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周口市中心医院NICU科 466000
摘要:目的 分析新生儿呼吸机相关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我院选取54例新生儿呼吸机相关肺炎病例的临床资料,比较新生儿不同胎龄、出生体重、机械通气时间及是否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等因素与新生儿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的关系,对病原分析采用气道分泌物培养及药物敏感实验。结果 新生儿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率为58.8%,新生儿呼吸机相关肺炎组上机时间明显长于非呼吸机相关肺炎组。结论 新生儿呼吸机相关肺炎的主要致病菌为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属、阴沟肠杆菌。是机械通气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防治呼吸机相关肺炎应重视消毒和无菌操作以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关键词:新生儿呼吸机相关肺炎;预防;抗菌药物
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指经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48小时并发的肺部感染,或原有肺部感染用呼吸机48 小时后又发生了新的肺部感染并经病原学证实者。着新生儿重症医学的迅速发展,呼吸机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应用日益广泛,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也日益增多,目前国内外关于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原学的研究较多,文献报道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原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选取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54例,男38例,女16例。胎龄<37周的胎龄<37周22例、≥37周32例。出生体重<2.5公斤33例、≥2.5 公斤21例。机械通气时日龄~1天20例、~3天18例、~7天12例、>7天4例。
1.2发病原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17例、胎粪吸入综合征14例、新生儿破伤风9例、感染性肺炎7例、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4例、先天性膈疝3例。
1.3VAP诊断标准
因非肺部感染性病变行机械通气治疗,48小时后气道分泌物病原菌培养阳性或原有肺部感染行机械通气治疗48小时后气道分泌物培养出现新的病原菌。X线胸片显示新的或进行性肺浸润,如病灶扩大、新炎症浸润影、局限性肺炎、肺不张等。因非肺部感染性病变行机械通气治疗虽气道分泌物培养阴性,但临床出现下列肺部感染症状、体征者如有体温升高、气道分泌物明显变化、肺部湿 音增加、外周血白细胞感染性加重及肺部X线片出现浸润阴影。原有肺部感染,虽气道分泌物培养未见新的病原菌,但临床出现继发肺部感染征象。
1.4方法
1.4.1机械通气指征
相对指征:频繁、间歇性的呼吸暂停,对药物干预无效。血气分析急剧恶化、机械通气估计难于避免时,可考虑早期应用。患儿呼吸非常困难,为了减轻患儿的呼吸做功负担。RDS需要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时,绝对指征:长时间的呼吸暂停。54例均采用经鼻气管插管,使用SC-Y200型、Bear750型婴儿呼吸机,通气方式为间歇正压通气,根据临床病情变化及血气分析、脉搏氧饱和度等监测调整呼吸机参数,逐步过渡到间歇指令通气、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撤机。
1.4.2病原学检查
机械通气48小时后,用一次性无菌吸痰管,经气管插管进入支气管吸出分泌物,按常规方法进行分离及培养鉴定,并采用纸片扩散法做药敏试验。
1.4.3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描述,计数资料采用构成比或率。描述,对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计算各影响因素的发病率。各项数据采用X±S表示。统计方法采用卡方检验。
2.结果
2.1VAP发生率
54例中有35例诊断为新生儿呼吸机相关肺炎,占58.7%。
2.2分泌物细菌培养结果
35例新生儿呼吸机相关肺炎,培养阳性30例(88.9%),共培养细菌57株,其中革兰阳性菌6株,革兰阴性菌51株(89.5%)。排列前5位的依次为肺炎克雷伯菌13株、铜绿假单胞菌12株、不动杆菌属8株、阴沟肠杆菌6株、大肠埃希菌5株。
2.3 五种主要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率
结果显示对肺炎克雷伯菌敏感的抗菌药物有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啶、亚胺培南。对铜绿假单胞菌敏感率高的有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对不动杆菌属敏感的有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对阴沟肠杆菌敏感的有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哌酮。对大肠埃希菌敏感的有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啶、阿米卡星。
2.4 上机时间与新生儿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的关系
35例新生儿呼吸机相关肺炎平均上机时间(125.1±38.4)小时,20例未发生新生儿呼吸机相关肺炎者平均上机时间为(78.7±19.6)小时。新生儿呼吸机相关肺炎组上机时间显著长于非VAP组。
2.5 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与新生儿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的关系
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新生儿共19例,新生儿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60.6%,无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新生儿共35例,VAP发生率53.8%。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2.6 胎龄及体重与新生儿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关系
胎龄<37周,出生体重≤2.5公斤的新生儿VAP发生率显著增加。
2.7 效果
3.讨论
随着现代急救医学和新生儿医学的迅猛发展,呼吸机的广泛使用,机械通气由于建立了人工气道,削弱了上呼吸道的滤过和温湿化作用,抑制了下呼吸道的黏液纤毛系统,纤毛运动减弱或消失,使呼吸道更加脆弱而易于感染。机械通气患儿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患儿的疗效和抢救成功率。新生儿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病机制复杂,与患者本身疾病状态及医疗环境等因素有关。本研因素及多因素,有关研究分析显示早产儿新生儿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率高于足月儿,研究报道一致,早产儿肺部防御及机体免疫功能不成熟,早产儿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A和D合成不足,T淋巴细胞功能不成熟,容易受到病原微生物的侵袭,导致新生儿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使用丙种球蛋白可以提高早产儿的免疫功能。使用丙种球蛋白组新生儿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率低于未使用丙种球蛋白组,证实了早产儿免疫功能状态与新生儿呼吸机相关肺炎的相关性。另外,机械通气时间、再气管插管因素对新生儿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的相对危险度大,机械通气时间越长,吸机相关性肺损伤的发生率就增高,呼吸道的屏障功能损害就加重,新生儿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增高,机械通气每增加1天,发生新生儿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危险性增加1%~3%,而反复气管插管,一方面加重气道损伤,另一方面,可以引起上呼吸道定植菌移位至下气道,导致感染的发生。在呼吸机应用策略方面。
资料显示新生儿呼吸机相关肺炎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排列居前5位的是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属、阴沟肠杆菌和大肠埃希菌。新生儿呼吸机相关肺炎病原菌多为条件致病菌,其广泛存在于呼吸机及其附件、患者口、咽部及胃肠道。当进行机械通气时可通过呼吸机管道随着喷射气流或通过冷凝水倒流进入气道。另外在吸痰时未能严格无菌操作也是细菌进入气道的一个途径。机械通气时间愈长,新生儿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率愈高,本组新生儿呼吸机相关肺炎患儿的上机时间显著长于非新生儿呼吸机相关肺炎的患儿。因此,为减少新生儿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应注意避免医院感染,做到接触患儿洗手,进行各项操作时要有无菌观念,加强呼吸机管路系统的消毒灭菌,使用中的管道应每日更换消毒,同时还应尽可能地缩短机械通气时间。
新生儿呼吸机相关肺炎是机械通气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应通过多种措施加以防治。尤其应当重视呼吸机管道和医护人员手的消毒。当病情稳定时应尽快撤机,尽量缩短机械通气时间。注意避免预防性地使用抗菌药物,当发生新生儿呼吸机相关肺炎时应根据当地的病原菌种类和药敏情况选择敏感抗菌药物治疗。预防和控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要针对危险因素采取有效措施,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和消毒隔离原则,严格洗手,加强环境管理,加强支持提高患者机体抵抗力,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加大监控力度,提高医护人员的防范意识,一定能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吴清岩.新生儿呼吸机相关肺炎的病原学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3,01:40-42.
[2]陈少华,黄鹂.新生儿呼吸机相关肺炎的临床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01:48-50.
[3]谭宁,彭华保,朱文军,吴州丽.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影响因素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1,24:34-36.
论文作者:王英俊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2/27
标签:新生儿论文; 肺炎论文; 呼吸机论文; 发生率论文; 机械论文; 肺部论文; 头孢论文; 《健康世界》2017年第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