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诗人的美育梦想-李金发和《美育》杂志论文

一个诗人的美育梦想-李金发和《美育》杂志论文

一个诗人的美育梦想
——李金发和《美育》杂志

文/韩 靖

摘 要: 民国象征主义诗人李金发追随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号召投身美育事业。他的美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所创办的《美育》杂志中。李金发的美育思想的特点和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引介西方的象征主义、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的文化艺术资源,通过改变民族的审美品格进而提升其精神品格;二是将“日常生活”纳入到美育建设的构想中,提出建设“美的人生”,使美育与日常生活现代化结合起来,这一美育思想在今天依然有着现实意义。

关键词: 李金发;美育;《美育》杂志

中国现代美育由王国维、蔡元培于民初开其端,并经由蔡元培的力倡产生了普遍的影响。期间,有不少有识之士追随蔡元培旗帜下的美育事业,中国象征主义诗歌开创者(亦是中国早期雕塑家之一)李金发就是其中一位。李金发的美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主编和主笔的《美育》杂志中。

此前由于李金发在诗歌方面的盛名和影响,他在美育思想和《美育》期刊创办上的贡献却少有人关注及研究。有些涉及,也是零章碎篇,没有全面深入的研究成果。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填补空白,从而丰富我们对于李金发这位民国诗人以及中国早期现代美育事业的认识和理解。

一、《美育》杂志的创办和李金发美育思想的起点

(一)追随蔡元培的旗帜:《美育》杂志的创办

1925年,李金发结束了在法国6年的艺术留学生涯回到上海。1927年11月,李金发和他的留法同窗兼同乡林风眠、林文铮一道受邀于蔡元培主持的大学院工作,林风眠任大学院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林文铮为委员兼秘书,李金发为秘书。其实李金发和蔡元培此前便已认识。据李金发回忆:“我第一次见蔡先生是在欧洲1921年。”(《记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家》,发表于《美育》第二期)回国后,李金发曾为蔡元培塑像,而蔡元培也曾为李金发的著作题写书名,而且为李金发题字“文学纵横乃如此,金石刻画臣能为”。后来李金发将他为蔡元培所塑的雕像以及蔡元培的题字都发表在了《美育》杂志上。

大学院阶段是李金发和蔡元培接触最为频繁,也是李金发受蔡元培影响最为直接的时期。虽然李金发创办《美育》杂志的设想先于他到大学院就职之前,毋庸置疑,在蔡元培身边工作的日子,更加激发了他对于蔡元培力倡的美育事业的积极呼应。李金发在这时期写的《记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家》一文就表达了对于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思想的崇仰:“中国之有今日,间接是蔡先生努力之赐,他以美育代宗教之说,倡于八九年前,虽当时没有宏大的著述,以有系统地发挥,这个思想,然观其年来始终不懈的去提倡艺术就可知他于此主张的坚决,但同时他看见中国物质文明之落后,又拼命地去提倡科学事业,将来中国有科学以济贫乏,有艺术以维系精神,真唯一的光明之路了。”在文章的最后,他还表达了愿意永远追随蔡先生的愿望。

显然,和很多现代美育的先行者一样,李金发的美育思想也受到了西方现代美育思想特别是席勒美育思想的影响——通过美使人获得解放,达到自由。

1928年1月,李金发入职大学院不久,《美育》第一期创刊。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印刷,十六开本,石岑封面题词《美育杂志》。1928年12月《美育杂志》第二期出版。李金发在《记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家》一文中写到,自己在办公室没有事情的时候写自己的东西,蔡先生非但没有阻止,还说“做事而已”。《美育杂志》第二期的材料就是李金发在大学院做秘书时搜集的。1929年10月《美育》第三期出版(从第三期《美育杂志》更名《美育》)。第四期《美育》(复刊号)则迟至1937年1月在广州李金发时任广州市立美术学校校长时出版。虽曰复刊号,但也最终再没有下文。

《美育》虽曰同仁期刊,但主要撰稿人就是李金发本人。跨越十年的时间靠一己之力坚持做《美育》,虽然只出四期,却可见李金发对于美育理想的心心念念。李金发在《美育》第一期《编辑后的话》一文中写到的一段话可视为他的自明心志:“这个杂志,吾绝不敢希望在吾国文化上,有什么影响;亦不敢望美育将会代替宗教。但若读者读了,能觉到人生尚到处是美,尚有一息可以留恋,而来同我们共同研究,则是欣幸的。”这段听起来有点消沉的话却正说明了李金发创办《美育》杂志的初衷,就是响应蔡元培先生“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通过美的教育,改变“吾国文化”,从而使民众享有“美的人生”,这也是李金发的美育梦想。

(二)通过艺术实现人生的“谐和”之美:李金发美育思想的起点

综观李金发思考美或艺术的文字,他始终是从艺术和人生关系的视角来解读美或艺术存在的本质和意义的,这也是他美育思想的出发点:“美是人所造成的,亦是为人而成,要在人的本质上去寻求美的理由。”(《科学与美》,发表于《美育》第三期)

在李金发看来,理想的,或者说“美”的人生特点就是“谐和”。而将“谐和”作为人生理想的同时,他又强调人生各种元素共存的丰富、以及各自解放、各自自由的权利。如“人生是谐和的,它越包含各种元素,越使得其丰富,一切不调之音,它可使之溶解”[1]

然而,人生的自由谐和往往难以实现,在李金发看来,艺术就是在这里凸显出存在的意义。“现实对抗着思想,肉体对抗着精神,艺术是其本身达到和平之力,同时和解悲痛的纠纷”[2]。艺术能够“和解悲痛的纠纷”“第一的美,是出于第一的情欲。”[1]使人生达到和平,这就是进行艺术教育,也是美育的意义。

3)关门终了时雍水高对螺栓的最大工作载荷影响较大,在运行过程需控制卧倒门运行速度以降低雍水高,从而保证卧倒门安全运行。

既然美的人生是“自由的谐和”,那么能够引发人对自由谐和人生之境追寻的美和艺术其特征也是“谐和”。“美的娇艳,是了解全人类的,它造出那无数聪慧的感觉,无须精神,无须肉体,只有谐和。”[1]因此,李金发对于以自由、和谐为特征的古希腊文化非常崇慕。他在发表于《美育》创刊号上的《编辑后的话》一文中开篇写道:“我们所崇拜是希腊文明。”10年之后,李金发在《美育》复刊号的《复刊感言》中又写道:“我们憧憬着埃及及古希腊罗马的光辉。”同时,李金发也在《美育》上发表译介了不少古希腊罗马的文化艺术,如《希腊人生活之实况》《希腊理想与东方主义之分歧》等。(均刊于《美育》第四期)。

但是,当李金发留学结束回到国内,当他亲身感受到国人思想禁锢蒙昧之深重,当真正涉及到改变国民性的时候,他就特别注重艺术开启人之解放和自由,鼓励人反抗的一面。比如,他特别强调艺术反对社会平庸道德束缚的一面。“美学的价值是不能以他的道德法去衡量的……”“惟什么有些好的感情又不美呢?因为如它只是简单平庸,毫无异彩地表现出来……”(《艺术与道德》,发表于 《美育》第三期)以及“艺术家最先的需要条件是自由,……但是如艺术家要想使一切人都高兴,那只有成为平庸了”[1]。因此,当李金发考虑引进西方的文化和艺术作为开启中国美育事业之资源的时候,他便将目光投注在了更具个体解放和社会反抗精神内涵的文化艺术资源,具体说来,也就是对于象征主义、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等文学艺术的引介。

插图众多是《美育》的一大特色,如第一期的146页中,图片就有86页。这些图片都是李金发留学法国及游历德国、意大利时搜集的资料图片,以绘画,雕塑和舞蹈为主,且舞蹈题材最多。图片中,演员曼妙的身材、精致的服饰和妆容、高蹈优美的意境,都散发着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的气息。并且,这些舞蹈绝大部分都是“自由舞”或者“任情舞”。舞蹈作为身体艺术,既是肉体的自由,亦是灵魂的高蹈,显然最能够表达李金发所追求的那种灵肉合一的谐和人生境界。

二、从改变审美品格到改变精神品格:《美育》对西方文学艺术的引介

众所周知,李金发是中国第一个象征主义诗人。在创办《美育》之前,李金发就以其具有象征主义色彩的诗歌蜚声中国诗坛。他的那些以青春,爱情,离别,死亡为题材的诗歌,诗境上注重内心体验,手法上注重暗示象征,意境朦胧神秘,风格象征唯美,对比当时文风简陋直白的白话诗坛来讲,的确不同凡响。李金发也因此被誉为“诗界晨星”“东方鲍特莱”。(黄参岛《〈微雨〉及其作者》,《美育》第二期)。《美育》第二期刊发了李金发的《怀旧之思》《临风叩首》等诗歌,《美育》第三期刊发了组诗《灵的囹圄》,其中录有李金发的诗歌13首。《美育》第四期刊发了李金发所译的12封法国象征主义诗人魏尔伦的信《凡尔伦的信札》。

A 34-year-old male patient,with a 4-day history of severe diarrhea,was hospitalized in our hospital in July 2015.He presented with watery stool(5-6 times per day),mild abdominal distension,debilitation and poor appetite.

1.4.1 qRT-PCR检测全血中Tim-3、TGF-β、Smad3、Smad7、Foxp3 mRNA的表达

刊发的绘画和雕塑作品多以年轻貌美的女子为表现题材,意境浪漫唯美。而且这些作品中的女子,大都拥有显而易见的肉体魅力,流露出关注感官愉悦的唯美主义倾向。如《美育》第二期刊发的法国画家白露斯的作品《渚边睡妇》,表现的是一躺卧在岸边水草旁的裸睡女子;在第三期刊发的油画《晨妆》中,对镜梳妆的女子正掀衣欣赏自己丰满的身体;同期发表法国画家Glaize的油画《初醒》,李金发则赞其“其肉的丰美与光的谐和之表现是很有价值的”。而唯美主义注重形式美的倾向在《美育》中也有体现:“或者意欲的表现。但是又不是其本身,而是其形式。”[3]《美育》第三期刊发的油画《宽容的猎神》,以女性肉体的优美线条填满整个画面;第二期刊发的法国雕塑家八多罗姆所作的《秘密》,表现的是几个裸体少女,她们背对观众,动态优美,作品非常具有装饰性和形式美。

在谈到“五四”文学的时候,陈思和认为在启蒙文学的传统,即以文学创作作为传播新思想改造旧社会的手段之外,还有一个文学的启蒙传统,“即从新的审美形式和审美内容来提高民族的审美品格,正如文艺复兴是从古希腊的雕塑中重新发现了人体的美,进而认识了人的价值一样,文学的启蒙是一种在美学意义上的‘人的文学’”[2],而李金发在《美育》中对西方象征主义、浪漫主义,唯美主义等艺术的大量引介,无疑就是在做“以新的审美形式和审美内容来提高民族的审美品格”,进而改变民族的精神品格的工作。所以笔者在此认为,李金发在象征主义诗学上的贡献也应该纳入到他的美育思想中给予重新阐释并赋予新的意义。

目前,城市管道污水的温度全年在15~20℃,存在着巨大量的废热。可以通过热泵供热系统的提升作用,回收低位热量,实现污水的能源再利用。

在绘画上,李金发也非常注重象征和表现的美学风格。他说:“艺术家画的不是事物的本身,而是其感觉……艺术是个体的情感及人类的战栗,情绪联合到模仿的事物而使之变形。”[3]《美育》发表了不少带有象征主义和表现主义色彩的绘画。如第二期刊发的王果夫(即梵高)的《自画像》,法国表现主义画家罗秃力(即图卢兹·劳特累克)的《午餐》,第三期刊发的画家Crossmann的带有表现主义色彩的人像素描,以及W.S.Matan的《肖像》,表现高楼大厦之间的现代灵魂。

2013年,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水利部农村饮水安全中心按照部党组总体部署,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扎实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紧紧围绕农村水利发展目标任务,全力做好重点领域技术支撑和服务工作,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发挥了重要支撑保障作用。

分类商品学以《商品学》理论知识为基础,阐述食品、纺织品、日用商品、家用电器等商品的使用价值及应用技术等,本部分内容中如果采用纯理论教学不仅抽象而且空洞,许多教师通过配以示例、图片、影像等方式,但效果仍不佳。只有通过实验教学才能让教师将课堂内容讲解清楚,让学生能更有效地理解课程内容。因此,从软硬件设施上很难保证本门课程的教学效果。而海南大学目前还没有积累相关的教学资源,建设相应的教学资源基地、教学实验室,更不用说实践教学基地,对实践设施的配备环节薄弱。

《美育》所发表李金发组诗《灵的囹圄》,其中除录有李金发的13首诗歌外,文后还附有三位年青诗人的诗歌并附有他们写给李金发的信。令人惊讶的是这些信中体现了李金发受当时年青人追捧的程度。署名“一个爱读大作的人——林松青”赞李金发为“文坛上之一大明星”;云南作者张家骥写道“我是早就醉心倾倒于先生的诗的一个”,而金陵大学学生林宪章则称李金发为“精神上的指导者”。李金发的诗歌艺术和他的《美育》杂志之所以受到年轻人热捧,深层的原因在于,李金发通过自己的诗歌创作和《美育》杂志体现的不仅是一种艺术上的新的审美品格,而且是一种崭新的精神品格和人生态度。象征主义的诗艺讲求的是“刹那间”的意向,人生追求的是瞬间的领悟。在至美的体验中,自我获得极大解放。而浪漫主义的个人反抗,唯美主义在颓废沉沦和为艺术而艺术的人生表象下也暗含着对于平庸和虚假的革命颠覆精神。这种艺术和人生的追求在讲究文以载道、家国责任的中国文化中具有独异的色彩,能够打动当时年轻人的心也是可以理解了。

“颓废主义是唯美主义发展成熟的酵母,颓废主义自身也在唯美主义中得到发展。”[4]李金发也很偏爱感伤颓废的题材。据记载,在李金发留学法国学习雕塑的时候,“一次,一个刻大理石的教授来看他哪一个作品可以用到大理石上去”“不料一开门,反吓得他连退几步,因为他的雕刻满是人类作呻吟或苦楚的状态,令人见之如入鬼魅之窟”[5]。而《美育》第二期刊发的李金发为林风眠所做的面部塑像,亦是面部流露出苦楚的神态。《美育》第一期刊发的法国画家卡累(今译卡里埃(1849-1906))的《失望之妇》以及美国画家豪厄尔(S)的绘画《病童》,《美育》第三期刊发的德国雕塑家Sinding所作雕塑《被掠之母》《受伤的女骑兵》,作品均是伤痛状态。如果说上述作品还流露出人道同情的色彩,那么《美育》第一期刊发的舞台剧照《死之逝》,流露出美之幻灭和对死的迷恋,则是纯正的唯美主义趣味;《美育》第二期刊发的德国爱把兰教授的雕塑《梦》,法国雀曼的雕塑《热欲》,第三期刊发的德国Klimsch的雕塑《幻想》,表现的都是爱欲的感伤;第三期刊发的著名的巴洛克艺术大家贝克尼尼的作品《圣德丽莎》,表现的是对于死亡和爱欲的双重热情。《美育》第三期还刊发了7张莎乐美题材的舞蹈图片,而莎乐美正是西方唯美主义者最热衷表现的题材。

此外,浪漫唯美的情调也体现在《美育》杂志的美学风格和装帧设计上。《美育》印刷精美,插图多。特别是第二期全书铜版印刷,而且有彩色插页。由于成本高,刊物定价也相对比较高(每本两元)。由于读者认为杂志普遍都很便宜,逐于1929年10月出版第3期时,《美育杂志》改名为《美育》。

《美育》第二期刊发了一组具有浪漫唯美倾向的文学艺术哲学大家的照片。如日本画家藤田嗣治和其夫人的合影,意大利的著名画家和小说家邓南遮潇洒生活的照片,以及雨果80岁时结婚的照片等。唯美主义大师王尔德自然是李金发不会遗漏的人物,《美育》第一期就刊发了王尔德和同性恋人答格剌士的合影。李金发也非常推崇尼采和拿破仑。《美育》一期刊发雕塑《拿破仑之末日》,并且配文字说明:“传说在他病中,曾发呓语道:‘何其美满的皇帝啊!三千万人是服从我的命令的”或‘什么一个小说的人生!’”,并在《美育》刊出关于拿破仑遗物的照片8帧。《美育》第四期则刊发了尼采的文章《与华格纳绝交》。

李金发对浪漫主义、唯美主义的趣味不仅体现在美学上,他还极为推崇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者的独立特性以及敢于破坏颠覆的人生态度。他写道:“故艺术家之个性如何,倾向如何,都听其自由发展,返于自然也好,返于原野也好,遁迹山林也好,离群独居也好,以及杀人放火,为情决斗,愤世自杀,改革世界,这都是人生的幻景,烈火的光明”。(华林《烈火:生命的燃烧》,《美育》第1期。注:华林为李金发笔名)。在署名华林的又一篇文章《怀拜伦——致李金发先生》中,李金发高度赞美拜伦,“梭班”(注:肖邦),拉马丁,卢梭的伟大人格:“魔鬼也罢,天仙也罢,地狱也罢,天堂也罢,我们除了‘爱美’外,什么都不顾虑的。”“足见拜伦诗集,无处不流露他的热烈真情,以恐骇社会,破坏道德为儿戏。”“在万般罪恶中,只有一个善,这个善,已经足以表彰他伟大的人格而有余了。”

工程结构试验是工程专业的必修课,包括科学研究和生产评估。其中,科学研究是研究和开发新材料,新结构和新技术的重要手段。生产测试用于施工质量评估,结构可靠性测试,剩余寿命估算和灾害结构事故识别。该课程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在工程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实践环节往往是在考试指南的基础上进行的,这减少了学生的参与。同时,测试环节的独立性太强,测试内容和使用的知识不一致,这可能会导致学生认知的局限。特别是,生产测试和科学研究测试的作用往往被忽视,理论与现实之间的联系也较少。

三、建设“美的人生”:《美育》对日常生活现代化的诗意想象

李金发的美育思想不仅仅停留在引进西方文化艺术资源以改变民族审美品格和精神品格,而且他将“日常生活”纳入到他的美育构想中,一直强调“美的人生”“生活之美”,这是李金发美育思想中非常与众不同的一个视角,在当时是前卫的,就是在当下依旧有意义。

在《中国宝贝》系列文章(刊发于《美育》1.2期)(一)中,李金发对于中国的文化、艺术以及国人的生活状态几乎做了“全盘否定”,并用了四个字来概括中国人的生活状态:生活无美。李金发这样描述他眼中的中国人:“世界上著名之肮脏无文的是中国人……他们的居住,安适过么?他们的衣裳,好看过么?……中国人则常富有巨万,亦蓬头垢面,奄奄一息。常常在中国之最高级之社交与生活中,亦可发现可怕的丑陋,虽西洋最平庸之人,亦不会做到的。”这些有些偏激的言论正体现出五四一代知识分子在沐浴了欧风美雨,归国之后面对满目疮痍之时特有的爱国之心,求变之心,于李金发而言,“求变心切”具体体现为:希望中国人早日过上美的生活,拥有美的人生。

护理前,两组甲状腺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B组甲状腺功能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借助《美育》,李金发构想了他理想中的“美的人生”形态。

首先,是体态和仪容之美。 李金发在刊发于《美育〉第1期的《女性美》一文中,高度赞美古希腊人对于人体美的重视。《美育》中刊发了很多表现人体美的图片。比如第1期刊发了6张冠名《体态美》女性人体摄影,第3期刊发了四张冠以《肉体与光》标题的人体摄影作品,以及其他以人体为题材的摄影作品,如《动的美》《现代幽灵》《命运之球》等。《美育》还发表了很多以大自然为背景的表现体育运动的摄影,如《在大自然怀中》《水中幻影》《振臂欲呼》《拾石投之》等,传达身心解放自由的观念。

对于服饰之美的关注。《美育》第一期刊发的6张冠名《体态美》的女性人体摄影中,其中第(三)(四)(六)配图文字还写有“长裙美”“围巾美”“黑纱美”等标题。《美育》第三期刊发《古装图案·服装设计图》一张,是较早的服装设计图;同期还刊发一组时尚华服的照片。李金发本人对于仪表也相当重视,刊发在《美育》上的李金发的照片,西装革履,金丝眼镜,头发梳得一丝不苟,发油铮亮,拿着香烟,是当时上海青年艺术家的时髦装扮。

电气控制原理如图6所示。图6(a)、图6(b)两图比较,不管是电器元件、触点数量、连接导线的数量都是一样的,分别是5只、9个、13条。按钮连线也是6根,但图6的按钮和接触器连线较集中。

美的人生不仅是外在的美,更要有内在的性灵。《美育》第一期刊发了《美国女明星史璜生之化装》的图片,在这位女明星不同的造型和表情图片下面配以(一)华贵(二)娇嗔(三)惊喜(四)倨悍(五)痴(六)天真等标题,凸显的是西方艺术家性灵的丰富和深度,同时所刊发的《德国男明星雅宁(Janning)之化装》的图片也是以这位电影史上第一届奥斯卡影帝的各种不同形象的剧照来表现艺术家对于人物的理解和艺术创造的能力。

两性关系自然是李金发“美的人生”设想中重要的方面。早在为诗集《为幸福而歌》所做的序言中李金发就写道:“情诗的‘卿卿我我’或有许多阅者看得不耐烦,但这种公开的谈心,或能补救中国人两性间的冷淡。”在《女性美》这篇文章中,李金发从男性视角提倡一种健康的对待女性的态度,并认为“能够崇拜女性美的人,是有生命统一之愉快的人”“能崇拜女性美的社会,就是较进化的社会”。创办《美育》时期李金发本人也正拥有着幸福的情感生活,他当时的夫人屐妲是位美丽而有才情的法国女子,1925年跟随李金发回国,两个人志同道合,感情甚笃。李金发的小说《茵尼的悲哀》(《美育》第一期)中可见两人爱情生活的影子。屐妲也在《美育》上发表绘画作品,如《美育》第二期就刊发过屐妲的一幅有象征主义色彩的作品《永远的偶像》。

人生谐和不仅是人之内外灵肉的和谐,还有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当时李金发就注意到了环境问题。在《中国名胜与出家问题》一文中李金发对中国的环境问题进行了批评,认为西湖虽然在“以粪为邻的中国,实为不可多得干净土,但苟有欧美人之建设精神,则光辉不难千百倍于此”。而在李金发的回忆录中,他念念不忘当年在法国留学时候所见过的厨房的整洁。

李金发注意到了环境的美和城市文明和现代化的关系。《美育》第四期刊发了一幅由当时的杭州艺专教师刘既漂所绘的特意标明“流线型”的《新式住宅》彩绘图,应该是较早的室内设计图。1929年,李金发为范文照、赵深设计的南京大戏院(今上海音乐厅) 的门楣上创作浮雕,浮雕内容为模仿古希腊罗马艺术风格,表达了对音乐和艺术的致敬,是我国早期城市雕塑(注:1959年,浮雕被铲去)。在《美育》中还出现了电影院、咖啡馆、舞厅等表征着现代都市生活设施的图片或者文字信息。

总之,在《美育》中,李金发为我们勾勒出了这样一幅日常生活场景:外表靓丽、内在性灵的男女享受着他们高质量的物质和情感生活。正如《美育》中刊发的一幅摄影图片所表现的那样,一对穿着入时、气质文明的青年男女正在咖啡馆温馨的灯光下约会,这样的日常生活场景,是不同于传统和以往的中国人的生活,而是对日常生活的现代化的诗意想象。这样的日常生活也是李金发心目中的“美的生活”,是他期待中国人早一点能实现的。

此外《美育》还刊登了很多外国风光风俗图片,以期开阔读者视野,如美国湖山远景、德国夕阳归马等。并且,他还有一种自觉的文化对比意识,如将国外大教堂和中国庙宇进行对比;既有美国雪景图片,也有江西牯岭雪景图片;第三期上刊登两张摄影作品,一张为《日本之月升》,一张为《巴西之月落》。另外还介绍国外风俗新闻,如西班牙的斗牛和《美国保险百万元之舞足》。他大约想以此努力为中国人的精神和见识打开一扇窗。

李金发的美育思想虽然吸收了西方的文化艺术资源,特别是唯美主义等,但是还是有所不同。对于西方唯美主义者来说,他们为艺术而艺术的人生态度、对于美和颓废的追求、沉溺感官享受,其动机则是对平庸日常和虚伪社会道德的反动,是建立在西方现代化的背景之上。但是,李金发借鉴唯美主义的动机并不是如此,而是对个体世俗幸福生活的肯定,这也是他对唯美主义等西方文化资源在中国刚刚开启现代化之旅的启蒙时代的改造。

罗强烈认为,《边城》等作品构建的湘西是一个乡土原型,这种乡土原型作为现代文明的对立面存在,其中折射的人与人的关系属于作者的理想重构,人与自然的关系则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相互依存的。罗强烈进一步指出,乡土原型使作家形成了独特的叙事模式,比如沈从文笔下的人物或多或少地类型化了,许多人物是人格化的湘西[20]。“乡土”这一原型概念的提出是否合理还有待商榷,称之为“还乡原型”或许更为贴切。所谓“还乡原型”,指作者离开故乡后根据对故乡的记忆和印象在文学作品中重构的故乡,从而从精神上实现对故乡的回归。

李金发的美育思想代表着中国的美育事业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发展成果。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随着北伐结束、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社会逐渐走向经济和文化的平稳建设阶段。激荡的启蒙思潮逐步趋于理性,美育的内涵也从初期立民强国的外在目标向更为注重文化精神的改造,以及更为注重个体人生的方向转换。李金发的美育思想从引介象征主义、浪漫主义、唯美主义入手,“以新的审美形式和审美内容来提高民族的审美品格”,进而提升民族的精神品格;同时,将这种美的追求和对于个体世俗人生的肯定结合起来,使艺术和美与人的日常生活现代化结合起来,这一主题在今天依然有着突出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金发.艺术之本原与其命运[J].美育,1929.

[2]李金发.风景画论[J].美育,1929.

[3]叶世祥.中国现代审美主义思想的理论形态:以20世纪20—40年代为中心[J].文学评论,2010:13-18.

[3]刘聘.论唯美主义、象征主义与颓废主义之间的联系[J].张家口师专学报,2000:22-25.

[4]黄参岛.《微雨》及其作者[J].美育,1928.

作者简介 :韩靖,文学博士,肇庆学院美术学院美术学副教授。

实习编辑:姜闪闪

标签:;  ;  ;  ;  

一个诗人的美育梦想-李金发和《美育》杂志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