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学生对美的事物很敏感。在对传统文化初中实验教材《孙子兵法》、《大学中庸》的教学中,顺应学生心理规律、教学规律,以“美”作为教学切入点,有利于提高教学实效。首先,引导学生感受艺术之美。设置悬念,以激情探美;以趣促读,以析文释美;多样竞赛,以激励品美。其次,引导学生领略哲理之美。重视概括,以把握理义;强化比较,以细究妙义;整体读思,以深挖旨义。再次,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之美。反复吟咏,以探求理趣;换角分析,以领略异趣;书面点评,以细品妙趣。又次,引导学生追求人生之美。联系实际,以追求大美;互相帮助,以成人之美;读写结合,以创造新美。坚信:让学生既能掌握基本知识,又能认识美、欣赏美、发现美和创造美,必能有效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发展。
关键词:传统文化;实验教材;寻觅美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语文,应当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努力提高其素质。
在对传统文化初中实验教材《孙子兵法》、《大学中庸》的教学中,顺应学生心理规律、教学规律,以“美”作为教学切入点,指导学生“寻觅美点”,让学生感受艺术之美,领略哲理之美,品味语言之美,追求人生之美,就是一法。
一、引导学生感受艺术之美
初中学生对美的事物很敏感。在进行传统文化实验教材教学时,以美的内容和形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知不觉地不断受到美的熏陶和浸染,怡情养性,渐渐形成一种心理结构,使美的形象持久地影响其精神生活,使其修养达到理想的境界,可以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教学目标更好地实现。
1.设置悬念,激情探美
孔子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宋代程颐也指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兴趣是发展思维,促成学习成功的秘诀。如上《中和位育》或《修身为本》前,可根据课文巧设“悬念”:“知道军队某大歌唱家的儿子李某某近期因强奸罪被判了几年徒刑吗?在修身正心方面,儒家曾给了人们怎样的训诫?”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问题,可激起学生学习热情。
教学《孙子兵法》中的《越灭吴之战》,可安排观看《卧薪尝胆》视频片段,并问:“能使国家长安无忧之策是什么?”学生学习兴趣定会陡增。在上《文王无忧》或《至诚如神》时,可照应此课,结合解决有关“解决当代国际海域之争的上策是什么”等悬念,有助于整合资源,激发学习创意。又如,为有效增加学习相关富有经典美学色彩的诗歌——《关雎》的效果,以更好地探究理智和情感和谐统一性,可作如下教学设计:“你可知《关雎》的思想、艺术之美,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有人想拍微电影《关雎》,你觉得应当如何编出有意思、有意义的小剧本?”科学合理的教学悬念,能像一条无形的情思线索,吸引学生欣赏人物时感情起伏,激趣味,求真美,有助于提高学习质量。
还可用目标法、诵读法、创境法等激情手段,进而激发学生的探美、创新精神。
2.以趣促读,析文释美
上《孟子?离娄上》,可来个以趣促读:本地影视基地要选播音员,优者胜出。再引导应该注意文中的关键词句、句式的点拨,动情吟诵,像品茶一般咬文嚼字,让学生深深感受语言的魅力,以品出其中独特韵味。又可问:“最后一句妙在何处?”通过思考、组织讨论,以期形成如下正确认识并提高赏析能力:男女授受不亲是中国古代礼制中一条微妙的牵涉性心理问题的规定。于是“嫂溺”时是否“援之以手”就成了一个令人尴尬的问题了。孟子毕竟是亚圣,以“权”释“礼”,出人意外又合于情理地回答了对手的诘难,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体现高度的智者风范,令人叹服。中庸,不是表现为明哲保身、随波逐流、机械刻板、老于世故,而是 “和而不流”、“发而皆中节”,处理得恰到好处,强调既不能行为失常,又不能患得患失,事事不走极端,体现着朴素的辨证思想。末句用反问,有力地讽刺驳斥了“滑稽多群,数使诸侯,未尝屈辱”的名士淳于髡,使其无言以对。故事实在短小精悍,引人入胜。
3.多样竞赛,激励品美
利用初中学生好胜心,把阅读鉴赏竞争引进课堂。
(1)现场快速通读全书,进行答题赛。如在学生定时通读比赛中,让其回答一些提纲挈领性的问题:《孙子兵法》中“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所体现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大学》提出的具有由“内圣”而“外王”的重要意义的三纲领、八条目各是什么?《中庸》特别强调的、作为“人道”的准则是什么?此书提出的学习过程与认知方法各是什么?《大学中庸》美在何处?等等,使学生领略美,感受作为有别于动物的人存在于世的自由感、责任感和因奋斗产生的愉悦感。
(2)举行论题辨析赛。如开展《个性张扬是非辨》、《领海争端之我见》、《活学活用方法论》等辨析赛,让学生特别感受古代军事、人文经典作品中粗犷的形态,强健的力量,雄伟的气势,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领略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阳刚美和其他各种各样的美,进而受到强烈鼓舞,激起对古典文化的敬仰和赞叹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自己的精神境界。
(3)拓展性经典故事赛。让学生配合各课,寻找课外资料,丰富教材《经典战例》和《典故》,进一步认识正义崇高美和其他多种多样的美。如,可让学生在《岳飞父子之死》等历史故事中,深入感受主人公为正义而献身,成就精神生命永恒价值的惊心动魄的悲壮之情,使心灵得以净化,精神得以提升,提高学生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的兴趣和品位。
二、引导学生领略哲理之美
1.重视概括,把握理义
学习《高士传?许由》时,可用“反复阅读法”,启发学生正确理解文本的要义和哲理:“洗耳”所表明的,是古代耿直文人的高洁、自爱情怀,懂得文章以虚对实所反映的“文人既希望得到权力的眷顾,又不愿意放弃独立人格”的复杂情感,了解巢父之言所揭示的所谓“隐士”的历史真相:大多留下名字的 “隐士”,只是虚构或表演给世人看的——真正的隐士注定无名。
学习《达道达德》,可用“小组讨论法”,让其认识到:修身、事亲、知人、知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古贤认为,实行“达道”“达德”时,就在于落实一个“诚”字。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强调的就是——学习贤者 “好学”、“力行”、“知耻”的精神。“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富有哲理。
学习《事预则立》:“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可用“事实证明法”,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庸特别讲究具体运用的有效性,是一种高明处世哲学。它着重告诫人们:要把事情处理得恰倒好处,就必须居安思危,事前精心谋划。
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概括能力,可使其更好地体悟古代经典作品中的哲理之美。
2.强化比较,细究妙义
可用“比较法”,引导学生对比儒家、兵家对于计划观的认识——学生不难发现:二者都有着深刻审慎的计划观,主要不同——兵家在军事领域,大大细化了战争准备理论,形成了专门的博大精深的战争经典典籍。孙子的军事理论,是对前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兵家虽讲兵法,但并不张扬战争,其“不战而屈人之兵”与儒家的“以和为贵”的思想是一致的。《孙子兵法》之所以成为当今许多国家的军事指挥员们在战场上角逐胜负的指南,已登上了一些国家的最高文化“殿堂”,成为国家首脑战略决策的理论依据之一,在非军事领域也被广泛应用,是因为其所包含的许多真理,“放之四海而皆准”——对我们的学习,自然也有着重大指导作用。
采用“比较法”,有助于催生出学生的“审美惊异”现象。这种迥异于日常生活经验的特殊心境,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审美兴趣和对审美客体的热烈向往。
3.整体读思,深挖旨义
根据现有一般学生的心理特点,可采用“先易后难法”,让学生先学习《经典战例》、《典故》,再学配套的原文和译文等,使学生容易入门,也便于引导学生整体读思,高屋建瓴地深挖旨义,领会《孙子兵法》、《大学中庸》中丰富的人格教育内涵:良好的行为规范、质朴的道德操守、深邃的哲学思想和高雅的审美情趣,以享受其中大气高尚的人格美,追求理想的思想美,中和儒雅的性情美,卓立不屈的意志美和独树一帜的风格美。
可用“整体推进法”,在学生粗线条整体性学习了解儒家思想重要组成内容后,再细学一篇篇具体的文章,就便于深挖其旨义了。如先让学生对儒家整体理论有个框架性认识,再学习《为政在人》等文章,就较容易懂得:仁者,就是爱人。亲爱亲人,是最大的仁。中国人强调以“和”为贵。义者,就是不偏不倚,使事物“合宜”。尊重贤人,是最大的义举。尊亲,为的是家庭和睦;尊贤,为的是社会和谐。前者主要基于感情,后者主要基于理智。
因势利导,可再续教《尽善尽美》等文章:孔子很重视艺术形式的“美”,更注重艺术内容的“善”。愈“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离完美就愈近。
整体读思,有助于学生渐趋“审美澄明”,便于深刻领悟文中精义。
三、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之美
1.反复吟咏,探求理趣
语言美,离不开言辞的准确、明晰和动听。师生反复吟咏,体会“文约理丰”,“精约显附”的《孙子兵法》语言之美和《大学中庸》的谨严、精炼的语言之妙,寻得理趣,应是一大快事。
可用“多诵多思法”。如学《孙子兵法·谋攻篇》,要求边诵边思,层层推进:百战不殆靠什么?屈人之兵靠什么?战胜学习困难靠什么?反复吟咏,学生理性思考会渐增,答案也会丰富多彩:知己知彼,可百战不殆;丰厚实力,良好声誉,成功外交,攻心有术
——可屈人之兵;树立目标,坚定信念,勤奋乐学,勇于沟通,善除干扰——可战胜学习困难。让学生结合校园、社会、人生,举一反三,能探得更多理趣。
儒家中和审美意识要求艺术各要素中庸平和,节制语言,反对脱离内容的华美语言形式。主张:真正的君子应是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师生反复吟咏,也能探得儒家理趣,并能享受泥土般的实在美、野花般的朴素美、芙蓉般的天然美。
2.换角分析,领略异趣
学习《中庸》:“未有学养而子而后嫁者也。”可引导学生换角分析,以读出新意:在古代,不孕而婚,即为淫;婚而不孕,即非孝(“不孝,无后为大”)。对于现代,可理解为:“到了某个点,就做某件事”。学习“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时,让学生换角思考,合作探究,会别出新意:“过分”与“不够”,貌似不同,实质相同:都不符合“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的中庸要求。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体现“中和之美”。在审美活动中,让学生分别用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阅读鉴赏之,对审美对象进行的理解活动就能深入;就能更好地感知内容美,品味形式美,领略创造美。
引导学生感悟语言异趣,重在多角度地探究语言内涵,活学活用。
3.书面点评,细品妙趣
均衡,是美学的基本原则之一。的确,众多绝妙之美,都能显示出奇异的均衡关系。均衡为美,是中国人一种极其普遍的文化心态和审美追求。《大学中庸》、《孙子兵法》,语言也尽显均衡之美,如行云流水、纯净自然、和谐动人,有着一种沁人心脾、摄人魂魄的美,给人怡然自得的情感体验和超然物外的心灵升华。
如学习《止于至善》,在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之美时,如注意引导学生书面点评诗歌的均衡美、画面美、立体美、动态美、理想美和音律美等等,有利于培养学生揣摩、体会诗歌形象的可感性、意味的丰厚性和韵味的独特性。
四、引导学生追求人生之美
1.联系实际,追求大美
为体验“民为贵”的儒家精神,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出整治交通‘金点子’”、防环境污染、规范街头汉字等活动。学生们就如何做好城市整治工作,如何改善城市环境,如何提升城市品位等,提出了不少好的建议。
学习《大学中庸》、《孙子兵法》,可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认识,如:在2013年10月13日,我国总理李克强同越南总理举行会谈,就深入发展中越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达成重要共识,成立了海上、陆上、金融三个联合工作组。这是中越双方愿通过合作解决难题的积极信号。有的学生认为,这些都是我方的“大勇”之举,是也双方“择善而从”的体现。有的学生阐述了“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兵家思想,表达了爱国壮美情怀。
通过实践,学生也会发现和认识儒家等思想的历史局限性,增强鉴别、抉择的能力。
2.互相帮助,成人之美
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可让同学为同学的点评再作点评。如:
甲同学写:“古代经典,语言超越时空,指向历史和未来,甚至逼近了永恒。学《孙子兵法》,真正感到了厚重与精警。学《大学中庸》,又增添了奇妙与优雅。打开久远的文化尘封,解读民族的思想灵魂,逐渐实现了生命意义的挖掘与精神的再生。人不能选择出生,但可以选择未来。”乙同学旁批:“徜徉语言的海洋,智慧之门得以开启,封存灵感得以唤醒。叩问历史,反省自身。警言,引发了我的灵性与哲思。最质朴的,可以成为最绚烂的。生活中,有我帮你!”
各方面的互相帮助,会成学校生活亮丽的风景。
3.读写结合,创造新美
教学需要鼓励学生创新阅读和写作。
边读边写中,有的学生结合课外学习实践,指出:学习古典作品,只有大量读书,整体、广泛感悟,效果才佳;理科强调“举一反三”,语文应当“举三反一”,走反璞归真之路。涉猎面较广的同学在比较中还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比较压抑,重视等级,内敛化;西方文化则比较外向,呼唤自由平等博爱,重视独立发展的人文精神。如让优秀的中西文化更好地珠联璧合,中华文化必将再创辉煌!有的学生认识到:诗歌语言是自然的艺术,也是语言的艺术。既然如此,我们何不以自己的个性,按自己的方式自然写作呢!学生们不断拓宽读写之路,读写水平发展迅速。
《孙子兵法》、《大学中庸》,凝聚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浓郁的人文精神和典雅的美学思想。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充分挖掘教材文化内涵,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营造充满人文精神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机会,让学生既能掌握基本知识,又能认识美、欣赏美、发现美和创造美,必能有效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齐豫生,夏于全.中国古典文学宝库.诸子散文二[M].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1999.
[2]钱 穆.论语新解[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3]方克立,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阙道龙.中国文化精要[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
[5]齐豫生,夏于全.中国古典文学宝库[M].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1999.
[6]曹廷华.文学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7]朱 狄.当代西方美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作者单位:浙江省海宁市鹃湖学校
邮政编码:314400
论文作者:印正海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年第4期(上)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5-4
标签:学生论文; 孙子兵法论文; 之美论文; 中庸论文; 引导学生论文; 儒家论文; 语言论文;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年第4期(上)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