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市社会福利中心 河南新乡 453000
摘要:目的:探讨引导式教育对脑瘫儿童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的12例脑瘫患儿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将其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均6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患儿采用引导式教育护理,比较两组患儿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儿的CPMFS和MMSE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的护理满意度(6例,94.44%)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6例,77.78%),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采用引导式教育对脑瘫患儿进行护理,其护理效果好,有利于提升患儿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引导式教育;脑瘫儿童;康复效果;改善作用
脑瘫患儿在智力、运动、情绪表达以及人际交往方面都与正常人有所差异。基于此,护理人员需要为患者提供引导式教育方式,促使其能力提升[1]。因此,本文呢将主要探讨引导式教育理念对脑瘫儿童康复效果的改善效果[2]。详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来我院12例脑瘫患儿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6例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2例;年龄1—9岁;平均年龄(4.21±1.36)岁。观察组6例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3例;年龄2—10岁;平均年龄(4.35±1.57)岁。两组患儿在一般资料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患儿采用引导式教育护理,观察组的详细护理方式如下。
在引导式护理方式下,护理人员开设相应的课程,按照患儿年龄进行分组,对患儿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式教育。从患儿每天起床开始,引导患儿进行刷牙、上厕所以及刷牙等各种日常生活行为。对于表现好的患儿,护理人员可以进行适当地奖励或者表扬。同时,开展节奏性的诱导活动,让患儿进行简单的抓取、拍手等动作训练。其次,在游戏过程中,护理人员要给予患儿充分地与人交往的机会,促使患儿的语言能力提升。在引导过程中,护理人员还需要指导相关人员学会正确的引导患儿,并加强与护理人员的联系。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结合实际的护理情况,对训练计划进行相应地调整,促使康复训练方案能够顺利地进行。同时,在树立患儿训练的信心,使其保持耐心,逐步地引导患儿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
1.3 评价标准
采用运动功能障碍表(CPMFS)以及简易智力状态表(MMSE)对患儿的临床护理效果进行评价。总分100分,分数越高,说明护理效果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专业的统计学软件对所搜集的材料进行分析,采用t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儿CPMFS和MMSE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儿CPMFS和MMSE评分无明显差异。护理后,观察组患儿的CPMFS和MMSE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详细情况见表1.
2.2 两组患儿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儿的护理满意度(6例,94.44%)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6例,77.78%)(P<0.05)。
3.讨论
脑瘫患儿的自主能力比较差,会直接会患儿的正常生活、身心健康产生较大的影响。与此同时,也会为脑瘫患儿家庭带来较大的负担[3]。因此,在治疗脑瘫患儿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患儿的护理,通过对患儿日常生活进行引导,促使患者的运动功能以及智力状态得到有效恢复。
从本次研究中来看,观察组患儿的CPMFS和MMSE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的护理满意度(6例,94.44%)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6例,77.78%)。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儿采用引导式教育方式,将教育以及康复训练融为一体。针对患儿的实际情况,考虑患儿需求,为患儿提供正确的引导。为提升患儿日常生活的技能,最终提升患儿的自主意识与能力。在训练中融合运动、语言以及人际交往训练,促使患者的智力与动作能力提升,同时提高了患儿护理满意度。
综上所述,采用引导式教育方式对脑瘫患儿进行康复训练,有利于提升患儿CPMFS和MMSE评分,患儿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借鉴。
参考文献:
[1]银芳.刘字.我国脑瘫儿童康复服务中的问题探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5,25(6):595-597
[2]汤明丽.吕复莉.小儿脑瘫康复治疗的现状及进展[J].安徽医学,2015,36(9):12—15.
[3]李颖.杨玉辉.孙绍蓦.等.引导式教育介入对脑瘫儿童康复疗效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6,28(36):5997-5998.
论文作者:王方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26
标签:患儿论文; 脑瘫论文; 对照组论文; 两组论文; 高于论文; 满意度论文; 统计学论文; 《健康世界》2017年2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