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中学教师“九五”继续教育课程设计的思考与建议_课程设置论文

北京市中学教师“九五”继续教育课程设计的思考与建议_课程设置论文

关于北京市中学教师“九五”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的思考与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北京市论文,继续教育论文,课程设置论文,中学教师论文,建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学教师继续教育,是北京市加强干部、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大举措。对此,北京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在原北京市教育局和北京市科技干部局的直接领导下,从1986年开始准备,到1989年正式实施,经过“八五”期间的继续教育实践,取得了显著成绩,初步形成了具有北京特点的继续教育模式。在“八五”继续教育结束之后,北京教育学院及各教师进修院校又开始了对“九五”继续教育的研究,这项工作得到了各方面的关心和重视,经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将由北京教育学院牵头的《北京市中小学教师“九五”继续教育研究》课题,列入了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的“九五”重点科研项目。我们已经以“八五”继续教育为基础,以研究“九五”继续教育课程开发为重点。集中对中学教师“九五”继续教育课程设置问题,做了如下研究:

一、关于中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目标

培训目标是课程设置的主要依据,是各种培训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

中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目标,分总目标,学科目标及培训对象的分类目标。中学教师“九五”继续教育的总目标,是对教师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补充更新知识、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的培训,以使教师的思想素质、师德素质和业务素质在原有的基础上有较大的提高。在培训工作中,要使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素质教育思想,推动从“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使教师对当今世界最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和成果有所了解。学会掌握先进的教育技术和教学方法,在对教师普遍培训的基础上,要注意加强“两头”教师的培训,即对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基础薄弱校、农村山区学校教师的培训。

学科目标,是结合本学科的专业特点,提出的具体目标要求,培训对象的分类目标,是针对不同类别的培训对象,提出的不同目标要求,如对新分到学校任教的毕业生,则应要求在试用期内,经过培训,使其热爱教育工作,熟悉和初步掌握所教学科的教材和教学任务,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尽快适应教育教学的需要。而对属于都是职务培训范围的教师,也要视其职务层次或所教学段的层次,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学科目标要与培训对象分类目标综合在一起,成为各学科各类人员的具体培训目标。

二、课程设置的原则和依据

搞好继续教育,必须要有一套科学的、先进的,而又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课程设置方案。课程设置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是课程内容、课程体系构成的集中体现,是实现培训目标的途径和手段。吸取“八五”继续教育的经验,要搞好“九五”继续教育课程设置,应坚持以下几项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继续教育的总目标,是要全面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在继续教育过程中,要坚持思想政治素质与业务素质并重的原则。这就要求,必须有能全面体现培训目标要求的课程设置体系,这种课程设置体系就必须是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

(二)实效性原则

从教师的实际需要出发,加强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实效性,努力提高培训质量,这是继续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因此,在课程设置上,不能过分强调超前性,而不顾教师的实际需要。但是,随着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基础教育改革和教材更新进度的不断加快,继续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必须具有先进性。要保持课程设置针对性、实效性和先进性的统一。

(三)精选性原则

为了使课程设置更符合教师的实际需要,要切实坚持精选性原则,注意从学科教育理论、专业知识、教育科研方法、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去提高教师,要避免贪多求全的思想和一味要求知识系统、全面的倾向。

(四)层次性原则

参加继续教育的教师,无论从他们的职级,还是所教学段或是教师水平来看,都具有不同的层次,加之教师类别的不同,就更加突出了这种层次性。这就决定了,继续教育的课程设置必须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在课程设置上,要从不同层次教师的实际需要出发,大量设置选修课,以供各层次教师的选择需要。

课程设置的确定,首先要依据培训目标,根据培训目标来确定课程设置、调整课程结构,这样才能保证课程设置的完整性和科学性。第二要依据教师的实际需要,才能保证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当前,教师都迫切需要学习计算机和外语;大多数教师希望了解国外的教育概况和本国的教育改革情况,以及教育的发展趋势;各学科的教师都迫切学习和研究新的教学大纲和已形成的新教材,还希望学习一些综合性知识,以弥补自己知识的单一和不足;不少青年教师迫切需要在教学技术方面有所提高,不少中老年教师,希望更新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继续教育的课程设置,只有考虑到教师的这些实际需要,才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第三要依据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才能保持课程设置的先进性和超前性。今天的教育要面向21世纪,21世纪将是科学技术更加发展,社会经济更加繁荣,人才竞争更加激烈的世纪,这就对培养人才的人才——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具有高尚的师德、完善的人格、丰富的知识和适应发展的能力,这是课程设置的重要依据。

三、课程设置的内容和特点

根据课程设置的原则,我们进行了长时间的研究,在“八五”继续教育的基础上,提出了600门课程的设置方案, 该方案包括了如下的课程内容:

(一)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修养类课程

该类课程着重进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观点教育,进行职业道德和教育政策法规教育,以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素质以及依法从教的自觉性。

(二)学科教育理论类课程

随着教育科学的不断发展,及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急需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特别需要加强学科教育学、学科心理学以及学科素质教育的研究,以给学科教育提供基本的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帮助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加深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理解和认识。这类课程应成为教师学习的重要内容。

(三)专业知识类课程

专业基础知识,是教师学习的主要内容。因此,在课程设置中,要给教师提供新鲜的、先进的专业基础知识,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教师的知识真正得到更新,才能取得好的培训效果。

(四)教研与科研类课程

该类课程着重学习研究技术在教学上的应用,通过教师教学的实践研究和教育科学研究课程的学习,培养教师熟练地掌握教育科学的研究方法,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

(五)现代教育技术类课程

通过培训使教师了解教育技术学的新理论,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六)综合知识类课程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知识的结构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知识的交叉与综合,使教师感到自己知识的单一和不足,迫切要求学习、了解跨学科的知识,综合类课程中设置的哲学、心理学、美学等课程,就是为了满足教师的这种需要。

上述课程设置具有如下特点:

1.更加强调了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课程中注意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教育教学能力与教育科研能力内容的设计,以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2.适当加大了选修课的力度。课程设置有必修课、推荐课和选修课,只有《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教育政策法规》作为全体教师的必修课,计算机(初级能力)培训,作为45岁以下教师的必修课,其余均作为推荐课和选修课。方案中设立“推荐课”,是为了便于帮助教师更好的选修自己所需要的课程,教师选课时,可以从推荐课中优先选择,推荐课仍属于选修课,所以,教师选修的余地是很大的。

3.注意强化了教师科学化、规范化的专业培训内容。教师的专业化培训,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培训。课程设置中,特别注意增加了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及掌握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内容。各学科都注意设计了用微格教学方法训练和考核教师教学基本功的内容,用微格教学方法训练是科学的、规范的、有效的。

四、学时要求及学分分配

中学教师“九五”继续教育课程分为两大类,即必修课与选修课,在选修课中又设立了推荐课,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选修。

学分分配:

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取得36学分即可结业。

公共必修课共计10学分,选修课(含自学、参加教研活动等)共计26学分。

在选修课中,教师选学本专业(含公共专业)的内容,不得低于选修课时的70%(18学分),其他内容的选修可不受学科界限的限制。

教师选择面授课(包括有组织有辅导的收看电视录像)的学习时间一般应为继续教育总学时的50%(18学分),最少不低于总学时的30%(11学分),多选不限。

学分与不同学习内容学时的比例要求,原则上按如下要求计算:

面授课按1∶10 计算(面授课包括有组织有辅导的收看电视录像)。

面授与研修相结合的课程按1∶15~1∶20计算。

自学、听讲座或参加教研活动按1∶20~1∶30计算(教研活动指听公开课、教材辅导课、研究课、教材分析课等)

各种教学评比活动、科研工作等,需要列入继续教育内容的,要经过有关部门批准后方可生效,其学分如何计算另行研究。

上述想法与建议,仅供大家商榷。具体课程设置方案及课程说明另文发表。

标签:;  ;  ;  

北京市中学教师“九五”继续教育课程设计的思考与建议_课程设置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