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经济增长方式:理论、内涵及其转变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方式论文,内涵论文,策略论文,理论论文,商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实现商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内容。马克思关于商业资本职能、周转特性以及微观制度安排的基本观点仍然是指导我国商业体制改革的理论武器。集约型商业增长的内涵应包括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高效率,低费用,少环节,快周转等基本方面。要推进我国商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从完善市场机制,创新企业制度和营销形式出发,向结构优化要效率,向规模经济要效率,实行“大商业”战略。
“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既是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也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过程中,商业怎么办?本文拟从马克思的商业发展理论出发,对商业经济增长方式的内涵及其转变策略作些探讨。
马克思关于商业经济增长的基本观点
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马克思对商业资本作了深入的分析。由于实践中纯粹的货币经营资本并不多见,所以,马克思商业理论的主要方面就是关于商品经营资本的论述。由此出发,马克思本人亦直接把商品经营资本称为商业资本或商人资本(本文所阐述的马克思商业理论也立足于此)。
商业资本就是经营商品买卖的资本,是产业资本的商品资本的转化形式。马克思认为,生产资本和流通资本,“这是同一资本的两种特珠的、互相区别的存在形式”。〔1〕于是二者就存在着分离的可能性。 而商品资本独立化为商业资本的可能性之所以能成为现实,则是由“分工”对效率的促进作用决定的。商业的独立化,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节约资本量(产业资本或社会总资本);二是提高资本周转速度;三是“就全部商人资本同产业资本的关系看,商人资本的一次周转,不仅可以代表一个生产部门许多资本的周转,而且可以代表不同生产部门若干资本的周转。”〔2〕
当然,商业独立出来的作用并不是无条件的。马克思特别指出了一个条件,这就是“商人资本没有超过必要的比例”。〔3 〕商业资本在社会总资本中的必要量取决于三个要素:一是商业资本的周转速度;二是社会生产的发展程度;三是商业资本的职能与信用制度的结合程度。商业资本的周转速度又决定于:(1 )生产过程更新的速度和不同生产过程互相衔接的速度;(2)消费的速度。在实际经济运行中, 这种必要量的达成不是人为的,而是在平均利润率规律的作用下,社会资本在不同部门间的流动而趋于均衡的结果。
商业资本作为产业资本中商品资本的转化形式,其职能就是完成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的转化。但另一方面,商业一旦同产业相分离,又具有其相对独立的性质。它有着独特的流通形成(G—W—G'), 而且还“会产生一种虚假的需求”。〔4〕
商业资本也必须取得利润。在平均利润率规律作用下,商业总利润是取决于两个条件:(1)产业资本所生产的利润量;(2)商业资本的相对量(占社会总资本量的比重)。“同产业资本相比,商人资本越大,产业利润率就越小。反过来,情况也就相反。”〔5〕因此, 提高商业资本的周转速度及其与信用的结合程度,减少商业资本必要量,从而减少商业资本的相对量,是提高平均利润率的必然要求。
上述马克思所分析的商业资本抽象掉了保管、运输等生产性的流通费用。实际上,在马克思看来,商业资本应该包括三个基本部分:一是用于购买商品,偿付商品的购买价格而投下的;二是在商品买卖过程中支出的纯粹流通费用;三是保管、运输等生产性的流通费用。由此,要使商业资本的相对量变得越小,以提高总体利润率水平,就必须力求提高与以上三个部分费用支出相关的活动的效率,减少各自的费用支出。不仅如此,周转速度的加快,流通费用的节约,还会降低商品的单价。对于个别商业资本来说,其活动效率及以上三者的节约程度超过本部门的平均水平,还可获得超额利润。
至于如何才能实现以上三部分费用的节约,马克思虽然没有系统阐述作为微观主体的商业企业的具体措施,但他阐明了大商业的优越性。他认为,分散的小规模商业的大量存在,“商业资本独立地进行活动的利润,就会大部分丧失掉”。〔6〕“100个小事务所的费用比一个大事务所的费用多得无法比拟。100 个小货栈的费用比一个大货栈的费用也多得无法比拟”。〔7〕
综合上述马克思关于商业的论点,我们至少可以得到如下几个结论:
第一,独立化的商业作为联结生产与消费的中介和桥梁,其周转的顺畅与否,不仅关系到自身的生存发展,而且直接影响到产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第二,商业经济增长不能主要靠增加商业资本的投入来推动。商业资本的过分投入,所引起的直接后果必然是商业总体利润率的下降。
第三,实现商业经济稳定增长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商业资本的周转速度和商业活动效率,节约商业流通费用的支出。
第四,商业经济高效增长的微观制度安排是,避免商业的过分分散化,提倡充分分工和协作的“大商业”。
商业经济增长方式的内涵
关于经济增长方式的内涵,经济学界有不同的理解,提法颇多。概括起来,有粗放集约型、速度效益型、质量效益型等,从不同角度、不同形态对经济增长方式进行了讨论和研究。但是,不管何种观点几乎都以产业经济为研究的出发点。所以,更多的是把粗放型理解为主要依靠生产要素数量的扩张而实现经济增长,是一种高投入、高消耗、低质量、低产出的增长方式;而集约型则主要依靠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并通过提高要素质量和使用效率而实现经济增长,是一种消耗低、质量高、投入少、产出多、效益好、污染小的经济增长方式。那么,应如何把握商业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内涵呢?
笔者认为,马克思的商业增长观就是集约化的商业增长观。即商业经济的集约增长指的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主要通过提高商业中各种要素的使用效率、商业资本的周转速度(用于购买商品的那部分资本)和节约商业流通费用,而扩大销售量,实现商业增长,是一种费用低、流通环节少、周转快、效益好的增长方式。粗放型的商业增长则是指主要通过增加商业资本等要素的投入,以扩大销售量,实现商业增长,这是一种费用高、流通环节多、周转慢、效益差的增长方式。
商业经济增长方式的内涵是商业本身的特性决定的。首先,从商业与产业的共同点来看,商业同产业一样,既有固定资产也有流动资金,同样存在着一个要素使用效率问题,它决定着商业流通费用的耗费情况,从而影响到商业经济的增长方式。其中最重要的是商业劳动的效率,它不仅决定着工资的支出情况,而且关系到其它流通费用的节约程度。由此出发,集约型商业增长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依靠商业活动效率的提高和商业流通费用的节约,以促进商业增长。
其次,从商业的特殊性来看,商业作为主要在商品流通领域起作用的部门,其特点又决定着商业集约增长是一种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主要依靠周转速度的提高而实现的增长。产业的集约增长虽然也必须根据市场信息来调整自身的生产方向和生产规模,但在产业与商业分离的理论前提下,产业部门的信息却主要来自商业部门。而商业行为本身就是价值——使用价值交换的行为,它所面临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消费者,是联结生产与消费的中介和桥梁。商业部门在商品未最终卖给消费者之前,向产业提出的虚拟的需求,固然可以促使产业加速生产,但这种虚拟需求如果不反映真正意义上的市场需求,就不仅会使自身而且会使产业发生危机。
集约型的产业经济增长固然表明提高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质量和使用效率对增长的主要作用,但在既定的效率水平下,通过增加要素投入量以实现经济增长,不失为一种现实的选择。所以,在发展中国家曾经经历一段时期的粗放增长,然后逐步向集约型过渡,似乎是历史的必然。政府在这里则只能对转变的速度起作用。而商业经济的扩张本身不能是原动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产业生产规模扩大的产物。在既定的产业规模下扩大商业资本投入,其结果必然是降低全行业的利润率水平。这里商业资本的周转速度起着关键作用。在其周转速度发生变动的情况下,即使产业规模扩大了,需要实现其价值的产品数量增加了,也未必要增加商业资本投入量。通过减少流通环节,加快周转速度,节约流通费用等,亦能扩大商品销售,达到商业增长的目的。虽然商业资本的周转也受限于生产过程和消费水平,但由于它可以代表不同生产部门若干资本的周转,而使其周转速度具有更大的伸缩范围。
商业的集约增长,具体说来虽然包括诸多方面的内容,但反映到价值形态上就体现为商业效益的提高。同时,由于少环节、快周转,还会表现在商品的单价上,使单位商品的价格变得更加便宜。
转变商业经济增长方式的对策
从我国商业实践的现状出发,要推进商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就必须向结构优化要效率,向规模经济要效率,实行“大商业”战略。
所谓“大商业”战略,其基本含义指的是,遵循“抓大放小”的思路,采取措施对一批规模较大的商业企业进行改造,使其更新经营思想、变革经营体制、强化经营管理、用活经营资金、减少流通环节、加快周转速度、提高技术含量、节约流通费用、降低利润加价、提高经济效益,并依靠市场竞争机制的强制作用,克服我国商业企业组织结构“小、散、差”的不足,促使小商业走上群体化、连锁化、规模化、现代化的道路,最终实现我国商业整个行业增长方式的转变。这种“大商业”战略固然以大商业企业、大商业集团和综合商社为依托,反对各自孤独的“小、散、差”的小商店,但它并不排斥分布于不同区域的互相联系的连锁化的小商店。它不仅可以克服我国商业企业经营的粗放性,而且还可以消除“假货”存在的重要经济根源。因为当商业还是分散的小商业时,“能捞就捞”成了小商人的信条,并不顾忌商号的信誉。但对大公司来说,信誉是企业生存的命根子,不论生产企业还是商业企业,都必须以商品质量为本,才能争得长期稳定的效益。
推行“大商业”战略,实现我国商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就我国目前而言,必须首先从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第一,要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尽快实现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对经济体制的依赖性,不仅是市场配置资源的理论反映,而且已为前苏联、日本和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所证明。要尽快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至少应坚持以下两点:一、政府要退出微观经济决策,全力塑造一个有利于实行集约经营的体制环境和政策环境。二、要注重大市场的建设。包括期货市场在内的全国性大批发市场,对我国商业变革,冲破区域经济障碍,促进合理的竞争价格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二,要培育一批规模大、经济效益好、竞争力强的商业企业集团和综合商社,作为我国商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火车头”。联系我国实际,可以把发展大公司、大企业集团和综合商社,同进行国有商贸企业的改革结合起来。但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要把投资的重点放到挖潜改造上来。二、要以产权关系为纽带,调整企业组织结构,优化资产组合。三、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优化企业经营机制,改善经营管理,增加科技投入,提高集约化程度。
第三,要大力推动连锁经营,发展超级市场,折扣店、仓库俱乐部、价格俱乐部等能降低商品零售价格的各种商业形式。其中连锁商业的建立和发展,对我国流通领域的改革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是一种带有变革性的举措。它可以摆脱我国零售商业传统形式缺乏规模效益的状况,有利于促进商业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打破条块分割、相互封闭的经营格局。它还有利于成本优势的构建,同时也为我国中小型商业零售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选择途径。从我国实际出发,发展连锁经营可以有如下两种基本思路:一是将一些有实力、集散能力强、信誉好的批发企业,改造成正规连锁总部,组成以批发企业为龙头,其他若干企业参加的连锁经营企业体系;二是以经济效益好且经济实力强的大中型零售企业为核心,通过改造、改组、兼并、联合等办法,对分散的小企业、小门点实行连锁经营。
注释:
〔1〕〔2〕〔3〕〔4〕〔5〕〔6〕〔7〕马克思:《资本论》, 人民出版社1975年6月第1版第三卷,第298、307、307、340、319、329、3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