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研究创新与人才培养_科技论文

基础研究创新与人才培养_科技论文

基础研究创新与人才培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才培养论文,基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世纪更替的时间,虽然为主观设置的坐标系所确定,但它给人类进行总结和筹划提供了一个共同的时间点。在发达国家纷纷筹划未来发展的同时,我国不失时机地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并相应实施“技术创新工程”、“知识创新工程”等,以提高我国的整体创新能力和科技实力。江泽民总书记最近对科技工作反复强调的重点,可以说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创新,一是人才。江总书记对这两个方面是结合起来讲的,科技的发展关键在于创新,而创新的根本在于人才培养,尤其是年轻人才的培养。已经隐现的知识经济对创新和人才培养的要求将越来越迫切。科技创新是科技进步的灵魂,具有高科学素质、强创新能力的人才则是科技创新的根本,这在基础研究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我国基础研究应面向知识经济,确立以创新和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发展思路。

1 把鼓励和支持创新特别是原始性创新放在突出地位

1.1 正确理解基础研究创新

创新是一种普遍的要求,而且深入社会的各个领域。在基础研究中,创新是灵魂,是生命力的体现。基础研究的创新显然不同于技术创新等其他创新,而有其自身的特点。对基础研究创新应有正确的认识。

一是正确认识学习、跟踪与创新、超越的关系。其一是在基础研究探索中,要提倡创新,还要正确对待跟踪。基础研究创新是有层次的,原始性创新是最高的层次。把创新简单地理解为“无中生有”是不全面的。跟踪是创新的开始,不是绝对坏事。科学家之间在研究方法上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在研究思想上相互影响、碰撞和启迪,也可以说是互相跟踪、学习。当然不能盲目跟踪、消极跟踪,更不是简单的、低水平的模仿、重复。"863"计划强调要积极跟踪但要有创造力。质的提高是基础研究的内在要求,从学习、跟踪到创新、超越是量变到质变的表现。其二是在发展战略上,应以创新、超越战略为主。在科学技术的许多领域,实现跨越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在许多领域完全不必从零开始,“走老路”。比如我国的“两弹一星”,很多关键问题的解决,就是在别国已有研究基础上的跨越。不瞄准金牌,就没有希望夺取金牌。基础研究发展战略思想的核心应定位在“超越”,只有这样,才不会长期受制于人。在新形势下,制定和实施我国基础研究的中长期发展战略,应坚持在某些世界科学前沿占有重要的地位,甚至不满足于一般意义上的“一席之地”。

二是正确认识点和面的关系。基础研究探索性强,点和面存在辩证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没有面上的发展,也不会出现点,没有点的突破,就不有面上的提高。为此,要作好基础研究面上的部署,稳定恰当规模的研究队伍和课题,保证有一定覆盖面的“百花齐放”的科学探索,注重面上的播种,才可能有点的收获,“广种”才能“博收”,这是由基础研究本身的规律所决定的。

三是正确认识稳定、积累与创新、突破的关系。基础研究是科技发展的源泉和后盾,具有较长的孕育期、储备期。持续稳定发展是基础研究发展的核心原则之一。我国对稳定持续发展基础研究的科技政策是一贯的,也是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基础研究取得创新、突破来之不易,原始性创新更是不可多得,但一旦取得重大突破,将带动新兴产业群的崛起,引起经济和社会的重大变革。然而,没有稳定持续的发展,没有广泛长期的积累,出现创新、突破是不可能的。在抓住创新思想火花的苗头不放、勇于创新、力争突破的同时,必须重视稳定发展,重视长期积累,不能急于求成,厚积才能薄发。当前,在基础研究已有一定积累的基础上,应从重数量转变到重质量。如科技论文是评价基础研究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论文发表数量已相当可观,今后应更加注重科技论文的质量,广泛使用影响因子加权来评价基础研究。应由重视一般性文章和成果转变到重视有重大影响的理论建树和发现,取得知识产权。对基础研究队伍、机构也要从数量要求转变到主要是质的要求。

2.2 大力支持学科综合交叉和非共识研究

当代自然科学在继续学科分化和深入的同时,走向学科交叉与综合。学科交叉对科学创新与突破的重要性,已为科技界所共识。科学发展产生的许多新生长点,往往是一些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当然边缘交叉学科不能理解为几门学科的简单迭加,而是其思想的碰撞和融合,往往还以某种新的学术思想为纽带。新的学术思想总会对传统的学术思想有所冲击,甚至有根本性的冲突。唯其如此,新思想始初才不被理解和接受。传统学科分类和布局、学科保护主义、传统管理体制等都对交叉和边缘学科的发展不利。要大力支持可能获得新发现、新概念、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基础研究项目,特别突出支持学科交叉项目。

鼓励学科交叉要从两个方面,一是项目申报,过去学科交叉的项目,谁也不愿意接受,现在这个问题基本解决;另一方面是项目评审,学科交叉有新意的项目能否通过,是否与其他项目相比“吃亏”,这是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光靠“软”保护不行,还要有“硬”措施。何祚庥院士认为,应制订一套适当的学科交叉项目资助程序,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以更多地鼓励科学工作者多学科协同作战,提高我国科学工作者开展学科交叉研究的积极性。要达到这样的目的,主要应在项目评审制度和程序上真正体现支持学科交叉研究。

由于基础研究具有很强的探索性,在一些科学问题上,一定时期内形成所谓“非共识”是十分自然的。一些研究项目往往只是隐现创新思想火花的苗头,停留在萌芽状态,未能形成较成熟、系统的研究思想和明确的研究方向,这就需要保护和支持。这在科技发展史上是有先例的。科学史上一些突破性成果在最开始时往往为绝大多数人所不理解。对“非共识”要采取慎重处理,探索判别和适时支持的新措施。

在一些科技领域,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难以严格区分,科学与技术的界限变得模糊。从基础研究经应用研究到试验开发的线型模式不再是唯一的,各类研究之间存在互动,是互相牵连和交织的网络关系。基础研究越来越被要求体现国家目标,服务于国家利益,应有相当一部分积极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特别是重点基础研究,应提高多学科综合交叉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科学问题的能力。

2 吸引、发现、培养和造就具有高创新素质的基础研究人才

2.1 发挥基础研究独特功能,发现、培养和造就高创新素质的人才,为基础研究提供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

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资源,基础研究是培养造就我国急需的高层次科技人才的主要途径。科学、严谨、缜密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的训练,从学习、跟踪到摆脱模仿进入原始创新的过程训练,都必须通过基础研究。创新的主体是人才,决定创新深度的,是人才和队伍的水平。创新素质对于从事基础研究的人才尤其重要。低水平重复研究现状的根源在于人才,改变现状的关键是提高人才和队伍的整体创新素质。基础研究发现人才,要把富有创新素质和具有创新能力作为重要标准。基础研究培养人才,要鼓励创新,把创新作为检验基础研究成效的重要依据,重视培养人才的创新素质,对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加大培养力度。对基础研究人才的培养应增强导向性,应有助于具有创新素质的人力资源的开发。遴选优秀基础研究人才应注意考察其创新素质。发挥基础研究培养人才的独特功能,一要统筹规划,稳定支持一支较高水平的基础研究队伍,逐步优化学科结构、年龄结构,使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人才辈出;二是集中力量,支持一批优秀拔尖人才和优秀研究群体,培养和造就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具备高科学素质、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帅才”和“将才”,造就若干国际一流水平的科学家。

2.2 创设有利于原始性创新和年轻人才辈出的基础研究环境

建立有利于提高整体创新素质的人才培养机制,创设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适宜于孕育高水平基础研究的环境和氛围,对基础研究发展十分重要。在建设有利于创新的环境方面,一是保护“创新”,对富有创新意识的青年人才要爱护;二是奖励“创新”,对创新人才给予一定奖励;三是广泛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创造条件让科研人员到国内外进修和开展合作研究,天地宽广,更能开阔学术视野,相互碰撞,更能激发创新灵感。值得提出的是,由于我国的具体国情,人才断层严重,科技人才的年轻化一直是一个老大难问题,这显然对创新不利。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培养青年科技人才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据统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的课题负责人35岁以下的青年学者所占比例,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刚成立时(1986年)的1.3%提高到1998年的31.7%;45岁以下的中青年学者由1986年的12.2%上升到1998年的59.1%,一批处于创新高峰年龄段的中青年学者成为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研究的主力。这表明科学基金制对营造良好基础研究环境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制度。

要想在当前国际高层次科技人才资源争夺中争取主动,必须注重创设工作和生活条件较为优越、科学民主、宽松和谐的学术环境和氛围。当前,尤其要注重吸引一批海外优秀科技人才,这对发展我国基础研究至关重要。除了大的科技政策引导外,小环境建设也十分重要。周光召同志说,往往“各单位的外部环境基本相似,差异不大,造成巨大差异的原因,主要在于内部的凝聚力、创造力、组织力、开拓力的不同。”还可以采取一些更加灵活的措施,吸引和鼓励海外留学人员利用国外科研设施以适当方式为祖国服务。

鼓励和支持基础研究创新,还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支持,制定相应政策,引导方向,组织力量,在交叉融合里求创新。深层次的学科交叉研究最重要的支撑条件,是拥有一支高层次的交叉型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队伍。这支队伍的形成,从根本上说,有赖于教育观念和教育体制的变革以及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

3 促进科技与教育一体化

基础研究的人才培养,应该追溯到大学教育乃至基础教育阶段。基础研究对人才创新素质的要求,也应贯穿到整个教育过程,为此必须着眼于促进科技与教育的结合。长期以来,我们对教育与社会经济的联系关注较多,研究得也比较深入,对”科技经济一体化“提得比较多,但对教育与科技的联系则关注、研究得少。事实上二者疏离的认识和现状令人堪忧,如当前存在的科研机构与大学的分垒、大学科研与教学力量的分垒(搞科研的不从事教学,高层次科研人才不从事本科教育;某高校博士生导师给本科生上课成为新闻),关于基础研究究竟由大学还是由科研机构来承担的争论等等。

3.1 增进教育与科技的互动和结合

科技与教育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产物。它们诞生之后,又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两大支柱力量。二者相互支持和依靠,互相交流协作,共同发展,教育为科技发展培育人才,提供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科学技术以其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获得的新理论、新认识,不断丰富教育的内容,成为教育进步的源泉。应该说,科技与教育本来是天然不可分的“孪生兄弟”,或者说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两翼”。促进教育与科技的互动,一方面,教育革新要主动顺应新科技革命的潮流。我国基础研究整体创新能力不强,低水平重复研究大量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可以说是教育为基础研究蕴育综合性创新人才不够。以往的教育目标,总是强调教育要主动适应生产劳动或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很少强调教育要适应科技发展的需要,只注重教育与社会经济的联系,不注重教育与科学技术的联系。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为大学的科学教育注入新鲜血液和生动的活力,不断赋予它最新的思想和丰富的内容,实际上同时也对科学人才的培养提出不断变化的新的更高要求。科学的真邃在创造,科技发展的规律是趋向于学科综合交叉,科学教育必须深入到科学的创造本质这一层次上培养人才,即培养综合性创新人才(其内涵丰富,不便展开赘述)。另外,教育内容与体系的陈旧与重复也是本世纪末教育改革最紧迫问题之一。甚至在某些学科,20世纪初的科技成就至今还没有进入教材。应加紧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题体系,打破学科课程间的壁垒,加强课程与课程体系间在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与结合。另一方面,要引导科技主动长入教育。科技的发展要为教育提供新鲜内容和新颖手段。科技应更好地发挥普及教育的功能,从而提高国民素质。尤其对于基础研究而言,应更好地发挥其丰富人类知识宝库、发扬科学传统、培植科学精神、提高国民科学素养和理性思维能力等独特作用。

3.2 以人为本,推动科技与教育一体化

科技与教育发展的根本的是促进人的发展。科技与教育结合的关键点在于人才,二者都要着眼于促进创新人才的成长。应鼓励科学研究院所和高校人才相互兼职,协作研究,包括进行人员交流,换岗等。关门科研、关门教育,不仅是人力、智力和物力资源的极大浪费,也不利于科研和教育自身的发展。这在基础研究方面尤为必要。科研院所更直接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更了解国家需求,大学更具学科优势,更了解学科现状和前沿,相互结合可以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而不必争论基础研究到底由科研院所来承担,还是由大学来承担。从国家层面看,应总体规划,统筹布置科技和教育工作,克服部门各自为阵的倾向,使科技界与教育界携手共进,这样才能真正培养高水平的科技人才,提高我国基础研究整体创新能力。

标签:;  ;  ;  

基础研究创新与人才培养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