿园高擎的这盏“歧路灯”首先是儒家的理学之“灯”,中庸之“灯”,同时也是一盏汲取了佛老意蕴的道释之“灯”。《歧路灯》着力塑造了叁组“雅人”形象,主人公谭绍闻周围的一批“俗人”形象也刻画得比较成功,谭绍闻自身的雅俗演变更是形象地证明了高雅精神文化之“灯”的极端重要性。第四章,《明清世情小说雅俗整合的巅峰——南北兼容的<红楼梦>》。雅俗共赏有两种实现途径:一是朱自清所讲的“屈雅就俗”,一是本文所讲的“雅俗兼备”,就是面对同一部作品,雅者赏雅,俗者赏俗,互不冲突,均有收获,《红楼梦》就是这样的典范之作,在其雅、俗两极之间有一个过渡层次的“情”,这是《红楼梦》雅俗共赏的关键与分水岭,真正《红楼梦》雅俗共赏的时代还远未到来。《红楼梦》固然是曹雪芹的独创,可同时也是对中国古典文化与文学精华的大力继承与弘扬。《红楼梦》一方面发扬了《金瓶梅》开创的世情小说的写实传统,一方面又吸收了中国诗歌的抒情作风与中国文化的儒道释精髓,而融历史叙事、世情叙事、诗性叙事、文化叙事于一炉。《红楼梦》是真正的灵魂写作、生命写作,凝聚了作者无比深广的人生感受与思想内涵,而至小说的至高境界,影响巨大。第五章,《明清世情小说雅俗整合的转型——上海独领风骚》。由于晚清时期上海独特的地缘与政治环境,再加之梁启超“小说界革命”的倡导,在清末上海出现了明清小说史上前所未有的小说创作大潮,而以谴责小说成就最高,完成了中国古典小说雅俗整合的现代转型。韩邦庆的《海上花列传》有着四重阅读障碍,首先是语言,其次是题材与内容之俗,再次是主旨之雅,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就是作品对人性的细腻刻画与细节写实的平淡风格。《海上花》接近曹雪芹八十回版《红楼梦》的艺术品质,这注定了其曲高和寡的命运,而难以像高鹗版《红楼梦》那样雅俗共赏,风行天下。李伯元既反对一味崇洋的维新,也不赞成彻底否定传统的革命,而是偏向于中西文明结合的中庸维新之道,其《官场现形记》固然触到了晚清的痛处,可聚焦维新这一晚清最大国情的《文明小史》因其史诗意味,显得更为厚重、深刻,而成功实现了明清世情小说主旨的现代转型与雅俗新变,堪为晚清小说的杰作,其浓郁的上海叙事更是别出心裁,意蕴深远。吴趼人对鬼神及佛老态度的前后变化,反映了其对传统文化从背离到回归的精神走向,而体现为其身上越来越浓的道德情结,他投身小说创作受到梁启超与家乡“木鱼书”的双重影响,其社会小说、历史小说、写情小说等都是包装不同的道德叙事,而带有鲜明的“木鱼书”醒世色彩,特别是其写情小说又与明末冯梦龙的“情教说”遥相呼应,谱写了明清世情小说雅俗整合的新篇章。太谷学派兼取道释而归于儒,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成就中国古典文化最后的绝响,而刘鹗与太谷学派却有着不解之缘,其一生就是太谷学派思想的精彩演绎,《老残游记》作为刘鹗心灵的哭泣与自辩之作,自然充溢着浓郁的太谷学派叙事,同时作品又以小说的形式、寓言的手法,来实现让国人接受实业救国思想的醒世主旨,而第叁人称的限制叙事、描写的工笔化以及对现实的直击性又无疑增强了小说内容的现实性、真实性,二者共同促成了《老残游记》的雅俗新变,使其既展现了中国古典小说最后的辉煌,同时也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重要开端。曾朴天生浪漫的气质,与法国现代浪漫主义可谓一拍即合,而强化了其思想的现代性色彩,其创作自然也洋溢着强烈的现代精神,如果说《孽海花》主要是展现了作者一腔积极入世的报国之心,那么《鲁男子》则袒露了曾朴矢志追求真善美的浪漫情怀,这两本小说虽都是未竟之作,但已足以表现曾朴那非凡的思想境界与艺术才能,而使得曾朴成为中国现代小说最重要的奠基者。余论部分着重简要梳理明清世情小说雅俗整合的现当代嬗变,并例举了老舍、张爱玲两位现当代作家小说创作的雅俗探索与得失成败。从《金瓶梅》算起,世情小说正式登场亮相已500多年,几度起伏,经历了明末清初的繁荣、晚清短暂的中兴和现当代的再度兴盛的演变过程,现当代的高雅小说可看作是明清世情小说的不断升级版,而凸显了世情小说永恒的活力与魅力。世情小说既有《红楼梦》那样的巍峨高峰,也有《林兰香》、《四世同堂》、《白鹿原》那样的旷世之作,更有为数众多的《石点头》、《豆棚闲话》、《美食家》那样的小家碧玉,在中国文学史上可谓盛况空前,成就斐然。社会的发展必然赋予了现当代世情小说新的雅俗内涵,且出现了不少雅俗结合得比较完美的上乘之作,只是真正能与《红楼梦》相媲美的作品还是罕见的。
唐荣[7]2017年在《明清传奇“叁言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冯梦龙的白话短篇小说《叁言》出版后,受到了文人与市民的广泛欢迎,小说中的不少篇目经文人改编为戏曲而搬上舞台,这些“叁言戏”颇受观众欢迎,其中经典之作至今仍活跃在舞台上,成为中国古典戏曲中的珍宝。遗憾的是,“叁言戏”的研究在学界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不少学者已经注意到《叁言》与戏曲题材之间的承袭关系,但“叁言戏”的研究却处在学术研究的边缘,被排斥在《叁言》的研究和戏曲作品的研究之外。“叁言戏”剧目数量大,内容丰富,将“叁言戏”作为一个独特的视角进行研究,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冯梦龙所作《叁言》的了解,又能解决戏曲研究不足的问题。明清时期据《叁言》改编的戏曲成就最突出者应属明清传奇中的“叁言戏”,本论文首先根据前人的资料考辨明清传奇“叁言戏”剧目,包括现存剧目与已佚剧目。与此同时从古典戏曲选本中找出收录的明清传奇中的“叁言戏”,揭示戏曲选本在文献上的独特价值。其次,文章详细分析了明清“叁言戏”的改编与传播,包括“叁言戏”改编与传播的历史环境,剧作家改编“叁言戏”的目的及其改编方式,之后又探讨了戏曲对小说同一题材的改编得失。还分析了“叁言戏”在舞台传播中的演出形式的变化以及演出地域特点,最后论述了优伶演绎与观众观赏在“叁言戏”传播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本文最后一章写了明清传奇“叁言戏”的戏曲艺术,分别介绍了“叁言戏”的结构特点和语言特色,“叁言戏”的结构又包括情节结构与排场结构,而语言特色既有生动的市民语言,也包括雅静的文人语言,“叁言戏”作者所追求戏曲语言是既清丽又晓畅,这是为了让剧本适应舞台演出,符合平民审美趣味。
韩亚楠[8]2015年在《冯梦龙文艺思想研究》文中认为冯梦龙是晚明着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戏曲家,长久以来学界研究重点集中在其文学作品上。作为一位高产的文学家、戏曲家,冯梦龙的文艺创作都是在其文艺思想指导下完成的。因此,研究冯梦龙文艺思想具有重要学术意义。中国古代文学家很少总结自己的文艺思想,冯氏也不例外,他的文艺思想主要散见于作品之中。本文对冯氏零散断片的文艺思想做了较为全面的搜集与整理,进而结合晚明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总结、探讨其文艺理论成就及对后世的影响。首先,本文梳理了国内外相关选题的研究现状。冯梦龙作品在传播的过程中有一段国内失传,后由域外重新引入的经历。因此,国内对冯梦龙文艺思想系统研究主要是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开始的。早期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对其作品的真伪考辩等方面,真正开始研究其文艺思想还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学界涌现出一大批研究冯梦龙文艺思想的专家、学者。在亚洲地区,日韩是研究冯梦龙文艺思想的重阵,相近的文化场域有助于他们深入细致地探寻冯氏文艺思想的成因及对本国文艺的影响。西方学者也对冯梦龙有着浓厚的兴趣,近年研究成果不断。其次,本文从历史语境和思想基础等角度探寻冯氏文艺思想的成因。冯梦龙主要生活在晚明时期,当时的外在环境是社会经济繁荣、政治上却陷入宦官专权、党争不断的境况。而与物质发达和统治阶层腐败堕落相随的是整个社会掀起了一场肯定人性与物欲之个性的解放思潮,基于此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晚明文学以“主情”为主流。就冯氏内在而言,其思想来源是复杂的,具体说来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又融合了释道思想。可以说,冯梦龙是晚明受“叁教融合”与“主情”思想综合影响下的文人的典型。第叁,本文重点探讨冯梦龙的基本文艺观——“情教说”。冯梦龙的“情教说”是基于其“情一元论”的宇宙观。冯氏认为万事万物都源于“情”,“情生万物”——“情”是自然界的发端,而世界的延续也是因为“情不灭”。“情”能主宰世间万物,文艺创作自然也离不开“情”。冯梦龙用“情”去创作,根本目的在于“以情导愚”。冯梦龙文艺思想的核心就是用“情”创作出有说服力的文艺作品,从而实现教化人心、改变社会的目的。“情教说”的提出有力地回击了程朱理学对人本性的束缚,取得以“情”反“理”的效果,利于文艺创作摆脱理学的束缚。此后的李渔、蒲松龄等知名作家都受益于“情教说”,在其影响下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后,冯梦龙以“情教说”为依托,在众多文艺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冯梦龙的小说理论涉及内容比较广泛,在历史演义小说方面他主张“恪守史实,敷衍增色”;拟话本小说创主张“情真理不赝”等等,都是围绕“情教说”进行的文艺实践。此外,在戏剧理论、民歌理论等领域冯氏也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总之,冯梦龙的文艺思想比较典型地反映了晚明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对文艺理论与实践的影响。而其理论主张不仅指导了个人创作,为中国文学史贡献了一系列杰出的通俗文艺作品,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甚至于当代看来,亦不乏给人启迪的闪光之处,是中国古典文艺理论史上不可忽视的存在。
罗嫦[9]2017年在《冯梦龙山歌集《挂枝儿》、《山歌》“情教”观研究》文中提出冯梦龙是明代通俗文学家,也是晚明尊情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创作、搜集、整理、编撰了一系列涵盖多个领域的通俗文艺作品,涉及小说、戏曲、山歌、故事、笑话、经史等多个文学创作领域。他推崇民间俗文学传统,重视通俗文学所蕴含的真挚情感和教化作用。他编撰民歌集《挂枝儿》、《山歌》,视这些流露人的内心自然情感的山歌为“民间性情之响”,认为山歌具有“发名教之伪药”的作用。“情教”观是冯梦龙重要的文学理论之一,是其“以情化人”的审美思想和通俗文艺观的具体实践,他的山歌便以“情教”观为理论基础。因此,以《挂枝儿》、《山歌》为研究对象,探究冯梦龙的“情教”观,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本文在细致、全面地阅读冯梦龙山歌集《挂枝儿》、《山歌》的基础上,结合晚明时代背景和冯梦龙个人的生活经历、文学实践活动,对其山歌中的“情教”观进行细致的分析,并探讨其价值和意义。首先,从学理角度,对“民歌”和“山歌”的概念进行了辨析,并对《挂枝儿》和《山歌》的曲名及成书时间做了分析;对冯梦龙民歌采集编撰活动予以总体评析。其次,从历史、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等角度,追溯冯梦龙“情教”观形成的内因和外因,借此把握冯梦龙以“情”为本的“情教”观理论基础。再次,着重分析和探讨山歌集《挂枝儿》和《山歌》中蕴含的“情教”思想。重点对冯梦龙辑录山歌中的“男女私情谱”、“崇真”的文学批评标准、女性观念的突破等方面做了较深入的分析和评价。最后,重点探讨了冯梦龙山歌“情教”观的意义。本研究认为,冯梦龙立“情教”,引领了晚明情学思潮。冯梦龙有坚定的“适俗”立场,以通俗的文艺形式——山歌,传达平民生活的酸甜苦辣和喜怒哀乐,反映市井小民的精神面貌、情感世界和价值追求。本研究还认为,冯梦龙“情教”观和他“崇真”的批评标准,蕴含着一定的民主和启蒙思想,对当代仍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葛宏[10]2016年在《例谈冯梦龙民间文学作品的编辑思想》文中研究说明冯梦龙是明代民间文学和通俗文学的杰出编辑家。他重视民间文学,主张作品应抒发民众的"真情",他忠实记录、悉心评注、力求保持民间作品原貌以及作品要"适俗"即符合民众的审美趣味的编辑思想,对当代民间文学作品、大众文化出版物的编辑出版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 冯梦龙“叁言”小说的吴语成分研究[D]. 孙鹏飞. 暨南大学. 2001
[2]. “叁言”词汇统计研究[D]. 周飞. 广西师范学院. 2012
[3]. 冯梦龙的文学思想与“叁言”[D]. 康艺馨. 渤海大学. 2012
[4]. 冯梦龙“叁言”语音研究[D]. 李雪. 温州大学. 2012
[5]. 通俗·言情·达理—冯梦龙民间审美观研究[D]. 胡单芳. 苏州大学. 2016
[6]. 明清世情小说雅俗流变及地域性研究[D]. 申明秀. 复旦大学. 2012
[7]. 明清传奇“叁言戏”研究[D]. 唐荣. 华侨大学. 2017
[8]. 冯梦龙文艺思想研究[D]. 韩亚楠. 辽宁大学. 2015
[9]. 冯梦龙山歌集《挂枝儿》、《山歌》“情教”观研究[D]. 罗嫦. 苏州大学. 2017
[10]. 例谈冯梦龙民间文学作品的编辑思想[J]. 葛宏. 文学教育(上). 2016
标签:中国文学论文; 冯梦龙论文; 山歌论文; 文学论文; 醒世姻缘传论文; 金瓶梅论文; 绿野仙踪论文; 姑妄言论文; 明清论文; 豆棚闲话论文; 吴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