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业务运行风险集中监控模式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银行业务论文,风险论文,模式论文,商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章编号]1009-9190(2010)05-0069-07 [中图分类号]F830.4 [文献标志码]A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产品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趋势,银行业务对以计算机为代表的IT技术的高度依赖,还有金融业和金融市场的全球化趋势,使得一些“操作”上的失误可能带来很大的甚至是极其严重的后果。《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把操作风险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一并纳入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框架。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对操作风险的定义是指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操作过程、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而导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对比《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与商业银行运行特点,从其对操作风险定义的对象、内涵及监管要求,可以明确得知,《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所说的操作风险对我国商业银行而言,主要是在业务运行中所面临的风险。关注业务运行风险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不可回避的话题,我国商业银行也正在逐步探索与构建业务运行风险管理技术、方法和组织框架。本文以工商银行江西省分行(以下简称“工行江西分行”)实施业务运行风险监督体系改革为例,首先系统分析业务运行风险集中监控的理论基础;其次概述业务运行风险监控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详细介绍业务运行风险集中监控模式的实施路径、应用对象和管理流程;最后详细阐述工行江西分行实施风险集中监控模式的改革成效,并提出进一步推进风险集中监控深层次发展的措施、渠道和路径。
一、业务运行风险集中监控的理论基础
(一)西方工业界对操作风险的研究
西方工业界对操作风险进行了持续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如认为事故或案件是风险释放的结果而不是表现等。另外,轨迹交叉理论、“变化—失误”理论、事故因果连锁理论等风险管理理论也日臻完善。虽然银行的经营对象是货币,但从管理角度看,银行的业务运行流程与工业企业的生产流程非常类似,均涉及大量的人工操作。工业界对操作风险的研究成果所依赖的前提在银行的业务运行过程中依然成立,工业界对操作风险的研究成果完全可以运用于银行的业务运行管理。在这方面,西方大型银行早已充分运用工业界对操作风险的研究成果,并从中大为受益,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了其业务运营格局,对其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西方银行成熟的业务运行风险管理体系
西方银行认为,业务运行风险是银行风险的重要核心,良好的业务运行风险管理可以增加股东价值、提升声誉以及改进客户满意度。目前,西方银行的业务运行风险管理理念的核心体系主要包括:(1)业务运行风险识别体系。作为一个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业务运行风险识别体系可以对发生的每一次风险事件进行监控和记录,并分析导致每次风险的因素和产生风险的环节点,度量这些因素对风险的具体影响,同时对风险的程度进行数量化的度量记录。(2)业务运行风险评估量化体系。该体系建立了银行损失数据库,对所有业务运行风险损失总金额超过门槛值的事项、涉及银行运营安全的事故内容(主要是影响损益的业务运行风险事件和不影响损益的诸如犯罪企图等边际风险事件)、由经营风险带来的所有信用损失等按照全面覆盖性、完整性和正确性等准则要求记录在银行损失数据库中。(3)业务运行风险控制体系。业务运行风险控制体系建立了关键风险控制机制,对相关的关键风险提供了一个总的原则以及用所期望的关键控制来减轻业务运行风险。(4)业务运行风险监测与报告体系。该体系设立了关键风险指标,可以在银行机构内的任何一个层面使用。通过量化和验证关键风险指标,对当期业务运行风险进行有效管理。
(三)业务运行风险发生机理
从案件或事故的发生机理看,单个具体的损失事件本身作为风险释放的结果,具有偶然性,其发生的精确时间、详细地点是根本无法预测的,但可以通过减少或消除风险事件来避免或减少损失事件的发生。而只有消除风险驱动因素才能从根本上减少风险事件。因此,业务运行风险是能够被有效管理的,并且应将风险事件作为业务运行风险的管理对象,而不是损失事件。管理风险事件必须建立一套风险事件和风险驱动因素的识别、确认、收集、计量、评估和管理流程。从轨迹交叉理论看,确保业务安全、高效运行的最佳策略在于不断提高物(业务流程或系统)的安全状态,即提升业务流程或系统对风险的硬控制水平。从“变化—失误”理论看,要减少或避免人的不安全行为,最佳策略在于减少变化,让每个人做尽可能简单的操作。从业务组织模式看,只有通过业务的集中处理,实行流程的简单化、标准化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流程或系统的硬控制水平,简化人工操作,确保“物”的安全状态和“人”的安全行为。从事故因果连锁理论看,应大力推进远程授权,进一步提升授权质量,强化事中控制。
综上所述,为了达到最佳效果,实行业务运行风险集中监控改革不应局限于原来的监督中心,而是要着眼于整个业务运营风险管理体系。在实施路径上,不仅仅是单纯对事后机制的改革,而是融事前、事中、事后机制于一体的全方位改革;不单纯是监督系统的重构,而是对整个运行监管资源的重新配置。
二、建立高度集中的全新的风险监控模式势在必行
传统的业务运行风险监控,称为事后监督,主要是对业务凭证进行复审式、规范性审查,无法全景复原业务场景。其运行模式是事后式、勾对式、复核式,风险发现均为事后,不能事前预警,仅是点对点的规范性监督,无法实现导向性、前瞻式的风险管控。随着金融服务的全球化以及信息技术在金融业的应用和发展,银行业务经营及其风险组合变得更为复杂。技术系统的更新、交易量的提高、日趋复杂的交易工具和交易战略、网络银行的发展,以及法律和监管体系的调整、监管要求的日趋严格等,都从某种角度上增大了商业银行的业务运行风险。以工行江西分行为例,经营效率低和人力资源运用价值低成为制约其加快发展的主要障碍。因此,建立高度集中的全新的风险监控模式势在必行。
第一,业务运行风险集中监控模式是有效化解业务布局多功能、全面化与中后台服务支撑体系中人力资源结构性之间的矛盾的必然选择。这些年,工行江西分行业务规模三、四年就翻了一番,但人员没有增加,甚至是减少的,现在的运行体系是基于当时宽松的人力资源条件来进行匹配的,近50%的人员从事运行管理工作①,形成了运行管理劳动密集型的特点。一方面,二线人员总量占比过大,尤其是后台运行管理类人员偏多。全辖营业机构406个,柜面业务人员3 794人(含营业经理),占比仅为36.34%,网点客户(理财)经理和客户维护人员也普遍紧缺,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柜面服务和营销人员的配置和优化。另一方面,人员结构分布不均衡,部分经济环境好、业务发展快的二级分行人员短缺严重,而部分经营环境差、业务发展慢的二级分行人员相对富余,工行江西分行人均资产、人均利润的地区差异过大,人员投入与产出不匹配,制约了分行协调发展。
第二,业务运行风险集中监控模式是化解传统业务监督模式与业务监督检查、价值评估机制缺失之间的矛盾的有效载体。以往监管人员职能重叠,事后监督采用手工重复录入的复审监督方式,使中后台挤占了大量一线环节的人力资源。以工行江西分行为例,运行管理人员、营业经理、运行督导员、事后监督等非生产性人员占分行人员的17.76%,不仅造成业务运行风险控制人力耗费过大,而且导致监督效能低下。2008年,该行事后监督业务总量达到9 600万笔,占柜面业务的37.85%,监督工作量极大,但全年仅发现差错19 654笔,识别率为0.02%,且仅是凭证要素差错,无法发现差错积累到一定规模产生风险的规律。可见,传统的监督模式难以把有效的监督资源集中到对高风险点的控制上,较低的运行效率间接影响经营效率提升,极易使银行在同业竞争中处于被动。
第三,业务运行风险集中监控模式是化解风险管理高要求与监控技能手段单一之间的矛盾的有效渠道。以往风险监控手段主要是人工查看凭证,由于传统风险衡量缺乏科学的风险计量管理工具和风险控制标准,主要以定性为主,使得有针对性的风险管理活动难于有效实施,眉毛胡子一把抓,风险导向性不强,配备相当多的监督资源但管理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屡查屡犯时有发生。尤其是扁平化管理体制改革后,二级分行直接管理网点、面向网点,管理范围的扩大需要各级管理者更准确地把握网点的运行状况和风险程度,风险信息不共享、缺少分析数据和计量标准,改革前对网点和柜员很难主动实施有针对性、有目标的管理,导致运行管理效率低下、风险控制能力较弱。改革前运行风险监控的劳动密集型特点比较突出,监控手段基本上是手工的,人员的投入量大。现在技术发展了,完全可以采用集中监控模式,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进行数据分析,采取自动检索与人工甄别相结合的方式来防范运行风险。
三、业务运行风险集中监控模式运行机制
(一)风险集中监控的运行模式
一般来讲,资源配置的半径和空间越大,其优势就越大,更能促进发展。实行高度集中的业务运行风险监控新模式主要是指在组织架构上采取省行集中模式,在省一级机构单位(直辖市分行、直属分行、省分行)设置运行风险监控中心,建立以数据分析为基础的监督模式和运行机制,实现风险导向的监督,以监督模型作为风险识别的主要方式,打造监督方式之间良性循环的内生机制,提高监督模式的自我调整和自我优化能力。设置风险管理主要指标②,通过量化采集管理数据,构建集风险识别、计量、评估与控制功能于一体的监控流程,建立业务监督的准入、考核和退出机制,实现业务运营风险的目标化管理。
新设置的运行风险监控中心主要履行职责包括但不限于:开展监测工作,对系统筛选的准风险事件进行核实、确认,准确收集风险驱动因素;开展质检工作,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对风险暴露水平较高的柜员业务进行质量检查;开展履职工作,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组织实施有目标、有重点的检查与业务辅导;开展风险评估工作,对风险事件总体状况、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等进行持续分析,对机构、柜员的风险暴露水平进行有效评估;落实流程导向的监督,通过对业务流程风险暴露水平的评估,推动业务流程的持续改进;通过对辖区内全行监督资源占用情况的分析,持续提高监督资源的利用效率等。
(二)风险集中监控模式对风险事件的管理流程
业务运行风险集中监控模式的主要任务在于构建一套集风险事件和风险驱动因素的识别、确认、收集、计量、评估和管理的机制,实行风险导向和流程导向的监督。一方面根据对象的风险程度不同,采用不同的监控流程、不同的管理措施,更精确地投入监控资源;另一方面,通过风险驱动因素的管理,为流程改进提供依据;通过监控推动业务流程的持续改进,从根本上消除风险事件。
上述新的监控模式以业务运营风险管理系统为平台,通过监测、质检和履职三种方式收集、识别、确认内外部风险事件和风险驱动因素;将确认的风险事件和风险驱动因素储存在统一的风险事件库中;各级管理机构可利用业务运行风险计量指标体系对各自管辖范围内的风险事件和风险驱动因素进行多纬度的评估,确定风险事件数量或风险值较高的柜员或机构,进行跟踪管理;利用风险评估的结果持续优化监测、质检和履职功能,提高新监控模式识别和发现风险事件的能力;利用风险驱动因素的评估结果,推动业务流程的持续改进,已通过流程改进的业务可及时退出监控体系。
(三)风险集中监控模式的应用范围
在业务运行风险集中监控模式下,可以合理保证对目前认知范围内的核算业务运行风险进行监测和管理,确保监督体系与生产应用系统的相适应和同步优化。在范围方面,监督模型将实现对公业务、个人金融业务的监测;在对象方面,将覆盖对重点交易(反交易、错账冲正)、重点网点、重点柜员的监测;在渠道方面,将覆盖柜面、网上银行;在内容方面,该模式的应用将包含对客户账户资金异动、权限卡管理、凭证管理、现金管理、柜员自办业务等账户、交易及操作方面的监测。
参照国外先进经验,该风险管理系统设计了基于客户交易行为习惯的监督模型,但这些模型的风险识别效果由于受数据质量、数据积累、版本开发质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风险识别的科学性、完整性和准确性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如不同银行的客户之间的交易核算一般都是通过内部账户进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监控模型记录的客户交易行为习惯的准确性,另外,监控模型还无法识别交易行为习惯相似的异常交易等。
四、工行江西分行实行业务运行风险集中监控模式试点的经验
依照工商银行总行统一部署,工行江西分行实施了省行集中模式的监督体系改革,实现了监督体系改革价值取向的多维性目标。业务运行风险集中监控模式监控效果更明显,风险识别范围更广,风险事件披露更加全面,风险导向、流程导向、人力资源配置和作业模式等更加具有科学性、准确性、及时性。
从表1可以看出,工行江西分行的全省监督体系改革从形式到内容、从外延到内涵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实现了从“形似”到“神似”的飞跃:一是在监控理念上实现了由规范操作到风险管理的质的转变;二是在监控方式上以业务复审为主到以数据分析为主的转变;三是在内容上由点的关联分析、无趋势分析向点面结合趋势分析的转变;四是在资源上实现了由单一利用到综合共享的转变;五是在机制上实现了岗位管理由静态到动态的转变。
1.风险管理水平全面提升。采取业务运行风险省行集中监控模式,由省行运行风险监控中心直接对网点风险事件进行确认收集,保证了业务监督的独立性、客观性和公正性,风险得以充分展示和暴露,实现了对准风险事件的“直通式监控、标准化判断和专业化分析”,通过以运行风险的监测数据为载体,发挥风险评估中心、风险管理中心的作用,依托“专业化”技能,全息量化各特定对象的风险主要指标(风险率、风险度、风险值),准确地对分行所有支行、网点和操作柜员的业务运行风险状况进行分析、评估;充分运用监测数据明确风险导向,有的放矢地研究重点风险事件和风险环节的压降措施;通过高效信息流程,纵向联动、横向协作、积极互动、信息共享,形成了风险管理上下互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2009年8~10月份,工行江西分行柜员平均风险暴露水平分别为336、401、346,柜员平均风险占比分别为-11%、17%、28%,两项指标环比呈波浪式趋势,随监督模型的准入退出和风险识别率的变化而变化,表明现有的监督模式能更准确地识别风险,进一步提高了整体防控风险的管理能力和水平。
2.管理支持效能逐步显现。工行江西分行实行了省行集中模式的监督体系改革后,统一了风险事件确认标准,避免了各二级分行为遮掩风险产生的“本位主义”做法,使省级分行能够直接、真实掌握各二级分行的风险管理状况。通过对机构、柜员和风险事件的量化排名,揭示了风险分布情况,为确定风险管理重点提供了直接依据。同时,深入分析各二级分行风险事件生成、分布、变化趋势等情况,量化各行风险网点、柜员占比情况,对各二级分行风险管理强弱与风险事件差异性进行评估,一方面描述出业务风险控制及人员管理状况,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机构负责人业务管理水平、综合管理水平。
3.监督效能大幅提升。改革前,传统的监督主要是发现凭证要素不全、预留印鉴等操作程序不规范等方面的问题,弱化了风险识别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改革后,新监督体系对同一个风险事件存在的多个风险点进行全面分析,“全景复原”,深入挖掘风险事件产生的最根本原因,重点对高风险业务、高风险网点和高风险柜员进行核查,监督业务量大幅下降。2009年8~12月,工行江西分行共核实的准风险事件16.6万条,处理待质检业务28.9万笔,仅占全部柜员业务量的1.07%,确认风险事件12700笔,风险事件识别率为7.68%,较传统方式(以2009年4~7月数据为例)提高近380倍。
4.监督人力成本下降明显。实行省行集中监控模式,进一步提高了监督效率,目前工行江西分行运行风险监控中心配备65人,基本可以承担需要配备100~120人从事的工作,替代以往230人工作量,大幅节约了人力资源成本。为一线提供了104名前台操作人员和61名前台营销人员,人力资源释放占比达71.7%。
5.监督风险基本覆盖。新监控模式基本覆盖了目前认知业务范畴的主要风险环节。首先是大额业务、重要业务、特殊业务等基本上在系统内都得到展示;其次,各个风险环节,尤其是高风险环节(如内部户转入或转出、大额现金支取或存入、前台反交易、柜员自办业务等)都已基本上在系统数据上得到展现;第三,工行江西分行11个二级分行,420个网点,3764名柜员均纳入风险管理系统视野,系统数据覆盖面达到100%。2009年8~10月,工行江西分行共发生风险事件柜员3119人次,其中重点关注风险事件柜员328人次;被质检柜员14 534人次,质检次数166 130次,其中重点关注风险事件柜员只有49名柜员未被质检,其他279名柜员均被质检,几率高于未发生重点关注事件柜员;风险暴露水平在1 000以上的269名柜员被多次质检,风险暴露水平为0的柜员也被抽选质检。
6.分析评估导向性作用凸显。依托业务运行风险管理系统平台,通过对系统数据的统计和分析,以风险率、风险度和风险值(风险暴露水平)三项指标为统领,以风险事件成因为主线,定期对营业网点、柜员和业务流程的风险状况进行分析与评价。通过对风险事件的分布状况进行分析,及时了解各类风险事件在全部风险事件中的占比;通过对风险驱动因素的分析,及时了解各类风险事件发生的原因和机理,掌握全辖风险分布特征、变化趋势,较好地发挥了对工行江西分行风险整体状况进行评估并确定风险防范重点的作用。如对该分行运行风险驱动因素进行分析后,了解到由操作因素和执行因素产生的风险事件达到全部风险事件的50%以上,引导各行管理部门把提高前台人员的操作水平和制度的执行力作为防范风险的着力点。
2009年10月份后,随着业务运行风险集中监控管理系统的完善与系统数据的自动修正,上述三项指标计算更趋精准。由表2可见,2009年4~6月,由于风险事件确认标准不统一,各二级分行对风险事件的选择判断差异较大;同时,属地管理带来一定程度的本位主义,造成三项指标关联不准确,不能准确描述出风险状况。改革后,随着新版本的投产,由于系统自动将反交易、错账冲正交易直接确认为风险事件,以及触发模型的不断完善,对风险事件的识别能力不断提高,对整体运营风险的考量更加准确。
7.高风险交易得到有效遏制。此项改革初期(2009年7月数据),反交易、错账冲正引发的风险事件数占比达到76%左右,其中柜员违反操作规程、随意办理业务的驱动因素是引发风险事件的主要原因之一。改革后,一些在旧监督系统中难以发现的高风险事件在新系统分析功能下展现出来。尤其是2009年10月份以来,系统自动加大反交易、错账冲正交易披露力度,将其百分之百地确认为关注、重点关注状态。同时,运行风险监控中心将所辖各二级分行、各网点上月发生的反交易笔数、每万笔业务量反交易的发生频率、同比增减情况等指标、数据进行反馈,积极协助各监管行规范操作,促使工行江西分行高风险交易的风险事件不同程度下降。2009年8~12月,反交易与业务量的比由8月份的4.1下降到12月末的0.93,错账冲正与业务量的比例由8月份的1.81下降到11月末的1.37。
8.机构管理水平评估准确。通过运用监控数据进行指标占比、环比、同比等多维度分析,可准确、科学地描述辖属各机构对运行风险管理的水平和管控能力,下面以工行江西分行2009年8~10月数据为例,从三项主要指标(风险率、风险度、风险值)、风险事件、风险网点、风险柜员及查询查复率等进行重点分析。
(1)三项指标比较。①风险率。风险率越高说明每万笔业务产生的风险事件数量越多。由表3可见,工行江西分行的省行营业部和景德镇等分支机构平均风险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风险事件产生几率较高。②风险度。风险度越高说明风险事件劣变为损失事件的可能性越大。由表3可见,工行江西分行省行营业部和宜春等分支机构的平均风险度高于全省均值,说明这几个机构产生的风险事件危害程度较高。③风险值。风险值是一个总括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机构的业务管理水平和抗风险能力。之所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是指,如果通过持续监测,某一项产品、机构或员工,达到或接近规章制度要求,系统就会适当降低其风险分值。由表3可见,省行营业部和宜春等分支机构的平均风险值超出全省平均水平,表明产生风险事件的几率以及风险事件转化为损失事件的概率大于其他分支机构,应引起高度重视。
(2)风险事件比较。经确认的风险事件占本行准风险事件比率高低表明该行对风险事件管理的强弱,越低说明风险事件产生的可能性越小。表3中的数据可以反映各行的业务操作水平与质量、各行被系统筛选出准风险事件的概率、各行风险管理水平的高低。
(3)风险网点比较。主要以风险率、风险度和风险值三项指标皆超全省平均水平的网点为对象,对各二级分行在全省风险管理工作中的情况进行评估。这种占比情况能更科学准确地计量出对网点的管理力度、管理水平以及网点自身规范情况。由表3可见,鹰潭、上饶、抚州等三个分支机构占比较低,从网点侧面反映出三家分行核算质量以及管理水平较好。
(4)风险柜员比较。统计各二级分行风险率、风险度和风险值三项指标皆超出全省平均水平的柜员数量与各行柜员数量之比,反映出各行对柜员管理的差异。由表3可见,抚州、上饶两家分行此项占比较低,从柜员侧面反映出这两家分行对柜员的管理水平较高,以及柜员风险意识、操作能力及素质能力等较好;而新余分行占比较高,17.89%的柜员三项指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应引起高度重视。
(5)查询查复率评估。查询查复是指在新模式下,对系统展现的准风险事件进行识别时存有疑义,通过查询查复对业务操作进行现场还原的过程,主要考量现场管理履职情况。统计各行查复情况,可以反映各行对系统以及运行风险监控中心发出的查询重视程度、查复力度以及风险管理履职水平。从整体看,查询查复率较改革前大幅提高,时效性、准确性、针对性、目的性更高更强。
五、深层推进业务运行风险集中监控模式的路径与建议
以业务运行风险监控中心为核心的监督体系改革是一场革命性变革,是工商银行在风险管理领域的重大创新,是快速提升工商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为推动监督体系改革向纵深发展,更加有效地控制业务运行风险,落实省分行集中监控和二级分行集中整改的模式,要狠抓组织模式建设,提高监督层次,解决体制问题;要狠抓风险分级管理、分析评估,深化监督保障机制建设,解决机制问题。
1.进一步树立风险管理全局意识。积极协调各专业条线对于风险事件、风险揭露、风险管理、风险处置的预警和监察力度,通过激活各专业条线的风险管理全局意识,配合量化指标的风险揭示,从全覆盖的角度予以专业支持。成立运行管理、财务会计、个人金融、结算与现金、电子银行等各专业部室为主体的专家评定小组,综合评定专业条线的风险事件,通过提高各业务主管部门对各自专业条线风险管理的力度,实施积极有效的防范措施,特别是通过业务梳理、制度修订、流程再造,逐步消除业务风险隐患。
2.进一步落实风险分级管理机制。贯彻落实风险分级管理机制,是充分发挥新监督体系效能的重要保证。实行集中监控模式的初级阶段,可对发现的风险隐患及时预警,但风险监控的前瞻性、导向性、流程性应用必须及时跟进,加快推进风险分级管理,严格依照认定标准、报送流程,探索解决风险识别后“如何处理”、“谁负责处理”的机制建设;进一步明确风险分类依据,根据不同风险等级确定风险事件的预警、核查、报告、整改路径和对象,并就每个环节的责任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和人员;进一步增强监控机构、监控人员的独立性,提高监控管理的威慑力;深入并强化风险预警及信息反馈机制建设。
3.进一步加快风险评估机制建设。作为业务运行风险集中监控的一个重要节点,风险分析评估基本上尚处于摸索阶段,分析评估经验不足,分析不够全面,风险揭示不够深入,风险评估在风险管理和流程改进中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对各模块的评估结果仍显孤立,亟须进一步将各分项评估的结果融合为一个整体评价结果。要不断提高风险事件确认、风险驱动因素收集能力,不定期进行风险专题分析,加强对重点、关键领域风险的关注,及时发现业务流程中的风险隐患。
4.进一步加强监控队伍建设。业务运行风险集中监控模式对监督理念、监督内容、监督流程、监督方法等多方面均有较大程度的创新和突破。要建立以风险识别能力为核心评价标准的监督人员业务考核体系,对难以胜任监督工作的人员要及时调整。要严格奖惩,严防监督人员在风险事件确认、核实过程中走过场、走形式。对监督人员向相关机构或当事人透露核查信息的,要作为重大违规违纪事件进行严肃处理;对表现突出或有立功表现的监督人员,予以表彰、奖励或晋升工资等级。要大力补充专业素质高、风险分析能力强的专业人员,尽快培养风险管理人才;要加强监督人员的系统操作、业务知识、风险分析技能培训,打造知识密集型的风险管理专家队伍。
注释:
①运行管理是指对全行业务进行核算管理、流程管理、风险管理和服务支持等职能的统称。
②风险管理主要指标包括风险率、风险度和风险值。其中,风险率=风险事件数÷业务量×10 000,即每10 000笔业务所会产生的风险事件数量,其衡量对象可以是某个机构、人员或者是某种业务产品;风险度=累计风险分值÷风险事件数,即特定机构或个人相关风险事件的平均风险程度;风险值(风险暴露水平)=累计风险分值÷业务量×10 000,即衡量特定对象面临风险威胁的现实状况,揭示某个对象受风险事件冲击的程度,其特定对象可以是某个机构、人员或者是某种业务产品。
标签:风险管理论文; 银行风险论文; 银行柜员论文; 交易银行论文; 交易风险论文; 综合柜员论文; 银行网点论文; 银行系统论文; 流程管理论文; 银行论文; 风险识别论文; 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