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间质瘤66例临床诊治分析论文_程建华

胃间质瘤66例临床诊治分析论文_程建华

黑龙江省林业第二医院肿瘤结核医院 153100

摘要: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病理特点、治疗方式以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66例胃间质瘤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6例患者标本送检免疫组化,其CD117(+)和CD34(+)例数分别为30例和36例,S-100和SMA例数分别为31例和30例。除去失访的十例,随访的56例中良性及潜在恶性46患者均无复发及转移;恶性10例中4例术后发生肿瘤复发转移死亡,2例因其他病因死亡,其余4例均生存良好。良性间质瘤质地偏硬,交界性及恶性间质瘤大多质地较软,常有出血坏死灶。结论:胃镜+活检、免疫组化是诊断胃间质瘤的有效手段;良性和潜在恶性胃间质瘤治疗预后良好,恶性胃间质瘤手术治疗尤为重要。

关键词:胃间质瘤;诊断;治疗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pathologic features,treatment and prognostic factors of gastric stromal tumors. Methods:The clinical data of 66 patients with gastric stromal tumors admit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5 to January 2016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Results:The number of CD117(+)and CD34(+)cases was 30 cases and 36 cases respectively. The number of S-100 and SMA were 31 cases and 30 cases respectively. There were no recurrence and metastasis in 56 patients with benign and latent 46 patients who were followed up. Of the 10 cases,4 cases had recurrence and recurrence of tumor recurrence,2 cases died due to other causes,and the remaining 4 cases survived good. Benign stromal tumor texture is hard,borderline and malignant stromal tumors are mostly soft texture,often bleeding necrosis. Conclusion:Endoscopy + biopsy,immunohistochemistry is an effective means of diagnosis of gastric stromal tumors;benign and latent malignant gastric stromal tumor treatment of good prognosis,malignant gastric stromal tumor surgery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Key words:Gastric stromal tumors;Diagnosis;Treatment

胃肠道间质瘤这一概念于1983年由Mazur和Clark首先提出,其发病率不高,全世界每年为10~20/100万,男性略多于女性。以往外科手术是唯一的治疗手段,随着酪氨酸激酶受体CD117在肿瘤中的表达的发现,胃间质瘤的诊治出有了重大进展,近年来GST成为消化道肿瘤研究的一个热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本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共收治胃间质瘤66例,现在根据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胃间质瘤的诊治特点。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共收治胃GIST病人66例,其中男女各33例;中位年龄58(33-70)岁。肿瘤位于胃底部50例,胃体部9例,胃窦7例。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黑便和不同程度的贫血26(39.4%),上腹部疼痛或不适23例(34.8%),恶心和呕吐10例(15.2%),腹部肿块7例(10.6%)。所有病人均接受手术治疗。

1.2方法

根据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症状、诊断方法、治疗方法等各项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在术后半年之内对所有患者进行电话访问,了解患者治疗效果情况。

1.3观察指标

按2008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提出的针对原发可切除胃肠道间质瘤的危险度分级标准评价胃肠道间质瘤生物学行为,并指导其术后治疗方案。与Fletcher标准不同,改良NIH危险度分级增加了肿瘤原发部位和肿瘤破裂作为评价预后的指标。

1.4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19.0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比较,若(P<0.05)则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所有病例术后病理报告均为胃肠间质瘤,上下切缘均为阴性,无淋巴结转移。免疫组化表达检测结果:其中CD117(+)和CD34(+)例数分别为30例和36例,S-100和SMA例数分别为31例和30例。随访的56例中良性及潜在恶性46患者均无复发及转移;恶性10例中4例术后发生肿瘤复发转移死亡,2例因其他病因死亡,其余4例均生存良好。由此可见GST对放、化疗不敏感,手术是最主要、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就算肿瘤已经广泛转移,减瘤手术可减轻患者症状,并且胃镜+活检、免疫组化可有效诊断胃间质瘤;良性和潜在恶性胃间质瘤治疗预后良好。

3.讨论

GST是一类独立起源于胃肠道间质干细胞的肿瘤,是胃肠道最为常见的非上皮源性肿瘤。其发生在消化道的任意部位,还可发生在网膜、肠系膜和后腹膜等。其中最常见于胃(60%~70%),小肠(20%~25%),结直肠(5%),胃肠道其他部位(<5%)。除此之外还有位于腹膜后、大网膜、肠系膜和肝脏、胰腺等部位。胃间质瘤发病率相对较高,预后较其他部位间质瘤佳,通常以消化道出血,及胃部不适胃镜检查。胃间质瘤患者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能否根治切除肿瘤,肿瘤大小、原发部位、核分裂数、有无转移以及术后辅助治疗等。胃间质瘤的临床表现主要跟肿瘤与胃壁的关系,肿瘤大小,发生部位,肿瘤是否破溃、穿孔等有关。胃间质瘤早期生长慢,且病灶小,通常无特殊症状,往往在体检时偶然发现。当瘤体长大,侵出胃浆膜并与周围组织发生粘连时,上腹部不适、疼痛等症状转而表现固定。近年来指南认为外科手术切除胃肠道间质瘤应为首选治疗方案,尽可能早期实现一期的完整的整块切除,常规不需要行淋巴结清扫。手术过程中避免人为操作导致肿瘤破裂造成腹腔播散转移。对于胃间质瘤根据肿瘤大小、位置及危险度选择手术方式,目前主要以开腹和腹腔镜手术为主,经验丰富的医师采取内镜下切除。当胃间质瘤体积大,手术操作困难,伴有肝转移和腹腔转移可能的特性,外科手术一期完整整块切除难度大,术后并发症多。并且根据术后随访显示,手术根治性切除、肿瘤直径、改良NIH危险度分级与患者术后生存率相关。有报道显示胃肠道间质瘤发生肝转移或复发给予甲磺酸伊马替尼可延长生存期。对于GST良、恶性的判断,目前多认为所有的GST均有发生转移的可能:在组织学上GST分为3种类型:梭形细胞为主型(70%)、上皮细胞为主型(20%)及混合型(10%)。有学者认为CD117,CD34联合应用是诊断GST的最有效方法。CD117是诊断GST的一项主要指标但不是唯一标准,必须结合CD34化学标记,才能更有效与其他肿瘤鉴别。临床上经常看到GST术后复发病例,我们必须建立完整的病例档案并跟踪随访,如有复发可再次手术。

综上所述,胃间质瘤是较常见的腹腔间质瘤,外科治疗是主要措施,手术根治性切除、肿瘤直径和NIH危险度分级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甲磺酸伊马替尼靶向治疗一定程度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邱凯,张文敏,于海洋,赵炳朕,李庆一,崔建伟.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诊治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6,18(3):261-264.

[2]李秋.分析胃间质瘤[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7):77-78.

[3] 王峰,宋鹏,汪灏,钱晶,管文贤.284 例胃间质瘤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J].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2017,11(2):123-126.

论文作者:程建华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21

标签:;  ;  ;  ;  ;  ;  ;  ;  

胃间质瘤66例临床诊治分析论文_程建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