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子之“武”论文

论孔子之“武”

●邢海滨,张 明

(曲阜师范大学 文学院, 山东 曲阜 273100)

摘 要: 孔子往往被后人尊称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这些都是人们从“文”的方面对其所取得的成就进行的评价。然而,孔子不仅能“文”而且能“武”,这种“武”主要表现在其强壮的身体素质、善射御的军事技能,大智大勇的军事实践能力以及反战、礼战、慎战的军事思想等四个方面。研究孔子之“武”,对于全面认识、理解孔子及其提倡的“仁”的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孔子;“武”;“仁”

张明(1975-),男,山东曲阜人,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美学及传统文化研究。

孔子往往被后人尊称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这是人们从知识学问、道德品格、思想地位等“文”的方面对孔子的评价。然而,孔子不仅能“文”,而且能“武”。对于前者,目前学界研究已较完善,有大批代表性的成果,如李泽厚的《孔子再评价》(1980)、匡亚明的《孔子评传》(1985)、南怀瑾的《孔子和他的弟子们》(2016)等;而对于后者,学界涉及较少,相关研究比较薄弱。鉴于此,本文尝试探讨一下孔子“武”的一面,希望以此来更加全面认识孔子,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解孔子提倡的“仁”的思想。

“武”字的“甲骨文=(戈:兵器)+(止:脚趾,行进)”,表示持戈而行。《说文解字》释“武”曰:“楚莊王曰:‘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爲武。’”此处“武”的意思就是“平定乱世,建立战功,止息战争”,故“止”“戈”会义为“武”字。《新华字典》对“武”字的主要释意为两点:其一,与“文”相对,指军事或技击,如武装、武器、武术、动武、文武双全等;其二,指勇猛的个人体质或风格,如英武、威武、武士等。综合上述释义,同时联系孔子的整体思想,本文将从身体素质、军事技能、战争实践、军事思想四个层面具体阐述孔子之“武”。

一、孔子能“武”的身体素质

《论语·述而》记载“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意思是说孔子温和而又严厉,威严而不凶猛,庄重而又安详。可知孔子确实有“厉”和“威”这样“武”的仪态。下面从孔子家族遗传基因和身体素质两个角度论述孔子“武”的一面。

所谓教育中的转机,是指孩子们升入新的年级,上了某一堂课,参加了某一次活动,或看了某一本书时,产生的主动进步的愿望。我努力把握住教育中的转机,促进待放蓓蕾的醒悟和转变,使教育转化水到渠成。

(一)家族遗传基因

孔子的六代祖孔父嘉,为宋国大司马,掌管军事。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武力绝伦,在当时以勇猛著称。《左传·襄公十年》记载:“襄公十年,晋人围偪阳。偪阳人启门,诸侯之士门焉。县门发,郰人纥抉之以出门者。”在偪阳之战中,叔梁纥力托城门,救出众多士兵,从此“以勇力闻于诸侯”。叔梁纥除勇力外,还善战。《左传·襄公十七年》记载:“秋,齐侯伐我北鄙,围桃。高厚围臧纥于防。师自阳关逆臧孙,至于旅松。郰叔纥、臧畴、臧贾帅甲三百,宵犯齐师,送之而复。齐师去之。”《左传》记载的这件事发生在公元前556年秋季,这时齐灵公攻打鲁国边境,高厚把鲁国司寇臧纥围困在防地。郰人叔梁纥与臧畴、臧贾率领三百名甲士夜袭齐军,把臧武仲送到旅松后返回防地,齐国不久即退兵。叔梁纥能征善战,与鲁国名将狄虒弥、孟氏家臣秦堇父合称“鲁国三虎将”。因战功卓著,曾官任郰邑大夫。孔子身材魁梧,勇猛过人,应该有家族遗传基因的影响。

(二)孔子身体素质

1.孔子身材魁梧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而在2015年考古发现的海昏侯刘贺墓中,出土了一个带有孔子画像的屏风,上面描述的孔子身高是七尺九寸。“九尺有六寸”和“七尺九寸”差距较大,关于这一点有学者做过论证,这里我们引用《孔子身高争议,都是尺度惹的祸!》一文的观点加以说明:中国古时,不同时代度量衡是不一样的。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据考古出土的春秋鲁尺,一尺=20.5cm来计算,孔子的身高是:20.5cm×9.6 =196.8cm。《史记》成书于汉代,据考古出土的汉代骨尺,一尺=23.1cm计算,孔子的身高是:23.1cm×9.6=221.7cm。而用汉尺来计算海昏侯墓孔子屏风上记载的数据,孔子的身高为:23.1cm×7.9=182.4cm。到底是196.8cm、221.7cm还是182.4cm,我们现在不好确定,但是我们基本可以确定的是孔子身高超过常人,身材魁梧。

2.孔子力气大

2.2.1 研究工具:以SATI 3.2、SPSS 21、Ucinet 6.0、Bicomb 2.0为主要研究工具,其中Bicomb2.0是由中国医科大学医学信息系和沈阳市弘盛计算机技术有限公司共同研发。

《列子·说符》记载:“孔子之劲能拓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吕氏春秋·慎大览·慎大》也有同样的记载:“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 门关,即门闩,门上的横插。普通的城门栓,可重达百十斤,都城的城门栓,就更粗重了。“夫子之力能举关”,意思是说,孔子力气很大,一个人就能把闩城门的木杠举起来。

3.孔子勇猛、行动迅速

《淮南子·主术训》记载:“孔子之通,智过于苌弘,勇过于孟贲,足蹑与郊菟,力招城关,能亦多矣。”孟贲是古代著名勇士,关于孟贲的事迹,《东周列国志》有描述:“有齐人孟贲字说,以力闻,水行不避蛟龙,陆行不避虎狼,发怒吐气,声响动天。尝于野外见两牛相斗,孟贲从中以手分之,一牛伏地,一牛犹触不止。贲怒,左右按牛头,以右手拔其角,角出牛死。人畏其勇,莫敢与抗。”《史记·秦本纪》有记载:“武王有力好战,力士任鄙、乌获、孟说皆至大官;王与孟说举鼎绝膑死,族孟说……”而孔子“勇过于孟贲”,孔子之勇可见一斑。“足蹑与郊菟”是说孔子动作迅速,快步如飞,能追上狡兔。通过上述分析可见孔子的身体素质是完全具备战场搏杀御敌能力的。但孔子主张“仁”,而“不肯以力闻”。

读者们,去绘制一张记忆的地图。记忆许给你的是一个远景,它包括那些最为隐秘的信息和最为顺从的感情与感觉。我们的一切解释都来源于眼睛,因为人始自于眼睛,其他的都是些材料,它们没有回应能力又饶舌。我们通过眼睛观看,也通过眼睛来确认。我们有视觉的精明机警和当下的清晰透澈,但回忆却认为在我们说出之前的一切都是它给我们的。慢慢地就这样我们有了这样一种认识,即为我们所有的这个“这里”其实是记忆的一个花招,因为记忆有要追上别的更多的记忆的压力,即将来,因而它必须给自己一个定位。徐浡君将这两者都统一起来了,即过去和现在,也就是说,通过这两者他得到了未来。

二、孔子的军事技能——善射御

西周时期以车战为主,射御是当时主要的军事技能。射,指射箭的技术;御,指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本文通过论证孔子精通射御这两种军事技能,进而论证孔子能“武”。

(一)学射御的背景

周立国之后,在巩固政权的过程中,极为重视武力建设,反映在教育上就是加强射御之教。西周学校对射御的教学要求极严,各有五项标准,即所谓“五射”和“五御”。《周礼·地官·保氏》记载:“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东汉郑玄《周礼注》对“五射”和“五御”做了明确列举,五射即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五御即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需要解释的是,现代有的学者将“执御”解释为驾车,这是一个误会,“执御”绝不可混同于一般的赶车。先秦一般赶车称“仆”,如《论语·子路》中“子适卫,冉有仆”;驾驭战车才称“御”,如《诗经·车攻》“徒御不惊”;《庄子·达生》有“桓公田于泽,管仲御”之言。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腾兴建先生在《令鼎铭文补释——以驭、御、仆三字用法的区别为中心》(《邢台学院学报》,2015年第3期)一文中对驭、御、仆三字做了研究: “驭”指一般意义上的执鞭驱马,“御”专指兵车上的驾车者,而“仆”专指普通马车上的驾车者。

春秋时期,各诸侯间争霸战争频繁,在这混乱的时代,当一切问题难以解决的时候,武力是直接的解决方式。《左传·成公十三年》中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可见特殊的社会历史环境,决定了战争与祭祀一样受到普遍重视,射御自然也就因战争需要而受到关注。在这样的西周传统和春秋争霸时代背景下,孔子学习、掌握射御这两种军事技能并且把其作为六艺授课内容教授给自己的学生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二)孔子善射御

孔子的射御技能如何呢?从相关记载我们可以窥斑见豹。

孔子善射。《论语·述而》记载:“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弋,是用带生丝的箭来射鸟,孔子可以使用带生丝的箭来射鸟。另《礼记·射义》记载:“孔子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孔子在矍相的园圃里演习射礼,围观的人多得成了一堵墙,可见孔子射箭技术的高超。

孔子善御。《论语·微子》里记载:“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这表明孔子曾亲自为学生驾车。《论语·子罕》记载:“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可见孔子对自己“执御”技术的高度自信。

综上所述,如果以当时的军事技能“射御”作为“武”的内容的评判标准的话,那么孔子无疑是当时的“武林高手”。

三、 孔子及其弟子的军事战争实践

孔子不但精通射御等军事技能,而且还具有指挥战争的军事才能。《左传》《史记》等书籍记载的相关史实为我们研究孔子及其弟子的军事战争实践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一)孔子的军事实践

孔子的军事实践活动主要体现在“夹谷会盟”和“堕三都”历史事件中。

1.“夹谷会盟”

(1)会盟前,“文事武备”

鲁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齐景公邀鲁定公在夹谷会盟。《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摄摄相事,曰:‘臣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古者诸侯出疆,必具官以从。请具左右司马。’定公曰:‘诺。’具左右司马。”孔子懂得“文事武备”,做好了充分的战争准备。

从夹谷会盟全过程来看,孔子不但重视“武备”,而且还能随机应变,步步为营,既有大智又有大勇,具有军事才能。

会盟初始,齐国以奏四方之乐为名,让莱芜当地的兵士全副武装突然登场,欲劫持鲁定公。《史记·孔子世家》记载此时孔子趋而进,曰:“吾两君为好会,夷狄之乐何为于此!请命有司!”随后,齐国用倡优侏儒戏于前。孔子命“有司加法焉,手足异处。景公惧而动,知义不若,归而大恐”。订立盟约时,孔子又针锋相对, 趁机收回齐侵占的鲁国汶阳地区的郓龟阴三地。

(3)会盟后,果断撤离

孔子拒绝齐国会盟后的飨宴邀请,迅速离开是非之地,避免节外生枝,可见孔子心思细密。

(2)会盟中,大智大勇

从上表看出,全书引用(化用)情况涉及篇目22篇,共37处,其中有对典故的直接引用,也有对旧词的新用,但总体而言直引的情况比较少。相较而言,根据道家文献的意义另赋新意的情况更多。刘勰将自己对道家典故的理解创造性的融入文章中,增添了《文》的例证性和阅读的新颖性。

通过大跨径桥梁的施工控制计算,可以对各个施工阶段的桥梁理论标高进行相应参数获取。在正式施工中,如果不进行作业控制,很有可能导致施工误差堆积,干扰施工成桥,甚至有可能导致桥梁无法合龙,所以在实际施工时,需要在施工设计计算时采用一些假定参数和大量指定参数,建立计算模型,实现对大跨径桥梁施工作业的误差控制[4]。

平台03版页面设计采用的是表格布局,其大量冗余的代码使文档的体积日益臃肿,可读性和可维护性也越来越差,浪费了大量的带宽。Div+Css网页设计技术由于其严格的技术规范和简洁的代码,替代了原有的TABLE技术。用此两种语言实现同一个效果如图2所示,可看出DIV+CSS开发速度要比Table快。而且布局更精确,使网站版面布局修改变得更简单,能够适应未来多种客户端需求,节约站点所占空间和站点流量。

图2为建模期(1997—2012年)白城站主要天气模态对应的逐日降水累积概率分布,横坐标为特定天气模态下日降水量的分布区间,最窄为0~2.1 mm(第6种天气模态),最宽为0~68.3 mm(第20种天气模态);纵坐标为累积概率值,范围是0~1。降水量为0 mm时的概率是该天气模态下不发生降水的可能性,值越大表明越不可能发生降水。结合表1和图2,不发生降水的概率和降水区间宽度两个要素能够统一反映出该天气模态下发生降水的概率大小和降水强度情况。临近天气模态对应的逐日降水累积概率分布相似,距离较远的天气模态对应的逐日降水累积概率分布差异较大。

孔子担任鲁国司寇后,坚持贯彻“强公室,抑私门”政策,提出“堕三都”的主张。同时孔子也很清楚,“堕三都”会触动“三桓”的切实利益,必须取得国君的支持。《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定公十三年夏,孔子言于定公曰:‘臣无藏甲,大夫毋百雉之城。’”孔子与鲁定公谋划,利用“三桓”和他们家臣之间的矛盾,借“三桓”之手拆掉他们自己的采邑,以此削弱“三桓”的势力。

《左传·哀公十一年》记载:“季孙谓其宰冉求曰:‘齐师在清,必鲁故也。若之何?’求曰:‘一子帅师,背城而战。不属者,非鲁人也。鲁之群室,众于齐之兵车。一室敌车,优矣。子何患焉?二子之不欲战也宜,政在季氏。当子之身,齐人伐鲁而不能战,子之耻也。大不列于诸侯矣。’”面对齐军压境,冉求审时度势分析对比了敌我兵力,陈说利害关系,坚定了季孙氏的作战决心。然后,冉求又抓住机会,用激将法促使叔孙、孟孙出兵。

根据飞轮的外观情况进行简化,将其默认为一个平面,不计厚度和表面的孔。对同一个驱动点敲击3次,最终接收数据为3次数据的平均值。

在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夏,“堕三都”的行动开始了。孔子实行了由弱开刀、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策略。首先拆的是叔孙氏的郈邑,进行得比较顺利。在拆季孙氏费城的时候,遇到了叛乱,但最终还是拆除了。

(3) 叛军压境——临危不乱,指挥若定

在堕季氏的费邑时,费邑的公山不狃,使用“围魏救赵”的策略——趁鲁军倾巢出动,国都曲阜空虚之际,率兵进攻曲阜。在叛军压境的关键时刻,孔子挺身而出,临危不乱,掩护鲁定公躲进高台内,指挥若定,命令申句须、乐颀领兵进行反击,最终击败公山不狃、叔孙辄。对于此事,《左传·定公十二年》《史记·孔子世家》有完全相同的记载:“季氏将堕费,公山不狃、叔孙辄帅费人以袭鲁。公与三子入于季氏之宫,登武子之台。费人攻之,弗克。入及公侧。仲尼命申句须、乐颀下,伐之,费人北。国人追之,败诸姑蔑。二子奔齐,遂堕费。”

“堕三都”是孔子政治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孔子亲自指挥的一场战争。从筹划行动时的周密,到具体的行动组织,以及面对叛军压境时的临危不乱,指挥若定,都显示出孔子军事方面的才略。

2.“堕三都”

(二)孔子弟子的军事实践

在孔子弟子中有很多都是能征善战的,这里我们重点论述“执干戈以卫社稷”的冉求。《史记·孔子世家》曾明确记载:“冉有为季氏将师,与齐战于郎,克之。季康子曰:‘子之于军旅,学之乎?性之乎?’冉有曰:‘学之于孔子。’”《左传·哀公十一年》记载:“十一年春,齐为鄎故,国书、高无邳帅师伐我,及清。”也就是公元前484年春,齐国贵族国书、高无邳领军进攻鲁国,一直攻到鲁国清地。齐鲁两国清地之战证明冉求具有卓越的军事组织与指挥才能。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战前:审时度势

(2)组织实施——分化瓦解,各个击破

2. 用兵:知人善任

《左传·哀公十一年》记载:“冉求帅左师,管周父御,樊迟为右。季孙曰:‘须也弱。’有子曰:‘就用命焉。’”季康子认为樊迟太过柔弱,恐怕难于胜任。冉求回答说:“因为他能够听从命令。”樊迟虽然年少,但足智多谋,战争中也证实冉求知人善任,重用樊迟是正确的。

(1)周密筹划——利用矛盾,取得支持

3.实战:勇敢果断

《左传·哀公十一年》记载:“师及齐师战于郊,齐师自稷曲,师不逾沟。”“冉有用矛于齐师,故能入其军。”两军对垒,一触即发,鲁军却不敢过护城河,在最关键时刻,冉求勇敢果断,身先士卒,带头跃过护城河,引领鲁军以步兵执长矛的突击战术,打败齐军。

除了冉求以外,子路、子夏、樊迟、公良孺等都是孔子弟子中有军事才能的贤人,这不能不和孔子授“六艺”之“射”和“御”军事技能有关。

四、孔子的军事思想

孔子军事思想不是凭空生成的:一方面,孔子终生仰慕周公,深受周公影响,离开周公谈孔子就失去了根基;另一方面,孔子生活在春秋争霸时代,不可能超然于战争之外,离开现实谈孔子就会虚无缥缈。所以,笔者把孔子军事思想的研究放在孔子对周公思想的继承和孔子对争霸战争的思考这两个角度上,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来研究孔子军事思想,孔子军事思想的形成也就有了扎实的依据。

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以后,周王室日渐衰微。西周礼法得不到实施,礼乐制度无法贯彻,社会失序混乱,出现了“礼坏乐崩”的动荡局面。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战争连年不断,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人民遭受极大灾难。孔子的反战思想,慎战、足兵、教民战思想的形成应该与此有直接关系。

(一)孔子军事思想的形成

1.对周公思想的继承

周公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周公一生的功绩被《尚书·大传》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

周公二次克殷,统一东方,建立以成周为中心的军事中心;政治上确立了以宗法制度为核心的嫡长制以及分封制;文化上制礼作乐集周礼之大成。周公的这些做法对孔子有深刻的影响。从周公发动平叛战争,维护秩序稳定,制礼作乐中,孔子认识到军事战争的力量和作用。孔子也主张用战争讨伐不义僭越的行为,支持正义的战争,维护礼乐制度。可以说,孔子的“礼”战思想直接来源于周公思想。

2.对争霸战争的思考

分析企业的经济管理内容,主要是按照某一方案的计划实施的,为了实现当前目标实施的工作流程模式,目的在于提升员工的实际工作效率,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在企业发展中实施经济管理措施,能解决很多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弊端,明确企业发展方向和目标,使其处于正常的发展轨道中,实现自身的良好发展,不断提升企业的实际竞争力,提升企业发展的经济效益。从企业的管理过程来看,需要管理者关注自身经验的总结,完善业务创新,实现企业的完善管理,鼓励员工实现自身才能,为企业发展创造价值。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完善自身的经济管理内容是实现其获取新利润和经济效益的有效保障,占据了整个社会市场发展的良好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

所以,可以说孔子正是在对周公思想继承和对春秋争霸战争现实深刻感受思考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军事思想。

(二)孔子军事思想的内容

1.孔子的反战思想

以文创集群触发国际化创新活力。突出“文化+”战略为主题,以文旅、文商、文科、文创、文艺、文教等跨界产业为载体,打造数字影音、游戏动漫、广告传媒、文化演艺、会展服务等主导的文创集群,形成多个多样化的文化发展平台,谋划前沿性、创新性、跨界性的综合示范园区,全面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加大自主品牌产权保护力度,知识产权巡回法庭正式挂牌,及时跟进商标注册、版权登记、专利申请,精准保护、精准开发、精准输出。

“仁”是孔子学说体系中的核心概念,孔子主张“仁”,总体上反对战争。《论语·颜渊篇》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而《孙子兵法·始计篇》说“兵者,诡道也”,《道德经》也说“兵者不祥之器”,这与孔子提倡的“仁”“爱人”相去甚远。孔子反对当时诸侯争霸,战争杀伐。《论语·卫灵公》记载:“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孔子不是不懂军旅之事,而是道不同、不相与谋。另外,在《论语·季氏》中,孔子指出“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和“祸在萧墙”,明确表明反对“谋动干戈于邦内”的战争。

2.孔子的“礼”战思想

孔子不是盲目反对所有战争,而是认为战争要为天下道义而战,为天下秩序而战,也就是说要符合“礼”、符合“义”。对于符合“礼”“义”的战争孔子是支持的,甚至还郑重请求过发动这样的战争。孔子支持“礼”战,下面举三例加以说明。

例一:《左传·哀公十一年》记载:“公为与其嬖僮汪錡乘,皆死,皆殡。孔子曰:‘能执干戈以卫社稷,可无殇也。’”孔子认为汪錡虽然未成年,但是能拿着武器保卫国家而战死,应该给予成年葬礼。从对汪錡丧礼的态度上可以看到孔子认可保卫国家的战争。

例二:孔子对“冉有用矛于齐师,故能入其军”,称赞为“义也”。可见孔子对于合于道义的战争是称赞的。

引致手足搐搦症患者发病的主要原因,在于患者细胞外液环境中以离子形式存在的钙元素数量显著减少,且在此基础上诱导患者的神经系统兴奋程度显著加剧,血液环境中的镁元素数量显著降低,继而出现病理性症状[5-6]。

分别移取25 μg和150 μg碲标准溶液系列于25 mL比色管中,分别加入一定量铜离子、铁离子、钙离子,以水为参比,按实验方法1.2进行试验,结果见表1。试验结果表明,普鲁士蓝等沉淀对碲未发生吸附或包裹的作用,吸光度值保持一致,沉淀并未影响显色。考虑到试液经过分取后,加入的亚铁氰化钾溶液和硫酸的量可以相对少量,所以选择在显色液中沉淀分离铁离子、铜离子和钙离子。

例三:《论语·宪问》记载:“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对于田常弑君、立新君,孔子极为不满,于是孔子特地用了庄重的礼仪——“沐浴而朝”,斋戒沐浴之后方才上朝见鲁哀公,请求讨伐齐国,用战争惩罚弑君忤逆,用战争捍卫“礼”“义”。

3. 孔子的慎战、足兵、教民战思想

在笔者看来,韩愈之“道”是中国独有的哲学概念,不宜以西方宗教或者哲学视角来阐释,使西方读者对中国文化有所误解。因此,对于此处“道”的翻译,笔者建议保持中文的音貌,将“道”以“Dao”的拼音来翻译,并配以脚注或尾注。

春秋争霸,战争迭起,是实实在在的客观现实。面对战争现实,孔子提出慎战、足兵、教民战的思想。

(1)慎战思想

《论语·述而》记载:“子之所慎:斋、战、疾。”军事战争是国家大事,关系到生灵涂炭,国之兴衰存亡,孔子对于战争持十分审慎的态度。

(2)足兵思想

《论语·颜渊》记载:“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足食”既是指让民众能够吃饱,更主要是指由执政者所掌握的粮食储备充足;而“足兵”是指统治者所掌控的军队和武器装备充足;“民信之矣”是指得到老百姓信任拥戴。“足食、足兵”可以理解为发展经济,加强国防,这个思想是有价值的。

(3)教民战思想

《论语·子路》记载:“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即戎:参与军事。《论语·子路》还记载:“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这句话是说即使不可避免地参与战争,也要爱惜人民,如果让没有经过教育和训练的人去打仗,无异于漠视他们的生命,违背了仁德。

从以上论述可以发现孔子军事思想的实质内核还是“仁”的思想,是“仁”的思想在军事领域的延伸和体现。

五、结语

通过对孔子之“武”的梳理,可知孔子既有能武的身体素质,又有能武的技能,可是孔子终“不肯以力闻”。我们不妨做个大胆的假设,如果孔子带领自己的七十二弟子推行霸道,支持某国从事争霸战争,恐怕也会取得一定的成就。不过我们也就不会看到成为圣人的孔子了。《孔子家语·致思》中记载孔子与他的弟子曾经谈到,理想的社会应当是“城郭不修,沟池不越,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孔子主张“仁”,仁者爱人,以“仁”教化天下。孔子提倡的“仁”至今还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在我们当今生存的这个世界里,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战争不是唯一解决问题的方式,也不是最好的解决方式。我们的生存需要“仁”,需要满满的“仁爱”滋养,有仁有爱,世界才会和谐,生活才会美好,可见孔子“仁”的伟大。

参考文献:

[1]钱穆.孔子传[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

[2]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1.

[3]孔子家语[M].王国轩,王秀梅,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4.

[4]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7.

[5]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6.

[6]傅永聚,马士远.《四书五经》普及读本[M].北京:线装书局,2016.

[7]杨朝明,宋立林.孔子家语通解[M].济南:齐鲁书社,2013.

[8]倪乐雄.孔子与战争[J].军事历史研究,1999(4):93-104.

On Confucius 'military ability

XING Hai-bin,ZHANG Ming

(Qufu Normal University, Qufu 273100 China)

Abstract s: Confucius is often called “Sage Kong”, ”the Greatest Sage“ and ”the Greatest Sage and Teacher”, “the greatest teacher of Emperor Wenxuan”, which shows people's evaluation of his achievements from his literary ability. However Confucius was not only versed in literature but also in military affairs. Confucius' military ability mainly included four aspects:his good physical fitness, proficient military skills in archery and driving, military practical ability with great wisdom and courage and military thoughts on anti-war and being polite and cautious in war. The study on Confucius' military ability has great significance for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Confucius and his thought of “benevolence”.

Key words : Confucius;military ability;benevolence

中图分类号: B22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54(2019)04-0122-06

收稿日期: 2019-03-02

作者简介: 邢海滨(1973-),男,辽宁调兵山人,曲阜师范大学2017级文艺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校:钱耐香)

标签:;  ;  ;  ;  

论孔子之“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