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霞
天津市公安医院皮肤科 天津市 300040
摘要:为了分析不同量糖皮质激素在缓解带状疱疹患者神经疼痛的具体治疗效果,本文选取我院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期间收治的80例带状疱疹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40例患者。对对照组患者采用伐昔洛韦与普瑞巴林以及小剂量(20mg/d)的醋酸泼尼松进行治疗,对实验组患者采用伐昔洛韦与普瑞巴林以及中等剂量(40mg/d)的醋酸泼尼松进行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带状疱疹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的疼痛情况。统计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在带状疱疹的治疗效果上(止泡时间、水泡消失时间、结痂时间和脱痂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在疼痛评分方面两组患者在治疗后1周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但是相比来说试验组患者改善更加明显(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后2周均较治疗后1周有明显改善(P<0.05),但是相比来说试验组效果改善更加明显(P<0.05)。这表明,在缓解带状疱疹患者神经疼痛方面,采用中等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可以显著改善带状疱疹的治疗效果,有戏缓解患者的疼痛。
关键词:糖皮质激素;带状疱疹;疼痛;效果分析
带状疱疹属于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近年来其发病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因为带状疱疹患者往往伴有强烈的神经疼痛,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1-2]。在临床治疗上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主要的治疗药物为五环核苷类抗病毒药和糖皮质激素[3]。本文为了分析不同量糖皮质激素在缓解带状疱疹患者神经疼痛的具体治疗效果,以我院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对比分析,旨在为带状疱疹的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参考。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选取我院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期间收治的80例带状疱疹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40例患者。在研究对象选取的过程中,对于那些患者严重肝肾疾病患者、患者恶性肿瘤或者免疫系统疾病患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长期应用激素类药物患者等均不在选取范围之内。其中对照组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范围为43-71岁,平均年龄为(53.9±4.3)岁,试验组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范围为44-70岁,平均年龄为(54.4±4.6)岁。两组患者的基本信息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可以进行对比分析。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对对照组患者采用盐酸伐昔洛韦片(制药公司:上海上药信谊药厂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7723;规格:0.3g,1片/次,2次/d)与普瑞巴林(制药公司:辉瑞制药;国药准字J20100102,;规格:75mg,1次/粒,2次/d)以及小剂量(20mg/d)的醋酸泼尼松(制药公司:甘肃扶正药业科技;国药准字H62020285;规格:5mg,2片/次,2次/d)进行治疗。
对实验组患者采用盐酸伐昔洛韦片与普瑞巴林以及中等剂量(40mg/d)的泼尼松进行治疗。
1.3 评价指标
本文选取带状疱疹治疗效果和疼痛评分作为评价指标。其中带状疱疹治疗效果具体包括止泡时间、水泡消失时间、结痂时间和脱痂时间;疼痛评分采用简化的McGill疼痛量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周和治疗后2周进行评价,分值越高表示疼痛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本文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定量资料以示均值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进行检验,P<0. 05表示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分别统计两组患者的带状疱疹治疗效果以及不同时间的疼痛评分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如表1所示。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在带状疱疹的治疗效果上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在疼痛评分方面两组患者在治疗后1周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但是相比来说试验组患者改善更加明显(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后2周均较治疗后1周有明显改善(P<0.05),但是相比来说试验组效果改善更加明显(P<0.05)。
3 讨论
综上所述,在缓解带状疱疹患者神经疼痛方面,采用中等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可以显著改善带状疱疹的治疗效果,有戏缓解患者的疼痛,对于疾病的治疗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孙小云,梁虹.不同剂量糖皮质激素在缓解带状疱疹患者神经疼痛疗效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2016,18(11):1146-1147.
[2]陈海谊,陈焕高.不同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2015(17):2587-2589.
[3]张灵金,刘矗,陈建明.扶正消毒饮联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老年患者带状疱疹神经痛的临床观察[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7(1):55-57.
论文作者:董霞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6月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16
标签:患者论文; 带状疱疹论文; 疼痛论文; 激素论文; 治疗效果论文; 剂量论文; 巴林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6月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