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艺术性评价
马玥 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五里铺小学 730030
摘 要: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学生当好主人翁的好机会。准确又艺术的评价会让学生感到幸福愉快,有目标,有奔放。当教师评价的语言和手段带上艺术的灵感,就产生了“磁性”引力,学生会在乐趣中体味到求知的快乐,得到进步的动力。
关键词:新课标 评价 激励 促进 成长
课程改革的“牛鼻子”是教育评价。新世纪的课程标准立足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语文课程改革指出了明确的方向。新课标非常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在前言部分,就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评价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我们知道,在课堂教学中科学的真实具体的艺术评价是激励学生不断健康成长的有力措施,也是“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体现。评价得恰当,会使学生体会到自身的价值,更会促进自尊、自爱、自强优良品质的形成。
艺术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方法和内容,会让学生耳目一新,心灵受到触动,情感得到快愉,劲头猛增。尤其在加强形成性评价中,注重学生个性差异,在注重事实的基础上,采用多种多样、丰富巧妙生动的激励语言和诚恳柔和及恰当幽默的语调等艺术评价手段,更会让学生爱上老师,爱上学习,爱上评价,童心激荡地去追求进步。
有位优秀教师在课堂上总喜欢说这样一段话:“可爱的孩子们,你的每一点进步都会令我心动!”这句话不止一次打动了孩子们稚嫩又好进的童心,鼓励着孩子在课堂学习和完成作业时更专注,更活跃,更努力。
这句话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鼓动性呢?是因为老师发自内心的爱意包裹着真诚的愿望,用亲切艺术的语言向学生们发出了“进步的号角”激起了学生心里的涟漪。有位三年级的学生在日记中写了这样几句感动人的话:“快乐是什么?是我学习了一样新知识,是受到表扬,是永远的成功!”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学生当好主人翁的好机会。准确又艺术的评价会让学生感到幸福愉快,有目标,有奔放。当教师评价的语言和手段带上艺术的灵感,就产生了“磁性”引力,学生会在乐趣中体味到求知的快乐,得到进步的动力。在这儿,我简要介绍一下运用艺术手法实施形成性评价的点滴做法,以利再提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一、体现“服务”职责,融入浓浓深情
1.专心倾听学生的发言,尊重他们脑力劳动后的成果。在课堂练习中,学生思维活跃起来之后,会经常提出一些问题,以达到渴求知识的目的,我总是放开他们的嘴巴,除围绕老师提示的问题外,让大家“议论纷纷”,大胆畅所欲言,我微笑着倾听,不时点点头给予赞赏。
2.肯定中指不足,表扬里给方法。一分为二地评价学生,宽严结合是原则。好的对的发言给予充分肯定,不是的甚至是错误答案,也要给予鼓励性的指正,不断留有进取的空间。
3.说中评价,评价中激励,点点评价、润物细无声。课堂教学活动是多种形式的。听说读写、观察、联想等均是活动内容,均有评价的机会。我认真观察着孩子们的表现,发现切入点,及时给予评价,使课堂学习气氛始终“热气腾腾”。
4.关注“沉默点”,使每个学生的思维活动都在艺术评价中活跃起来。有个别孩子性格比较内向,胆小怕发言,也有的好动脑,只是不专心。我丝毫不放弃这些“沉默点”,关注他们的表现,激励他们动脑动口。
二、发挥语言魅力,激励自尊自信
我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怎样有利于调动积极性,就怎么去做。
1.口头评价的语言魅力。学生爱听的优美语言是“敲心槌”,能引起心灵的碰撞。
2.书面作业的艺术评价。
3.习作练习中的艺术评价。
4.激发科学教师的积极性,参与评价活动。
5.写教师与家长的回访信件,统一评价的艺术接力棒。
6.期末的评语艺术。
三、捕捉点滴闪光点,深深爱意透心间
每个孩子都有一颗善良进取的心,他们的表现处处透露出天真无邪的童心童趣。他们经常在发言中、朗读中、习作中都会有令人激动的突出表现。如:“精彩的发言、丰富的联想、大胆的提向、有感情的朗读、令人开心的造句、令人惊叹的课外的所见所闻等,都要给予肯定,发挥他们的独创精神和个性特长。对突发奇想的表达,教师要满怀热情给予忠恳的指导。
四、实施艺术评价,提高师德修养
1.教师怀揣热心。
2.教师定位为学习的促进者,成长的引路人。
3.要有拨动学生的弦的共鸣力和感化力。学会在脸色、姿态和声言词汇的运用上能作出不同的技巧运用。
4.有教学就要有评价。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教学评价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和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
细微之处显真情,艺术性的评价让学生爱上老师,爱上学习,爱上评价,童心激荡的去追求更大地进步。
论文作者:马玥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9月第25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12
标签:评价论文; 学生论文; 艺术论文; 他们的论文; 语言论文; 教师论文; 会让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6年9月第25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