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永昌县第一小学 737200
东晋时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在一个雪夜突然萌生会见自己朋友戴逵的念头,于是,划船而往。等到了戴逵之家门却令船夫返回。问其故,乃回答:“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的确,真正的旅行并不仅仅是直奔“终点”,还应该在于你如何去感受“过程”。王徽之已经在路途中达到“兴尽”的境界,已经欣赏到月光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滑行的美景,已经亲眼目睹到月光在白雪上绽放着晶莹耀眼的“花朵”,那么见不见戴逵已经不太重要。
一个孩子的教育或成长也是如此。真正的成长并不仅仅是直奔结果,也意味着“在路上”,意味着路上或生命成长过程中的自主跋涉、自行探索和自我挑战。注重“路上”,其实是对孩子较大的呵护和负责;注重“路上”,才能真正地唤醒和解放孩子;注重“路上”,才有机会关注灵魂、情感、心灵等精神层面的成长。注重路上,意味着每一个孩子都还有机会,意味着灰姑娘总有“出头之日”。
当下,在一些公开课、选优课上,在执教者眼里,最重要的不是学习的过程,不是文本、儿童和教师当下的遭遇和价值,而是无视过程直奔标准答案的“顺畅”。当教师直奔“成人视角”下的“终点”而去,孩子们思维的过程必将被漠视,孩子们学习上的“困惑和生涩”无法得到真实的呈现和暴露,而且孩子们错过了沿途中的美景和精彩。当教育沿着这样的维度展开的时候,儿童失去了好奇心和欲望,失去了探索的“张力”和“弹力”。因为一切已经按部就班,一切都已有现成的“路线图”,“我”还努力什么?思索什么?行动什么?“这样的教育或教学必将萎缩和坍塌,因为它与记忆无关,与经验无关,更与思维无关。”如果是这样,课堂还能“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吗?孩子们还能“千树万树梨花开”吗?
站在终点的那个人值得我们翘首仰视,但正在旅途中的那个人更值得我们频频张望,正如真正的旅行并不仅仅是一种“经历”,还应该在于你如何去感受未知。真正的成长并不仅仅是“摘到果子”,也意味着你的枝枝叶叶的抽芽、抽绿、抽穗和绽放。的确,按图索骥会让你快速到达目的地,但一定会错过沿途中的美景和精彩。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我想起,我身边有这样一个老师:当雨滴或者雪花造访学校之时,她不是按部就班揪住本课的教学目标不放,而是带着学生走出课堂;当学生的思维出现“磕磕碰碰”之时,她毅然抛弃那个眼见就“唾手可得”的顺畅结局,蹲下身子关注“受困”学生。她说,在她长达二十五年的教学生涯中,她不是以最终的考试成绩评价孩子,而是更注重孩子们成长过程中那些不起眼的细节,那些无关分数、无关考试,但却洋溢着生命灵性的生命辗转、迂回和发展过程。每一次小小的胜利,或每一次笃定的失败,都是成长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养料。
考察人的成长或学校的发展,除了成人和教育主管部门都翘首企盼的那个尺度之外还应该把过程性评价纳入其中,以多重尺度重新打量和审视学校的发展轨道和“行走方式”。最起码,应正视学生的偏好、负荷力、学习效能感和可塑性,从儿童视角和孩子“内环境”的成长规律出发,来理解学生、研究学生、评价孩子,并以此作为学校建设与发展的起点。正所谓:学生评价的体系,不再是分出等级的“筛子”,而是激发前进的“泵”。
好的学校,应该最大程度地培植和激发孩子们内心生长的力量,使孩子们在自然成长的轨道上运行,在自身的季候里生长。学校教育不应该陷入“唯目的论”的窠臼之中,不能置手段、过程、程序的绚丽与丰富而不顾。所谓“春发、夏长、秋收、冬藏”,切不可置“春夏”而不顾,直接去“秋收”。的确,好的教育非常在乎“过程”。注重过程,其实就是注重个体生命真实的发展和律动,就是对个体生命长远的负责。
好的教育,确立一个思想的源头,一个美好的上游不可或缺。而这个“源头”或“上游”的前提就是基于孩子的天性,基于孩子的生长规律,基于孩子生长过程中的发展特点。注重过程,其实就是强调“学生尚未领悟时不急于求成”,学生尚未成功时不盖棺论定,学生尚未长大时不揠苗助长。一个人长成高大的银杏也罢,长成挺拔的杨树也罢,长成美味的丁香树也罢,都源自于在生命源头或成长过程中的勃勃朝气。如果孩子们的生命过程是精彩的,扎实的,意蕴十足的,那么,即便没有十全十美的结局又有何妨?
真正好的教育不拘囿于预先设定的固定模式和结果,而更注重生成性和即时性资源。也许在开放中,在师生的即兴发挥中,在具有弹性较大的临场体验中,愈能窥见教育的更多真相,愈能触摸到诸多原生态的教育的本真。好的教育就是陪着孩子活在“未来”,但行走于“路上”,行走于“当下”;就是抬头“仰望星空”,但也时刻低头看路,直面“当下”的丰富与沉重。教育的美妙之处就在于,还未到终点,孩子们的眼已经在洞开、心已经在扩展、生命拔节的声音已经在劈啪作响。
参考文献
[1]张玉玲 教育,应该按图索骥吗[J].教学月刊,2016,(1-2):95。
[2]傅道春 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
[3]刘畅 加强爱心教育,与学生做朋友[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14):40。
论文作者:曹文军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7年9月总第24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3
标签:孩子们论文; 孩子论文; 过程论文; 学生论文; 路上论文; 生命论文; 注重论文; 《素质教育》2017年9月总第24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