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把握唯物史观的社会物质生产范畴_历史唯物主义论文

充分把握唯物史观的社会物质生产范畴_历史唯物主义论文

完整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社会物质生产范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历史唯物主义论文,范畴论文,物质论文,完整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03)04-0065-05

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社会生产是历史的起点,也是逻辑的起点, 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建立起唯物史观的理论体系。在我国理 论界有人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就是从社会生产这一最单纯的抽象出发,逐渐 向比较复杂、比较具体的范畴过渡,从而阐明了整个社会纷繁复杂的属性、关系和历史 发展。我们现有的历史唯物主义教材的理论体系侧重于逻辑结论的表述,对社会物质生 产范畴表述及其展开都过于简单。在马恩那里,社会生产是最单纯的抽象吗?马克思和 恩格斯是如何理解社会物质生产的?是如何揭示社会物质生产的内在关系的?笔者认为完 整地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社会物质生产范畴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完整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社会物质生产范畴的科学内涵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马克思和恩格斯 根据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及其它关系的具体研究,通过对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 哈哲学的批判、扬弃,确立了社会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发现了社会发展的规律 ,从而实现了社会历史观的伟大变革。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社会生活的基础的认识经过了 一个艰苦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对社会物质生产范畴认识深化的过程。没有对社会 生活基础、社会物质生产范畴认识的深化就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准确地认识社会 物质生产范畴,才能完整地理解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社会生活基础的社会物质生 产范畴,在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过程中经过了从思维中的抽象到思维中的具体,并逐步 全面、逐步科学的认识进程。1842—1843年《莱茵报》期间,马克思开始关注物质利益 领域,看到了不同于人们的主观意志的客观关系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注意到了社 会生活基础的客观性,但是这种具有客观性的关系究竟是什么?马克思当时并没有回答 。1843年,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初步清算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提出了 市民社会是国家产生的基础。此时作为国家和法的现实基础的市民社会以及整个社会对 马克思来说,只是一个感性的具体。《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第一次从政 治经济学中寻求对市民社会的解剖,马克思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透视了资本主义社 会的诸种社会关系,分析了人类历史及人本身的发展,开始出现接近于物质生产的发展 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观点。与此同时,恩格斯通过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 学的批判和对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考察,触及了现实社会的深刻矛盾,认识到只有以往 被忽视的经济事实才是现实斗争和政治历史的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合著的《神圣家 族》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生产方式的概念,并指出历史的发源地不在天上的云雾中, 而在尘世的粗糙的物质生产中。这里尽管马克思已经认识到生产劳动是认识现实的逻辑 起点,对于社会生活基础的认识,比《手稿》更为清晰并逐步上升到理性阶段,但还未 能在思维中再现现实具体。马克思在1845年写的《费尔巴哈提纲》中对费尔巴哈及一切 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进行了彻底的批判,明确提出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第 一次把社会实践作为世界观、历史观和认识论的基本范畴提出来,揭示了实践,包括生 产实践所具有的现实性、社会性和能动性。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重要标志,马恩在该书中,初步系统地 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说明了物质资料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并对社会物质 生产范畴作了现实具体的规定。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考察了“原初的”历史的关系的四个方面 :一是作为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基本条件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二是为满足新的需要 的再生产。生存的需要、满足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 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这种新的需要的产生是第一个历史活动。三是人类自身的生产 。四是社会生产表现出的双重关系——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这四个方面即为社会生产 的四个方面。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社会生产的四个方面考察可以看出,他们是从社会生 产所包含的多重矛盾及其关系去揭示其内在本质,并给予科学的规定。马克思恩格斯认 为社会物质生产是多重矛盾的统一体,其内涵包括:

1.社会物质生产是物质资料的生产,也是人类自身的生产。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人们为了生存 和发展,首先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社会生产,不 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所以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维持人类生存的“第 一个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9、80、80、72、88、88、80、83、87-88、92、124、81-82 页。)。同时,人类在进行社会物质生产和再生产的同时,也进行着人类自身的生产和 再生产,“即繁殖”。人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者,又是物质资料的消费者,没有人自身的 生产和再生产,就没有人类物质资料生产的世代延续,也就没有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两 种生产是不可分割,有机统一的。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明确指出 :“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 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 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蕃衍。”(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47页。)

2.社会物质生产是自然的关系,也是社会的关系。

社会物质生产,无论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还是人类自身的生产都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 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 95年版,第79、80、80、72、88、88、80、83、87-88、92、124、81-82页。)。自然环 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的物质前提,从自然界分化出来的人类社会仍然是自然 界的一部分,永远不能完全脱离自然界。社会物质生产是人以自身的活动引起、调整和 控制人和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过程,是构成生产的一般要素(生产活动本身 、包括工具在内的劳动资料、天然的或人工的劳动对象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人有目的地改造自然物,使自然界适应自己,也改造人和社会本身, 使之适应变化着的自然界。社会生产不仅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还是社会性的活动,反 映一定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的含义是指“许多个人的共同活动”(注:《马克思恩格 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9、80、80、72、88、88、80、83、87-88、 92、124、81-82页。)。人和动物是不同的,人是社会动物,为了进行生产,人们发生 一定的联系和关系,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只有在这些社会 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对自然界的关系。生产活动是社会性的活动。人们只 有从事生产才形成社会,而只有在社会中才能从事生产。社会生产的内容和存在方式都 是社会的,是社会的活动和社会的享受。因此,任何生产都是同一定的社会关系、生产 关系相联系,任何物质资料的生产,都是指在一定社会关系条件下的活动,社会生产的 目标、方式和生产能力发挥的程度都受人、社会的控制和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同一定 的社会关系相联系的生产才是具体的、现实的,如果脱离一定的社会关系,从事社会生 产的人就是抽象的。

3.社会物质生产是客观的物质活动,又是在意识指导下的能动的活动。

与在自然界中全是不自觉的、盲目的动力相反,“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 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注:《马克思恩格斯选 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47页。)。人的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社 会物质生产是人们在意识指导下,能动地改造自然、社会和人本身的自觉活动,是能动 的创造过程。另一方面,在社会生产中,人们预期的目的、计划,能否实现,要受到社 会历史条件和客观规律的制约。社会物质生产是人们“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 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第79、80、80、72、88、88、80、83、87-88、92、124、81-82页。),生产 活动的前提、条件、过程、结果都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意识指导下的 社会物质生产是客观的、物质的活动。

4.社会物质生产是继承的过程,也是创新的过程。

社会生产是继承的过程,每一代人从事社会生产的条件都是先在的,预先规定的,每 一时期的社会生产都在以前各代遗留下的生产条件下进行,“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 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 版,第79、80、80、72、88、88、80、83、87-88、92、124、81-82页。),另一方面, 由于人的能动本性,人类的生产活动不是简单的继承和重复,人们在生产中不断形成新 的利益、目的、需要,不断超越历史的限定,创造新的物质和关系,“由于这个缘故, 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环境下继续从事所继承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 了的活动来变更旧的环境”(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第79、80、80、72、88、88、80、83、87-88、92、124、81-82页。)。正是生产中这种 世代继承、积累和创新,才有人类历史的延续和发展。

5.社会物质生产既是个体的、分类的活动,又是总体的、集体的活动,是分工和协作 的过程。

社会物质生产是个体的活动。人是社会的主体,也是社会物质生产的主体,个体是社 会生产的最基本单位,社会生产是由个体的活动构成的,由不同个体分担、进行的活动 。社会生产又是分类的活动。生产总是一个个特殊的生产部门,如从犬的部类看,包括 生活资料的生产和生产资料的生产,生产资料的生产又包括农业、畜牧业、机械制造业 、纺织业等等。社会物质生产又是总体的、集体的活动。人是社会的人,任何个体的生 产都不能离开社会,生产总是在一定的社会联系和关系中进行,在由各生产部门组成的 总体中活动。社会生产是由不同的个人分担的个体的活动,不同的个人之间具有分工, 分工首先是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分离;同时,社会生产又是不同个人的共同活动, 不同个人之间又需要合作,分工又是一种人与人的组合。社会生产是各部门既相互独立 又相互联结,既有分工又有协作的过程。

6.社会物质生产是连续的活动,又是阶段性的活动,是生产和再生产过程。

社会生产是历史的、具体的,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人在一定历史阶段所从事的活动,每 一阶段的生产受当时社会生产条件的限制。在一定历史阶段,生产力有其特点,生产关 系会保持相对稳定,以物质生产为基础的人类历史的发展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同时, 社会生产又是连续不断、世代依次交替的。因为,社会要存在和发展,人们不能停止消 费,也就不能停止生产,这就造成以物质生产为基础的人类历史的连续性。不管每一时 代生产过程的社会形式怎样,其生产都是社会生产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它在前一阶 段创造的生产条件下进行生产的延续,又为后一阶段生产创造新的条件。

二、完整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社会物质生产范畴的内在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不仅规定了社会物质生产范畴的科学内涵,而且科学地揭示了社会物 质生产内在矛盾之间的关系。社会物质生产内在矛盾之间关系的揭示,对于发现历史的 规律,创立历史唯物主义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在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社会物质生产范畴 的内在关系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整体上把握社会物质生产范畴。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阐述了社会物质生活前三个方面后非常明确 地指出:社会活动的三个方面不是三个不同的阶段,而是三个方面,或看作是三个因素 。“从历史的最初时期起,从第一批人出现时,这三个方面就同时存在着,而且现在也 还在历史上起着作用。”(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 79、80、80、72、88、88、80、83、87-88、92、124、81-82页。)社会物质生产是多重 矛盾的统一体,物质生产所包含的多重矛盾关系是同一生产的不同方面、不同因素的表 现。因此,对社会物质生产范畴就要从整体上去把握,把握矛盾的多重关系。

2.全面把握社会物质生产各对矛盾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阐述多重矛盾统一体的社会生产时,全面揭示了生产中各对矛盾内 部之间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生产各对矛盾内部关系的分析有两点思路非常清楚 。一是社会生产各对矛盾中的两个方面是同一生产中的不同方面,但是,两个方面强调 的侧重点不同。一个方面强调生产是与自然相联系的客观活动(自然关系、物质生产、 客观活动、继承、分类、个体),另一方面强调生产是有意识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再 生产、能动活动、创新、总体)。与自然相联系的客观活动决定在意识指导下的社会活 动,在意识指导下的社会活动又影响和制约着与自然相联系的客观活动。二是马克思和 恩格斯并不认为各对矛盾是平行的关系,他们认为生产中客观的自然关系、客观的社会 关系,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矛盾是社会生产各对矛盾中最基本的矛盾。

发现并论证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力的客观性并不难,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前,基 本上已有了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虽然它是不彻底的、非辩证的。但是发现并论证生产中 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的客观物质性要困难和复杂得多。所以,马克思主 义哲学产生以前,哲学社会历史观都是唯心主义的。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发现了生产中 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而且阐明了其客观物质性,使唯物史观的基础得 到了科学的论证。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分析、考察社会生产多重矛盾,把社会生产中体现的多重关系归纳 为“生产力、社会状况和意识”。“生产力、社会状况和意识”反映的是生产中的自然 、社会、思想三种关系。思想关系有物化形式和观念形式两种形式——思想意识以及以 一定的思想意识为指导的政治、法律生活方面的关系。这三个方面构成了社会基本矛盾 及其运动规律。

只有把社会物质生产看作多重矛盾的统一体,才能够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揭示的人 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运动的规律。如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分 工分析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上述三个因素即生产 力、社会状况和意识,彼此之间可能而且一定会发生矛盾,因为分工不仅使精神活动和 物质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由不同的个人来分担这种情况成为可能,而且成为 现实,而要使这三个因素彼此不发生矛盾,则只有再消灭分工”(注:《马克思恩格斯 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9、80、80、72、88、88、80、83、87-88、92 、124、81-82页。)。马克思恩格斯围绕分工展开了生产中的各种矛盾。在马克思恩格 斯看来,分工使精神和物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分离;分工既是“自然形成的” ,又是“社会分裂”的产物;分工表现了生产力,分工也是生产关系,和私有制是同义 语;分工既是个体的,又是集体的。马恩正是在这矛盾展开的过程中,说明了生产力是 客观的物质的力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马克思恩格斯 同时还对经济基础的范畴给予界定,说明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关系,“在过去一 切历史阶段上受生产力制约同时又制约生产力的交往形式,就是市民社会”,“这个市 民社会是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 社1995年版,第79、80、80、72、88、88、80、83、87-88、92、124、81-82页。)。基 于对社会生产中这些矛盾及其关系的认识,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这种历史观就在于 :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 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从市民社会作为 国家的活动描述市民社会,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意识的所有各种不同理论的产物和 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这样当然也能够完整地描 述事物(因而也能够描述事物的这些不同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注:《马克思恩格 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9、80、80、72、88、88、80、83、87-88、 92、124、81-82页。)

马克思和恩格斯还从交往和生产力、国家和法同所有制的关系、自然产生的和由文明 创造的生产工具与所有制形式、共产主义——交往形式本身的生产,这几个方面考察了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矛盾运动的过程和特点。最后得出结论“ 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构成一个有联系的交往形式的序列,交往形式的联系就在于:已成 为桎梏的旧交往形式被适应于比较发达的生产力,因而也适应于进步的个人自主活动方 式的新交往形式所代替;新的交往形式又会成为桎梏,然后又为别的交往形式所代替” 。(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9、80、80、72、88、 88、80、83、87-88、92、124、81-82页。)。这样,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社会生产多重 矛盾的分析说明了社会物质生产如何决定和推动社会历史发展。

3.系统地把握社会物质生产内在矛盾的发展过程。

社会物质生产内在矛盾有一个发展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全面分析了社会生产多重矛 盾的产生、演化、冲突、解决的发展过程,从而论证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从生产中 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过程考察,最初人与自然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自然界的关系一样 ,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慑服于自然界”(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 95年版,第79、80、80、72、88、88、80、83、87-88、92、124、81-82页。),而随着 生产的发展,自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小,但不可能趋于零;而生产中人类认识和 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人对自然的影响越来越大。生产中人与社会的关系开始也是 “压迫着人”,强加于人,人逐渐有越来越多的自觉性,而且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是随 着生产分工的发展逐步走向“世界历史性”的。客观物质活动与人们的能动作用的发展 过程是:客观物质力量的影响作用与人们的能动作用、人的自觉活动的影响的发展成反 比。在我们还没有认识和考虑到社会力量的时候,它们起着盲目的、强制的和破坏的作 用。一旦我们认识了它们,理解了它们的活动、方向和作用,那么,“要使它们越来越 服从我们的意志并利用它们来达到我们的目的,就完全取决于我们了。”(注:《马克 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54页。)生产中继承与创新发展的过 程是一致的,生产中继承的东西越多,起点就越高,创新的能力也就越强。

社会生产多重矛盾的产生、演化、冲突、解决的发展过程,决定了人类社会及其发展 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社会生产多重矛盾运动过程的必然结果是实现共产主义。共产主 义既是生产中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结果,是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产物,也是人们对社会关 系认识的结果,是社会关系发展的结果,是“交往的产物”;共产主义既是生产中客观 物质力量作用的结果,也是社会生产由自发向自觉活动转化的结果;共产主义是生产中 继承、积累、创新的结果;共产主义既是每一代单个人活动的结果,也是社会总体活动 连续作用的结果。

社会物质生产内在矛盾的发展过程决定了历史发展的辩证过程,历史唯物主义逻辑体 系与历史辩证法是一致的。

三、完整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社会物质生产范畴的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以前的学者不乏看到社会生产的某一方面,旧唯物主义看到了社会生产 是自然的关系,看到了社会生产是感性的活动、个体的活动,但没认识到社会生产是社 会的关系,没认识到社会生产是能动的活动、社会的活动。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 看到了社会生产是能动的活动,但没认识到社会生产是客观的、物质的活动。马克思和 恩格斯正是在对社会生产全方位、多角度把握的基础上,批判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 唯心史观,克服其思想的缺陷,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实现了历史观的变革。完整把握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物质生产范畴具有如下重要意义:

1.有利于反映历史唯物主义体系本身的科学性。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是多重矛盾的统一体,历史 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正是根据社会生产的多重矛盾辩证关系及其运动而建立的,这符合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意,而且反映了历史唯物主义体系本身的科学性。历史唯物主 义科学地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了社会复杂关系、过 程和结构的历史辩证法。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作为多重矛盾统一体的社会物质资料生 产,作为社会生活基础的社会物质资料生产,不仅客观、丰富、全面地反映了社会生活 ,而且是生动的、活生生的、运动发展着的。因此,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历史唯物主 义,内容是丰富的,基础是坚实的,方法是科学的,逻辑体系是严谨的。把社会物质生 产看作是多重矛盾的统一体,有利于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生活的本质和社会发展 规律的概括的多层次、多方面性,有利于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丰富性 、全面性、完整性、严谨性。

完整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社会物质生产范畴还有利于反映历史唯物主义一些基本范畴的 科学内涵,如作为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的人的本质、科学的社会实践范畴、生产力、生 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这些基本范畴的提出,对这些范畴内涵的理解都离不 开对社会生产全方位的把握。

2.有利于克服现有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的不足。

我们现有的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的理论体系侧重于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逻辑结论的 表述,而疏于理论阐述,对社会生产及在此基础上展开的历史唯物主义体系表述过于简 单化。如对于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马克思恩格斯 是从复杂的、多重矛盾统一体的社会生产出发研究概括出这一规律的,而现在我们某些 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仅仅表述它们之间作用与反作用的辩证关系,略去了论述的基础, 展现给人们的往往只有结论,不像马恩分析的那样有血有肉。又如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 ,历史唯物主义是一个严谨的整体,各部分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而我们某些历史唯 物主义教科书对各部分之间的逻辑联系说明不够,这样不仅难于反映历史唯物主义的科 学性,而且不能完整地反映历史唯物主义丰富的内涵、坚实的基础和严谨的体系。

3.有利于驳斥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各种攻击,有利于解释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

历史唯物主义创立以来,遭遇了来自各方面的攻击,当面对形形色色对历史唯物主义 的攻击、批评和质疑时,一些文章往往根据需要,引经据典说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有这种 思想,曾经有那种思想,不能从根本点上作出完整的说明,很是被动。系统阐述马克思 恩格斯把社会物质生产看作是多重矛盾统一体,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 系,不仅有利于驳斥来自于各方面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攻击,而且有利于解释各种复杂的 社会现象,坚持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体系。

标签:;  ;  ;  

充分把握唯物史观的社会物质生产范畴_历史唯物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